赣湘桂宗亲情深 作者 邓家贵 邓圣发
发布时间:2012-02-20 13:35:00 人气: 来源:未知
赣湘桂宗亲情深
邓 家 贵 邓 圣 发
在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的安排下,在邓氏恭公谱编谱发起人、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深圳市奇辉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辉的全力资助下,我们邓氏恭公谱编谱调研组一行,继川渝寻亲后,又于2011年10月19日开始,追循先祖的足迹,从广东河源市出发,对赣、湘、桂三省进行询访调研工作。
据老谱记载:邓氏三三郎恭公之子祚公(九十五世)有十一房子孙,七百年来世代繁衍生息,已成为邓氏太乙志斋公(九十三世)九子之中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最大的支派。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人口逐渐增长,后裔子孙不断从粤东迁徒各地,足迹遍布赣、湘、桂、川四省。根据现有资料及信息,我们选择江西信丰县为调研第一站。
赣南第一大县信丰
信丰地处江西南部,京九铁路从该县穿过。土地革命时期,该县是游击战争革命老区,革命前辈陈毅元帅就在信丰油山打过游击,现在信丰县城还有以陈毅元帅命名的纪念广场,游击战争纪念馆。信丰盛产桔橙,因千里桔橙带而闻名。还有稀有金属“稀土”这个白色黄金。
我们调研组,首先来到信丰西牛镇上龙村,村党支书记邓泽东,村长邓泽钱热情接待我们,并介绍这个自然村,除一名黄姓外都是邓姓,现有邓姓1435人,其先祖从东粤迁来此地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还领我们参观清朝后期邓姓所建宗祠。宗祠有300平方米,大门两旁对联是“魏国将军府,汉朝宰相家”。祠堂是四面厅砖墙结构,厅中有一天井。显得宽敞明亮,堂前有祖先牌位,祠堂虽然很陈旧,但保护完好。在祠堂正中祖宗牌位上方,7米高处用木箱存放线装石刻刊印版邓氏族谱12本。1995年修谱,系祚公次子文举公世系。先祖血缘现已延续轮回21代。村长邓泽钱,还介绍当地邓姓的发展史,在民国时期邓氏家族在当地有很大影响,是邓家贤才,邓玉良出任西牛区长,先辈邓必信出任信丰县长。当地地皮流氓听说姓邓都不敢欺侮邓家。这里还流传着革命先辈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一段传奇故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由福建来到江西信丰进行革命活动,下榻何家米行,不幸被敌特分子线人举报。敌特务机关当即要抓捕邓子恢,在这危急时刻,这信息被县长邓必信知道了,邓县长当时顷向于革命,何况邓子恢又是邓家的人,毅然出面为邓子恢担保。有县长的担保,邓子恢幸免于难,为革命做出贡献。解放后已年迈邓县长成为知名人士,受到人民群众好评,作为佳话流传。
百龄堂的来历
“百龄堂”是一宗祠的名称,也是一个地方邓氏族人的堂号。我们调研组于十月中旬来到地处赣南山区遂川县堆子前镇玖渡村。该村环境秀丽,周围是绵延屹立的山峦。植被是盛开白花的油茶树,油茶子榨出的油是最好的绿色营养食品。百龄堂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就建在邓氏族人聚居地中央,是闻名赣南的大宗祠。最近马来西亚邓氏宗亲观光团还来此寻访。广西、湖南有的邓姓都源出于此。整个祠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古祠,虽然经过几次翻修,依然不减当年风彩,祠堂四面墙大厅砖结构,没有厢房,中厅有长方形天井,四个园柱木结构,祠堂显得敞亮,祠堂大门两旁楹联“泗水家声远,云台世袭长”,上方是百龄堂三个大字,与众不同是祠堂前,有一木结构大牌坊,中间高达5米,长6米。三孔四红柱,三孔门顶部有瓦脊,帽盖。中间上方匾额是“贞寿之门”四个大字。个性独特非常宏伟壮观、气派。这里族人淳朴、厚道、热情。百龄堂的邓氏宗亲联谊会长邓树生、副会长邓月林等宗亲热情接待我们。从中得知:百龄堂系恭公长孙文忠公支派,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车田迁徙此地,现有人口1000余人,其先祖有朝廷四品官员邓燕山,曾出任一个省布政使。现保存有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四修联谱。包括现江西省上犹、南康、崇义、遂川、湖南攸县、广西贺州三省6县市邓氏宗亲,恭公之孙十一房中文忠、文举、文甫、文明、文理5房,都以百龄堂为堂号联修族谱,共有族谱九本。为什么叫百龄堂呢?这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恭公十二世孙志德公,当年高寿九十九岁,妻钟孺人103岁,这在人世间,夫妻双双这样高寿也是罕见的。遂川府知县将此事上奏朝廷,清乾隆帝得知奏章后,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下旨褒奖,“贞寿之门”御赐牌坊一座,奖粮米三石,二十匹布,三十两银子,赐黄蓝绸段袍衣两件。邓氏后裔得到乾隆帝圣旨,非常荣耀。当时轰动整个遂川县和周边邓姓。
此后邓氏后裔以“百龄堂”为堂号,传承至今。后来十四世孙胜才公分支迁徙湖南攸县,带走钟祖婆袍衣作为纪念。2011年12月7日我和调研组圣华宗亲专访攸县峦山镇利洞村,邓氏宗亲联谊会邓文星理事长(文忠公系)亲自领我们观赏乾隆帝御赐钟祖婆绸缎料蓝色袍衣,打开布包袍衣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长袖衬里两层袍衣,衣襟上有五粒金扣,袍衣分布园型龙凤图案。做工非常精致细密。时空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依然闪闪发光,我们用历史镜头拍照录下这件难得御赐圣物。
据说:有人要出资30万元购买这件袍衣,都被邓氏后裔婉言谢绝,这是邓家的珍宝。是先祖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
祖根情深
遂川县堆子前玖渡村,在邓氏宗亲中,还流传一个动人故事,使我们深受感叹。
清乾隆年间,文忠公十五世孙华彩公长子国宝公,年轻时离开家乡父母,前往广西谋生计,因国宝公为人厚道,干活儿干练利落,也练得一手好农活。在广西贺州被当地张姓人家看中,要将自家闺女许配给他。国宝公感到很为难,关系到自己终身大事,也得遵得父母同意。次年国宝公回到家乡,向父母禀告这个意外婚事,父母感到孩子已到成婚年龄,又是地道人家,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回到广西和张氏完了婚。婚后夫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生得一男一女。但好景不长,她妻子美貌贤慧,被当地一个陈姓大财主看中了,想方设法要陷害国宝公和他们一家。最后岳父母双亡,国宝公被害,陈姓财主霸占了张氏,一儿一女也被同时抢去,改为陈姓,事后张氏又为陈姓生了两个儿子,随着苍桑岁月流失,张氏也到了耄老之年,临终前将大儿子叫到床前,告诉他姓邓,不姓陈,祖籍地江西遂川县。国宝公后裔世代牢记张氏祖婆遗训,不忘祖根,事后曾多次到江西遂川寻亲无着落,时空穿越到当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宝公后裔再次派人来到江西遂川县,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寻访到堆子前镇玖渡村在邓氏宗亲帮助下,查到国宝公名字和当时记载,失散200多年的亲人终于团聚了。回广西后国宝公这一支派,由八代陈姓,改为邓姓。完成老祖宗遗训,打下圆满句号。这段生动的故事,印证了邓氏宗族不忘祖根,传承邓氏优秀文化最具体体现。
