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邓州习氏源流考

发布时间:2014-01-10 14:13: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州习氏源流考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传统风俗诸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具有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自古至今,曾产生过上万个姓氏,故而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渊流长,丰富多彩。
习姓,为中华姓氏之一,总人口八万余,居中华姓氏第二百九十六位。虽称不上大宗巨族,然其源渊流长,英雄辈出,俊才迭显,在中华姓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树有根,水有源。邓州习氏源渊,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朝。那时有一个少习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东南武关一带,因当地有少习山、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而得名少习国。是封与炎帝神农氏后裔的一个小诸侯国,君王称习侯。春秋时被楚所灭,其王室子孙及国民逃散于各地,其中一部分为纪念自己的国家,便以国为姓,即为习氏(另有研究认为,商县东一百八十里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居其地者,有以地名为习氏。
笔者认为二者虽为国姓说、地姓说,但同处一地区,应以国姓说较为准确)。他们在新的居住地,谋求生存,顽强拼搏。到了汉代,形成了两个郡望,即今浙江金华地区的东阳郡和湖北襄樊一带的襄阳郡。襄阳郡的代表人物有习郁(字文通),据《襄阳府志》载,因其跟随刘秀征战有功,封襄阳侯。他在襄阳凤凰山南麓建府第,依范蠡养鱼法,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后人称习家池。习家池保存至今,成为一处历史悠久的私家园林,也是东汉习氏辉煌的历史见证。习郁后裔、三国人习珍,任蜀汉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东吴吕蒙破荆州杀关羽,习珍与樊胄等举兵抗吴,孙权派兵征讨并招降习珍。习珍曰:“宁为汉鬼,不为吴臣”,登山坚守,因粮尽援绝,伏剑自刎。刘备闻习珍殉国,赠为邵陵太守,建忠烈堂。此后,忠烈堂便成为习氏的堂号。历史进入到东晋,习郁的后裔,史学家、官至荥阳(今郑州)太守的习凿齿(字彦威,号半山),为避前秦王苻坚,携妻子儿女由襄阳长途跋涉到江西,先隐居万载书堂山,后迁新喻(一九五六年改为新余),途经一个叫缑岭的地方时,正值隆冬,见一株老梅傲雪怒放,喷珠吐玉,洁白芬芳。齿大喜曰:“即此老梅乃吾宜家之兆也。”遂隐居于此,并取地名为白梅(今新余市欧里镇白梅村)。自此,习氏便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江西新余习氏始祖。
北宋宝元元年(一○三八年),习凿齿后裔习有毅任吉州刺史,于北宋庆历五年(一○四五年)卸任后在古石阳县旧城安家建院,繁衍生息,后人称为花门楼。有毅遂为花门楼(今江西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习氏始祖。南宋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年),湖洲习有毅第五世孙习文德,博古好诗,游淦城,路见其山水秀丽,遂卜居塘头,为临江府新淦县华城门村(今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塘头村委会习家村民小组)习氏始祖。
元朝至正十一年,邓州人王权以邓州城为据点,起兵抗元,号称红巾军,在南阳卧龙岗大败元军,杀元军首领铁木尔,乘胜攻进南阳,擒斩元军将领达鲁葛齐、知府周喜同等元朝文武官员二十七人。后元军反击,元将矢剌巴都攻破邓州,屠城烧房,王坚被杀,邓人非死即逃,此后邓州近二十年无官府治理,全县仅剩数百人。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金吾卫孔显任邓州知州,重建邓州城。孔显挑选五十人随其来邓,其中江西籍三十多人,南京籍十多人。习思敬便是其中的一员(也有研究认为习思敬是随江西大移民而来的。时,朱元璋诏令从山西、江西移民到河南,史称“两西填河南”。)。
习思敬,生于江西临江府新淦县华城门村,为华城门习氏始祖习文德第八世孙。邓州习氏始祖思敬公夫妇墓碑记载:“余族,祖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矣。”孔显到邓后,在州城废墟上安营扎寨,采取召回流民、组建军队、整治治安、恢复生产等措施,并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建成邓州内城。之后,孔显派其随员分驻四乡,发展生产。习思敬便选择了堰子里居住,成为邓州习氏始祖。
堰子里,位于邓州西北部三十五公里处,北靠八百里伏牛山脉的灵山,南依犹如盘龙的扒鱼河(扒鱼河流经堰子里段亦称堰子河)。扒鱼河发源于河南内乡县灵山,它沿岗而下,到堰子里犹如一条巨龙,沿村西、村南绕了九曲十八弯后奔东南而去,河南岸平地凸生一岗与堰子里遥相呼应,人称卧龙岗。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宽广,绿树成荫,真可谓风水宝地。习思敬便在九曲十八弯的腹地,面对卧龙岗的扒鱼河之阳定居下来。后与邻村赵氏姑娘结为夫妻,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果然人丁兴旺,家道日昌,遂形成堰子习营村。后因老营拥挤,子孙相继分居周围的小习营(称西户、习仲勋祖居地);汤河里小张营、习楼及十林街(称北户);冠军、小李凹村(称南户)。后又有后裔相继迁徙到南阳的内乡、淅川及陕西、新疆、湖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市定居。
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前后,因河南南阳一带战乱灾荒,习思敬十五世孙习永盛(生),带着妻子儿女逃荒至陕西富平县,先在淡村附近的南堡子一个黎姓人家栖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习永盛除佃租种地外,还挑起货郎担,做些小买卖。后因病饿交加,猝死于富平城西一座刻有“释迦如来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宝塔”的圣佛寺塔下。习永盛妻子张氏身体硬朗,善理家事,带着子女昼耕夜织,苦度时日。大约一九○○年,在慈禧太后卫队当“廷卫”(下级军官)的习永盛大儿子习老虎护驾慈禧抵陕,顺道回家留下六十两银子,张夫人便在淡村刘堡子附近置薄田几十亩和宅基一处,挖窖建屋,定居下来。这便是现在的习家村。一九一一年,习永盛的二儿子习宗德(小名宗长)与逃荒定居富平都村的河南淅川籍姑娘柴菜花结婚。婚后生二子五女,两个儿子按祖谱“国玉永宗,中正明通”的辈次,取名中勋、中凯。习中勋读小学时,老师严木三先生认为“中勋”含有中国元勋之意,怕招惹是非,遂在“中”字旁加了个“人”字,取意为人中正,处事公道。
