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文化杂志 >

《邓姓文化》2015年2期 总第20期

发布时间:2021-09-03 11:51:12 人气: 来源:未知

《邓姓文化》2015年2期 总第20期
 
 


卷首语 
天涯海角  一脉相承
● 本刊编辑部
冬天,当阳光穿过寒冷的空气照射到我们脸上和身上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一些温暖,感觉阳光很可贵,甚至难得。于是,很多人冬天喜欢阳光,对阳光产生珍爱和恋眷。冬天的阳光可以使寒风无力、雪霜隐迹、阴霾潜形,使大地温暖而升腾。最难得的是,储藏和孕育还是冬天的专利,因为冬天储存了丰收的成果,并孕育着来年万物的种子……
天涯海角一脉相承,天地乾坤渊源有灵。
《邓姓文化》历时六年了,它发展到今天,已发行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海内外宗亲的高度肯定,为邓姓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邓姓文化》的成长,无疑经受了无数次坎坷和风雨的历练,也多亏了海内外宗亲的关注与支持。《邓姓文化》一贯秉承全心全意为邓氏和邓姓文化服务的宗旨,不惜一切代价和付出,不断克服种种障碍和不利因素,仍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地向前迈进着。
我们每每记忆起宗亲们的亲切叮咛,我们每每回想起宗亲们的热切期望,我们总是想用满腔的热忱迎聚宗亲,我们总是怀着激情和无限的亲情来埋头淬炼《邓姓文化》,一篇篇、一幅幅、一行行、一字字,我们视此为天职,视此为责任!
投资数亿元恢宏的邓国春秋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着,它将成为全球邓氏瞩目的焦点和精神家园,成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接点,将为邓姓文化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邓国春秋园的建设进度也将逐步通过《邓姓文化》敬告宗亲。
深知每位宗亲览《邓姓文化》杂志,无不给予厚望。所以,我们将一如既往精益求精地锻造它,力争让宗亲们感到真实、丰富、新颖、亲切、厚重、尊贵。
冬季里,盼《邓姓文化》能带给每位宗亲一片阳光,一片温暖,一片温馨……
时事报道
邓州市委书记吴刚听取社会事业工作汇报
● 邓香云
2015年10月份,中共邓州市委员会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豫文【2015】208号文件通知:吴刚同志任中共邓州市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免去史焕立同志的中共邓州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2015年10月27日,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吴刚主持召开社会事业口工作汇报会议,听取邓国春秋园等重点项目工作汇报。邓州市副市长王彩霞,副县级干部、文广新局局长张振邦等参加了会议。张振邦就邓国春秋园等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工作做了详细汇报。吴书记听取了汇报后指出,邓国春秋园是展示邓国、邓姓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展馆。
下午,吴书记、王市长在张振邦的陪同下视察了邓国春秋园等重点项目。
邓国春秋园自2013年4月开工以来,得到了邓州市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市政府的六大项目建设工程之一。邓国春秋园的大殿于2014年10月全部竣工,其它配套项目正在按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
邓州市四大家领导调研邓国春秋园综合体项目
● 张振邦
 2015年7月9日上午,市领导史焕立、罗岩涛、殷中玲、杨振云、贺迎、陈达、王彩霞等四大家领导带领文广、教育、住建、规划、财政、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工作进行察看。在随后召开的汇报会上,听取了邓国春秋园旅游综合体项目汇报,市委书记史焕立指出,邓国春秋园项目是我市一个重要的文化项目、城建项目和旅游项目,项目实施后,将成为我市城市的一个主要地标、景观工程和一张浓缩的邓州文化名片,对彰显根亲文化,发展邓姓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有着重要意义。最后,史焕立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充分保障邓国春秋园项目基本功能的同时,充分规划设计好其他功能性区域设计,做好以文化为根,动静结合,形成以文化、旅游、商业的结合文化产业园区,提升邓州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第四次会议在我市举行
● 武祥宇   刘  钰
2015年11月17日至18日,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第四次会议在我市举行。汉丹江流域3省15市政协围绕加强流域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探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卿、省政协副主席靳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河南、湖北、陕西同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省份,在移民搬迁、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实现“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背景下,2014年3月,湖北襄阳市政协联合陕西汉中、安康、商洛、河南南阳、邓州、湖北武汉、十堰、荆门、孝感、随州、仙桃、潜江、天门、神农架林区等地政协,共同筹建了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机制。其目的是搭建交流互鉴、协作互利、协同共享的平台,共商区域改革发展大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由各城市政协轮流承办。
会议由市政协主席杨振云主持,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吴刚致辞。全国政协、河南省政协有关领导同志,汉丹江流域15市政协主席、秘书长及有关人员,我市政协班子成员,市委、市政府相关组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政协常委、政协联络组组长及机关干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经济与生态共建、发展与美丽同行。各成员单位围绕会议主题,广泛交流,坦诚建言,并就加强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汉丹江流域城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交了15件提案。会议协商通过第四次会议《会议纪要》,协商确定湖北省荆门市政协为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第五次会议承办单位,并举行了会牌交接仪式。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既是发展跨区域协商民主的新尝试,更是推进全流域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扩大汉丹江流域的开放融合交往,加快汉丹江流域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省政协副主席靳克文在讲话中指出,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同步、一体化发展谋善策、出实招、献良言,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效,为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王国卿充分肯定了汉丹江流域城市政协联系协作会所发挥的作用,对大家的发言表示赞赏,并表示,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认真研究吸纳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并通过政协委员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向有关部委进行交办和反映,为推进汉丹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来到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湍河湿地公园、产业集聚区、美丽乡村习营、渠首等地,实地考察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邓州代表团参加广东南海邓氏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大型庆典
● 刘洪涛
2015年12月6日,应广东佛山南海邓氏家族理事会邀请,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殷中玲,邓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振邦,邓州市人大常委、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邓香云等一行应邀参加了庆典活动。参与此次庆典活动的人员主要有十六郎后裔代表和应邀的宗亲代表共计五千余人。
南海越南公为邓姓第八十五代宗祖,越南公共有十六子,本族后裔尊称十六郎。南海纪念馆始建于2005年,总投资二百余万元,多为十六郎后裔捐资。
6日上午9时许,巍峨肃穆的南海纪念馆内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纪念馆前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当邓州代表团沿着插满彩旗的迎宾大道走向纪念馆时,南海宗亲邓礼成、邓茵率众热情相迎,邓洪熙、邓其辉一边介绍纪念馆庆典活动议程,一边引领代表团向纪念馆里边走去。
10时许,有五千余名邓姓宗亲欢聚在纪念馆内,在多组大型舞狮队的欢舞下,拉开了大型庆典的帷幕。会议由常务副理事长邓洪熙主持,首先由邓氏越南公宗亲后裔联谊会永远荣誉会长、理事长邓佑才致辞,其次由邓洪熙作工作报告,接着由邓州代表团殷中玲会长致辞。殷中玲就南海纪念馆落成十周年庆典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首先代表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邓姓文化研究会、及故里乡亲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接着对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及邓姓文化研究会近年来的工作和邓国春秋园工程建设作了介绍。香港、珠玑巷、广西等代表团也在会上作了发言。大会最后还对荣誉会长、副会长等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邓州代表团此次参加庆典,起到了很好的联谊交流作用,有力地宣传了邓姓之源——邓州,架起了邓州与南海及全球邓氏宗亲的友谊桥梁。
江西省奉新邓氏宗亲回邓州寻根问祖
● 刘洪涛
2015年 5月 1日,江西省奉新的宗亲邓向阳、 邓斌等一行50人回邓州寻根问祖。
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邓州市副县级干部、文广新局局长张振邦,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邓香云、邓子峰、邓青玲等邓州宗亲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与江西宗亲热切联谊,亲切交流,其乐融融。
2015年 5月 1日上午,江西省奉新的宗亲邓向阳、邓斌等一行50人在吾离陵园举行了祭祖仪式,邓香云对江西省奉新的宗亲邓向阳、邓斌等一行50人回故里邓州探亲祭祖表示欢迎和赞赏。她说,近年来,邓州投资数亿元大力建设邓国春秋园,并积极挖掘、保护邓姓根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优势锻造独具特色的“邓姓根亲文化”品牌。先后接待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及祖国各地邓氏宗亲回邓州寻根问祖,同时展开了系列邓姓文化交流活动,宣传邓姓文化,扩大邓姓文化的影响力,增进了故里邓州与海内外邓氏宗亲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邓香云表示,邓州与江西的渊源由来已久,江西邓氏宗亲一直高度重视、关心、支持邓姓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盼望邓州与江西宗亲保持良好的宗亲关系,共图发展,共同繁荣。
江西省奉新的宗亲邓向阳致辞说,邓州是全球邓姓发源地,是所有邓氏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次能回到故里邓州祭拜先祖,了却多年的思乡心愿,同时也期盼不断加强与家乡的联系,加深了解家乡。
祭拜邓氏先祖仪式结束后,各位江西宗亲一起参观一期主大殿主体工程,同时,邓香云向宗亲们详细介绍了邓国春秋园的建设规模和工程进展情况。
南阳邓氏德辉公后裔宗亲会成立
● 邓荣河
2015年8月8日至9日,南阳邓氏德辉公后裔宗亲会在龙岩东肖邓厝村成立及第一次理事会成员会议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理事会议成员及各开基点宗亲代表,近200余人。8日下午,与会人员参观了开国副总理邓子恢纪念馆,在邓子恢故居进行《南阳邓氏德辉公后裔宗亲会章程》分组讨论。晚上,在邓子恢广场观看了东肖邓厝村宗亲自编自演的精彩的大型的文艺晚会。9日上午,在东肖邓氏村奇迈岚光山庄会议厅举行隆重的南阳邓氏德辉公后裔宗亲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成员全体会议。参加大会的有邓子恢长女邓芳梅、理事会成员、各开基点宗亲代表、邓厝村两委成员。会议通过了《南阳邓氏德辉公后裔宗亲会章程》、《宗亲会组织机构》,通过了名誉会长、会长、秘书长、执行会长、执行秘书长、执行副会长名单,颁发当选人员《荣誉证书》。本次大会以《传承文化弘扬祖德发展经济带动联谊》为主题,构建邓氏后裔联系平台,为邓氏后裔经济发展增加纽带作用。
江西吉安市河东邓家卞村回邓州祭祖寻根
● 袁  嫄
2015年 5月 20日,江西省吉安市河东邓家卞村邓模昌一行18人来邓州寻根问祖。
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邓香云、邓子峰、袁嫄等邓州宗亲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与江西宗亲切地联谊交流。
2015年 5月 20日上午,江西省吉安市宗亲邓模昌等一行18人在吾离陵园举行了祭祖仪式,邓香云致辞并对江西省吉安市邓模昌等一行18人回故里邓州探亲祭祖表示热烈欢迎。邓香云说,邓州投资数亿元正在大力建设邓国春秋园,打造“邓姓根亲文化”品牌。近年来先后接待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及祖国各地邓氏宗亲回邓州寻根问祖,同时展开了系列邓姓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故里邓州与海内外邓氏宗亲之间的亲情友谊。
江西省宗亲邓模昌致辞说,邓州是全球邓姓发源地,这次能回到故里邓州祭拜先祖,圆了多年的思乡梦,同时也盼望加强与家乡的联谊。
广东省惠州市宗亲回邓州祭祖联谊
● 邓子峰
2015年 5月 31日,广东省惠州市宗亲邓应鹏一行(同行的还有邓淑康 邓益康 邓玉贤 邓少林等宗亲)13人回邓州联谊宗亲,祭拜先祖。
5月 31日上午,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邓香云、邓子峰等邓州宗亲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与邓应鹏、邓淑康、邓益康、邓玉贤、邓少林等宗亲一行热情联谊,其乐融融。邓应鹏、邓淑康等一行13人在吾离陵园举行了祭祖仪式。邓香云在仪式上热情致辞,她对广东省惠州市宗亲邓应鹏、邓淑康一行13人回故里邓州探亲祭祖表示欢迎。
邓香云说,邓州与惠州渊源已久,惠州邓氏宗亲一直高度关心、支持邓姓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盼望邓州与惠州宗亲保持良好的宗亲关系,共图发展邓姓事业。
祭拜仪式结束后,各位广东惠州宗亲一起参观一期主大殿工程,同时,邓香云向宗亲们详细介绍了邓国春秋园的建设规模和工程进展情况。惠州宗亲们纷纷说,要加强与故里邓州的联谊和合作,让两地邓姓事业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云南江川宗亲回邓州祭拜先祖
● 邓茂盛
2015年 8月11日,云南省江川邓庆华、邓春仁、邓树斌一行3人回邓州祭拜先祖。
8月11日上午,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副理事长邓香云、邓子峰等邓州宗亲代表和有关工作人员与邓庆华、邓春仁、邓树斌一行3人热情联谊,在吾离陵园举行了祭祖仪式,邓香云致辞并表示欢迎云南省江川宗亲回邓州祭拜先祖。
祭拜邓氏先祖仪式结束后,各位江西宗亲一起参观一期主大殿工程,同时,邓香云向宗亲们详细介绍了邓国春秋园的建设规模和工程进展情况。
炎黄邓氏宗亲信丰联谊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 邓泽鐶
菊花献瑞,金风送爽。在山青水秀的信丰西牛镇上龙村邓氏宗祠内,聚集了邓氏宗族一百多名来自各地的宗亲代表,他们为弘扬邓姓文化,发展邓氏宗族事业献计献策,促进我们邓氏宗族事业蓬勃发展。
二0一五年九月十四日上午九时半,祠堂内外,歌声嘹亮,鞭炮齐鸣。炎黄邓氏宗亲信丰联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
大会由先亮宗亲主持,宣布大会胜利开幕!泽钱会长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总结报告。
泽钱会长在总结报告中首先指出,我们这届理事会的工作是在全体宗亲的大力支持下,全体理事无私奉献,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辉煌业绩。
接着,邓泽伟代表理事会,作了财务报告,他指出,我们理事会一直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我们每项收入清清楚楚,每项支出合情合理,精打细算,严格审批,一致得到广大宗亲的信赖。
财务报告结束后,邓延润宗亲作了关于《邓氏五房六修族谱》报告,他详细介绍了这次五房六修谱的工作情况。报告最后指出“邓氏五房六修谱”即将圆满完成,这都是邓氏五房宗亲联谊会努力工作的结果,也是广大宗亲积极支持的成就,也是邓氏五房繁荣昌盛,香火延绵,人丁兴旺的象征。
大会选举产生了炎黄邓氏宗亲信丰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名誉会长:邓东弘、邓涛荣、邓泽渊;顾问:邓泽钱;会长:邓诗棱;常务会长:邓诗喜;副会长:邓延润、邓长生、邓先亮、邓先文、邓英明、邓龙海、邓泽伟、邓泽进、邓诗茂、邓建华;秘书长:邓先兰;副秘书长:邓泽鐶、邓诗标;秘书:邱义芬;监事长:邓长生(兼);财务:长生、泽华、诗书。当任理事的有先松、先员、书清(西牛)泽明、泽华、泽伟、星生、延兰、泽进、诗忠、先亮、先华、泽林、先亿、泽明(崇仙)保全、书清(赣县)书法、诗书、书华。
接着,新当选会长的邓诗棱,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感谢各位宗亲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举我为会长。目前我虽然年事已高,体力有所不支,但是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尽我所能,努力工作,团结广大宗亲为弘扬邓姓文化,繁荣邓族事业,构建和谐兴旺的邓氏大家族而努力工作。
中午十二点,大会在爆竹声鼓掌声中,徐徐落下帷幕,大会结束后,全体代表进行了合影留念,记下了这美好的时刻。
邓州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
● 刘洪涛
 2015年7月8日下午,邓州市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齐岸青、省溯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飞及我市领导史焕立、罗岩涛、贺迎、陈达、王彩霞、吕志刚等出席。
齐岸青说,当前正值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邓州作为省直管市,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抢抓机遇、加快步伐,进行文化产业的恢复、提升和创建。他建议,邓州市委、市政府要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集中梳理整合,抓住特点,统筹规划,找准切入点,逐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齐岸青表示,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把邓州作为文化产业投资的示范基地,在邓国春秋园建设、福胜寺开发、中医药产业发展、土特产整合等方面实现全面合作。
市委书记史焕立及市四大家领导真诚希望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能把邓州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合作项目,实行深度对接,帮助邓州挖掘文化内涵,抢救邓州文化资源,借助省文投公司力量,打造邓姓文化、张仲景医药文化等邓州文化品牌,力争取得合作成效,助推邓州文化产业发展。
广东河源召开《邓氏恭公族谱》谱稿初审论证总结会议
● 邓东方
2015年7月9日,《邓氏恭公族谱》谱稿初审论证总结会议在广东省河源市新市区华瑞酒店隆重召开。广东、江西等部分省区的邓氏恭公后裔代表60多人参加了会议。
