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太尉台 万代高密侯 作者 殷中玲
发布时间:2011-02-16 13:44:00 人气: 来源:未知
千年太尉台 万代高密侯
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 殷中玲
在邓州市城区闹市区、邓州市人民政府对面的古城广场内,有一处太尉台遗址,是为纪念东汉时高密侯邓禹荣归故里——邓州省亲祭祖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亭台已毁,仅存遗址。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邓禹为汉太尉,归故里,乡人饯于此,因筑台,后人因而名之。”此记载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邓禹曾行使东汉太尉之职,二是邓禹曾回故里邓州,三是邓州人感念邓禹崇先敬祖之美德,修建了纪念性建筑太尉台。本文拟从这三方面作以探讨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邓禹(2——58),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他少时在长安就学,与刘秀为学友。王莽末,义兵起。追随刘秀,因才被刘秀称为邓将军,助刘秀共议军政大事。入河北占乐阳,首立战功。于清阳镇压铜马义军,大获全胜,平定北州。后战赤眉大军平定河东。匡扶刘秀,鼎立汉室。刘秀继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酂侯,食以万户。后率兵平定山西,收复汉中,名震关西。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高密侯。后虽免军职,仍以特进行朝拜之礼。
邓禹一生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利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有十三子,他不是引导他们高官厚禄、争夺权利,而是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术,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名满天下。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病逝,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禹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太尉实际就是最高武职的代称。东汉光武帝一朝,邓禹就行事太尉之职。
待东汉鼎立,天下平定。邓禹淡泊名利和权势,回归故里邓州省亲祭祖。在夏、商、西周及春秋早期,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是世界邓姓发源地。殷商邓国开基国侯曼公德阳为邓氏一世祖,邓禹是曼公第四十六代裔孙,是邓氏第十九世祖、第十九位邓国侯吾离的二十八代裔孙。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禹的先祖于西汉中叶,由古邓国(今邓州)迁往新野,至东汉时,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邓禹、邓晨(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夫)等就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更因高密侯邓禹之故,南阳邓氏满门显贵,并成为东汉时最显赫的大家族。因东汉时邓州所在的穰县归南阳郡管辖,也因邓禹祖籍南阳邓州之故,如今,有许多邓姓人都自称“望出南阳”,尊“南阳”为邓氏堂号。
在东汉讲究家世出身的门阀时代,邓禹虽发迹新野,但更看重故里邓州的社会地位。邓州当时称穰县,是战国时代于古邓国国都基础上设立的县级机构。穰县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在邓禹辅佐刘秀匡扶天下的那个时代,也曾驰骋征战于古穰大地。在今天邓州大地流传的关于刘秀的传说:稀饭岗、麦仁店等就说明了这一点。邓禹作为一代儒将,对故里邓州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也就是邓禹名满天下后回故里邓州省亲祭祖的根由之所在,这也说明邓禹的先祖曾是古邓国遗民,尽管他功盖天下,但仍惦念故里家乡。虽官居高位,但仍不忘故里,特回到祖籍地省亲、祭祖。邓州人感念其崇先敬祖之美德,于内城修筑了太尉台以为纪念。
太尉台始建于东汉,汉至明代,太尉台详情已无从考证。而明代太尉台为砖筑,建于邓州内城——砖城之上,即现今古城广场砖城城墙旧址之上。现今的邓州其建制肇始于古邓国的国都时期,战国始置穰县,至明代废穰县,穰县存在了1500年之久。自隋开皇三年设立邓州起,穰县以及与之同城而治的邓州的城垣当有一定的规模。范仲淹《览秀亭》诗:“南阳(指邓州)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说明宋代的邓州已有城墙,并在城墙上建设有览秀亭。到元朝初年邓州外城长二十四里。元朝末年,红巾军占据邓州,元庭派兵镇压,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拆毁城池,焚烧房舍。明洪武初年,邓州知州先修筑内城,后筑外城,使邓州城形成了大城套小城的“回”字型布局。至此,大城套小城的邓州城池建制成为定制,以后虽有增修扩建,也仅限于附属建筑,内外城的布局,从未改变。民国28年(1939年)春,为防日寇占据县城,县政府奉命拆毁内、外城。民国36年,邓县地方民团部队重修内外城,构筑纵深工事,引水灌满城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外城保存尚好。之后,内外城城墙逐步被拆毁,位于邓州内城上的太尉台也被拆毁。
2006年,邓州市委市政府为给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拆迁民居及有关单位,修建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古城广场,恢复原建有太尉台的部分内城墙体。为便于广大海内外邓氏宗亲探亲谒祖和观光旅游,邓州市人民政府将太尉台遗址公布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醒目的保护标志碑。