神圣的宗谱
在赣南山区的邓氏宗亲,对祖宗流传下来的宗谱,当着至高无尚的圣物。
宗谱不是每家都有,一族人只有族长,或长房才有保管宗谱资格,一般不得随意外借翻阅,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因宗谱世代相传,记载着先祖时代变迁宗迹,轶事,历代官职,功绩等。
一般几十年至百年才编修一次族谱,我们所见的老谱多数石刻刊印本,都用精致木箱,红布包装,箱面都有“南阳堂”邓氏族谱雕刻字样。过去不论迁徙到什么地都要携带宗谱,在新的地方,都要建宗立祠。
我们寻访信丰县小江镇内江村,地处山区,比较偏僻。但邓氏宗祠多次翻修,百年来确保存完好。族长邓先志向我介绍,他家祖先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县龙母迁来此地,先祖携带祖谱,来不久后就建宗立祠,虽然五修族谱,现在还有清朝年间老谱,系恭公房祚公,次子文举公世系,300多年来现在已发展400多人了。
他们把宗谱作为至高无尚的圣物,用红布色裹装在精制木箱内,放在祠堂牌位6米最高处。有个不成文规矩,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由族长先叩拜先祖后,用木梯取下族谱进行晾晒,在放进新的烟叶后,放回原处。
邓先志宗亲主编1995年5修族谱,他还谈到1995年春各地宗亲代表来止汇编族谱盛况。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都自带粮食,安排住在宗亲家,汇编数月,在县里印制后回村自行装订16套。领谱时要举行仪式(法事)。
1995年秋,各地宗亲汇集于小江村,在祠堂举行隆重庆典活动,参加宗亲有上百人,先由族长主持朗诵先祖由粤入赣的功绩,在祭拜先祖后,开始领谱祭祀。
领谱时鞭炮轰鸣、锣鼓喧天,旌旗招展,领谱头人要身背祖谱,过火焰山,要走过四米多长方砖桥,下面是木炭火烘烤,用这种形势表示后裔子孙对先祖真心,经得起火考验。
赣南邓氏还有一种风裕,对宗谱崇拜。每年一次,要迎送宗谱到邓氏宗亲家存放,供在先祖牌位上。以求保佑全家平安,多子多福,男丁兴旺,事业有成。体现邓氏宗亲,对祖先追求、信仰,承载过去,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萍乡三九公祠
江西省西部萍乡市是革命老区,毛泽东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到安源煤矿,就发生在这里,是革命圣地。现在安源是个区,还在大量生产煤炭供应市场。而三九公祠就座落在安源区不远的萍乡市郊。三九公祠是两年前,邓氏宗亲集资20余万元修的新祠。面积近280平米,是独有的两层楼式建筑。祠堂正门高大雄伟,大门两旁六扇镂雕门窗,大厅宽敞明亮,大厅正中有红木工艺隔断,供奉先祖牌位,三面墙挂满牌匾和各地宗亲送的锦旗,堂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方显庄严肃穆,古色古香。在设计理念上,很有地域文化特色。为什么叫三九公祠堂?原来这里的邓姓来源于两大房,即太乙公三房恭公长孙文忠公世系和太乙公九房信公世系。而信公世系早于恭公,来此有700多年历史。两房子孙来自不同的地方,联手集资共建祠堂。取名“三九公祠”。宗亲会名为“三九公祠宗亲联谊理事会”。有宗祠就有凝聚力。他们利用这个平台联谊各地宗亲,交流宗亲事谊,每年有很多批宗亲前来拜访。两房现有宗亲会员6000余人,现宗亲会长40多岁,是著名企业家邓宝根、副会长邓正平50余岁也是企业家,常务副会长邓圣发(已退休)60岁。该会是年青而有活力的宗亲组织。他们宗旨是:“敦亲睦族、互励互勉、团结同心、弘扬祖德、共同发展”。他们每年组织宗亲参加广东梅州太乙志斋公祭祖活动,增强宗亲的宗祖意识。常务副会长邓圣发宗亲,是一位热心、钟情于宗亲事业的人,致力于研究探索宗谱存在的疑点。1995年修谱时他发现本支派,太乙公16世孙邓锡凤,于清朝中期迁徙到广西桂林府长茫村。为了修一部完整的族谱,就得将外流子孙查找归谱,但要找到长茫村邓氏后裔,等于大海捞针,为了弄清这支脉去向,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支宗亲。据传说:16世邓锡凤家中,当时不让他外流他乡。为了闯荡谋生,他背着族长用三石米,请一位当地秀才,用两个月时间抄录本世系宗谱,然后悄然无声离开家乡。
1995年春邓圣发宗亲利用工作之便,专程到桂林市寻找。找到多处邓氏都不是本家,又到阳朔县打听多处无着落,他想到了公安局,正好有一位消防科干部姓邓,叫邓云辉,经过他的指引,圣发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因阳朔山峰奇特(桂林山水)都是卡斯特地貌,只得绕过山走,用三天时间一路打听。从阳朔县长乐乡,寻到广西荔浦县。“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荔浦县罗龙镇福田村,寻到一家邓姓,邓星文,邓汉辉,正是先祖锡凤公后裔孙。现在已发展子孙200余人。锡凤公后裔也不忘祖居地,民国时期,解放后也多次派人到萍乡查找亲人,始终无功而返。有了这次宗亲团聚,修了一部完整族谱。现在萍乡市档案馆,北京国家图书馆都存放有他们家族谱。这次我们恭公世系调研组到萍乡,承蒙宝根、正平、圣发三位正副会长的热情接待,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宝根、正平亲自开车帮助我们调研参观,圣发宗亲虽然不是恭公世系(而是太乙公九房信公世系),也主动全程参与江西、湖南、广西调研寻访工作。这次调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他功不可没,使我们很受感动。
从木匠到企业家
十月二十九日我和圣发一起寻访江西新余市名人企业家邓子良宗亲。受到邓子良等宗亲热情款待和欢迎,子良宗亲樟树市白良镇人50余岁,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他的企业在省城南昌、宜春,新余等市,都有他开发的楼盘。由于事业发展,他还投资多处石铟矿,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子良宗亲原是农村小木匠,家庭有兄弟子妹九个,由于人口众多,在农村生活比较贫困,为了改变贫穷面貌,他下决心走出山沟,闯出一条新路子。初中毕业后学会了木匠手艺,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他和普通农民工一样进城打工,利用所学木匠手艺,揽木匠活及为建筑工地做门窗,为取得甲方信任,保证工期和质量,他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由于做门窗这项工作都是有工期限制,同时还要将做好的门窗送往工地并进行安装,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配合,所以他又招揽人员,壮大队伍,这样逐渐成了小工头。