《邓氏恭公族谱》编辑委员会主任邓东方主持会议并对几年来的编谱工作作了简要总结,编谱调研组长、编谱办主任、《邓氏恭公族谱》编辑委员会主编邓家贵作了编谱工作报告。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邓明光,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奇辉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辉先后作重要讲话。六名宗亲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是:江西萍乡会长邓正萍,江西赣州市信丰会长邓诗棱,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福田会长邓永辉,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岐岭会长邓伟峰,广东河源市紫金会长邓奕新,邓氏恭公后裔发祥地代表、广东河源市龙川县车田会长邓文辉等。
会议回顾总结了邓氏恭公族谱编修工作五年来,从发起、调研、走访,到归纳整理、编辑成稿、补充完善、审稿校对等项工作的艰辛历程,宣传表扬了在编修族谱的各项工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与会代表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五年来为编修族谱作出重大贡献的宗亲和宗亲会组织。会议一致认为,邓氏恭公族谱编修工作历经五年之久,成绩斐然,族谱编修工作意义重大,参与族谱编修工作的有功之臣,功德无量,永载史册。会议还一致决定,目前邓氏恭公族谱的封稿付印的条件还不成熟,应继续做好补充完善、审稿校对、查找新支派等项工作。一定要编成一套高水准、高质量,广大宗亲认可、值得珍藏的好族谱。
此次会议还套开了粤邓氏三世祖祚公夫人凌三娘吴氏祖妣墓重修工作动员会,对吴氏祖妣墓重修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得到与会代表一致拥护和支持,部分宗亲还现场捐款。(注:祚公是恭公的独子,吴氏祖妣墓位于龙川县龙母镇固岗村猴坑。)
河源市邓氏宗亲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奇辉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辉资助了本次会议所有费用(住宿费、餐饮费等)。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莅临邓州调研工作
● 刘仲杰
2015年5月22日上午,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甘源,省非遗处副处长于洁等一行莅临邓州调研邓国春秋园、三馆一中心等项目文化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
邓州市委书记史焕立、市长罗岩涛、市委副书记赵云杰、市人大副主任吴国战、市政协副主席刘红斌、市副县级干部、文广新局局长张振邦等陪同调研。座谈会由罗岩涛主持,赵云杰汇报了文化工作。张振邦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小杨营乡、构林镇等局直单位负责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进行了发言。文广新局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局直单位负责人和乡镇(街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参加了座谈。
湖北省阳新县邓氏通户宗祠修缮落成庆典
● 邓乾树
2015年11月25日上午10时,湖北省阳新县邓氏宗祠修缮落成庆典大会开始,大会由通户宗祠修缮理事会副理事长邓学锋主持。湖北邓氏宗亲会副会长邓隆飞先生、武汉大学教授邓小明先生、长江流域二十分邓氏宗亲会会长邓承贵先生、省内外邓氏宗亲代表邓庆元先生、邓参生先生、邓承林先生、邓隆玉先生、邓隆平先生、山泉村支书邓学武先生、太屋村支书邓礼志先生在主席台上就坐,有五百多位宗亲参加庆典。
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和炎黄邓氏宗亲深圳联谊会为庆典活动发来了贺电。湖北邓氏宗亲会副会长邓隆飞先生、武汉大学教授邓小明先生、长江流域二十分邓氏宗亲会会长、邓承贵先生代表长江流域邓氏宗亲分别致祠祝贺。邓学武先生代表邓氏通户致欢迎词,他说,我们都是禹公的后代子孙,我希望从今以后,我们邓氏宗族的宗亲们加强联系,不管我们身在何地,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这次重修邓氏宗祠,就是要让我邓氏家风世代传承,使我邓氏宗族后世子民永远都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邓氏通户宗祠修缮理事会会长邓坤玉先生为修缮宗祠工作作了报告。他指出,中华邓氏,源远流长。太始祖是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敕封的曼公德阳,其十九世裔吾离侯宣公,是血缘始祖,发祥于邓国,郡望南阳。四十七世禹公,是东汉开国元勋,出将入相,历代恩宠,显赫尊荣,家声远扬!此次重修,工程浩大,耗资五十多万。幸赖广大宗亲凝心聚力,共襄善举。
最后,邓礼志先生致答谢词,大会在邓氏族歌声中结束。
炎黄邓氏宗亲石城县联谊会召开2015年会员大会暨高考奖学大会
● 邓明琰
2015年8月23日上午,炎黄邓氏宗亲石城县联谊会会员大会暨高考奖学大会在石城县赣江源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有联谊会顾问邓绍朋、联谊会在家班子成员、石城县邓氏宗亲会员和来自长汀、广昌、吉水、永丰、瑞金、宁都等县的石城邓氏后裔会员、宁都县邓氏衷懿公之子——大六郎公后裔代表。2015年高考获奖学子共260余人,石城县教育局李从华局长、石城中学赖子吾校长、县广电局原局长温礼明先生应邀出席大会。
邓绍朋、李从华、赖子吾、邓扬广、邓继俊、邓伙根、六郎公后裔代表在主席台就座,大会由联谊会副会长邓继俊主持,联谊会会长邓扬广作工作报告、副会长邓扬柱、邓政等作有关报告和说明。赖子吾校长、李从华局长、邓绍朋作了讲话,六郎公后裔代表致贺辞。
会上表彰了“教子有方好家长”邓汝新夫妇、邓正凌夫妇、邓继俊夫妇、邓增祯夫妇、邓小敏夫妇、邓云山夫妇、邓斗发夫妇。
邓继俊代表“教子有方好家长”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邓奕腾代表获奖学子家长、邓昕彤代表获奖学子分别发言。
大会主席团成员为“教子有方好家长”颁发荣誉证书和获奖学子颁发奖学金。2015年高考考取全国一本院校,奖学金每人3000元,获奖学子是:邓晨、邓桢、邓铭、邓霁霞、邓昕彤、邓彤晖、邓江腾、邓永滨、邓世俊共9人;考取全国二本院校,奖学金每人2000元,获奖学子是:邓淑敏、邓文通、邓苏睿、邓丽华、邓文俊、邓小聪、邓演栩、邓钦玲、邓勇、邓绍群、邓鑫宇、邓扬帆、邓绍强、邓榕共14人。
大会增补邓增烈、邓东来、邓伙根为联谊会副会长,增补邓城生为联谊会副秘书长。
大会前石城邓氏公益基金收到邓增烈(1万元)、邓宝雄(3万元)、邓汝周(3千元)捐款。大会期间收到邓东来(1万元)、邓正凌(1千元)、邓菊水(1千元)、邓功文(1千元)、邓小伟(1千元)、邓小云(1千元)、邓美球(1千元)、邓述居(1千元)、邓奕良(1千元)、邓奕腾(1千元)、邓奕明(1千元)、邓扬标(1千元)、邓扬庚(1千元)、邓扬伍(1千元)、邓绍堂(1千元)、邓吉水(1千元)、邓绍才(1千元)、邓增添(1千元)、邓城生(1千元)、邓扬远(1千元)、邓近荣(1千元)、邓玉清(1千元)、邓增华(1千元)、邓扬兄(1千元)、邓扬福(1千元)、邓志云(1千元)、邓小柱(1千元)、邓小玲(1千元)、邓炎平(1千元)、邓亮平(1千元)、邓亮桂(1千元)等宗亲共计41000元捐款。大会为邓增烈、邓东来、邓宝雄授予荣誉称号,披戴红绶带。
会后,出席大会人员合影留念,共进午餐。
致远舰现北洋海军将士遗骸
随着辽宁丹东港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有更多的出水文物被发现。由于北方天气转凉,海况复杂,2015年对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也于同年10月中旬结束。
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在今年的考古调查中,在海底发现了致远舰将士的遗骸。“这些遗骸都已不完整了,但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参与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专家陈悦说,除了遗骸,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了一枚铜质钮扣。
对于这些遗骸,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济远舰继任管带林国祥的四世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史料记载,甲午黄海海战中,致远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陈悦说,本次发现的重要文物,几乎都位于致远舰的后部。
“带有致远舰舰徽的盘子、格林炮,以及多种私人用品的出现,都意味着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属于致远舰的后部。”陈悦说,瓷盘一般为船上军官使用,考古队员也在确认目前正在调查的区域为致远舰的军官舱。
“除了发现遗物外,考古队员还在军官舱附近发现了一些骸骨。”陈悦说,“这些骸骨就是致远舰上北洋将士的遗骨。”
陈悦说,这些遗骨被发现时已不完整,考古队员们也格外小心和细心地进行挖掘。
“由于在海水中沉睡了120年,目前还没有发现将士们的衣物,但在不久前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枚钮扣。”陈悦说,“这枚钮扣是铜质的,是否属于北洋海军以及属于何种官阶还需要看到实物后再具体研究。”
史料记载,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当时绝大多数官兵是随船沉入海底的,他们的遗骸也应该还在船内。”陈悦说,这些甲午将士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铭记。
据陈悦介绍,目前在考古队已经和相关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妥善处理将士的遗骸。
甲午海战中广乙舰管带、后担任济远舰管带的林国祥四代孙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战致远舰无名将士墓”以及纪念碑供后人凭吊。
林其浩这一建议得到诸多北洋海军后裔的赞同。
“除了在瓷盘上,在致远舰的餐具上也发现了舰徽。”陈悦说,“由于制作工艺以及使用地方的不同,这些舰徽在具体呈现上略有不同,但不管为何种样式,目前发现的文物上面都有一句英文标识: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
对于这句话,陈悦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华帝国海军”,知名历史学者萨苏则认为应该翻译为“中国皇家海军”。
文化研究
论邓姓的迁徙
● 肖华锟
1996年,笔者和他人合作写的《邓国与邓姓》一文,在当年的《中州统战》、1996年4月24日《南阳日报》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凡响,尤其是在1996年8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后,引起海内外邓姓人的热切关注,并于当年10月20日组织邓姓寻根团来邓州市寻根祭祀。应广大读者和海内外邓姓人的要求,笔者对邓姓根源和迁徙继续做了研究,以作为研究邓姓文化的抛砖引玉。
邓姓的迁徙,由于古老的邓姓迁徙于今天遥远,许多没有历史记载,加之迁徙后再迁播,很难说出具体的迁徙时间和路线,故现代著名社会科学家于光远说:“寻根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作”。根据笔者对邓姓的研究和所存史料分析,迁徙还是可以理出几条大致思路的。研究邓姓的迁徙,对邓姓的寻根、宗亲联谊以及研究我国的民族历史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远古邓姓的迁徙。远古的迁徙指夏、商、周三代以前的邓姓迁徙活动。根据笔者拙作,《邓姓根祖在邓州》一文,邓夸父氏族由于宗族祭祀,或说夸父追日活动,或处于战争的需要,都要走出故土,最后,有部分定居在异地他乡。邓夸父的活动范围,从史书上看,南到湖南夸父山,北到内蒙古、河北一带,西到陕西省渭河,东到山东半岛的登州,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山海经》说:“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也指这一带。这些邓姓的特点是,大多袭用原“登”或“豆”作姓氏,如“登北氏”、“豆deng”等等,也有用邓字作地名和姓氏的,如山东兖州古邓地等,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登”字右边加“邑”,便成为今天的“登邑”和邓字了。
春秋以国为氏邓姓的迁徙。邓姓为什么要迁徙?为什么要曼姓改邓姓?笔者认为有四种理由:①邓国人以陪嫁侍从的身份远迁他乡,后以国为氏。从出土青铜器文字上来看,多为陪嫁的礼器,以及发现的有应、秦、楚等国的陪嫁铜器,说明,邓国曾多次以公主作政治联姻。按照周礼,除陪嫁重器外,还有一批显贵和侍从。《仪礼?士昏礼》中的“媵御竣”,即上古存在的一种多妻多妾制度。郑玄注释说:“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在邓国灭亡前不远的吾离时代,就把两个女儿外嫁他国,一个嫁郑庄公,一个嫁楚武王。随嫁的贵人和侍从定居他国,为教育后代和记住故乡,遂改以国为姓。由此看来,在楚国、应国、郑国、秦国等,有陪嫁而迁徙的邓姓人。和孔子同时代的郑国大夫邓析,以制定《竹刑》而闻名,他有可能是这样迁徙改姓的邓国后人。②邓与巴楚之战,大部分邓国军队被俘虏,有些也许被迁到巴楚,后为邓姓。根据《左传》记载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横阵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结果,邓军有部分被俘虏,有可能被迁楚、巴,这些异国他乡的邓国人,后有可能改为邓姓人,以表示怀念故土。③邓国贵族随国灭被迁楚都郢一带。邓国是个富裕的地方,《诗经》说:“登是南邦,世执其功”,意思是邓国是申国的南邻国,为周天子进贡和给申国割地迁国,自己降为侯国都是有功劳的。邓国被灭亡后,楚王为充实自己国家实力,发展经济建设新都城,迁徙邓国富豪到楚都定居,正如秦始皇灭六国迁天下富豪到咸阳一样,这些贵族在吾离死后,国在之际就以国为氏了。姓氏在秦汉以前有所不同,氏为贵族姓氏,姓为庶民姓氏,以别贵贱,秦汉以后贵贱不分。吾离死后(有可能在世时),子孙后代和贵族大臣都享有贵族待遇姓氏——邓氏,这是尊贵的象征。这些定居楚都的邓姓人,其中一部分后裔沿长江西迁今天四川一带,一部分迁楚南今湖南、江西一带。这次迁徙是历史上最大一次迁徙,也是以国为氏邓姓的最大源流。④邓姓人在战争中不断被迁徙到异地他乡。根据明清志书,邓州历史上战争频繁,迁徙居民也频繁。如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建炎二年(1128)二月,金人迁邓人至河北”。其中有当时11大姓的邓姓人。此举甚多,不再列举。基于上述原因,作为邓姓发祥地的邓州市,今天这里的邓姓人就为数不多了。
论夏代邓国的疆域和历史
● 王春玲
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以国家形态存在的世袭制政权,其社会发展情况,因时间久远、文献记载少等原因,显得模糊不清。但通过对《诗经》、《尚书》、《史记》、《国语》、《竹书纪年》等诸多古代文献关于夏朝历史记载的研究,人们对夏朝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诸如夏朝世袭的国家政治体制及较为完备的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国家统一管理的军队,已经成型的刑罚制度,较之前发展的科技、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是夏历)等。
目前,通过考古学手段以及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朝历史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的夏朝的起止年限与古文献的记载是基本相符的。考古学家通过科学的考古手段,已发现了属于夏文化范畴的典型二里头文化类型(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19世纪60年代发现)。考古学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进行科学细致研究来探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只是其中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过程,经过对古代人类遗留下的遗物的不同组合及制作工艺等进行比对研究,确定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其反映出来的文化性质与其之先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以及其后的殷商文化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已测定二里头文化堆积的存在时间为公元前1900—前 1500 年。这与古文献记载的夏朝的存在时段是相吻合的。考古发现还表明二里头文化遗存广泛的分布于河南的中、西部及山西南部,这与古文献记载的夏人的活动区域是相一致的。
今天邓州所在的南阳盆地也是夏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六韬》:“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禹也多次讨伐“三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路史·国名纪四》:“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这些记载表明,今天的南阳盆地不仅是夏人的居住区,而且邓州还被大禹做过夏朝初年的国都。在邓州辖境以至整个南阳盆地内,存有上百处早期人类活动留下的遗址。许多遗址都有相对完整的文化叠压关系,如邓州的八里岗遗址、淅川的下王岗遗址等,在这些遗址的文化内涵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这也证明了今天的邓州就是夏人的活动地。
以上表明,“夏帝仲康封子于邓”建立的邓国是真实存在的。关于夏代邓国的疆域: 《路史》关于“邓仲康子国”的记载,已大致勾勒出了夏代邓国的疆域,即以今邓州为中心涵盖周边部分的区域。因《路史》成书于北宋,北宋时的南阳就是今天的邓州,在唐宋两代,邓州和南阳实指一个地方就是邓州,只是不同时期的称呼不同,几易其名,但治所一直在邓州,故史称 “邓州南阳郡”。宋时的邓州曾辖五县:穰(今邓州市)、南阳(今南阳市)、内乡、顺阳(今淅川南部延伸入湖北)、淅川,按此推算,夏代邓国的疆域要比现在邓州辖区的面积大,至于其边界在哪,与哪些方国相邻,因缺乏文献记载,难以断定。但夏代邓国周边有方国存在是可能的,因为夏王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不可能只分封了一个邓国,肯定还存在有其他的部落方国。在夏帝泄在位期间,他就分封了许多顺从夏王室,包括东方九夷部族在内的众多方国部落,或与封土,或给封号,开了后世分封诸侯制的先河。
灭夏的商汤也是在征服了夏的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今, 河, 南滑县东)、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西南)后,势力才逐渐壮大的。《史记·夏本纪》中也记载了夏代后期的夏帝孔甲因“好方鬼神,事淫乱。”是一个暴君,许多方国部落对夏王朝统治者非常不满,直到最后一个夏帝桀时,方国部落叛乱之事时有发生,夏朝日趋衰落,最终被势力日益壮大的东方商部族灭掉。
夏代邓国的国都,因缺乏文献记载,目前还不能明知夏代邓国的国都在何处,但其存在是无疑的。很可能就在夏禹曾经作为国都的那个地方,也许它还沉睡在某片遗址中,相信通过今后考古发现的增多及研究的加强,夏代邓国国都会被现。
清代榜眼李仙根与邓小平家族
● 胡传淮
《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章《族宗寻迹》载:
邓氏明代八世祖邓士廉曾任过广东的海阳令,后来在滇缅殉国。他有一个儿子,叫邓昉。是邓氏明代最后一代,也就是第九个世祖。邓昉于明末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同赴粤东其父之任上。这一家人行至广东高耀县(家谱上如此记载——作者注)三义河的时候,遇到海贼劫夺,举家溺水而死。所幸的是,在海贼之中居然有人发了善心,将邓昉的两个儿子不杀,抛置岸上。邓昉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邓嗣祖,时年七岁。一个叫邓绍祖,年方四岁。
邓嗣祖,字绳其,乃邓氏清代的一世祖。嗣祖七岁时随父赴粤,在高耀县三义河遇难不死。其时父母俱丧,仆婢尽亡,钱物全无。嗣祖携弟绍祖沿路乞食,流落到一个伍家村。伍家村有个伍员外。伍员外询问了这落难的兄弟二人的来历,大概很喜欢他们,于是大发恻隐之心,把这兄弟二人留下,供其食用,还于书舍教其文学。等嗣祖长大以后,伍员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不久,嗣祖在广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邓琳。邓嗣祖在广东的时候,因遇考,得遇一个其祖父邓士廉的故人之子李仙根。这个李仙根当时恰为督学使者。这时李才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想嗣祖此时一定大悲大恸了一番,然后带领妻儿及弟弟绍祖于康熙十年(1671年)回到四川。嗣祖、绍祖流落在粤二十八年,终于返回故乡,承继家业。据称,嗣祖为人存心仁厚,为乡里称颂,可能与他少时的艰苦际遇不无关系吧。这一段故事,可能是邓氏家族中最动人的一页篇章了。
小平之女毛毛(邓榕)在书中依据四川广安民国《邓氏分谱》对清初邓氏家族先祖从广东返回蜀中广安的事迹作了动人的描写。但作者惜墨如金,对“邓士廉的故人”及“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的李仙根,没有作叙述。
最近,笔者在编撰《李仙根年谱》时得知:“邓士廉的故人”为明末清初语言学家、书法家,四川遂宁李实;其子李仙根,为清初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代267年间巴蜀地区唯一一位榜眼。李仙根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官至户部侍郎,政绩卓著,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亦赞“李仙根办事有才”。李仙根对小平家族的发展可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李仙根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为了深入研究邓氏家族历史、学习《我的父亲邓小平》,故特将李实、李仙根父子与小平家族的史料作一补叙,挂漏之处,敬祈郢政。