千年太尉台,万代高密侯。太尉台不仅见证了邓州历史的盛衰变迁,也必将和邓国侯吾离陵一样,成为海内外邓氏宗亲心目中的圣地,吸引更多的邓氏宗亲来邓州探亲谒祖、观光旅游。
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 殷中玲
在邓州市城区闹市区、邓州市人民政府对面的古城广场内,有一处太尉台遗址,是为纪念东汉时高密侯邓禹荣归故里——邓州省亲祭祖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亭台已毁,仅存遗址。
明嘉靖《南阳府志》载:“邓禹为汉太尉,归故里,乡人饯于此,因筑台,后人因而名之。”此记载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邓禹曾行使东汉太尉之职,二是邓禹曾回故里邓州,三是邓州人感念邓禹崇先敬祖之美德,修建了纪念性建筑太尉台。本文拟从这三方面作以探讨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邓禹(2——58),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他少时在长安就学,与刘秀为学友。王莽末,义兵起。追随刘秀,因才被刘秀称为邓将军,助刘秀共议军政大事。入河北占乐阳,首立战功。于清阳镇压铜马义军,大获全胜,平定北州。后战赤眉大军平定河东。匡扶刘秀,鼎立汉室。刘秀继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酂侯,食以万户。后率兵平定山西,收复汉中,名震关西。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高密侯。后虽免军职,仍以特进行朝拜之礼。
邓禹一生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利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有十三子,他不是引导他们高官厚禄、争夺权利,而是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术,修整家庭伦理,教养子孙,食封邑,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名满天下。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病逝,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禹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为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太尉实际就是最高武职的代称。东汉光武帝一朝,邓禹就行事太尉之职。
待东汉鼎立,天下平定。邓禹淡泊名利和权势,回归故里邓州省亲祭祖。在夏、商、西周及春秋早期,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是世界邓姓发源地。殷商邓国开基国侯曼公德阳为邓氏一世祖,邓禹是曼公第四十六代裔孙,是邓氏第十九世祖、第十九位邓国侯吾离的二十八代裔孙。
据《邓氏族谱》记载,邓禹的先祖于西汉中叶,由古邓国(今邓州)迁往新野,至东汉时,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邓禹、邓晨(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夫)等就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更因高密侯邓禹之故,南阳邓氏满门显贵,并成为东汉时最显赫的大家族。因东汉时邓州所在的穰县归南阳郡管辖,也因邓禹祖籍南阳邓州之故,如今,有许多邓姓人都自称“望出南阳”,尊“南阳”为邓氏堂号。
在东汉讲究家世出身的门阀时代,邓禹虽发迹新野,但更看重故里邓州的社会地位。邓州当时称穰县,是战国时代于古邓国国都基础上设立的县级机构。穰县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在邓禹辅佐刘秀匡扶天下的那个时代,也曾驰骋征战于古穰大地。在今天邓州大地流传的关于刘秀的传说:稀饭岗、麦仁店等就说明了这一点。邓禹作为一代儒将,对故里邓州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也就是邓禹名满天下后回故里邓州省亲祭祖的根由之所在,这也说明邓禹的先祖曾是古邓国遗民,尽管他功盖天下,但仍惦念故里家乡。虽官居高位,但仍不忘故里,特回到祖籍地省亲、祭祖。邓州人感念其崇先敬祖之美德,于内城修筑了太尉台以为纪念。
太尉台始建于东汉,汉至明代,太尉台详情已无从考证。而明代太尉台为砖筑,建于邓州内城——砖城之上,即现今古城广场砖城城墙旧址之上。现今的邓州其建制肇始于古邓国的国都时期,战国始置穰县,至明代废穰县,穰县存在了1500年之久。自隋开皇三年设立邓州起,穰县以及与之同城而治的邓州的城垣当有一定的规模。范仲淹《览秀亭》诗:“南阳(指邓州)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谢公创危亭,屹在高城头……。”说明宋代的邓州已有城墙,并在城墙上建设有览秀亭。到元朝初年邓州外城长二十四里。元朝末年,红巾军占据邓州,元庭派兵镇压,因怕义军再据城而反,就拆毁城池,焚烧房舍。明洪武初年,邓州知州先修筑内城,后筑外城,使邓州城形成了大城套小城的“回”字型布局。至此,大城套小城的邓州城池建制成为定制,以后虽有增修扩建,也仅限于附属建筑,内外城的布局,从未改变。民国28年(1939年)春,为防日寇占据县城,县政府奉命拆毁内、外城。民国36年,邓县地方民团部队重修内外城,构筑纵深工事,引水灌满城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内外城保存尚好。之后,内外城城墙逐步被拆毁,位于邓州内城上的太尉台也被拆毁。
2006年,邓州市委市政府为给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拆迁民居及有关单位,修建占地4万余平方米的古城广场,恢复原建有太尉台的部分内城墙体。为便于广大海内外邓氏宗亲探亲谒祖和观光旅游,邓州市人民政府将太尉台遗址公布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醒目的保护标志碑。
千年太尉台,万代高密侯。太尉台不仅见证了邓州历史的盛衰变迁,也必将和邓国侯吾离陵一样,成为海内外邓氏宗亲心目中的圣地,吸引更多的邓氏宗亲来邓州探亲谒祖、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