习仲勋,生于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五日。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家规熏陶,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憎恨黑暗、向往光明、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性格和尊老爱幼、正直朴实的美德。他九岁入学,十三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五岁在狱中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陕甘边区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一九五六年九月,他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五九年四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一九六二年九月,因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革”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受党中央委派,主政广东,率先改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顽强奋斗七十余年,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习仲勋虽未出生于邓州,但他一生对祖居地邓州怀着深厚的故土情结。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与邓州习氏亲朋多有联系,并引导多位乡亲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对老家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一九五八年六月,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随周恩来总理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休息时谈到河南,他说:“我的祖籍地在河南邓县(公元一九一三年改邓州为邓县,一九八八年撤县设邓州市。作者注)。当时,祖父只有二亩半地,日子过得很苦,加之天灾、匪祸不断,全家逃到了陕西富平。”1963年至1978年,习仲勋受迫害期间,曾两次在洛阳居住近三年时间。邓州习营乡亲数次前去看望。习仲勋也时时关心家乡建设,1976年10月,帮助家乡解决了四吨钢材用于邓县人民会场的翻建工程。就在遭监护期间,还打算回邓县老家看看,但由于环境所迫,未能实现。八十年代,他关心、支持南阳创建了张仲景国医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一九八六年习仲勋主持召开全国信访工作座谈会,时任邓县县委书记的殷文欣作为先进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习仲勋在会上深情地问“邓县谁来了”,并表扬邓县信访工作搞得好。一九九六年,邓州市委书记王英杰、副书记贺国祥专程去深圳看望身体欠佳的习老,受到习仲勋全家的热情接待,并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情况。二○○○年,邓州市市长方瑜垠借参加厦门会议之机,将《邓州习氏家谱》带到福州,呈交给了担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二○○二年习仲勋逝世后,治丧委员会遵习老遗愿,发电通知了南阳和邓州。南阳市委副书记高德领、人大副主任刘云生、邓州市委书记崔振亭、副书记孙天朝,赴京参加了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二○○五年,时任邓州市市长的刘树华和政协主席的我,专程去深圳拜访了习仲勋夫人齐心同志,并向齐老汇报了家乡建设情况以及邓州习氏族谱修编、习氏陵园建设和习仲勋展馆筹建情况,齐心同志感谢老家所做的工作,并兴致勃勃地题写了“邓州习氏”四个字,还答应方便时回老家看看。
习仲勋之子习近平同志,于一九五三年六月生于北京,一九六九年一月离京下乡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当知青,曾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三十岁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此后历任福建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省长、浙江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二○○七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党的十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同志像父亲一样对祖居地邓州一往情深。
二○○四年二月,邓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七十多人的考察团去浙江学习,在杭州受到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热情接待。习近平同志拨冗接见了考察团全体成员,谈话中介绍了其曾祖父习永生从邓州迁徙富平,勤俭持家、繁衍生息的历史。还深情地回顾了其父生前对祖籍邓州的关注和期望。习近平同志说:父亲生前常对他们说,咱们有三个家,一是河南邓县,二是陕西富平,三是北京。对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希望邓州要学浙江的神,不要学其形,要联系邓州的实际,走出自己的路子。接见后又与考察团共进晚餐,席间还为家乡题了词:“祝邓州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再上新台阶”;“祝十林镇家乡繁荣昌盛,越来越发达”。习近平同志还特意安排考察团列席了浙江省的经济工作会议。
邓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全市开展了学习浙江经验大讨论,经过几年的努力,结合邓州实际,探索出了“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和农村基层工作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农村重大事情经党支部提议、村支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或村民大会决议,决议结果和执行结果公开),使邓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走出了特色之路。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三日,习近平同志来河南视察工作期间,在郑州听取了时任中共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同志汇报后,对于邓州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示说:我对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很感兴趣,它是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的新举措。并要求认真总结推广。是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亲临邓州调研“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年底,这一工作法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二○一一年三月七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讨论时,再次肯定了邓州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习近平同志还亲切接见了邓州籍代表唐祖宣,并在会上说:“我的祖居地是在河南邓州市十林镇习营村,在我曾祖时,逃荒要饭,离开河南到了陕西。当时就是吃不饱饭,光绪年间逃荒出来的。”“我本人的祖籍寻根还是应该去南阳邓县(即邓州,编者按)”。
从明洪武二年至今,历经六百四十二年、邓州习氏已经繁衍成为近四千人的一大支族。也就是说,全国每二十个习姓人中,就有一个邓州习氏。从一八八二年至今,富平习氏经历一百三十年,已繁衍五代五十多人,成为邓州习氏的一支重要族群,以习仲勋为代表的习氏英豪,成为邓州习氏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系邓州市八届、九届政协主席、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