一、“邓士廉的故人”李实
李实(1597—1674),字如石,号镜庵,乡谥贞文先生,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父友松,字鹤来,通经义,善书法,精医术。李实聪慧好学,日诵数千言,十三岁即善作文,十七岁中秀才,日渐显名。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考中进士,选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单车赴任,勤理政事。审理刑狱,存心仁厚,明鉴如镜,贤名大著。第二年,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清兵入关。清顺治二年(1645)夏,李实任职不到二年,建树刚始,即去官隐于苏州乡下上清江。其夫人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女,进士吕潜之妹,时因蜀中大乱,始由其子仙根从四川送来。李实居乡,人们敬重其为官时的清正廉明和入清不仕的忠贞气节,盗贼不犯。
李实家无余财,生活艰困。乡人设馆请其教子弟,供给他和家人饮食,历三十年之久。李实杜门著述,不妄交游,不与官府往来。他怀念故国,感伤身世,以梅花冰雪自喻。在《岁暮感怀》诗中写道:“门前五柳弃微官,荏苒年华阅岁寒。齿到知非方学易,老来行路极知难。飘零白下家重破,痛哭青云梦已残。故国烽烟邱墓远,梅花冰雪日凭栏。”可见他当时的心境。
李实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和书法家,卒葬苏州上方山之寒山。著述甚丰,所撰《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颇有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1991年9月18日至20日,在蜀中遂宁召开了“李实国际学术交流会”,1996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
据民国三十八年印制的《邓氏分谱》(邓存醇编)载:邓小平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身份入蜀,遂家广安。故邓鹤轩为明代广安入川始祖,其世系为:一世邓鹤轩;二世邓显;三世邓司训;四世邓邦直;五世邓荣;六世邓瑛;七世邓自得;八世邓士廉;九世邓昉;十世邓嗣祖。
邓士廉,字人麟,明末清初四川广安人,为邓小平明代八世祖。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授官广东海阳(今潮州)知县。明亡,随永历帝至缅甸,后殉难。
邓士廉与李实是旧交、老朋友,因他们为进士同年,二人均为明崇祯癸未科进士;同为四川人,两人家乡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二人同朝为官。由于这些因缘,邓士廉与李实关系密切,成为知己。
二、“谕令邓嗣祖回籍”的李仙根
李仙根(1621—1690),清初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四川遂宁人。原名之钦,榜名仙根,字子静,号南津。仙根为李实长子,母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女、著名诗书画家吕潜之妹。仙根家在遂宁书台山下,与清代贤相张鹏翮同籍。八岁善属文,工书,补博士弟子员。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十八年(1661)殿试一甲第二,榜眼及第。仙根为有清一代四川唯一一名榜眼,遂宁科举史上科名最高者。先后任弘文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秘书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安南(今越南)内乱,黎维禧占据莫元清之高平地。元清逃寓广西南宁。仙根奉命出使安南,朝廷赐正一品麟蟒服以行。经三个月的外交谈判,黎维禧退还高平土地人民,安南大定。归朝进呈所撰《安南使事纪要》四卷,康熙大喜,奖劳甚至。仙根不辱使命,终成有清一代外交名臣。
康熙九年(1670),李仙根任国子监祭酒,并总裁康熙庚戌科武会试。十年(1671),李仙根受命为清代首批经筵讲官,多次在弘德殿为康熙帝讲解《四书》,乃一代帝师。他撰《圣学颂》上呈,并进言设“左右史官”,后受命为清代首批起居注官。十二年(1673),李仙根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年,受命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仙根为阁学时,“善持议,毗赞庙谟为多”,常议国家兴化问题,提出“崇实为要,不然是适滋扰也”的主张。十三年(1674),因吴三桂反清事,协理大兵粮饷兼驿传抚民事务,驻荆州。十八年(1679),任鸿胪寺少卿,不久后升任左副都御使。仙根素以秉直著,内传“有骨气”,每当朝议尽展“中川风骨”。他心系民生,提倡与民惠政,曾为无辜受三藩案诛连者平反,“全活万人”。十九年(1680),任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任中兴革颇多。二十九年(1690)春,胃病复发,三月二日卒,终年七十岁。
仙根善书法,尤精行草,日书径二尺字,观者惊叹。求书者踵其门,得片纸寸绢,如获至宝。现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条幅。其绘画造诣亦深,饮誉画坛。著有《安南使事纪要》《游野浮生集》《南津文集》等。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邓氏先祖邓昉携二子从四川逃往广东避难,不幸遭遇海贼劫掠。除二子外,举家遇难,随身携带的行李、谱牒尽失。康熙七年(1668)到康熙八年(1669),李仙根奉使安南期间,在广东遇到父执邓士廉之孙邓嗣祖。邓嗣祖为邓鹤轩十世孙,他乡遇故知,分外激动。李仙根告诉邓嗣祖,其祖父邓士廉已经殉难,并“谕令”邓嗣祖回蜀中故里生活。在李仙根劝告和资助下,康熙十年(1671),邓嗣祖终于携带妻儿和弟弟从广东省回到四川广安定居,结束了在广东高要县长达二十八年的流浪生活,成为广安邓氏家族清代自粤返蜀一世祖。两百余年后,一代伟人邓小平诞生。邓小平系邓嗣祖十世孙,其世系是:一世邓嗣祖;二世邓琰;三世邓德溥;四世邓以俭;五世邓仁滶;六世邓存厚;七世邓心泰;八世邓克达;九世邓绍昌;十世邓小平。
邓氏家族中这段惨痛的历史,令邓氏后裔刻骨铭心,莫齿难忘。关于这一不幸遭遇,清代光绪年间广安邓存醇首创的《邓氏分谱》有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邓绍明撰《新修分谱启》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固不可无,家谱亦不可不有。吾族自明以前,弗可考矣。明初鹤轩公入蜀,居广安二百年中,人才辈出,而吾族谱,人皆有之。爰逮明末,天下大乱,四川为最。持谱而散四方者,不可胜数。时,吾祖邓昉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祸。过三叉河,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绍祖弟兄独存,所带之行李、谱牒,随之损失矣。及至清初,嗣、绍弟兄奉谕回籍,人数少,无谱可。迄今人数多,而谱无,可乎?吾祖甚惧之。幸前清光绪间贡生存醇幺祖,出草创分谱存其家,而族人无有焉。吾见而欣之,录而藏之者又数十年矣。久欲修之,以颁吾族,而未得其便。今族众心热,共同组织,新修分谱,雇工刻印,分给各房。人人有谱,世世加添。譬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流传也,岂不善欤!是为叙。”毛毛也将这段历史载入《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
李仙根在明末清初邓氏家族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李仙根“谕令”资助邓嗣祖回蜀,邓家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浅论家谱中的派号与行号
● 邓必哲
一、派号
古人云:“派为谱之纲也,辑谱定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定派,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述族谱,更重要的是从字派的内容上反映出宗族对子孙所寄予的厚望。
派号,亦称行辈,字辈等,是指同一家族同辈者名字中用同一字,有第二字相同的,也有第三字相同的。派号的最初形成是为了分尊卑、别长幼,这里的尊卑不是政治上的尊卑之意,而是指宗族内部辈份的高低,一套成熟的派号其内容大多由带有一定意义的,反映族人意愿的字组成,一般是四、五或七的倍数,连接起来朗朗上口,俨然成为一首押韵工整的诗。
派号的形成,有一漫长的过程。先秦人的名字,兄弟之间杂乱无章,看不出他们的关系,《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狄人代鲁时顺便提到长狄侨如的三个弟弟焚如、荣如和简如,兄弟四人名字都缀一个“如”字,在当时实属罕见,因那时单名较多。汉末,王莽又大力推行单名,兄弟间的名字也无统一偏旁之习俗,后在数百年里单名盛行,此时不可能有派号。期间偶有单名偏旁相同的,顾炎武在《日知录》说:“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司马懿兄弟八人字中都带“达”字,也应是一种行辈关系的体现。唐代家谱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包括别姓族人最初的家谱世系,在这以前都很简单,祖先的名字中间能附上兄弟之名就已很不错了,所以,那时的派号还看不出来,只有众多的直系、旁系兄弟们的名字均列出来,才能看出点派号的子丑寅卯来。
唐末,邓禹第二十五代孙,邓遐系下邓璠,字玉成,邓玙,字玉昭,邓珮,字玉汝三胞兄弟;第二十六代孙邓继先、邓继宗、邓继芳、邓继秀、邓继祖、邓继美、邓继善七堂兄弟;第二十八代孙邓昌文、邓昌朝、邓昌礼、邓昌敬、邓昌和、邓昌仪、邓昌言、邓昌期等同一曾祖父的兄弟,第二十七代孙邓汉、邓洲、邓淮、邓海、邓江、邓湘、邓渭等七堂兄弟,他们的名字中间有一字相同,或单名偏旁相同的情况,这还只是派号的雏形。
后来,一家之中的派号意识,发展到后世,就变成了一个宗族的全体意识,凡是同一祖先的宗族,便共同制定出若干个好的字儿,排定顺序,依次使用。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派号区别名),只要看派号区别名,便可知他是哪一代。
宋初,赵匡胤为了解决赵氏族人“因无统序,昭穆难分,纵然相遇,亦若途人”的困难,以达到“朕族无亲疏,世世为缌麻”的目的,遂规定了一些如:“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学”等派号,并加以在全国推广。
邓汉系下,从曾孙即邓禹第三十代孙开始,有了统一的十字派号,即“汉、景、尚、公、汝、仲、维、文、亨、舜”,“舜”字派后,由于后裔众多,各支遂另定派号,如南昌大洲邓氏从邓禹第四十代起有了“天、德、廷、均、文、子、单名山旁(头)、显、守、时、良、惟”共十二代的派号或单名偏旁同,这是派号的进一步发展期。
到了明清时期,派号日臻成熟,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江湖各派、宗教各派,也学用家族派号的形式来定人名。如《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门下,就有了十二字的派号:“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就是“悟”字派。
2、取名时,除第二(或第三)字为派号外,第三(或第二)字的偏旁也有了严格的规定。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从第三代起,名字的第三字用五行偏旁排名,其派号及相应的名字中的第三个字的偏旁为:“高(火旁)、瞻(土旁)、祁(钅旁)、见(氵旁)、祐(木旁)”,以下各代循环使用。《红楼梦》中的贾氏家族也严格按偏旁来定各代人名,如其第一代人贾演、贾源为“氵”旁,第三代为贾敬、贾政等为“攵”旁,第四代贾珍、贾琏等为“王”旁,第五代贾蓉、贾萍等为“艹”头等。南昌大洲邓氏东四房从邓禹第五十三代“瞻”字派起,谱名第三(或第二)字规定了十二代的偏旁,即瞻(王旁)、万(亻旁)、里(讠旁)、国(钅旁或金底)、咸(氵旁)、沐(艹头)、九(土旁)、重(?头)、纶(纟旁或系底)、必(口旁)、觐(日旁或曰头)、宸(心底或忄旁),从偏旁可以确认某人是该支邓氏哪房的人。
3、孔、孟、曾、颜四大家族共用一套派号,孔子第五十四、五十五代后裔分别定为“思、克”两派号,以后历代统治者为其定旁号,从孔子第五十六代起,其派号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安敦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句尾大都押ang韵。
4、全国各地各族均定了派号,如湖南韶山毛氏的派号为:“立显荣朝仕,文芳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句尾押ang韵,毛泽东为“泽”字派。浙江奉化蒋氏的派号为:“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时起贤达,奕世庆吉昌”。句尾也押ang韵,蒋介石为“周”字派。四川广安邓氏派号为:“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为“先”字派。
5、此时的派号成了一首首诗,甚至是标准的押韵诗,如上文的孔氏、毛氏、蒋氏、邓氏等均是如此。
6、南昌及周边的邓氏也陆续制定了自己本支的派号。
邓昌期系下,从邓禹第四十四代起,统一定的派号为:“若曰仲维汝,明时道必亨;一朝文运振,万世德诒宏。显祚光宗祖,起家毓俊庆;绍承昭大业,华国永芳声”。
邓昌文系下的郡塘、大洲、胡坊、山口、和义及遄公系下三川、水阁、潘源等支,于清初从邓禹第五十二代起统一制定的派号为:“翘瞻万里国,咸沐九重纶;必觐宸居壮,方知元首尊。原清昭基秀,伟耀定星衡;愿作贞松古,永垂奕世春”。此派号在数百年的传抄中,有个别字句有出入,但总体上相同,即使有不同之处,意思也相同。
明清时期,联谱开始盛行,此风一直延续至今。由于联谱的出现,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各地区派号的重新制定,并希望统一,常言道:“罗无二派”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要各支族人把自己祖先定的派号换成新的派号,确实感情上难以接受,但不妨一试。
据说民国十五年,有一邓氏联谱会议,会上有邓氏宗亲制定了一套百字派号,此派号为:“动静分翕辟,类族始于寅;亚当标异说,盘古属遗言。溯厥轩尧初,斡劲支柯萦;舜曰咨尔契,庞命鹰眷求。荫袭封叔曼,逮祁刚造端;聘鲁见交邻,强种潢胄频。懿哉我司徒,指挥拯陆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执艺淳且备,来弟普遵循;簪缨缵旧服,介祜万斯年”,此派号内容较晦涩,有许多生僻字,不适宜当人名用字,但仔细琢磨一下,写得似乎是邓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邓禹时的历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各地续修家谱的基础上再次出现了全国性的联谱活动,各省邓氏也积极首倡联谱,据说当时的联谱会议确定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家史(谱名)、统一派号、统一世系、统一南阳堂(堂号)。推荐统一使用的派号为:“正直廷立,道顺时昌;咸怀忠孝,自成善良。人才纪盛,德业传芳;功昭东汉,声振南阳。三登衍庆,两秀垂光;勋华代著,门第日彰。云仍继起,品诣宜藏;希贤作圣,济世扶乡。学娴韬略,泽被黎苍;经文纬武,治国安邦。绍先启后,凤翥鸾翔;辉煌奕叶,福荫弥长”。此派号共计九十六字,押标准的ang韵。从派号的内容来看,这是歌颂邓禹和邓小平的。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派号,犹如两首史诗,是邓曼、邓禹、邓小平等邓氏人物为历史所作贡献的高度概括。
二、行号
行号几乎与派号同时兴起,甚至可能早于派号。行号是指同辈兄弟之间按长幼秩序排列的序号。如行一、行五等。
在古代,曾有按同一祖父以下的曾孙辈兄弟在一起排行的,也有以胞兄或一房兄弟来排行的。
后来,人们在“行”与数字之间增加了一字,丰富了行号的内容,这增加的一字是以十兄弟一转行来排的。加入了中间一字之后,排在第三的数字绝对不会超过十,即不会出现”行国十一“这种情况。
南昌大洲邓氏西房“里”字派的行号字为:“鹤、于、声、闻、潜、在、渚、乐、胜、寻、芳、水、滨、光”,即此辈中年龄最大的为“行鹤一”至“行鹤十”。然后排第十一位的则为“行于一”至“行于十”,以下以此类推。
与派号一样,行号发展到后来也成了一首首押韵工整的诗。
南昌胡坊邓氏邓禹第五十六代孙有一首行号诗,诗为:“美政为兄弟,时人数俊贤;琼枝双玉树,吏道二梅仙。自理尧唐俗,唯将礼让传;采兰花萼聚,就序雁行联。黄绶俄三载,青云未九迁;庙堂为宰制,几日试龙泉”。这首行号诗可以满足该支邓氏邓禹第五十六代孙六百人行号的要求。该支五十七世还有一首行号诗,诗为:“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集贤招衮职,论治命台臣。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辰”。
邓禹第二十八代孙邓昌期系下,统一制定了一首行号诗,诗为:“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仁为元善长,嘉会礼合从;义和利物济,事于贞固存”。
现在许多新修的家谱已经省略了行号,只有一字号,即平时称呼的名字。
宗亲联谊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北海合浦联谊会举行爱心捐助活动暨2015年奖学金颁发仪式
● 邓昌荣
2015年8月16日下午,广西北海合浦邓氏宗亲联谊会在广西合浦县山口餐厅召开2015年度的二本以上优秀大学生25人奖学金爱心捐助活动和奖学金颁发仪式。邓氏宗亲代表88人参加。会议由炎黄邓氏宗亲联谊会委员副秘书长邓鸿洲主持,北海合浦邓氏宗亲会长邓允炬和常务副会长邓图金分别作了语重心长的发言。
广西北海合浦邓氏宗亲联谊会到会宗亲及在外工作的宗亲进行捐资助学金活动。会长兼北海包家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允炬首先带头捐资助学金1000元,接着副会长邓世雄在广西南宁市的百忙中回来参加会议并捐款10000元,常务副会长邓图金捐款3000元;副会长邓人铭捐款3800元,邓李启坚捐资2000元、副会长邓李广、邓李清分别各捐资800元、副会长邓强荷捐资500元、秘书长邓昌荣、副秘书长邓鸿洲等宗亲各捐资助学金300元,会计邓国源捐资300元、出纳邓明能捐资助学金200元,宗亲邓卓盈捐资助学金100元;邓氏宗亲会也捐款20000元,为资助大学生爱心捐款共43100元;宗亲会会长邓允炬和副会长邓世雄分别颁发奖学金仪式。广西北海中学考入重点大学清华大学的邓杰仁发3000元及本科一类的每人发2000元,本科二类的每人发1200元。
邓允炬会长和常务副会长邓图金宗亲分别说,希望邓杰仁、邓媛茗等25位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做祖国栋梁,为邓氏家族及宗亲争光。
考入清华大学的大学学子邓杰仁和江西财经大学邓媛茗同学则表示决不辜负邓氏宗亲及邓氏家人期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早日完成学业,将来报效国家和邓氏家族宗亲。
作者系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合浦联谊会秘书长
寻根祭祖感想随笔
● 邓炳生
飘泊异乡久别故里其路堪为远矣,
寻根归宗追思祭祖乃梦称之圆兮。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九日,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大菱塘邓家坪集庆堂理事会,在会长邓模昌的率领下,一行十九人穿赣鄂、越长江、驰平原、奔豫地、来到了阔别千余年,我们心中长思的故里,久念的世祖之地——邓州。一踏上邓州这块故土,众嗣孙们难抑内心的感情,大家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心声:“祖藉地,游子终于回到了家里。”“世祖,我们马上就要与您亲临亲近。”“禹公,多想得到您的真传与教诲”……
南阳、新野、邓州、禹公、侯爵等等一串串的名词,在我大菱塘邓氏后裔的心里蕴藏了五百年许,也念了五百余年。也许是无音断讯的时间太久了,也许是南北地域阻隔,也许是……然感木本水源之恩,未尝倾刻离诸于怀,寻宗认祖早已是我们邓氏后裔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有“梦”就得去追,有“梦”就必须去圆。大菱塘的嗣孙们早已有默契。北上迫在眉睫,认祖势在必行。欣逢今年夏历,邓氏族谱六修之期,机合时宜。拉近我们邓氏宗亲心理、地域上的距离,同样也正好是我们宗亲间南北血缘、情感交融的会合,以下两句恰到好处,一点不虚。
千里寻根族谱邓氏血脉实吻合,
百世后裔源自禹公亲缘本自家。
祭祖,庄严神圣,凝重肃穆。体现了我大菱塘子孙对世宗世祖的追思,又体现了对恩公德才声望,伟业功勋的无限敬仰。世祖的英名业绩,永远记在嗣孙的心里。试想吾辈虽差之千里,天壤远距,不过我大菱塘后嗣子孙为邓氏争光争誉,奋斗不已,正是:
大菱塘祖宗源出新野系接天中相传两千年一方旺族蕃衍定将千秋万代,
集庆堂儿孙远步禹公近学小平奋斗五百载千人大村足迹遍及亚澳美欧。
敬词、上香、献仪、洒酒、祭拜、诰文、鞠躬、行礼、焚纸、进行的有条有序。尽到了我大菱塘嗣孙对世祖世宗的一片赤心。这次寻根认祖,对我久居吉安的邓氏来说收获颇丰。亲自见到了邓州的邓氏宗亲,知道了曼公、吾离公。了解了禹公以上世祖各位高祖高吏,这一切是多么重要的历史资料,又多么的珍奇宝贵。我辈虽然不能像世祖那样建立奇特功勋,位居高官高吏,但人人都有建设自己家园的共同愿望。积极响应小平同志倡导的生活奔小康。由此我欣然笔录:
远古世祖治国安邦平天下奇功屡建声望高矗,
今朝吾辈美化家园达小康神通展显旺族旖方。
寻大绣公后裔
● 邓继俊
 偶读家谱,才知有能公满子(即小儿)大绣公在清雍正十三年迁福建省光泽县朱子口居住,至今音信全无,敬请福建省光泽县及周边县市宗亲百忙之中抽空作些了解,
<,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 t; ,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朱子口有没有邓姓人家,祖上是不是从江西省石城县瑶上村迁入,大绣公后裔有没有外迁别地,并牵线搭桥,让大绣公后裔尽快与我们联系。
通联地址:江西省石城县琴江镇西华北, 路68号202室
联系人:邓继俊
活动动态
 