由于他善于交际、钻研、学习,守信用。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思路,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自己摸索出一套建筑施工的规律,从尝试承包一般民宅的工程开始,到后来的房地产开发,在商场打拼了20年,由没有资金到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同时逐渐成长为在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老总,现约有资产上亿元。靠的是艰苦创业,靠的是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他现在开发的楼盘,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楼盘,又被选为新余市政协委员,市房产协会副会长,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同时也没有忘记先祖的恩德,有时间就参加邓氏宗亲联谊活动。他还准备组织人从事本世系编修族谱工作。他为家乡宗亲,出资130万元,重新修建邓氏宗祠。子良宗亲不愧为是邓氏宗亲精英的代表,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典范。
山沟里的秀才
江西遂川大坑乡园州村,是一个偏僻山区小村落,周围群山环绕,满山毛竹成林,星罗棋布小楼房点缀其中,显得格外慈祥安静。
12月10日上午当地邓氏宗亲,树挂鞭炮,迎接我们远方来的客人,使我们很感动。邓坚宗亲早就为我们准备午间丰富农家饭菜。席间在闲谈中了解到,这里邓氏宗亲主要是两个支派,祚公长子文忠公世系,还有祚公四子文甫公世系。共计有邓姓人口400余人,哥兄弟子孙后裔来止定居有200多年历史。
邓坚现年59岁,是村里有名文化人,其父曾在南昌高等学校念过书,回乡后在民国时期当过保长,其爷是清朝贡生。
邓坚本人在广西南宁卫生学校毕业,又在别的学校学过中文,回乡后扎根农村,生活比较贫困,但对子女教育没有放松,为了育子成材,供三个子女上学,他老两口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都考上大学,大儿子邓海龙考上江西大学,现在云南昆明白药公司工作,两个女儿邓海艳,小女儿邓海群大学毕业,在厦门工作。三个子女都有出息,这在农村来说也是少有的。
而邓坚本人是个闲不着的人,除干农活外,在农村经常写作诗文,这些年来投稿于江西各报刊,很有点名气,还著作一本《灯盏吟草》文集、现已出版。他现在仍然坚持写作,是江西诗歌协会会员,村民都说他是山沟出的穷秀才。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是封建社会,对古代妇女一种最高奖赏,我们调研组一行在寻访遂川县大坑镇赤村时,有幸目睹这一难得的邓家贞节牌坊,虽然经过沧桑岁月的剥蚀,它依然完整挺立在邓氏祖屋的房前,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和动人传说。
该贞节牌坊,用大理石雕刻建造,有4米高5米长,四条方型石柱,三孔门。中门高,左右两侧门较低,三孔门上方石料房檐帽盖,石柱、横梁都是石刻花纹图案;正门上方匾额用黑色大理石雕刻十个大字“旌表邓绍翔之妻黄氏坊”立坊时间大清道光丙午年拾月吉旦,经查年谱道光丙午年(公元一八二六年)所立。距今有185年历史。据文甫公后裔孙邓棠高介绍:绍翔公系太乙志斋公十五代孙,十八岁与黄氏结婚,婚后两年撇下妻儿,丈夫外出谋生,几十年杳无音信。黄祖婆在家耕耘种地,纺纱织布,将儿女扶养成人。天天期望丈夫早归,眼泪洗面一直守寡60多年。
邓氏族人,对他忠贞所感动,提议为他修建贞节牌坊,以示纪念。牌坊落成典礼这天,黄祖婆儿孙满盈,四世同堂,黄祖婆身着新衣,面朝丈夫出走的大道叩拜,又向贞节牌坊叩拜,之后微笑地离开人间,走完她生命尽头。这个美好故事让人感叹敬重。如今不少古玩商贩出资十万元要购买这贞节牌,都被邓氏后裔孙谢绝。要尽全力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永远给后人思考和启迪。
扎根沃土联修宗谱
我们调研组一行,在寻访赣、湘、桂三省邓氏宗亲后发现,九十二世祖显公三个子孙播迁的来龙去脉。宋朝时祖籍地福建宁化县石壁都禾口村。据族谱记载:由于战争等原因,长房志圣公,从福建宁化迁出,现子孙分布江西萍乡、新余、宜春、广西玉林市。二房志贤公唯有的一支在江西宜丰县双峰乡双峰村。三房志斋公曾任广东提举司,后升布政使,也由于躲避战乱,由福建宁化迁徒粤东梅州,后子孙又迁徒赣、湘、桂、川,都和时代变迁,朝廷更迭分不开,每迁一地,扎根沃土,形成大族群,有的甚至几房子孙都在一起,从几十人到几千人,联建宗祠,联修族谱,很有凝聚力。
在江西宜丰县,芳溪镇罗布村,村落居住集中,村头明显处墙上有一繁体大字“邓”,又名邓家湾。这个村有邓姓800余人,没有一家外姓。该村有志圣公系(九十三世)同时还有志斋公系(九十三世)哥兄弟两大房,据村长邓武台介绍(系恭公八子智公世系),两房子孙和谐相处,有500年历史了,清朝年间共建一个最大宗堂,有500多平米,宗祠也是宗亲平时节日聚会的中心。每年都同一天祭祀,供奉同一祖先,共同休戚与共,1992年又联修联谱。一个姓氏,一个村,有这样文化氛围,是不可多见的。
在江西万载县双桥镇山溪村,寻访邓汉文宗亲,今年60岁,(文通公系)他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间,从粤东龙川县龙母迁徙此地。在他家附近尚村有文甫公次子明远公世系,明远公系太乙志斋公五世孙,明洪武年间捷登两榜进士,授浙江省金华府推官,后又升刑部右待郎。妻吴氏,系国郎帅吴景銮后裔之家也。是祖先中皎皎者。在邻近潭布镇有文忠公、文明公世亲,白水乡有太乙志斋公九房信公世系,志圣公世系。都不同时期迁来,共同祭祀同一祖先。邓汉文宗亲多年从事于宗谱的研究,很有奉献精神。这些年来他自费,步行,翻山越岭,寻访联络各地宗亲,先后走访万载,分宜,新余。甚至到数百公里赣南遂川县,收集邓氏文化资料,这次又陪我们多次寻访。在各地宗亲支持下,1992年邓汉文宗亲参与主编,万载县最完整的邓氏联谱。
湖南平江县长寿镇,邓光圣宗亲(文甫公世系)退休前系平江一中老师。曾参与主编1992年平江邓氏四修联谱,还给我们引见曾主持1949年三修族谱邓心耕老人,现年90高龄。但他头脑清晰,是个活地图,那个支派在什么地方,联络谁他都清楚。他不顾年迈,身体虚弱,为当地群众办了一件好事,他带头捐款八千元,又四处募捐,联络县宗教协会在西峰山修建了一座七仙姑庙(原来是个洞庙),又新修了登山阶梯手扶铁栏杆通道,有七仙姑牌坊,又有书法碑林伫立其间。现在被称为当地群众旅游休闲祭祀名胜景点。
