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因为我是雷锋的战友

发布时间:2017-07-13 14:15:00 人气: 来源:未知

因为我是雷锋的战友
 
邓姓之源网讯 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5年了,55年来,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不断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努力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描绘了一幅幅当代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崭新画卷。 
    邓州是一篇神奇的土地,政治家魏冉、霍去病、寇准、范仲淹等均任职邓州,且功勋卓著;邓州籍作家姚雪垠、韩作黎、周大新等当代文坛巨将,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又提升了邓州的知名度;如今活跃在邓州的“编外雷锋团”,就像一颗闪光的明珠,为邓州增添了新的光彩。
    常士云这位当初雷锋的战友,如今“编外雷锋团”的战士,他用雷锋精神感召人,用无私奉献帮助人,用身体力行带动人,谱写了一曲曲平凡而伟大的时代赞歌。
    1960年9月,常士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幸和雷锋同志一道服役。在部队,常士云以雷锋为榜样,苦练技术,取得了显著成绩。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荣立三等功,1963年提为器材管理员,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曾在全团通令嘉奖三次。1964年提为后勤处司务长,1966年调任团营房股股长。1969年全军实行精兵简政,他多次申请要求回乡,当时部队领导考虑到常士云立过功,受过奖,又是学雷锋标兵,怎能让他走呢?怎奈常士云决心很大,首长终于同意让其退伍。1969年年底,常士云离开了生活近10年的军营,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邓州。
    常士云回乡后,柏林大队很多人说闲话,有人说:“一个部队的司务长、营房股长,恁好的福不享,却回来扒坷垃,真是不可思议。”还有人说:“这人是神经病,心血来潮想出风头。”对于这些冷嘲热讽,常士云全然不顾,始终冲锋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前沿阵地。当时,柏林大队在东河坡治理河床,搞人工造地。时值腊月,数九隆冬,天寒地冻,第一个下水排涝的是常士云,第一个冲向泥潭的还是常士云。时间一长,大家知道他和雷锋是战友时,才无不投去称赞的目光。 
    1972年,上级提倡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常士云所在的生产队,在村东大坑里投下了好几百块钱的鱼苗,两年后,鱼苗长成了二三斤重的大鱼,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常士云主动要求到鱼塘看护。1974年腊月初十夜,东风怒吼,雪花飞扬,常士云披着军大衣刚出小草屋,就见两个黑影在鱼塘下面闪动,水面啪啪作响。常士云知道有人偷鱼,时间紧急,不容多想。他大喊一声:“有人偷鱼了!”一场搏斗,常士云脸部虽然受伤,但却保住了集体的财产。
    1975年秋天,柏林大队接上级通知,让常士云到邓县轻工局五金厂报到上班。党给他这位优秀的儿子安排工作了。
    70年代的邓县城,五金厂可是一个较好的企业。刚进厂,常士云见活就干,业余时间,他把整个厂区、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在同事面前,他从不提自己是雷锋团的干部,但领导心中有数,半年后,他被提为厂主管会计。在此后的几年间,常士云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把本厂的财务工作搞的日清月结、井然有条。后因工作需要,调动他到铝制品车间任支书兼主任,并代厂政工科科长。
    计划经济时期,邓县轻工局下辖企业较好的厂家非砖厂莫属。邓县砖厂座落在城西三里桥附近,右靠铁路干线,左邻刁河大堤,刁河大堤如同两条巨龙自砖厂门前穿过,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大堤中间,刁河水自北而下经过这里。这里溪流缓慢,水声潺潺,两岸野花遍地,五彩缤纷,花蝶飞舞,蜜蜂团团,真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可是砖厂建成后,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野花不见了,草也不绿了,河水也不清了,更为严重的是对农作物也造成了很大影响,群众种植的棉花到了采摘期间都变成灰色了。周边群众苦不堪言,不时到厂里找麻烦,影响了厂内工作正常运转。加之进入80年代,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砖厂效益开始下滑,种种原因使得该厂面临倒闭。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砖厂虽不景气,但每天生产的产品却直接关系着城镇的基本建设,举足轻重,这个烂摊子必须有人去干。在常士云的多次请求下,邓县轻工局领导同意他到砖厂上班,经局党委研究任命常士云为砖厂副厂长兼会计,行厂长职,主持全面工作。
    到砖厂后,常士云首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他发动职工自筹资金五万余元,用科技手段净化了拉烟通风设备,彻底解决了群众的污染受害问题。他内抓管理,外塑形象,组织了一批过硬的营销队伍,打破了该厂有史以来产销两旺的最高记录;他严格把关,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生产区,砖垛井然有条;生活区,草坪四季常青;为了丰富工人的文化生活,开办了文化室,军棋、象棋应有尽有,广大职工下班后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常士云主持工作的几年,县轻工系统先后数次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常士云对工作鞠躬尽瘁,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却异常苛刻。
    上世纪90年代初,砖厂面临着新的挑战,精兵简政、职工下岗。常士云第一个打了申请报告,他的安置补助费可以拿到6000元,可他知道厂里困难,就只要2000元,于1992年第二次回到了家乡。
    常士云回乡后,开始买一头黄牛饲养,到1995年已经发展到3头大黄牛,周围村民谁家有困难,土地犁不出来,常士云均给予无私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常士云帮耕的困难户有100余户,耕地面积达1000余亩。因此,他深受乡亲们的爱戴和好评。
    往事如烟,四十年来,常士云在实践雷锋精神的人生道路上,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把雷锋精神从军营带到了农村,又从农村带到了工厂,使雷锋精神在他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总会笑着回答:因为我是雷锋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