清明节 悼祖宗
江西赣南邓姓始祖之一,邓恒贤,宇紫照。其后裔称之谓响公,原居住在福建汀州府上杭石壁都,二十岁与本地何家姑娘结婚,二十一岁喜得贵子,取名邓宗盛,第二年即公元1378年,夫妻两带着小孩由福建迁到江西安远县落居谋生,也就在这一年冬,又喜得贵子,取名邓宗茂。从此在安远拼搏了七八十年,直到明朝弘治年间邓宗茂的曾孙福淋公又从安远迁至定南县潭庆居住,福淋公在潭庆奋斗了八十多年,这八十多年可以说是人财两盛的时期,潭庆之地也改为邓屋湾了。
清福公是响公的第十一世孙,在定南邓屋湾是有名的大家庭,男的就有二十多个人,整个家庭人口达七八十个人,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说是矛盾重重。清福公的第五个儿子,光祥公,情愿离开这个家,到离赣州不远沙石龙下村清明坑创草窝创业。当时仅二十岁左右,他的母亲杨氏放心不下一个小孩离家这么远,也一起同来到创草窝落居,母子经过五、六年的艰苦奋斗,家庭颇为殷实,才与本地刘家姑娘成婚,当光祥公42岁,其爱人36岁时,年老的母亲已病故了。在亲朋好友协助下,把母亲的遗体安葬屋背的半山腰上。
母亲的去世对光祥公夫妇的打击确实不小。在其亲朋好友劝说下,整个家又搬迁到其岳父母不远的李老坑居住(今火焰村)。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沙石龙下清明坑、再由清明坑到现在的火焰村,时间已经过了三百五十多年了,但是其后代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清福公及其祖母杨氏老孺人。每年清明时节,尽管路途遥远难行,他们都会祭拜他(她)老人家。由于年代久远,墓碑早已断裂,掛面也已破损,今年在邓先文宗亲的带领下决定把此祖坟重新修整。
要修好此祖坟谈何容易,原来的清明坑创草窝,十几年前早已无人居住。从沙石龙下到清明坑创草窝有三公里多的山路,古时的羊肠小道,今已崩破难行,路上不仅是杂草丛生,而且很多地方还是大树挡道。但是再难也难不到他们孝敬祖先的决心,他们请来挖土机,花了两天的时间,开出一条四米宽的大道,一直通到光祥公老屋的大坪上。上清福公祖坟处也修通了一米多宽的码头,直达祖坟边。
路一修好,他们就从一百多里路外运来了大理石、墓碑、瓷砖、水泥、沙石。在阳历四月二日黄道吉日之时,他们每家每户都不约而同的来到墓地,运材料的,砍杂草的,挖土整地的,热火朝天干了起来。仅用了两天的时间,清福公及杨氏祖坟就焕然一新了。
农历二月十七日是二十四节气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祭拜祖宗的节日,火焰村里宗亲一致要求全族人集体扫墓。于是各家各户全部出动,把杨氏祖母带领其子光祥公来到沙石开居之时,至今三百五十多年的坟墓,全部祭拜了一次。晚上全族宗亲集中宴会,在餐桌上敬酒声、猜拳声、问候祝福声响成一片。大家一致认为孝敬上辈,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家庭和睦则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泰民安则是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保障。
南昌举办第三届邓氏宗亲联谊会
● 邓必哲
由南昌大学教授邓新洲宗亲组织的南昌第三届邓氏宗亲联谊会于4月18日继续在南昌二七南路的玉兔食府举行。
联谊会上,各位宗亲首先对新洲宗亲热心邓氏宗亲事务,连续主办了三届联谊会表示感谢,而后,大家畅所欲言,就联谊、研谱两大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新洲宗亲打算尽快成立一个正式的邓氏宗亲组织,以利于今后开展活动。联谊会仁权老宗亲在新建县工作了数十年,对该县的邓氏古迹了如指掌,因此,他呼吁有能力的邓氏宗亲为邓氏多作些实事,尽快收集邓氏古迹资料,并想办法保护好这些具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古迹,如邓城、潭源、仰山、团山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这些古迹的老宗亲越来越少,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古迹随时都有遭到破坏的可能,如再不抓紧时间,将会成为邓氏宗亲永久的遗憾。
邓斌宗亲谈了里造邓氏的情况,里造邓氏地处山区,人数虽不多,但历史却比较悠久,宗亲也很团结,还建了宗祠,修了家谱,希望宗亲们有机会去他家乡看看。
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邓华宗亲谈了自己寻根的经过,并向在坐的宗亲介绍了他在采访过程中所了解的各地邓氏的情况。
文峰宗亲三句话不离本行,他本人及所在的律师事务所竭诚为各位宗亲服务。
另外在银行、公安、法院、检察院、教育等系统的宗亲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会议期间,我把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家谱方面的文章选编了一部分整理成册(共20篇)送给了在座的宗亲,大家十分兴奋。我希望更多的宗亲来了解邓氏历史,积极参与邓氏宗亲活动,探讨邓氏家谱的有关问题。
宗亲交流
秋祭显公祖墓的深远意义——贺州祭祖有感
● 邓东方
2015年农历八月初六上午,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来自粤、赣、湘、桂、云、贵、川和港澳台、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数百名邓氏宗亲代表,云集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万兴村铁炉山,隆重举行秋祭邓氏南宋大将军显公祖墓的活动。笔者作为显公后裔有幸参加了这次宗族盛事。
邓氏南宋大将军显公祖墓座落在一个山清水秀村庄边的山岗上。河边停车场上摆满了前来祭祖的各色车辆;从山脚通往显公祖墓的弯曲山路上,挤满了参加祭祖的男女老少,蔚为壮观;祖墓坟堂前,明烛高烧,香烟缭绕,供奉着祭祖的三牲祭品,三柱大香格外醒目;坟头上方安奉的显公巨幅画像让人肃然起敬。参加祭祖的人们摩肩接踵,把个狭小的墓地围得水泄不通。祭祖仪式,在广西贺州市邓氏宗亲会的精心组织下,分组分批有序进行。
大家在祖墓前顶礼膜拜,虔诚祭祖。此时此刻,感慨之情油然而生:如非先祖,焉有我辈?感怀先祖功德,酬谢先祖天恩,实乃我辈之本份与责任。
祭祖前夕,参祭宗亲还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邓氏南宋大将军显公总祠,在老树根生态园举行盛大的“2015秋祭邓氏南宋大将军景显公工作会议”。数百名海内外宗亲欢聚一堂,喜气洋洋,笑逐颜开,把盏言欢。各地宗亲代表依次发言,为建设总祠添砖加瓦,慷慨解囊,纷纷捐款,聊表心意。河南邓州的邓姓文化研究会、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为贺州秋祭发来了贺信,让参祭宗亲深感荣幸,这种关怀鼓励,永志不忘。
广西贺州市邓氏宗亲会,为搞好今年的秋祭显公墓的活动,进行了精心筹划,认真准备,热情接待,周到安排,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让我们深受感动。在广西贺州市邓氏宗亲会的牵头组织下,景显公总祠的建筑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有序推进,从筹集资金到土建工程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应该为广西贺州市邓氏宗亲会这种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奉献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笔者相信,有贺州市邓氏宗亲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有广大宗亲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景显公总祠一定能够如期竣工落成。
祭祀先祖,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姓氏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宗族团聚议事的极好时机。此次贺州祭祖,盛况空前,充分显示了我们邓氏家族的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充分体现了我们邓氏家族的团结统一,齐心协力;也充分彰显了组织者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各地宗亲聚首广西贺州,共叙宗亲之间的亲情友谊,共商显公总祠的修建大计,共同拜祭先祖显公墓地,共同追思南宋大将军的光辉历史,共同缅怀显公为保家卫国抗击元军、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作为显公的后代,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世代相传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刻骨情怀;江山易改,冲不掉我们千百年来同宗同源、血脉同胞的深厚根基。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2015年秋祭邓氏显公祖墓的活动,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襄盛举,造福族人。
急欲桑榆国梦施
● 邓仰清
我在退休之初——1990年1月,曾写下这么一首七绝:“人生务必始终坚,休退生涯未敢偏。崛起中华仍有责,寸心犹把九州牵。”因而,我在20余年的退休生涯中,基本依照这首诗的意旨办事,坚持服务人民。
坚持服务人民,务必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的本领。所以,坚持学习成为我退休生涯的一大特色:逐年订阅报刊,经常买书,家有存书约500册;家住农村,离县城十余公里,坚持十余年不间断地上县老年大学学诗文、学电脑等;平日在家习作诗文,曾有诗文等计40余首(篇)发表于省市报刊;曾写下阐明我学习目的的两句诗:“更喜余生知长进,社家校教好为师。”
少年强,则国强;赢得青少年,才能赢得未来。我作为退休教师,具备关心下一代的经验优势,本着“崛起中华仍有责”的理念,便先后细心地写好讲稿达30余篇,承邀给原琅口学区各小学和现在的虬江街道各小学,还包括翠绿、凤岗等小学上品德课,计百余次,听课学生达二万多人次。
从1992年开始,我还利用春节期间,儿孙辈团聚之时,在家办讲座,传授中华美德和家教知识;而近五年,则改为春节前把我的讲稿印发给孙儿辈,让他们熟读后,写出学习体会作演讲稿,于每年正月初六,到我家参加演讲比赛,还组织人员评出等级,由我发给一些奖金,五年共发奖金计1.1万元。如此借春节办家教,迄今计20余场,听众达1000余人次。
还曾几次借走访亲友办讲座。如2006年夏的一天,我到高砂内兄家做客,他的一个7岁的调皮孙儿见我,就很不礼貌地喊:“老头子你来啦!”当我诫以“对人要文明礼貌”后,这小孩还一脚猛踢我的腿上。这时,我即据“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他家人的配合下,通过讲故事,摆道理,几乎花去大半天时间,耐心地对小孩进行教育,直至小孩认识错误为止。当晚,我还特意留宿内兄家,召集他家及邻居20余人,举办以“家教严者子女成才”、“从清初沙县首富张载道败家故事中汲取教益”为主题的阖家座谈会,深刻阐明“子女调皮原因在父母身上。”并阐明“惯子如杀子”、“纵溺是把杀儿刀”和“家教严者,子女成才;宽者,则多不肖。”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所以,尊敬老年人非小事。
1995年春,经我做好麦元、曹元等五村党支书的联系后,先后召开五村两委会;我皆在会上积极带头捐资,带动各村两委干部也积极捐资,分别筹出资金,买上五村的彩电、桌椅等,很快办起五村老年活动室。其中。我自己共捐资350元。
2005年重阳节,麦元村举行新建的老年活动室落成典礼,我则事先跟村主任做好联系,结合举行麦元老年学校开学典礼;会上,我宣布自己担任该校义务教师,定每月16日上课半天;每年授课11次,平日每次来人在130-160人,而重阳节这天,则多达三、五百人,至今年已届办学10周年,共授课百余次,听课学员达贰万余人次。迄今我已为此花工约500天、资助计1500元。
我还分别于1987年冬和1997年冬,当自己70岁和80岁生日时,向原琅口镇14个行政村90岁及以上的高寿老人和特困老人共20余人,每人送给钱100元,还给镇敬老院五保老人,分别送300元和500元;平日遇见高寿特困老人,也常送给50元或100元,多年计达两万余元。
还为编写山峰、闽沙和福建邓氏族谱及编写茶丰峡、麦元和山峰村志,花工约计1000天,捐资共3000元;为修建将军祠、将军墓、邓肃墓等,花工约共700天,捐资共8000元,为修建琅南等公路和火烧桥宅间道等,捐资约共3000元,三项共花工约共1700天、捐资1.4万元。
平日,我坚持黎明即起,净扫庭院、常年种菜、出门骑车,厉行戒烟限酒,从不参与打牌赌钱和封建迷信活动,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一天闲着,并乐此不疲。
广西容县邓氏后裔联谊会举行2015年奖学金颁发仪式
● 邓启严
2015年8月22日上午10时,广西容县邓氏后裔联谊会在容县高中综合楼会议室隆重举行2015年奖学金颁发仪式。出席颁发仪式的领导有联谊会会长邓有炎,常务副会长邓启严,常务理事邓奕华、邓振枢、邓建新,名誉会长邓永武,容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定旭,容县妇联副主席邓冰,容县教育局副局长肖宁,容县高中校长陈祖谦等应邀出席了颁奖仪式。另外,于2015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大学一、二本科和重点高中的66个邓氏子女,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出席了会议。
今年是联谊会连续举行颁发奖学金的第七年,今年邓氏子女获奖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今年获奖人数最多,共66人,其中,一人考上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一本院校,26人考上二本院校,27人考上重点高中;二是今年考入重点高中最多,共27人;三是今年高考升学率最高;四是今年获奖邓氏女生最多,共35人,占获奖人数54%,首次获奖女生超过男生。以上特点说明,联谊会设立奖学金制度初显成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县邓氏家庭是重视子女教育的。
颁奖仪式由常务副会长邓启严主持,并首先宣读联谊会关于2015年颁发奖学金的决定。邓有炎会长,肖宁副局长,陈祖谦校长先后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对邓氏联谊会多年来进行奖励学习成功的邓氏子女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家长代表邓勇,学生代表邓金萍、邓天胜、邓楚楚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他们都表示不辜负全县邓氏宗亲的殷切期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以新的优异成绩报答容县邓氏宗亲。在颁奖仪式上,联谊会给每位获奖的邓氏子女一次性发给奖学金和获奖证书,还赠送《容县邓姓之光》一书,以激励他们发扬和传承好邓氏历史文化,造福社会。出席颁发仪式的领导还与获奖的邓氏子女合影留念。
江西赣县邓氏家族农业专业合作社
● 邓诗棱
赣县邓氏家族农业专业合作社座落在赣县茅店镇西坑大龙村。此地自古以来是以出产茶油而闻名。
据《邓氏族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1)辛未岁,明贸、明资两兄弟处理好其父光文公丧事后,即“奉母命,自信徙赣县西坑”居住,在大龙山峰迳搭茅房经营茶山。他们两兄弟带着他的儿女辛辛苦苦奋斗了三四十年,十多公里的山上全部都变成茶油山,西坑茶油也就从此闻名。
在乾隆游江南时,乾隆听说西坑茶油很出名,他很感兴趣,因为他在小孩读书时,听他的老师讲彭祖之所以能活八百岁,就是因为他吃了茶油鸡。刘邦起义,差一点被捉去砍头,就是躲在茶油山上,后来农民用茶油涂在他伤口上,医好了他的伤,救了他的命,才能成为后来汉高祖。因此他就下圣旨:指名此地茶油要上贡朝廷。
为了保证清朝宫中用油,乾隆帝还特立圣旨碑文三块,文中明确规定,木梓成熟期,任何外地人不能上山抢摘抢捡木梓,只有到冬至节过后三天,才能进山捡木梓仁。这三块碑石,其中两块在石芫、湖江与大龙村交界外,在辛亥革命时,为表革命决心时,打碎了;另一块立在杨洞与大龙交界处的碑石垇路上面,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文物盗劫贩子盗劫了,不知贩卖至何处了。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下,我们大龙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创业去了,山上的茶山农田从此开始荒废了,在二OO八年本村人口有一千伍佰多人,可常住在农村人口只有二百多人,且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他们看着荒芜的茶山和农田,只好望洋兴叹了!
近年来,习主席一直教导我们:要圆好中国梦,要发展农业经济,要把我们的经济融入到“一带一路”中去。我们大龙村石湾子组,旱坑子组,山峰组在邓书华、邓书清的带领下,组织了一个“邓氏家族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宗旨是,以茶油生产为主导,兼营水果、蔬菜基地。把五千多亩茶山进行改造,再经三五年艰苦奋斗,把我们的茶油融入到“一带一路”中去。让世界各地人民尝一尝赣县茶油的清香美味。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众人参股,共同参与。他们现在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同时也热情欢迎广大邓氏宗亲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其出谋划策,更欢迎各地邓氏宗亲前来考查、参股,共同把我们“邓氏家族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得更好、更大,使我们的农村走上富裕、和谐、幸福的道路。
联谊信函
尊敬的《邓姓文化》编委,您们辛苦了!
崇敬的邓氏宗亲,您们好!
我是来自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邓姓家族,今年三月组团去新、马、泰旅游,无意中在宾馆看到一本《邓姓文化》,这是缘份,我感到非常高兴,视为珍宝,连夜阅读,再看不厌,知道了邓姓之渊源。兴奋之极,彻夜难眠,记下杂志网址和通讯地址,及时与贵编辑部打电话,发短讯联系,今年五月份荣幸地收到了《邓姓文化》各期版本,特来信表示感谢。
感谢您们付出的心血和辛勤劳动,给我们邓氏宗族搭起了一个交流平台,为邓氏家族共谋发展,同建家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此有了邓姓族人自己创办的刊物。你们的付出,就是我们的收获。从此我就是一名忠实的读者,长期拜读,了解邓姓、邓人、传奇、纪实及辉煌古今。
在感激之情,我们更应做好邓氏宗亲文化传播,修谱,及传承工作。在这盛世和谐社会,为弘扬炎黄邓姓文化,作出微薄之力。我的老家就在江油青林口古镇,邓姓人家有百户之多,祖宗由湖广迁徙四川,从湖南临乡县迁入,己有十几代人。经查证家史、碑迹,邓姓辈份二十个字牌是:文、正、大、成、应, 仁、道、熙、元、兴, 天、朝、耀、汝、德, 世、代、培、远、越。有一碑联印证祖根是南阳:自仲康封国枝繁叶茂,由南阳居蜀衍庆螽斯。
借此;我收藏了一方形象奇石:规格(cm)24×20×10,重约五公斤,由砾岩与石英岩组成,砾岩质软, 石英硬度强,天然形戍了根系脉络,粗径于杯,细若发丝,线条分,特命名为:“炎黄邓姓  根祖邓州”,附照片。可作为邓姓文化祖庭在邓州的图标,供各位宗亲参考,认可后即可寄出,作为捐赠,若无价值则为罢免。
           四川江油市邓氏宗亲  邓良朝
                                                    2015年5月
邓长耀
<, S, 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 E: 12, 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邓长耀(1877—1950),字鉴三,天津市静海县梁头镇王庄子村人。年少时家贫。后入私, 塾。光绪年间,中秀才,任北京崇荣门总办,进太医院学医。在清练军当军医时,结识冯玉祥,成为金兰兄弟,邓长耀为兄。光绪三十四年 (l908年),与冯玉祥、鹿仲麟、商震等成立武术研究会,并以此为基地传播革命思想。后任湖南省常德县、临澧县知事及绥远省民政厅厅长、陕西省民政厅厅长、陕西省政府代理主席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 在张自忠、冯治安领导的集团军中任顾问。邓长耀思想开放。曾撰《女小儿语》一书 , 文中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妇女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和学习。在反对妇女缠足的放足运动中,邓长耀讲求实效,成就显著,民国十七年的《申报》多次介绍过有关他的放足事迹。在任陕西民政厅长及河南民政厅放足处处长期间,督办放足是重要关注的事项。他的具体做法有:常外出私访,见妇女脚带就取,同时让自己厅内工作人员也外出查缉,不数日内就集了几千条脚带。有一次,邓厅长在民政厅召开放足大会,大门内两旁挂满了裹脚布,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其中还有血迹斑斑未及洗净的;二门高挂小脚绣鞋数百双,尖头向下,好看极了。整个民政厅,犹如杂货铺一般。进了二门,在中山俱乐部内,陈列了许多放足歌曲,是为“放足歌曲展览处”。再往里,民政厅大楼前的空地上,搭设了演讲台,并有草席棚子遮雨遮阳。邓氏演讲时,边演边讲,以裹脚布及小脚鞋嗅之以鼻,作欲呕状,引在场众人笑声不止。当时有几名小脚女人在场,邓厅长将她们邀请到台上,讲解放足的好处,并亲手为她们放足。在场群众要求检验邓夫人的脚丫子是否大脚,邓夫人坦然上台,伸双足任众人检视,台下欢声雷动。这样的场面,很有些性的意味,引起轰动不足为怪。冯玉祥接管河南以后,邓长耀也随其出任河南民政厅放足处处长。冯玉祥对妇女缠足深恶痛绝,为使放足运动在民间起到效果,通令全军官兵家属首先放足,起个带头作用,大受赞赏。邓长耀在河南期间,延续在陕西的作风,经常亲率员外出严密检查,见小脚就当场解放,将裹脚布带回。除严查之外,并悬赏放足,凡取得裹脚布百条者赏大洋五元,一个月就收裹脚带二万五千四百余条,成效显著。
邓长耀为官清廉。任职几十年间,从不盘剥百姓,被称为邓善人,至退出政坛时,积蓄寥寥,1946 年借居天津亲朋之家,靠陆仲麟和邓德堂将军送来一百袋面粉,接待来往的民主人士和族人。为和平解放北平,他和家人亲属秘密联络邓宝珊、邓哲熙等,直至病逝,安葬静海邓家坟。
邓仲元