1992年修谱时,邓心耕老人走遍平江县内所有邓氏宗亲,收集大量资料。两年时间和邓光圣一起完成四修邓氏联谱。该谱包括太乙公世系,恭公,仁公,信公三房。其中恭公房祚公之子文忠、文甫、文明、文通,还有很少见文甫公七子明遄公支派。该地有宗亲3000余人,几百年来他们和睦相处,互相支持,好像老祖宗留下的不成文的规矩。
11月未我们来到湖南浏阳市,这地方是不可轻视的城市,是革命老区,“浏阳河”这首歌闻名全国。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秋起义就在浏阳市文家市,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纪念馆也在这里,革命老前辈原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原国家副主席王震、老将军杨勇、王首道上将、开国第一代女将军李珍都出身浏阳,现在浏阳以鞭炮之乡而闻名,这地方风景秀丽、山美、水美、人也美。是难得的人文景观。而浏阳市周边自然条件优越,是邓姓主要集居地。分布浏阳湘东、湘南、大围山、古港、中和、西江、张坊等处。有太乙志斋公五房,恭公、敬公、仁公、礼公、智公世系。恭公包括祚公四子:文甫、文明、文通、文理。有的邓氏家族还存有清朝中期老谱。从中发现了太乙志斋公及五房子孙生卒年。对于研究邓氏宗族的发展史,提供依据。
太乙公、志斋(九十三世)生于南宗淳熙六年甲午三月十二午时(公元1174年)卒于南宋宝佑二年甲寅四月十五日戌时(公元1254年)享年八十一岁
三三郎恭公:(九十四世)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十月十九日午时(公元1219年)卒于元朝至元三十年甲午九月初十戌时(公元1294年)享年七十六岁。
祚公:(九十五世)生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已卯二月二十四日子时(公元1279年)卒于元朝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四月初二年时(公元1361年)享年八十三岁。
还有(九十六世)文甫、文明、文通公生卒年。
在湖南浏阳、平江两地寻访,得到宗亲大力支持帮助。受到热情款待,收集族谱10套,37册。其中浏阳7套23册。取得较好的成果。
客家文化大围屋
我们调研组一行,12月中旬结束了对广西柳州,融安、柳城等地寻访,12月17日从贵港市来到港南区木格镇,受到以邓希文宗亲会长为首各宗亲热情欢迎,并介绍木格镇云垌村(裕称君子垌)邓氏宗亲历史,及客家大围屋的传奇色彩。我们有幸参观不可多得的邓氏客家文化遗产。
木格镇云垌村地处贵港市南部,客家围屋处处皆是。虽然过去快200年,有的围屋还保持原有风貌,具有独特风格。仅邓姓所建围屋占60%,也是邓姓较集中的地方。邓氏后裔主要是恭公之孙文明公六子德全公世系,有邓姓人口1300多人。附近班凤村系文甫公十子明暹公支派,有邓姓400余人。据族谱记载:德全公十三世孙“龙凤朝阳”(文龙、文凤、文朝、文阳)四兄弟,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千里迢迢从广东省龙川县登云镇石福村迁徙于此,开基创业。
随即在犁头岭东南兴建邓氏宗祠。祠堂为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与众不同的是,上厅与两侧正面只有砖柱,没有隔墙,没有厢房,四面厅结构,中间有长方形天井。显得格外宽敞明亮。祠堂两大门堂联是:“南阳世泽,东汉家声”邓氏堂号为“高密第”。宗祠已有200多年历史,与各地宗祠相比是保存尚好的古祠,具有广式客家风格。
还有一处围屋叫段心围,邓氏四兄弟中邓文阳子孙靠养鸭起家逐步富裕起来,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贡生邓逢元所建贵县第一座客家围屋段心围。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二进五开间结构。后面为两层楼客厅,东西两侧为横屋、与四角楼组或方形,围屋前有月牙形池塘。围墙四周用石灰、沙土石块夯实重墙。正屋东西各开一门,门设三层:有暗锁,围墙有炮眼,四面围墙楼角布满枪眼。整座围屋严然是一座坚固城堡。据贵县志记载:咸丰8年,一批匪徒前来攻击本里乡村,附近村民扶老携动,逃避入围,匪逼围屋攻击,因城堡坚固,布置周密,无法进入,遂解而去。正当匪徒离村时,段心围向匪徒打一炮。吓得匪徒魂飞魄散,狼狈逃窜。邓逢元因助剿立功,加授五品衔翎。段心围吓退艇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1970年夏天,段心生产队社员在围屋西门处还掘一门乌黑有光泽,重达1300公斤的土炮。
君子垌还有最大客家围屋隆记城。是后裔孙邓炳辰,于光绪初年修建,包括围屋、晒场、池塘、花园、果园、占地27亩,也是二进五开间,四角四楼。还有可容纳数百人二层大型客厅。围屋雕龙画栋,墙壁有精美壁画到处可见,花园中栽有邓炳辰大儿子邓东屏留学日本时带回的东洋红色桂花树和玉兰,至今有100余年历史,每到金秋、桂花盛开,花香散飘全垌。有一老板曾出高价购买这棵仅有的百年名贵的桂花树,幸得附近许多村民及时阻拦,才使古树得以保存下来。
这里宗亲很重视教育,在清末“废旧学办新学”潮流下,君子垌开办清兰小学,聘请邓俊贤任校长。培养不少农家子弟。这里邓姓人才辈出。邓东屏曾任过民国时期贵县县长,其子邓启瑞1931年岭南大学毕业,至香港开办银行,任永安银行总经理,还有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邓启金先生等。如今君子垌邓家围出来的邓氏后人遍布全国,如香港、广州、上海、沈阳等,甚至定居美国,加拿大。如居美博土邓国伦,邓德生等拔尖人才钧出此地。今天云垌村,也不少老板和富豪。现在邓氏后裔依然还保持邓氏客家人勤劳重教的优良传统,大都建有新房,生活越来越好,为建设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回首2011年10月15日—12月21日,近70天寻访调研工作,走访赣、湘、桂三省三十五个市、县、区,寻访恭公后裔孙四十余处,并协助指导当地宗亲成立了南康市、上犹县营前两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会组织。寻访中收集邓氏族谱43套,近70余册,其中恭公世系十一房裔孙中,寻访了八房:文忠、文举、文才、文甫、文明、文通、文理、文远。联谱中附带太乙公九房中行公、敬公、仁公、礼公、智公、信公六房。在这次寻访调研工作中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是各地宗亲情意浓浓,祖根情深,虽然他们地处异乡沃土,和当地融合在一起,依然保持客家邓氏优秀文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附图三幅:
上图为江西遂川县玖渡村邓氏宗祠大门前的“贞寿之门”御赐牌坊。