邓仲元(1886—1922),广东惠阳人 , 原名士元,别名铿。原籍梅县,7 岁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早年就读于惠阳,后肄业于崇雅学堂。19 岁入广州将弁学堂,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部参谋长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等战役,功绩卓著。1905 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代区队长。后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1909 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1910 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 11 月 9 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1913 年任琼崖镇守使。后起兵反袁,与龙济光激战于三水,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4 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旋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密谋在广东举行起义,并任广东讨袁军总司令,与朱执信等人在香港、澳门设立指挥机关,与陈可玉策动陆军团长邓承在饶平起义,另命洪兆麟在惠州举事,均未成功。1916 年任中华革命党东江司令官,参加讨袁驱龙(济光)战役,攻博罗、石龙,与广州、惠州、东莞之敌苦战月余。1917 年 11 月粤军成立,任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1918 年,随陈炯明率军援助福建民军,攻克闽南二十余县。1920年率部回粤,年底驱逐了盘踞广东的莫荣新。1921 年 5 月,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长。同年夏,击溃犯粤的沈殿英、刘震寰部。接着,积极支持孙中山北伐,担任后方筹饷械的任务。由于积极支持孙中山,被陈炯明叛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22 年 3 月 21 日,陈炯明族弟陈觉民指使暴徒于广州广九车站枪击邓,邓经抢救无效于 23 日去世,终年 36 岁。追授为陆军上将。将其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孙中山亲书墓碣。
1929 年 7 月 24 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现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广州番禺建有仲元中学以示纪念。
邓中夏
邓中夏(1894—1933),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1917 年,邓中夏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在李大钊的引导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邓中夏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并积极投入当时的反帝爱国斗争,成为学校中的积极分子和著名人物。1919 年 3 月,邓中夏等发起组织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带领讲演团的同志到街头演讲,使群众懂得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道理。5 月 4 日,邓中夏和北大同学一起,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反帝爱国运动。5 月 6 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邓中夏被推为联合会总务干事。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邓中夏、何孟雄、黄日葵、高尚德、罗章龙等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中夏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注意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1920 年 10 月,邓中夏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他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最早成员之一。1920 年 11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邓中夏也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1921 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也在上海组成。根据临时中央局的要求,于同年12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邓中夏当选为书记。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作为中国共产党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构。邓中夏担任北方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北方工人运动。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后,书记部总部由上海迁往北京,书记部主任由邓中夏担任。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大会选举7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邓中夏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大会组织临时中央局,邓中夏被推选为委员长,主持团中央的工作。1924年中国工人运动又掀起高潮,邓中夏到上海专心致力于工人运动。后又到广州。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撰写了不少文章,对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和士兵运动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不少卓越见解。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邓中夏来到武汉,参加了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而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选举了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邓中夏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不久,邓中夏被派往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8 年2月,邓中夏又被派往香港,任广东省委书记。
1928年3月18日,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邓中夏和苏兆征一起,率领中国工会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们两人又一起被选为赤色职工国际中央执行局委员。6月18日,邓中夏和周恩来、瞿秋白等一起,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30 年7月19日,邓中夏从莫斯科回到上海。9月,邓中夏被党中央派往苏区革命根据地工作。王明上台以后,邓中夏被撤掉全部职务。1932年秋,党组织委派邓中夏担任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从事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工作。
1933年5月15日晚,邓中夏去互济总会研究和布置工作,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互济总会援救部长林素琴。邓中夏化名施义,但敌人怀疑他是我党负责干部。邓中夏据理力争,还请著名律师史良等人帮助自己辩护。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后因林素琴经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供出了邓中夏的真实身份。国民党中央党部立即收买了法租界巡捕房,邓中夏被引渡解往南京。
1933年9月21日黎明,在雨花台下,邓中夏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邓演达
邓演达 (1895—1931),又名策成、仲密,字择生,化名石生登,广东惠阳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 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是著名国民党左派。1925 年任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 年 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 7 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指挥攻克武昌。曾被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部长。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力主东征讨蒋。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邓演达流亡欧洲。11月1日,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的宣言》,声明继承孙中山遗志,坚持反帝反封建。1930年5月回国,8月,在上海格罗希路大福里(今延庆路29弄1—21号),将1927年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总干事,试图建立第三种政治势力。9月1日创办和主编《革命行动》,主张在中国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宣传反帝反封建反蒋。11月在上海成立黄埔革命同学会,联系黄埔各期同学,策动反蒋。
1931年积极筹划反蒋军事行动,8月19日由于叛徒出卖被捕,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12月19日宋庆龄为抗议杀害邓演达在《申报》上发表《宋庆龄之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著有《邓演达文集》等。
邓姓名人
昔日深山农民  而今公司老总
● 邓邦选
昔日深山贫苦人,而今公司董事长 
在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有一座山头与人的指拇相似,当地人称之为指拇山。这个地方植物资源丰富、中草药品种繁多,但由于缺乏加工和开发,农民只能以传统种植或挖采野生药物为主,因此得不到满意的收益。可是有个人却慧眼识宝地,仅仅用了八年的时间把劣势变成优势,并带领周围的乡亲们一起致富脱贫。他就是丕振基业,响彻神州的邓华伦。
出头桷椽先招难,穷人孩子早当家
公元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是秋高气爽的好日子,这天阳光普照着金佛山脉,曙光瑞气照耀着一家小院,约在早餐八、九点钟之际,一个婴儿呱呱降临,他就是南川大有镇云地村邓云林的长子。一家人很是高兴,顿时邻里宗亲都亲临恭贺,族人商议给这位长子取名邓华伦。
襁褓中的小邓华伦长的壮实,国字形的脸蛋,黑亮的眼睛,很是招人喜爱。年轻的母亲相继生育了四个小妹,家里人口多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吃食穿衣都要有计划,小邓华伦眼看父母为一家大小的生计奔波忙碌,也想尽自己一份职责,于是不管寒冬盛夏,或是风雨雪雾,他都光着小脚丫放牛割草、打柴种地。俗话说 “出头桷椽先招难,穷人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注:屋檐青瓦尚来盖着的桷椽头根受日日雨雨淋而霉朽)
无望踏进学校门,殚精竭虑走天涯
一九八五年七月,邓华伦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了。他本应报考大学,脱离贫苦的农村,成为国家公务员。可眼看父母常年操劳,如今,身躯倦、鬓已秋,妹妹们又要读书识字。他审时度势,只好带着眼泪辍学从业,因此无望跨入大学的校门。
华伦从小很有抱负,胆识超群,不甘心农村的落后状况。他身为老大,一心想让家里人过上好生活。好在这一年总设计师邓小平主席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允许一些人先富起来的治国方略。十七岁的邓华伦,顺时应势,与时俱进,毅然决定走出闭塞贫困的山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家乡到浙江、福建、广州,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涯,苦撑硬拼,靠自己的聪明勤奋,在每个工地,都得到了甲方的认可和好评,每月有了可观的收入。在打工期间,他每月都寄钱回家,家里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自己也精打细算,逐渐有了结余。他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年青人,通权达变,他想不能长期如此,一定想办法找新的出路,为更高的目标奋斗。
发展才是硬道理,艰苦创业奔小康
二〇〇二年的冬天,邓华伦结束了在外的打工生涯,信心十足,刻不容缓的回家谋求发展。长时间在发达地区的所见所闻,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思想,真是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
在金佛山脚下的深山里,有着二三十种野生中草药的天然地。那时上山挖药材是每个农家唯一的经济收入,邓华伦眼看大家爬山越岭、起早摸黑,去那么远的山上挖零星的野生药材。才思敏捷的邓华伦产生了大胆的想法,何不选地成片的种植中药材。务实肯干的年青人说干就干,首先是咨询当地有关的老农民和走出去请教有关专家,查看当地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的品种,目标确定之后,他用自己打工积累的三、四万人民币购买种子。在当地政府、干部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租用了二十亩土地,种下了中药用量最大的玄参,当年喜获丰收,赚得了第一桶金。效益给予信心和决心,给今后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乘胜超越与时进,玄参催开幸福花
二〇〇四年是邓华伦真正飞跃的一年!他通过多方途径筹集资金一百多万,当年元月份,通过有关部门批准,在南川第一个建立了瑞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邓华伦担任代理。他一鼓作气,带领一百多个员工狠抓基地的发展,扩大了种植玄参的规模,成立了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
公司成立起来了,邓华伦深知要让玄参市场取得持续的发展,必须与有关专家保持联系,了解国内各大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和走向。公司在种植基地上采取了农户+基地+公司模式的运作流程,当年二万多亩玄参销售收入突破一亿元。
由于玄参市场需求量大,一般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种植环节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依然存在一定得风险。不过心明眼亮的邓总自有他的一套风险防范措施。
诚信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的起码要求,同时也是恪守的底线,要将公司玄参与国内各大学巧妙的对接,方有销售的可靠保障。目前公司的玄参种植,国家GAP认证已通过,截止今年现有种植基地十余处2万余亩,年收 6000吨,销售全款600余万元。
振兴企业多级化,实现抱负显高招
邓华伦建立的公司,通过十年的发展壮大了,由于邓总出类拔萃,构思超前,使公司有显赫的业绩,该公司一直被评为南川区先进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龙头企业30强、南川区优秀民营企业。他个人被评为南川区首届优秀创业人物。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国内报刊杂志等媒介单位均有采访和报道。
壮大后的瑞丰农业开发公司,激情满怀的瑞丰人面临目前家大业大、名誉大的显赫名声,怎么办?钱怎么用?大家异口同声“扩大再生产!回报社会。”于是他把企业发展为多极化,将中药品种种植扩大。将中药材种植、开发、研究、收购、加工和销售变为一条龙的伟大构想。用巨额的投资先后在基地建起4000余平方米厂房,种植基地3000多亩。
二〇一三年,他创立了南川首家中药饮片加工厂——重庆天凯药业有限公司,现已通过国家新版“GMP”认证。
二〇一四年七月收购了价值 500万元的南川大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立即投入生产以中药材为原材料的“金佛山凉茶”,成为南川的新品牌,现已在周边区县市场上市销售。
弘扬族风承祖训,济世兴帮善扶贫
二〇一三年五月,重庆南川邓姓宗亲,通过商议,在南川区境内要清理整编邓氏家族谱,须成立邓姓文化筹备小组,清理宗支宗亲,复兴民族文化,为邓姓宗谱续编工作。邓华伦曾多次组织编撰人员聚会,并承揽创编人员的聚餐车船等开支费用,安排人员打印有关资料,尽心尽力,将自己家里保存多年的邓姓老谱作为参考资料。南川邓姓有十八个支系,文字资料很不完整还要靠“踏破青山入云海,古墓立碑寻根源”的艰苦奉献,苦心孤诣撰写宗谱,为振兴邓姓文化复兴家谱贡献巨大的力量。
邓华伦是艰苦创业的先进典范,敬祖思宗的“四德”楷模,他没有忘记乡邻宗亲,在他开发的药物种植基地九年时间里就有多个村组,摘掉贫困的帽子。
邓华伦宗亲有一个大的家族,在南川境内有十八个支系,四万多人,族中有贫有富。他提倡为宗亲脱贫致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帮扶,对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给予赞助,据不完全统计,他每年都赞助5000—10000元。
光环彰显昭前代,南阳家风启后昆
邓华伦他不屈不挠的出奇制胜,不同凡响的出类拔萃,不遗余力的踌躇满志,诲人不倦的独树一帜。鹤立鸡群站在山里普通人中,可算是族人的典范,乡邻的贴心人。邓华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肯定。众口皆碑,获得不朽的丰碑和永恒的光环。
二〇〇四年,重庆市党校大专毕业。
二〇〇四年,任重庆市南川区瑞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
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一年,先后在北京大学EMBA研究生班和国际商学院博士班进修学习。
南川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南川区政协委员。
重庆市企业科技特派员。
重庆市南川区中药材销售协会会长。
重庆市金佛山中药材品种培育研究所理事。
重庆市杰出实用人才。
南川区首届十大优秀创业人物。
年青的邓华伦虽然已是累累硕果、闪闪光环,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心中仍有更高更远的目标。
奋走直追创品牌,辛勤攀登达峰巅;
光风霁月方兴艾,高歌猛进谱新篇。
中国历代书画名家集的“邓敦伟”《大红袍》画卷 即将出版
一代名家邓敦伟大师与范曾大师联合出版的“世界文艺名家”双人画集后,邓敦伟宗亲的“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画集“邓敦伟”的《大红袍》即将出版。五年前,老先生就有出版大红袍的设想。因他多次代表国人,参加国际艺术交流形象大师。而国内的公益活动,甚广耗资较大。迟迟难以如愿。据天津美术出版社黄文新主编称:该典范之作,以由北京全总集团全面审计定稿,决定按国际最高端的规格,编幕制做。纵观诸多名家投笔赞赏不仅于此:敬请诸位雅俗邵大箴先生为吾关圣邓之序言。
落墨成正气  提笔静修行——观邓敦伟作品有感
● 邓云馥
作为当代著名工笔画家的邓敦伟,这些年来备受画坛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更在与他对于工笔画艺术的执着态度。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邓敦伟的作品称的上别具一格。在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家都纷纷跳脱绘画本身,渐渐地把手法、技巧等基本元素搁置在一旁,而将精力更多的转向对社会问题的观点表达、对生活和生命的思素与质疑、对全新艺术概念和表现手法的探寻等诸多方面,这些新的尝试固然值得肯定,但像邓敦伟这样始终坚持传统的工笔人物绘画,并能沉下心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仔细琢磨,反复锤炼,精益求精地追求作品的完美,确实难能可贵。
观邓敦伟的人物画,从专业角度来讲,他现在这样一种绘画样式,就是我一直提倡和向往的“高深”工笔画。有历史的高度,更有传统文化的深度,应该说在中国是稀有的。他的作品,很好地将层面和色彩以及工笔写意综合交融,即有油画的特点,又有工笔画和写意的特色。他在画中的着彩非常独到,也很注意画面色彩布局和层次分布。在调色和描绘中讲究和匀,让人看上去即磅礴大气,又艳鲜不俗,是独具邓敦伟式的艺术创作手法。
至于题材,邓敦伟的画心始终以表现忠勇仁义的历史英雄人物为主题。实际上,反复出现在邓敦伟画面上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征性。这些英雄形象的美,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审美升华。正是基于此,邓敦伟滤除了画面上的藻饰,并真正地以心接物,用独属于他自己的一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不仅大气,更是大义!
邓敦伟作画之认真投入,画界知名。当下社会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在经济利益刺激下,美术界也存在浮躁现象,尤其在一些画家中,急于求成、追风模仿、脱离生活,不愿沉潜锤炼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像邓敦伟这样能够以艺术为人生追求,能深入生活、耐住寂寞、潜心创作的画家,理应成为画家的楷模。他的成功,除了品格与天赋才华外,功力学养和勤奋缺一不可。
杜甫有诗云:“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古代绘画佳作品的流传,无不与画家执着而追求和技艺有关,邓敦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邓敦伟常用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坚持和执着于一幅作品的研究、体会和创作,才使其作品拥有了他人所不具备的精神和气韵。而这些,在当今这个大多都忙碌于所谓的简单、便捷、高速的氛围中,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
注:“世界文艺名家 范曾、邓敦伟双人集”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重点推存名家珍藏集”已由世界文艺杂志社以三万册数量于2015年3月印刷出版。
民族英雄 邓世昌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龙导尾街)。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2] 
1860年(清咸丰十年)11岁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算术。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1867年(清同治六年)18岁
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1871年(清同治十年)22岁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24岁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不久,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练船,开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纱线交错。练习舰经受各种考验。去时由教员躬督驾驶,各学员逐段眷注航海日记,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毕业。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5岁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纱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绪元年)26岁
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诸隘时,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获升千总。
1877年(光绪三年)28岁
2月,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留学,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事在人为,邓世昌虽未正式出国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质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绪四年)29岁
因“海东云”吨位较小,火力较弱,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他在执行守备任务时坚决果断,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1880年(光绪六年)31岁
年初,任“飞霆”蚊炮船管带。李鸿章为兴办北洋海军,派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师人才。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听到了各方面对邓世昌的赞誉,并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蚊炮船察看,亲眼见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多次与邓世昌交谈,对此马建忠给予很高评价。马建忠经考察后,向李鸿章汇报,并推荐邓世昌,说他“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李鸿章也是识才之辈,同年夏天,将邓世昌调至北洋海军,任“镇南”蚊炮船管带。七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舰巡弋渤海、黄海,“镇南”舰途触礁,邓世昌沉着指挥,旋即出险,但后因此事故而被撤职;同年底,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光绪七年)32岁
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初建时缺少管带的需要,就开始带船,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此次到英国接舰,他努力学习加以弥补。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壮观场面;他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这座旧日的王宫,如今是世界海军的圣殿。船史陈列室里模型铁舰、三桅帆舰,以至古老的单层甲板木船,浓缩了人类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进行过鏖战的历史。在回廊的墙上,他看到了英国历代海军将领的油画像,最著名的是曾数次击败拿破仑舰队和一举歼灭法兰西联合舰队、赢得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胜利的纳尔逊。他还专程去过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认真考察西方海军情况,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将这些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细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长,为己所用。1881年8月17日,“超勇”、“扬威”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经过的沿途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这就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此次清国水师首次到国外接舰,派出的操舰管带无疑是整个水师中最出类拔萃的。林泰曾操纵“超勇”舰,邓世昌操纵“扬威”舰。“超勇”、“扬威”两舰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获讯后去寻找接济。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修理才继续航行。至10月15日,两舰终于到达香港,历时61天。之后,驶入江南制造总局,进行坞修。在上海经过整修后,“超勇”、“扬威”于11月22日驶抵天津大沽口。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此次出洋,他不仅扩大了眼界,由于潜心钻研,增加了学识,“益详练海战术”,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1882年(光绪八年)33岁
夏,朝鲜国内乱,正值李鸿章母亲病故,回合肥奔丧、丁忧,署直隶总督张靖达公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命世昌以兵舰运送之。邓世昌驾“扬威”舰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朝鲜仁川海口,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此日舰载兵而来,我军已自仁川整队,径入朝鲜国都城办理竣事。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击,赏给“勃勇巴图鲁”勇号。
1887年(光绪十三年)38岁
春,李鸿章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已是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此时已被大家公认是一个“西学湛深”、“精于训练”的海军专家。舰艇远航训练是海军官兵的必修课,特别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邓世昌认为,接舰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远航训练,所以在接舰回国途中,积极组织海军将士认真进行海上训练。邓世昌在归途中因劳累过度,发了寒热。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管带,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全舰的安全负全部责任,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于是,他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上驾驶台,“扶病监视行船”。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舰官兵在沿途进行不间断的各种操练,“终日变阵必数次”。操练的内容和科目,完全是实战可能发生的,符合战斗的需要,并且要求正规化:“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传令。”在邓世昌以身作则的激励下,舰上将士“莫不踊跃奋发,无错杂张皇状”。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北洋海军在英、德两国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舰“经远”、“来远”竣工。邓世昌以营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号管带身份,参加接带。途中屡经风涛,其他各舰水手病故甚多,惟“致远”舰因邓世昌措施得当,关怀士卒,无死亡者。光绪十四年春,抵大沽。七月,邓率舰从丁汝昌镇压台湾吕家望起义。返回后,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八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分左、右、中、后四军,邓世昌授中军中营副将,仍充“致远”管带。同年底回国。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兼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此舰相终始。
1888年(光绪十四年)39岁
台湾后山生番,时出滋扰,官军往剿失利,凶焰益炽。福建提督孙开华统军查办,李鸿章电檄(xí)世昌,随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湾助剿。世昌逐驾“致远”舰赴台湾埤(pí)南一带。惟时陆军苦战累月,虽迭有擒斩,终有山深篝(gōu)密,难以深入。及世昌驾舰驶至于附海之处,发炮轰攻,乃得水陆并进,痛加剿洗,折毁碉寨,将吕家望、大庄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邓世昌17年后“第二次”回广州家乡探亲,这次未能见到他的父亲,因为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当时,他接到丧报,但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灵前,醒后挥泪写祭文,将未能见父亲一面视为“终身大戚”。
1889年(光绪十五年)40岁
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
1891年(光绪十七年)42岁
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这是《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的首次大检阅。邓世昌平时训练部队,绝对不允许搞花架子。敌舰的距离须临机测定,且在敌我双方高速运动中。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1892年(光绪十八年)43岁
邓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1894年(光绪二十年)45岁
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文化邓州
南水北调·渠首     剧本解说词
编剧  刘洪涛
1、当您喝着极为纯净甘甜的丹江水时,您可知道它穿越了多少座大山?跨过多少条河流?您可知道它究竟源自哪里?来之有多么不易?
它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甘露。它源自豫鄂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它炫舞着举世瞩目的英姿,饱含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楚风汉韵,从渠首所在地邓州市启航,一路迤逦北上,润泽京津。
它溶入了渠首几代父老乡亲付出的大量血汗和宝贵生命。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邓州人民数十年战天斗地的开渠传奇故事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2、1952年10月30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站在邙山顶上,对水利专家黄河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说,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是可以的吧?
3、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华大地进行了大量的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五十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总体规划。整个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4、1958年3月28日,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建设丹江口水库,奏响了新中国“战略治水”的第一乐章。从豫鄂两省的邓州(原邓县)、襄阳等地抽调10万大军,历经九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建成了丹江口水库。但是,如果把丹江水调往1400多公里的北京,首先要建渠首……
6、1968年9月,邓县(今邓州市)水利局干部欧阳彬等9名专业人员按照上级部署,踏遍了沟沟壑壑,经过50多天的实地勘察,测量出陶岔渠首的具体路线。陶岔位于汤山、禹山之间,这里地质坚硬,并且是个垭口,也是个分水岭:岭东,流入唐白河,流向平坦的南阳盆地;岭西,流入丹江,流向群山环抱的丹江湖。
7、浩大的渠首工程开始施工了。那时候上级的一个号召,就像一道闪电,马上就可以落实到了每个公社每个生产队。生产队长不用挨家挨户的敲门,广大的邓州百姓纷纷要求参战。早晨集体上工的号令还未发布,年青小伙子们早就坐不住了,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以显身手。
8、家里人口多的多出劳力,人口人少的少出劳力,一个个从庄稼地里生长出来的壮劳力,纷纷把家里的细粮粗粮贡献出来,冒着风雪,拉着满载的架子车,从四面八方向陶岔进发。
9、比刘殿信更早到达陶岔小学的,有技术员欧阳彬,县医院外科大夫龚广恒、商业局的王兴光、县小学教师赵义山,炊事员梅长均。他们要在民工到达之前,详细划分好各公社的工棚、灶台、粮站、医院、仓库、广播站等的具体位置,指挥部设在陶岔小学。
10、1969年1月26日,在凛冽的寒风中,两万多名邓县民工,在陶岔举行了开工典礼。那时的陶岔像一个朝拜的圣地,那些兴高采烈的建设者们自带干粮,扛着?头、铁锨,拉着架子车,潮水般的涌向这里。顷刻之间,成千上万的人在山前山后摆开了热火朝天的渠首战场。
11、喝惯了硫磺水,吃惯了红薯面,喊惯了丹江号子,那一群群热血沸腾的邓州民工,没有人去过北京,更没有见过天安门,但他们的心里唱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他们的心,早就和北京连在了一起……
12、1400年前,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靠的是人力,2200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 江堰,靠, 的是人力;40多年前,邓县人民建设渠首工程,靠的也是人力。
13、40多年前,邓县人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挖,用肩膀一筐一筐地抬,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运……
14、当年工地上的火热场面,深深感染着通讯员吴杰岑,他用铅笔把这里的人、这里的事,写在民工们扔掉的烟盒纸上,送到工地广播站。
15、程传莲所在的宣传队,一共28个人,吹拉弹唱样样都有,他们把先进事迹编成节目,让民工们看。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一首歌、一出戏、一段快板书就能给人们带来说不出的欢乐和幸福,特别是邓州的大调曲子,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属于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大地丰富了民工们的文化生活!
16、那时渠首工程要求进度快质量高,在缺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工作,欧阳彬就在指挥部旁搭建了一座简易工棚,把一家三代六口人都搬来了。民工们没有不认识他的,因为他扛着标尺,站过每一个桩点,说一口半生不熟的邓州话,大家都知道他是指挥长的好帮手。1970年,欧阳彬的小女儿出生在工地上。工友们争先恐后为他的千金起名字。几天下来,竟收到50多个名字,最后大家伙一起研究,才把女儿名字定了下来叫欧阳汉英。汉,即是引汉,英,即是英雄。寓意为引汉英雄。
17、欧阳彬心系渠首情系渠首魂系渠首,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渠首,在生命弥留之际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篇:“宛师春日万骑来,铁马秋风半旅裁。愿舞红旗操胜券,誓将豪气化寒炱”。欧阳彬、翟荣耀、曹嘉信等一大批党员干部与数万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艰险……
18、渠越挖越深,土往上堆越堆越高,这时候坡越来越陡,拉土上坡就越来越困难,原来三四个人的工作,现在七八个人、十几个人,都很难推上去一车土。如何解决动力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林扒团沟王营发明了“爬坡器”。
19、在渠首工程中,“爬坡器”的发明,为工程进度赢得了时间和效率,也为我们留下了最精彩,最惊险的历史画面。
20、为了减少伤亡,加快工程进度,白牛营民工刘自武在指挥部的支持下发明了“拖拉机爬坡器”。
21、渠首工地有三绝,飞车,爬坡器,还有一样就是挖“神仙土”。
22、挖“神仙土”极其危险,指挥部禁止使用。但是,禁令也禁不住当时的革命热情。1970年9月14日,元庄营的民工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一大早,上工号还没有吹响, 43岁的五好民兵李显勇又一次提前上工了。
23、元庄公社梁寨大队李库营生产队这个43岁的邓州汉子,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大显英勇,舍生忘死,把他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邓州这块深情的土地上。
24、就这样哥哥李显堂跪别弟弟的新坟,来到渠首工地,接过了弟弟的铺盖、拉车、铁锹……为了让首都人民喝上丹江水,邓县(州)人就是这样:父亲倒下了儿子冲上去,哥哥倒下了弟弟冲上去,丈夫倒下了妻子冲上去,用热血和汗水,用生命和气魄构筑着南水北调的英雄渠、史诗渠、精神渠…….
25、这是英雄陈志刚写给指挥部的遗书:我今后在挖神仙土的过程中如果牺牲,不要追究责任,也没有什么责任可追究。即是死,也是为南水北调而死,为人民利益而死,这是光荣的。
26、每年渠首工地架子车上的这个小小的气门芯,都得购买几吨,炸药每年用150多吨……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开挖土石方6000万立方米,若堆成1米见方的堤岸可绕地球一圈半,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两倍。那年春天,指挥部表彰887位先进工作者,特别安排他们坐了三条船,参观了一下丹江大坝,这就算表彰了!
27、1972年的9月,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了解了陶岔渠首工程后,大为震撼,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引水工程”。邓州人民做出了最大,无疑也付出了最大!
28、当年参与渠首建设的英雄们又重聚到这里,看着一渠清水北去,耳边回响起嘹亮的号角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29、八年来,为了建设渠首工程,邓州倾尽全县人力、物力、财力。从17到30岁的35万青年,有20多万在工地奋战过,其中有2883人负伤致残, 141位牺牲;将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包括29万亩耕地及其范围内的矿产资源无偿划给了淅川。从2006年开始,又接纳库区移民6万人,占河南全省移民安置总人数的1/5,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安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邓州再一次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为了保证水源不受半点污染,邓州关停了一大批工厂、养殖场,迁出了渠首村庄一个又一个……
30、已至耄耋之年的曹嘉信老先生,依然能清晰的回忆起那个热火朝天的战斗岁月,那些英雄们的名字,刻在他的心里,如今还能一一记起。而这个情结,始终萦绕在他的胸口,四十多年而挥之不去。
3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载入了中华史册,邓州人民开创了伟大的渠首精神,同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雷锋精神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州的渠首精神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永放光芒!
文苑天地
 