(作者邓家贵系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邓氏恭公谱研究会常委兼调研组组长、邓氏德昌公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作者邓圣发系江西萍乡市三九公祠宗亲联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此文由广东省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推荐供稿)
邓 家 贵 邓 圣 发
在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的安排下,在邓氏恭公谱编谱发起人、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深圳市奇辉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辉的全力资助下,我们邓氏恭公谱编谱调研组一行,继川渝寻亲后,又于2011年10月19日开始,追循先祖的足迹,从广东河源市出发,对赣、湘、桂三省进行询访调研工作。
据老谱记载:邓氏三三郎恭公之子祚公(九十五世)有十一房子孙,七百年来世代繁衍生息,已成为邓氏太乙志斋公(九十三世)九子之中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最大的支派。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人口逐渐增长,后裔子孙不断从粤东迁徒各地,足迹遍布赣、湘、桂、川四省。根据现有资料及信息,我们选择江西信丰县为调研第一站。
赣南第一大县信丰
信丰地处江西南部,京九铁路从该县穿过。土地革命时期,该县是游击战争革命老区,革命前辈陈毅元帅就在信丰油山打过游击,现在信丰县城还有以陈毅元帅命名的纪念广场,游击战争纪念馆。信丰盛产桔橙,因千里桔橙带而闻名。还有稀有金属“稀土”这个白色黄金。
我们调研组,首先来到信丰西牛镇上龙村,村党支书记邓泽东,村长邓泽钱热情接待我们,并介绍这个自然村,除一名黄姓外都是邓姓,现有邓姓1435人,其先祖从东粤迁来此地已有300多年历史了。还领我们参观清朝后期邓姓所建宗祠。宗祠有300平方米,大门两旁对联是“魏国将军府,汉朝宰相家”。祠堂是四面厅砖墙结构,厅中有一天井。显得宽敞明亮,堂前有祖先牌位,祠堂虽然很陈旧,但保护完好。在祠堂正中祖宗牌位上方,7米高处用木箱存放线装石刻刊印版邓氏族谱12本。1995年修谱,系祚公次子文举公世系。先祖血缘现已延续轮回21代。村长邓泽钱,还介绍当地邓姓的发展史,在民国时期邓氏家族在当地有很大影响,是邓家贤才,邓玉良出任西牛区长,先辈邓必信出任信丰县长。当地地皮流氓听说姓邓都不敢欺侮邓家。这里还流传着革命先辈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一段传奇故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由福建来到江西信丰进行革命活动,下榻何家米行,不幸被敌特分子线人举报。敌特务机关当即要抓捕邓子恢,在这危急时刻,这信息被县长邓必信知道了,邓县长当时顷向于革命,何况邓子恢又是邓家的人,毅然出面为邓子恢担保。有县长的担保,邓子恢幸免于难,为革命做出贡献。解放后已年迈邓县长成为知名人士,受到人民群众好评,作为佳话流传。
百龄堂的来历
“百龄堂”是一宗祠的名称,也是一个地方邓氏族人的堂号。我们调研组于十月中旬来到地处赣南山区遂川县堆子前镇玖渡村。该村环境秀丽,周围是绵延屹立的山峦。植被是盛开白花的油茶树,油茶子榨出的油是最好的绿色营养食品。百龄堂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就建在邓氏族人聚居地中央,是闻名赣南的大宗祠。最近马来西亚邓氏宗亲观光团还来此寻访。广西、湖南有的邓姓都源出于此。整个祠堂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年间古祠,虽然经过几次翻修,依然不减当年风彩,祠堂四面墙大厅砖结构,没有厢房,中厅有长方形天井,四个园柱木结构,祠堂显得敞亮,祠堂大门两旁楹联“泗水家声远,云台世袭长”,上方是百龄堂三个大字,与众不同是祠堂前,有一木结构大牌坊,中间高达5米,长6米。三孔四红柱,三孔门顶部有瓦脊,帽盖。中间上方匾额是“贞寿之门”四个大字。个性独特非常宏伟壮观、气派。这里族人淳朴、厚道、热情。百龄堂的邓氏宗亲联谊会长邓树生、副会长邓月林等宗亲热情接待我们。从中得知:百龄堂系恭公长孙文忠公支派,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车田迁徙此地,现有人口1000余人,其先祖有朝廷四品官员邓燕山,曾出任一个省布政使。现保存有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四修联谱。包括现江西省上犹、南康、崇义、遂川、湖南攸县、广西贺州三省6县市邓氏宗亲,恭公之孙十一房中文忠、文举、文甫、文明、文理5房,都以百龄堂为堂号联修族谱,共有族谱九本。为什么叫百龄堂呢?这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说起,恭公十二世孙志德公,当年高寿九十九岁,妻钟孺人103岁,这在人世间,夫妻双双这样高寿也是罕见的。遂川府知县将此事上奏朝廷,清乾隆帝得知奏章后,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下旨褒奖,“贞寿之门”御赐牌坊一座,奖粮米三石,二十匹布,三十两银子,赐黄蓝绸段袍衣两件。邓氏后裔得到乾隆帝圣旨,非常荣耀。当时轰动整个遂川县和周边邓姓。
此后邓氏后裔以“百龄堂”为堂号,传承至今。后来十四世孙胜才公分支迁徙湖南攸县,带走钟祖婆袍衣作为纪念。2011年12月7日我和调研组圣华宗亲专访攸县峦山镇利洞村,邓氏宗亲联谊会邓文星理事长(文忠公系)亲自领我们观赏乾隆帝御赐钟祖婆绸缎料蓝色袍衣,打开布包袍衣淋漓尽致展现在我们面前,长袖衬里两层袍衣,衣襟上有五粒金扣,袍衣分布园型龙凤图案。做工非常精致细密。时空已历经两个半世纪,依然闪闪发光,我们用历史镜头拍照录下这件难得御赐圣物。
据说:有人要出资30万元购买这件袍衣,都被邓氏后裔婉言谢绝,这是邓家的珍宝。是先祖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见证。
祖根情深
遂川县堆子前玖渡村,在邓氏宗亲中,还流传一个动人故事,使我们深受感叹。
清乾隆年间,文忠公十五世孙华彩公长子国宝公,年轻时离开家乡父母,前往广西谋生计,因国宝公为人厚道,干活儿干练利落,也练得一手好农活。在广西贺州被当地张姓人家看中,要将自家闺女许配给他。国宝公感到很为难,关系到自己终身大事,也得遵得父母同意。次年国宝公回到家乡,向父母禀告这个意外婚事,父母感到孩子已到成婚年龄,又是地道人家,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回到广西和张氏完了婚。婚后夫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生得一男一女。但好景不长,她妻子美貌贤慧,被当地一个陈姓大财主看中了,想方设法要陷害国宝公和他们一家。最后岳父母双亡,国宝公被害,陈姓财主霸占了张氏,一儿一女也被同时抢去,改为陈姓,事后张氏又为陈姓生了两个儿子,随着苍桑岁月流失,张氏也到了耄老之年,临终前将大儿子叫到床前,告诉他姓邓,不姓陈,祖籍地江西遂川县。国宝公后裔世代牢记张氏祖婆遗训,不忘祖根,事后曾多次到江西遂川寻亲无着落,时空穿越到当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宝公后裔再次派人来到江西遂川县,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寻访到堆子前镇玖渡村在邓氏宗亲帮助下,查到国宝公名字和当时记载,失散200多年的亲人终于团聚了。回广西后国宝公这一支派,由八代陈姓,改为邓姓。完成老祖宗遗训,打下圆满句号。这段生动的故事,印证了邓氏宗族不忘祖根,传承邓氏优秀文化最具体体现。
神圣的宗谱
在赣南山区的邓氏宗亲,对祖宗流传下来的宗谱,当着至高无尚的圣物。
宗谱不是每家都有,一族人只有族长,或长房才有保管宗谱资格,一般不得随意外借翻阅,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因宗谱世代相传,记载着先祖时代变迁宗迹,轶事,历代官职,功绩等。
一般几十年至百年才编修一次族谱,我们所见的老谱多数石刻刊印本,都用精致木箱,红布包装,箱面都有“南阳堂”邓氏族谱雕刻字样。过去不论迁徙到什么地都要携带宗谱,在新的地方,都要建宗立祠。
我们寻访信丰县小江镇内江村,地处山区,比较偏僻。但邓氏宗祠多次翻修,百年来确保存完好。族长邓先志向我介绍,他家祖先清康熙年间由广东龙川县龙母迁来此地,先祖携带祖谱,来不久后就建宗立祠,虽然五修族谱,现在还有清朝年间老谱,系恭公房祚公,次子文举公世系,300多年来现在已发展400多人了。
他们把宗谱作为至高无尚的圣物,用红布色裹装在精制木箱内,放在祠堂牌位6米最高处。有个不成文规矩,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由族长先叩拜先祖后,用木梯取下族谱进行晾晒,在放进新的烟叶后,放回原处。
邓先志宗亲主编1995年5修族谱,他还谈到1995年春各地宗亲代表来止汇编族谱盛况。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都自带粮食,安排住在宗亲家,汇编数月,在县里印制后回村自行装订16套。领谱时要举行仪式(法事)。
1995年秋,各地宗亲汇集于小江村,在祠堂举行隆重庆典活动,参加宗亲有上百人,先由族长主持朗诵先祖由粤入赣的功绩,在祭拜先祖后,开始领谱祭祀。
领谱时鞭炮轰鸣、锣鼓喧天,旌旗招展,领谱头人要身背祖谱,过火焰山,要走过四米多长方砖桥,下面是木炭火烘烤,用这种形势表示后裔子孙对先祖真心,经得起火考验。
赣南邓氏还有一种风裕,对宗谱崇拜。每年一次,要迎送宗谱到邓氏宗亲家存放,供在先祖牌位上。以求保佑全家平安,多子多福,男丁兴旺,事业有成。体现邓氏宗亲,对祖先追求、信仰,承载过去,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萍乡三九公祠
江西省西部萍乡市是革命老区,毛泽东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毛泽东到安源煤矿,就发生在这里,是革命圣地。现在安源是个区,还在大量生产煤炭供应市场。而三九公祠就座落在安源区不远的萍乡市郊。三九公祠是两年前,邓氏宗亲集资20余万元修的新祠。面积近280平米,是独有的两层楼式建筑。祠堂正门高大雄伟,大门两旁六扇镂雕门窗,大厅宽敞明亮,大厅正中有红木工艺隔断,供奉先祖牌位,三面墙挂满牌匾和各地宗亲送的锦旗,堂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方显庄严肃穆,古色古香。在设计理念上,很有地域文化特色。为什么叫三九公祠堂?原来这里的邓姓来源于两大房,即太乙公三房恭公长孙文忠公世系和太乙公九房信公世系。而信公世系早于恭公,来此有700多年历史。两房子孙来自不同的地方,联手集资共建祠堂。取名“三九公祠”。宗亲会名为“三九公祠宗亲联谊理事会”。有宗祠就有凝聚力。他们利用这个平台联谊各地宗亲,交流宗亲事谊,每年有很多批宗亲前来拜访。两房现有宗亲会员6000余人,现宗亲会长40多岁,是著名企业家邓宝根、副会长邓正平50余岁也是企业家,常务副会长邓圣发(已退休)60岁。该会是年青而有活力的宗亲组织。他们宗旨是:“敦亲睦族、互励互勉、团结同心、弘扬祖德、共同发展”。他们每年组织宗亲参加广东梅州太乙志斋公祭祖活动,增强宗亲的宗祖意识。常务副会长邓圣发宗亲,是一位热心、钟情于宗亲事业的人,致力于研究探索宗谱存在的疑点。1995年修谱时他发现本支派,太乙公16世孙邓锡凤,于清朝中期迁徙到广西桂林府长茫村。为了修一部完整的族谱,就得将外流子孙查找归谱,但要找到长茫村邓氏后裔,等于大海捞针,为了弄清这支脉去向,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这支宗亲。据传说:16世邓锡凤家中,当时不让他外流他乡。为了闯荡谋生,他背着族长用三石米,请一位当地秀才,用两个月时间抄录本世系宗谱,然后悄然无声离开家乡。
1995年春邓圣发宗亲利用工作之便,专程到桂林市寻找。找到多处邓氏都不是本家,又到阳朔县打听多处无着落,他想到了公安局,正好有一位消防科干部姓邓,叫邓云辉,经过他的指引,圣发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因阳朔山峰奇特(桂林山水)都是卡斯特地貌,只得绕过山走,用三天时间一路打听。从阳朔县长乐乡,寻到广西荔浦县。“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荔浦县罗龙镇福田村,寻到一家邓姓,邓星文,邓汉辉,正是先祖锡凤公后裔孙。现在已发展子孙200余人。锡凤公后裔也不忘祖居地,民国时期,解放后也多次派人到萍乡查找亲人,始终无功而返。有了这次宗亲团聚,修了一部完整族谱。现在萍乡市档案馆,北京国家图书馆都存放有他们家族谱。这次我们恭公世系调研组到萍乡,承蒙宝根、正平、圣发三位正副会长的热情接待,提供相关信息,同时宝根、正平亲自开车帮助我们调研参观,圣发宗亲虽然不是恭公世系(而是太乙公九房信公世系),也主动全程参与江西、湖南、广西调研寻访工作。这次调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他功不可没,使我们很受感动。
从木匠到企业家
十月二十九日我和圣发一起寻访江西新余市名人企业家邓子良宗亲。受到邓子良等宗亲热情款待和欢迎,子良宗亲樟树市白良镇人50余岁,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他的企业在省城南昌、宜春,新余等市,都有他开发的楼盘。由于事业发展,他还投资多处石铟矿,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子良宗亲原是农村小木匠,家庭有兄弟子妹九个,由于人口众多,在农村生活比较贫困,为了改变贫穷面貌,他下决心走出山沟,闯出一条新路子。初中毕业后学会了木匠手艺,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他和普通农民工一样进城打工,利用所学木匠手艺,揽木匠活及为建筑工地做门窗,为取得甲方信任,保证工期和质量,他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由于做门窗这项工作都是有工期限制,同时还要将做好的门窗送往工地并进行安装,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配合,所以他又招揽人员,壮大队伍,这样逐渐成了小工头。