水调歌头
乙未中秋夜作,赠书超
● 河南雪阳集团董事长 刘红中
冰轮逐月有,常向中秋圆。
遥望乌兹别克,牵念安集延!
中亚富庶重地,殿甲亦曾挥鞭,
丝路新雄关!
清辉净碧空,玉镜为情悬。
出西域,展宏图,写新篇。
执着梦想,雪阳全球造坯衫!
张骞凿空封侯,卫青恢我朔边,
伟业何浩然!
丈夫当如是,纵横天地间!
邓姓文化我们的家
● 邓炳生
邓姓文化即是家、也似谱,
是家,就像汇聚庞大的邓氏家族;
似谱,令邓姓人心旷神怡,翰墨填词,
曲谱,奏响邓氏宗亲乐章赴征途。
 
是家,什么话都可向家尽情倾诉,
是家,什么事都可以为家挥洒自如;
兴华夏邓邦,旺邓氏家族,
乃吾辈之首责,后裔最要务。
 
五十多年来,一直令我深陷迷雾,
只知本族庶出南阳,新野之处;
邓县,只是心中久藏和仰慕的名词,
不久的寻根谒祖,才使我方然醒悟。
 
少时,我匆匆离开大菱塘故居之处,
知青,锻压,写作,经营伴我走过一路;
祖上不知来自何方,奔城那宿,
族谱无暇顾及,知之甚少未曾解读。
 
今年有幸执笔,吾族六期修谱,
亲临触及族谱中的深邃蕴处;
纾解了藏在心中久远谜团困惑;
尤其《邓姓文化》首次深情交融触摸。
 
《邓姓文化》杂志一书要录;
是邓氏二千多年来发展综合概述;
更是一部超越历史文化范畴;
记载邓氏宗亲,灿烂文明的史诗宝库。
邓氏后裔不论足迹迈向何方;
止此天涯,你我永远是邓州的嫡庶;
漂泊万里,难改对故里那份情思;
禹公的血脉早已在身体里入注。
 