由于他善于交际、钻研、学习,守信用。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思路,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自己摸索出一套建筑施工的规律,从尝试承包一般民宅的工程开始,到后来的房地产开发,在商场打拼了20年,由没有资金到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同时逐渐成长为在商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老总,现约有资产上亿元。靠的是艰苦创业,靠的是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他现在开发的楼盘,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楼盘,又被选为新余市政协委员,市房产协会副会长,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同时也没有忘记先祖的恩德,有时间就参加邓氏宗亲联谊活动。他还准备组织人从事本世系编修族谱工作。他为家乡宗亲,出资130万元,重新修建邓氏宗祠。子良宗亲不愧为是邓氏宗亲精英的代表,是白手起家创业的典范。
山沟里的秀才
江西遂川大坑乡园州村,是一个偏僻山区小村落,周围群山环绕,满山毛竹成林,星罗棋布小楼房点缀其中,显得格外慈祥安静。
12月10日上午当地邓氏宗亲,树挂鞭炮,迎接我们远方来的客人,使我们很感动。邓坚宗亲早就为我们准备午间丰富农家饭菜。席间在闲谈中了解到,这里邓氏宗亲主要是两个支派,祚公长子文忠公世系,还有祚公四子文甫公世系。共计有邓姓人口400余人,哥兄弟子孙后裔来止定居有200多年历史。
邓坚现年59岁,是村里有名文化人,其父曾在南昌高等学校念过书,回乡后在民国时期当过保长,其爷是清朝贡生。
邓坚本人在广西南宁卫生学校毕业,又在别的学校学过中文,回乡后扎根农村,生活比较贫困,但对子女教育没有放松,为了育子成材,供三个子女上学,他老两口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都考上大学,大儿子邓海龙考上江西大学,现在云南昆明白药公司工作,两个女儿邓海艳,小女儿邓海群大学毕业,在厦门工作。三个子女都有出息,这在农村来说也是少有的。
而邓坚本人是个闲不着的人,除干农活外,在农村经常写作诗文,这些年来投稿于江西各报刊,很有点名气,还著作一本《灯盏吟草》文集、现已出版。他现在仍然坚持写作,是江西诗歌协会会员,村民都说他是山沟出的穷秀才。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是封建社会,对古代妇女一种最高奖赏,我们调研组一行在寻访遂川县大坑镇赤村时,有幸目睹这一难得的邓家贞节牌坊,虽然经过沧桑岁月的剥蚀,它依然完整挺立在邓氏祖屋的房前,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和动人传说。
该贞节牌坊,用大理石雕刻建造,有4米高5米长,四条方型石柱,三孔门。中门高,左右两侧门较低,三孔门上方石料房檐帽盖,石柱、横梁都是石刻花纹图案;正门上方匾额用黑色大理石雕刻十个大字“旌表邓绍翔之妻黄氏坊”立坊时间大清道光丙午年拾月吉旦,经查年谱道光丙午年(公元一八二六年)所立。距今有185年历史。据文甫公后裔孙邓棠高介绍:绍翔公系太乙志斋公十五代孙,十八岁与黄氏结婚,婚后两年撇下妻儿,丈夫外出谋生,几十年杳无音信。黄祖婆在家耕耘种地,纺纱织布,将儿女扶养成人。天天期望丈夫早归,眼泪洗面一直守寡60多年。
邓氏族人,对他忠贞所感动,提议为他修建贞节牌坊,以示纪念。牌坊落成典礼这天,黄祖婆儿孙满盈,四世同堂,黄祖婆身着新衣,面朝丈夫出走的大道叩拜,又向贞节牌坊叩拜,之后微笑地离开人间,走完她生命尽头。这个美好故事让人感叹敬重。如今不少古玩商贩出资十万元要购买这贞节牌,都被邓氏后裔孙谢绝。要尽全力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永远给后人思考和启迪。
扎根沃土联修宗谱
我们调研组一行,在寻访赣、湘、桂三省邓氏宗亲后发现,九十二世祖显公三个子孙播迁的来龙去脉。宋朝时祖籍地福建宁化县石壁都禾口村。据族谱记载:由于战争等原因,长房志圣公,从福建宁化迁出,现子孙分布江西萍乡、新余、宜春、广西玉林市。二房志贤公唯有的一支在江西宜丰县双峰乡双峰村。三房志斋公曾任广东提举司,后升布政使,也由于躲避战乱,由福建宁化迁徒粤东梅州,后子孙又迁徒赣、湘、桂、川,都和时代变迁,朝廷更迭分不开,每迁一地,扎根沃土,形成大族群,有的甚至几房子孙都在一起,从几十人到几千人,联建宗祠,联修族谱,很有凝聚力。
在江西宜丰县,芳溪镇罗布村,村落居住集中,村头明显处墙上有一繁体大字“邓”,又名邓家湾。这个村有邓姓800余人,没有一家外姓。该村有志圣公系(九十三世)同时还有志斋公系(九十三世)哥兄弟两大房,据村长邓武台介绍(系恭公八子智公世系),两房子孙和谐相处,有500年历史了,清朝年间共建一个最大宗堂,有500多平米,宗祠也是宗亲平时节日聚会的中心。每年都同一天祭祀,供奉同一祖先,共同休戚与共,1992年又联修联谱。一个姓氏,一个村,有这样文化氛围,是不可多见的。
在江西万载县双桥镇山溪村,寻访邓汉文宗亲,今年60岁,(文通公系)他先祖于清朝康熙年间,从粤东龙川县龙母迁徙此地。在他家附近尚村有文甫公次子明远公世系,明远公系太乙志斋公五世孙,明洪武年间捷登两榜进士,授浙江省金华府推官,后又升刑部右待郎。妻吴氏,系国郎帅吴景銮后裔之家也。是祖先中皎皎者。在邻近潭布镇有文忠公、文明公世亲,白水乡有太乙志斋公九房信公世系,志圣公世系。都不同时期迁来,共同祭祀同一祖先。邓汉文宗亲多年从事于宗谱的研究,很有奉献精神。这些年来他自费,步行,翻山越岭,寻访联络各地宗亲,先后走访万载,分宜,新余。甚至到数百公里赣南遂川县,收集邓氏文化资料,这次又陪我们多次寻访。在各地宗亲支持下,1992年邓汉文宗亲参与主编,万载县最完整的邓氏联谱。
湖南平江县长寿镇,邓光圣宗亲(文甫公世系)退休前系平江一中老师。曾参与主编1992年平江邓氏四修联谱,还给我们引见曾主持1949年三修族谱邓心耕老人,现年90高龄。但他头脑清晰,是个活地图,那个支派在什么地方,联络谁他都清楚。他不顾年迈,身体虚弱,为当地群众办了一件好事,他带头捐款八千元,又四处募捐,联络县宗教协会在西峰山修建了一座七仙姑庙(原来是个洞庙),又新修了登山阶梯手扶铁栏杆通道,有七仙姑牌坊,又有书法碑林伫立其间。现在被称为当地群众旅游休闲祭祀名胜景点。
1992年修谱时,邓心耕老人走遍平江县内所有邓氏宗亲,收集大量资料。两年时间和邓光圣一起完成四修邓氏联谱。该谱包括太乙公世系,恭公,仁公,信公三房。其中恭公房祚公之子文忠、文甫、文明、文通,还有很少见文甫公七子明遄公支派。该地有宗亲3000余人,几百年来他们和睦相处,互相支持,好像老祖宗留下的不成文的规矩。
11月未我们来到湖南浏阳市,这地方是不可轻视的城市,是革命老区,“浏阳河”这首歌闻名全国。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秋起义就在浏阳市文家市,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纪念馆也在这里,革命老前辈原党的总书记胡耀邦、原国家副主席王震、老将军杨勇、王首道上将、开国第一代女将军李珍都出身浏阳,现在浏阳以鞭炮之乡而闻名,这地方风景秀丽、山美、水美、人也美。是难得的人文景观。而浏阳市周边自然条件优越,是邓姓主要集居地。分布浏阳湘东、湘南、大围山、古港、中和、西江、张坊等处。有太乙志斋公五房,恭公、敬公、仁公、礼公、智公世系。恭公包括祚公四子:文甫、文明、文通、文理。有的邓氏家族还存有清朝中期老谱。从中发现了太乙志斋公及五房子孙生卒年。对于研究邓氏宗族的发展史,提供依据。
太乙公、志斋(九十三世)生于南宗淳熙六年甲午三月十二午时(公元1174年)卒于南宋宝佑二年甲寅四月十五日戌时(公元1254年)享年八十一岁
三三郎恭公:(九十四世)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十月十九日午时(公元1219年)卒于元朝至元三十年甲午九月初十戌时(公元1294年)享年七十六岁。
祚公:(九十五世)生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已卯二月二十四日子时(公元1279年)卒于元朝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四月初二年时(公元1361年)享年八十三岁。
还有(九十六世)文甫、文明、文通公生卒年。
在湖南浏阳、平江两地寻访,得到宗亲大力支持帮助。受到热情款待,收集族谱10套,37册。其中浏阳7套23册。取得较好的成果。
客家文化大围屋
我们调研组一行,12月中旬结束了对广西柳州,融安、柳城等地寻访,12月17日从贵港市来到港南区木格镇,受到以邓希文宗亲会长为首各宗亲热情欢迎,并介绍木格镇云垌村(裕称君子垌)邓氏宗亲历史,及客家大围屋的传奇色彩。我们有幸参观不可多得的邓氏客家文化遗产。
木格镇云垌村地处贵港市南部,客家围屋处处皆是。虽然过去快200年,有的围屋还保持原有风貌,具有独特风格。仅邓姓所建围屋占60%,也是邓姓较集中的地方。邓氏后裔主要是恭公之孙文明公六子德全公世系,有邓姓人口1300多人。附近班凤村系文甫公十子明暹公支派,有邓姓400余人。据族谱记载:德全公十三世孙“龙凤朝阳”(文龙、文凤、文朝、文阳)四兄弟,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千里迢迢从广东省龙川县登云镇石福村迁徙于此,开基创业。
随即在犁头岭东南兴建邓氏宗祠。祠堂为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与众不同的是,上厅与两侧正面只有砖柱,没有隔墙,没有厢房,四面厅结构,中间有长方形天井。显得格外宽敞明亮。祠堂两大门堂联是:“南阳世泽,东汉家声”邓氏堂号为“高密第”。宗祠已有200多年历史,与各地宗祠相比是保存尚好的古祠,具有广式客家风格。
还有一处围屋叫段心围,邓氏四兄弟中邓文阳子孙靠养鸭起家逐步富裕起来,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贡生邓逢元所建贵县第一座客家围屋段心围。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二进五开间结构。后面为两层楼客厅,东西两侧为横屋、与四角楼组或方形,围屋前有月牙形池塘。围墙四周用石灰、沙土石块夯实重墙。正屋东西各开一门,门设三层:有暗锁,围墙有炮眼,四面围墙楼角布满枪眼。整座围屋严然是一座坚固城堡。据贵县志记载:咸丰8年,一批匪徒前来攻击本里乡村,附近村民扶老携动,逃避入围,匪逼围屋攻击,因城堡坚固,布置周密,无法进入,遂解而去。正当匪徒离村时,段心围向匪徒打一炮。吓得匪徒魂飞魄散,狼狈逃窜。邓逢元因助剿立功,加授五品衔翎。段心围吓退艇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1970年夏天,段心生产队社员在围屋西门处还掘一门乌黑有光泽,重达1300公斤的土炮。
君子垌还有最大客家围屋隆记城。是后裔孙邓炳辰,于光绪初年修建,包括围屋、晒场、池塘、花园、果园、占地27亩,也是二进五开间,四角四楼。还有可容纳数百人二层大型客厅。围屋雕龙画栋,墙壁有精美壁画到处可见,花园中栽有邓炳辰大儿子邓东屏留学日本时带回的东洋红色桂花树和玉兰,至今有100余年历史,每到金秋、桂花盛开,花香散飘全垌。有一老板曾出高价购买这棵仅有的百年名贵的桂花树,幸得附近许多村民及时阻拦,才使古树得以保存下来。
这里宗亲很重视教育,在清末“废旧学办新学”潮流下,君子垌开办清兰小学,聘请邓俊贤任校长。培养不少农家子弟。这里邓姓人才辈出。邓东屏曾任过民国时期贵县县长,其子邓启瑞1931年岭南大学毕业,至香港开办银行,任永安银行总经理,还有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邓启金先生等。如今君子垌邓家围出来的邓氏后人遍布全国,如香港、广州、上海、沈阳等,甚至定居美国,加拿大。如居美博土邓国伦,邓德生等拔尖人才钧出此地。今天云垌村,也不少老板和富豪。现在邓氏后裔依然还保持邓氏客家人勤劳重教的优良传统,大都建有新房,生活越来越好,为建设富裕的新农村而努力。
回首2011年10月15日—12月21日,近70天寻访调研工作,走访赣、湘、桂三省三十五个市、县、区,寻访恭公后裔孙四十余处,并协助指导当地宗亲成立了南康市、上犹县营前两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会组织。寻访中收集邓氏族谱43套,近70余册,其中恭公世系十一房裔孙中,寻访了八房:文忠、文举、文才、文甫、文明、文通、文理、文远。联谱中附带太乙公九房中行公、敬公、仁公、礼公、智公、信公六房。在这次寻访调研工作中使我们深受感动的,是各地宗亲情意浓浓,祖根情深,虽然他们地处异乡沃土,和当地融合在一起,依然保持客家邓氏优秀文化,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附图三幅:
上图为江西遂川县玖渡村邓氏宗祠大门前的“贞寿之门”御赐牌坊。
(作者邓家贵系广东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理事、邓氏恭公谱研究会常委兼调研组组长、邓氏德昌公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作者邓圣发系江西萍乡市三九公祠宗亲联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此文由广东省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推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