我大菱塘邓氏后裔勤劳质朴;
繁衍五百载声名远播百里旺话宏溥;
如今高楼直坚,商铺遍及各户,
子孙乐怡,生活乐章就像天鹅起舞。
 
我要赞述,赞吾族大菱塘有福,
集庆堂前情怀咏歌尽情展抒;
生活如此飙升,就像幸福美酒一壶,
更像邓姓文化大家庭鲜花丛中娇艳一束。
   
献给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
● 邓质生
 
华夏庄严大阅兵
三军抖擞赫声威
雄纠纠
气昂昂
威武之师
胜利之师
光荣之师
豪情万丈
亮我中华剑
一寸河山
一寸血
民族恨 岂能忘
抗战胜利七十年
长城内外尽朝晖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爰和平
开创未来
跟着共产党
跟着习主席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前进 前进 再前进
邓氏颂歌
● 邓爱祥
生息豫地成一强,季曼封侯定邓邦。
绥后贤良辉史册,禹公神勇谱华章。
精忠报国威名旺,革新开放伟业昌。
海角天涯舒广袖,寻根问祖到南阳。
急欲桑榆国梦施
● 邓仰清
急欲桑榆国梦施,关心公益力捐资。
广开讲座培孩德,长办耆庠助老禧。
困济穷帮勤俭以,恶微善小避趋之。
多年一日虽闲缺,耄者仍然乐不疲。
赠云馥弟
● 邓华俊
戎马天涯大半生,求学奋进继家风,
晚年立下修谱志,钻探找查获益丰。
大江南北留足迹,黄河下上送真情。
骥老伏枥千里志,邓氏族兴再立功。
邓氏宗祠重建记
● 邓维初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闽侯邓氏发祥于古福州府侯官县十七都厚林坑。衍脉于沙邑开县始祖光布公第八代宋银青光禄大夫克谐公之后裔——贵公,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从沙县涌桥徙降于此。卜其地,山清水秀,雄狮傲踞,钟灵神毓;观其境,紫气东来,细水西流,润物造人。奉先思孝,追本溯源,始祖贵公自徙降于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宗支衍庆,瓜瓞绵长,历五百一十多年,子孙迁播闽侯各地,连江永泰,福清长乐,以及远涉重洋。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堂前藏风聚水,柳杉成荫,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屋后巨石降灵,翠柏啸傲,枝繁叶茂,亘古长青;傍侧礼门义路,红豆杉林,云舒鹤鸣,俊采星驰。
闽侯邓氏发祥地风水虽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宗祠更是年久失修。庆幸华夏邓姓,公侯门第,将相家风,祖德宏深,感天载地。2010年5月和2013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黄瑞霖两次莅临考察,对邓氏祖先在此安居乐业,并留下国家级保护植物水杉、红豆杉、柳杉,蔚然成林,涵养千华,惊叹不已。2012年4月,福建省政府原副省长潘心城也莅临厚林坑,考察调研农村公路建设,两位省部级领导对祖地厚林坑的关心、支持,给闽侯邓氏宗亲,以极大鼓舞与鞭策,促使闽侯邓氏宗亲,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尊祖敬宗,睦族敦伦,发愿修通公路,重建宗祠。因此,继千禧年成立“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编纂成功《闽侯邓氏族谱》之后,2011年5月,成立“闽侯邓氏宗祠建设理事会”,着手准备建设闽侯邓氏宗祠以及修筑通厚林坑水泥路。2013年,争取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财政厅、市交通委等部门拨款70余万元,厚林坑住地宗亲集资10万元,修通了将门格通厚林坑2.2公里水泥路。2014年争取闽侯县政府拨款修通了连接笔架山至鸿尾乡3.3公里水泥路。终于实现了厚林坑通公路的历史愿望。
德荫宗支重建祖祠芳百世,隆昌族盛继承先业铭千秋。闽侯邓氏宗祠重建,全体宗亲一意竭诚,全心致敬,按人集资,人人到位;宗亲企业家,事业有成者,机关干部,更是同心协力,慷慨解囊;社会友好人士情深意厚,无私奉献,感人至深。宗祠建设理事会全体人员始终各司其职,辛劳工作,历时一年多,投资180多万元,高12米,深19.8米,宽13.66米,面积278平方米的宗祠,终于2015年4月24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初七日)巍然落成,并举行祭祖盛典暨厚林坑公路通车仪式。各地宗亲,冠裳焜耀,各界朋友,流派芳华,群贤毕至,尽聚祖地,拜酬我祖,恭谢先灵。
曼公受封开四千年华胄先绪,贵祖衍脉已五百载子孙中兴。泱泱中华,悠悠历史,邓氏望族,源远流长;华胄先绪,世袭侯爵,代有伟人,英才辈出,辅国安邦,名倾天下。从黄帝联盟,武丁分封,曼公德阳,春秋吾离,东汉禹公至入闽将军光布,国务院副总理子恢,国家领导人颖超,总设计师小平,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麟麟,星汉灿烂。系承曼姓,望出南阳,彪炳史册,世人景仰。始终激励着邓氏宗亲不辱东汉家声,传承南阳世泽,继祖宗一脉真传举国齐家平天下,教儿孙两条正路修身立业行自高。
祈愿闽侯邓氏宗亲不但大春正兴,永言孝思维则,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而且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仅以为记。
大 爱 无 言
● 刘德洲  刘  钰
珍惜淡水,科学使用,淡水是人类的命脉;
关爱移民,倍加呵护,移民是我们的亲人。
                                        ——题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即将呈现。    
大凡英雄志士,在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任何外力难以摧垮的精神。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也就具有了敢与群星比多少的勇气,敢与苍穹比狭阔的豪气,敢与大自然比胜负的霸气。
在古老可爱的河南省邓州大地上,就有一群这样的英雄志士。他们凭借海纳百川的胸怀、忘我奉献的品格、团结拼搏的斗志,干了一件世界水利史上最难最难的事情,即将迎来又一个人间奇迹。
什么叫奇迹?词典上的解释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说到奇迹,有人很容易联想到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园林、亚历山大灯塔、罗德港巨人雕像、宙斯神像、阿耳忒弥斯神像和摩索拉斯陵墓等闻名世界的奇迹。
说到奇迹,也有人会想起我国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兵马俑坑、莫高窟、故宫、乐山大佛和布达拉宫等象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稀世瑰宝。
说到奇迹,还有人要想到即将开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是豫鄂两省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全程1342公里。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提供农业用水30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一次又一次不断加高,淅川县将有375万亩土地深入水底,36万多干群将成为后撤远迁对象或移民;随着大坝的一次又一次不断加高,毗邻淅川的邓州市在原来安置16237名移民、无偿划拨3.78万亩土地的情况下,又要接纳安置移民30345人,永久划拨土地42483亩,成为河南省第一安置大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置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县市。
江河不治,水利不兴,则无以安民兴国。我们在感叹南水北调工程浩大的同时,我们在感叹决策者气吞山河高瞻远瞩的同时,我们在感叹几十万移民挥泪告别故土的同时,我们在感叹数万移民干部忘我奉献的同时,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座事业不朽、精神不朽、爱心不朽的辉映史册的巍巍丰碑!
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绝唱。面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这个伟大不朽的杰作,我们不仅要欣赏观瞻她的艰巨工程、宏伟规模、磅礴气势以及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而且也要追忆回味这个奇迹的背后,那些数以万计的干部、党员、群众,所付出的苦涩血泪、艰辛劳动和为此而献出的鲜活的年轻生命。
第一章
渴!渴!!渴!!!
华北喊渴,中国喊渴,世界喊渴。
59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大手一挥,南水北调的宏伟蓝图横空出世。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偌大的地球已经被浓缩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了。在这个村落里,有穷人,有富人,有坐车的,有步行的,有吃香喝辣的,有忍饥挨饿的……总之,不管是高贵者,还是庸俗者,他可以没有高楼,可以没有轿车,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他不能没有水。水是什么?水是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味、无臭。水对人类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有了水,我们就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水,我们就有了莺歌燕舞的喧闹;有了水,我们就有了风调雨顺的年景,有了水,我们就有了五谷丰登的收获。水对我们如此的重要,可是我们懂得水吗?了解它的现状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贫水国家”,水危机的阴影不断地在中华大地上空徘徊,缺水的警钟时时作响。
据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官员预测,在未来的20年内,人畜饮用的淡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占世界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只有2200立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北方缺水日益严重,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尤为突出,不仅大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京、津及华北平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淡水资源,改善缺水状况,这里的地表水资源将进一步枯竭,地下水超采将无法控制。水资源衰退和生态继续恶化,将给该地区造成严重后果和灭顶之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在高度关注,全国人民在高度关注,世界上有关专家也在密切关注。 
水!水!水!——北京人民在呼唤。
水!水!水!——整个华北地区在呼唤。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然没有料到京、津、冀会成为一个如此严重缺水的地区,但基于北方干旱少雨的特点,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以一个超人的气魄,大胆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他就是毛泽东。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在黄河南岸郑州邙山听了时任黄委会主任王华云的汇报之后,遥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以诗人的浪漫、政治家的胆略,问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
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视察长江,询问水利专家林一山:“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调一部分到北方?”说话间,他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久久地指着丹江口一带。
不久,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强调指出:“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应加速制定。”
1958年,毛泽东主席豪迈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了。”
1990年金秋,国家计委的领导带着一群鹤发童颜的水利专家,风尘仆仆地来到号称亚洲最大的淡水湖——丹江口水库视察。他们看到碧波万顷、浩浩渺渺、白鹭翻飞、水质优良的库水时,一个个脸上流露出惊喜的神色。大家心有灵犀、异口同声地说:“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过不久,《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发了《南水北调方案将分期实施》的重要消息。这说明几位前来考察人员的意见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和采纳。
谁也没有料到,从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到2002年12月正式开工,时间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主要从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极其平行的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中线工程主要是从丹江口一路输水到北京,西线工程目前正在论证,不久即可上马开工。三条工程建成以后,中国大陆的版图上,将出现由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条东西走向的河流,与三条南北走向的运河,组成的四纵三横的庞大水网。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对于优化我国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千里大调水,当惊世界殊!
伟哉,一代领袖毛泽东!壮哉,南水北调引水工程!
(注:第一章完,第二章待续。)
邓家盛绝律二首
广东紫金蓝塘老围竹林
拜访广西北流民乐镇南庆村竹林
迢迢千里访宗祧,艰苦旅途不惮劳。
血肉相连同一脉,北流叔侄乐兴饶。
广东紫金蓝塘老围竹林
拜访广西贵港木格镇东坡村竹林
路遥千里万重山,位访宗亲只等闲。
血脉相连同一祖,情丝持续裔嗣牵。
殷勤款待心铭感,木格族谊百世绵。
今日欣逢兄弟聚,举杯共祝茂繁衍。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三首
●    邓全恩
随缘欣遇
随缘欣遇宛平边,胜利之歌六十年。
桥畔斜阳思国难,卢沟晓月诉狼烟。
八年抗战应无后,万岁和平祷空前。
南国一支吟赣笔,放言英杰创新篇。
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笔者在京参加《胜利之歌》首发式暨诗词创作研讨会赠入选作者程金根
谒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垂暮金陵收王气,太阳旗下兽狰狞。
哭墙一道挽先辈,雪耻同侪重振盛。
浪淘沙·抗日英灵祭
抗战八年中,万众从戎。神州浴血气垂虹。天若有情天亦老,岁月功崇。   妖孽未佥终,靖社斯螽。浩然史实不容蒙。华夏复兴吾辈责,志远心雄。      
 (此词载于《中华诗词》学会网站)
温州赴约依韵奉和有韬先生《怀世广兄》
● 邓世广
醉卧天山一梦长,铃声催我阅瑶章。雷州判袂思重聚,霍岳赓诗乐未央。
心有灵犀三不朽,酒逢知己两疏狂。明晨即践浙南约,雁荡峰前再举觞。
河南邓州、四川广安等地宗亲前来广东紫金蓝塘
老围竭拜我十三世祖元勋公(大夫)祠吟七绝两首以纪念
● 邓家盛
(一)
南阳系出万年根,万里探亲理必然。
何惧关山多险阻,坚强意志固心间。
(二)
<,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25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邓州广安众宗亲,万里迢迢来寻根。
竭拜我公元勋祖,诚心意笃众仰钦。
  
● 邓思华
(一)
邓氏皇宫次第升,女儿十六进天廷。
修身养性才横溢,不夜奏获后主名。
(二)
羞花闭月德宅仁,皇上册封冠后廷。
辅圣几朝兴汉室,不贪国柄著英名。
(三)
兴学重农富子民,靖边安国首功勋。
前人哪见女儿策,舜治尧传得圣身。
注:邓太后,名邓绥,邓禹孙女,16岁进宫,尔后册封皇后,前后辅政16年,共三个皇帝,可谓功德无量。
邓姓新秀
2015年度广西北海合浦邓氏宗亲高考大学生名单
 
(一本)
姓名              院校                         地址
邓杰仁         清华大学                  北海
邓媛茗         江西财经大学              铁山港区兴港镇新铺
邓振良         上海体育学院              铁山港区南康高田牛根芦
邓李源材       桂林理工大学              合浦闸口镇芦荻水村
邓李玉珍       广西师范大学              合浦闸口镇芦荻水村
邓雨真         广西财经学院              白沙镇那江村邓屋屯
邓海燕         广西中医大学              曲樟镇龙湾江村
(二本)
邓图恒         广西民族大学              南康雷田水井村
邓李有斌       广西师范学院              合浦闸口镇塘边村
邓李晓英       湖南工学院                合浦闸口镇塘边村
邓丽萍         佳木斯大学                合浦营盘镇火禄村塘边屯
邓富方         玉林师范学院              公馆水泥厂
邓发倩         广西师范大学              西场镇民丰村是他沟
邓欣善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石康镇松树园
邓李东霖       贺州学院                  合浦闸口镇芦荻水村
邓发扬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西城镇中山路三巷
邓李有艳       广西科技大学              合浦闸口镇塘边村
邓世敏         湖南工学院                合浦闸口镇田坡        
黄冬玲(邓锡) 南宁学院                  曲樟镇陂增村
邓丽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公馆镇新秀村新田屯
邓李堉         广西民族大学              合浦闸口镇芦荻水村
邓李和苑       广西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合浦闸口镇塘边村
邓美宁         广西科技大学              西城镇邓屋村    
邓伟杰         广西民族大学              西城镇邓屋村
邓红艳         桂林旅游学院              合浦县廉州镇
邓彰建         昆明学院                  兴港镇北暮村
邓存凤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西场镇民丰村
《邓姓文化》杂志理事单位
★ 中港皮业集团公司 董事长 邓州市荣誉市民 邓祐才
★ 美国三藩市邓高密总公所 主席邓朱翠霞
★ 香港邓氏宗亲会 理事长邓贵有
★ 台湾邓氏宗亲总会 理事长邓耀华
★ 澳门南洋建置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邓穗生
★ 泰国邓氏宗亲总会 理事长邓木堃
★ 加拿大邓高密公所 会长邓慧超
★ 英国伦敦华埠商会 会长主席邓柱廷
★ 马来西亚沙巴州邓氏宗亲会 会长邓国威
★ 马来西亚山打根邓氏宗亲会 会长邓福恩
★ 马来西亚砂拉越邓氏公会 会长邓民权
★ 新加坡邓氏宗亲总会 会长邓承西
★ 东海国际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海东
★ 深圳市汇清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国颂
★ 深圳市奇辉电气有限公司 总经理邓永辉
★ 湖北武汉市梦天湖娱乐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散心
★ 北京新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邓祖科
★ 四川兴事发集团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邓德万
★ 深圳坳下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森培
★ 深圳樟树布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奕军
★ 广东东莞凤岗雁田 党总支书记邓泽荣
★ 广东江门篁边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伟文
★ 广东粤台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惠强
★ 河南新乡诚城集团 董事长邓志军
★ 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邓东
★ 辽宁营口市和祥钢琴厂 总经理邓林森
★ 深圳市胜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总经理邓景清
★ 炎黄邓氏宗亲深圳联谊会 会长邓腾
★ 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 会长邓世鸿
★ 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 会长理事长邓衔富
★ 邓氏太乙祖宗亲联谊梅州总会 会长邓团兆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河源联谊会 会长邓明光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紫金联谊会 会长邓质生
★ 炎黄邓氏宗亲河南省新乡市联谊会 会长邓玉温
★ 炎黄邓氏宗亲豫西联谊会 会长邓邦奎
★ 炎黄邓氏宗亲浙江温州邓氏源流研究会 会长邓招算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北海合浦联谊会 会长邓允炬
★ 炎黄邓氏宗亲云南江川县联谊会 理事长邓仕权
★ 炎黄邓氏宗亲安徽金寨县联谊会 会长邓峰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平南联谊会 会长邓沛忠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容县联谊会 会长邓有炎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玉林联谊会 会长邓兆华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桂南联谊会 会长邓经善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贵港联谊会  会长邓天华
★ 炎黄邓氏宗亲江西石城联谊会 会长邓扬广
★ 炎黄邓氏宗亲江西铜鼓县联谊会 会长邓居维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雷州联谊会 会长邓宗凯
★ 炎黄邓氏宗亲海南省联谊会 会长邓子坚
★ 福建姓氏源流研究会邓氏委员会 会长邓铭东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南海越南公后裔联谊会 会长邓洪熙
★ 炎黄邓氏宗亲天津静海宗亲会 会长邓中立
★ 四川小平故里广安邓氏宗亲联谊会 会长邓志平
★ 炎黄邓氏宗亲红麻联谊会  会长邓佑华
★ 炎黄邓氏宗亲乌蒙山区联谊会 会长邓集洪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南宁联谊会 会长邓洁冰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桂平联谊会 会长邓浣庆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藤县联谊会  会长邓辉全
★ 炎黄邓氏宗亲四川宣汉联谊会 会长邓志平
★ 炎黄邓氏宗亲四川邻水联谊会 会长邓光全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大埔联谊会 会长邓延寿
★ 炎黄邓氏宗亲江西南康市联谊会 会长邓家洲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云浮宗亲会 会长邓碧贤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粤西联谊会 会长邓国华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北流市联谊会 会长邓昌泉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横县联谊会 会长邓定佳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灵山联谊会 会长邓其佩
★ 炎黄邓氏宗亲广西防城港钦州联谊会 会长邓国翔
★ 炎黄邓氏宗亲四川华蓥市联谊会 会长邓合荣
★ 炎黄邓氏宗亲广东兴宁联谊会 会长邓俊杰
★ 炎黄邓氏宗亲安徽合肥南乡联谊会 会长邓成友
★ 炎黄邓氏宗亲重庆南川联谊会 会长邓华锋
★ 炎黄邓氏宗亲江西九江联谊会 会长邓见耀
★ 炎黄邓氏宗亲江西信丰联谊会 会长邓诗棱
★ 炎黄邓氏宗亲四川邻水石永镇联谊会 会长邓泽
★ 炎黄邓氏宗亲河南商城渣子河联谊会 会长邓元胜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