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故里 >

天下鄧姓出鄧州

发布时间:2010-03-04 13:25:00 人气: 来源:未知

   天下鄧姓出鄧州
姓氏是人們家族的符號。“家”是華夏兒女人生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姓”,是標誌家庭系統的稱號,是人們進行交往的必要條件之一。他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到每一個社會成員。中華民族的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社會時期,與原始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是姓的衍生,起源於氏族社會,是古代貴族標誌家族系統的稱號。我們今天所說的“姓”與原始的姓並非同一個概念,而是包含了姓與氏兩個方面的內容。這是因為,從戰國時代起,隨著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區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家庭的符號,也就是鄭樵所說:“三代(夏、商、週三個朝代)之後,姓氏合二為一。”而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又正式從文字上把姓與氏合二為一。此後,人們無論說姓,還是說氏,都專指姓而言。同時,人們也普遍的擁有了他。
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由於各民族間不斷地交流融合、社會制度的變革、戰亂、避仇、賜姓等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姓氏種類和數量大大增加。姓源浩繁龐雜,既有一姓多源者,又有多姓同出一源者,還有在歷史進程中發生變化者。那麼,從古到今,中國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據有關資料所知,北宋編纂、流傳最廣的《百家姓》,收錄了438個姓。明代編纂的《千家姓》,收錄了1968個姓。而據《中國姓氏大辭典》載,目前我國56個民族的姓氏更多達12000個。鄧姓按人口數量在中國前一百個姓氏中排在第二十九位,人口數量約計700萬。今天的鄧姓族人,主要是鄧國後人,外族改姓和少數民族鄧姓,也是鄧姓大家庭的家族成員之一。
鄧姓的淵源在哪裏呢?在鄧州。
據記載,商王武丁封季父曼于鄧地,建立鄧國,遂以曼為姓,以鄧為氏,史稱曼姓侯國。曼姓子孫在鄧國苦心經營了600餘載,經武王克商至春秋,鄧國仍作異性侯國臣服于周,後被楚滅。但留居原籍及播遷于異鄉的鄧國的後裔們,因繫念故國,便以鄧為氏。
其實早在炎黃二帝時,一個以登(鄧)命名的遠古部落就已經出現在鄧州一帶。這個部落的首領鄧伯溫曾在黃帝時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並跟隨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期,夏王仲康把其兒子分封到鄧地,《史路·國名祀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鄧林者,今之南陽(指鄧州)。”就是鄧人于夏朝仲康時期已經立國,建都于南陽之鄧林。今鄧州市西南方30公裏的林扒鎮,古稱“鄧林鎮”,另有村落名鄧崗、鄧營等,這些村鎮的命名,或許與故鄧國有關。故鄧國的疆域,大緻在今襄樊、丹江、覆釜山與南陽以西和湖北省的隨棗之間,其鄧國當時的都城,應在今鄧州市境內。
進入商朝以後,商王武丁把他的叔父分封到鄧地,建立鄧國。《路史·後紀九》記載:“初,武丁封叔父于河(指漢水)北蔓,曰蔓侯,有蔓氏、曼氏等,優、鄧其出也。”世本說,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指漢水)北,是為鄧侯,後因氏焉。”就是說武丁的叔父曾以蔓為姓,所封鄧國也被稱為鄧蔓或鄧曼。宋以後編修的鄧姓家譜則稱他為曼公。曼公字德陽。曼姓鄧國自曼公德陽立國至22世鄧祁侯滅國歷時近600年。亡國之後的鄧氏子孫和鄧國的臣民,為了紀念鄧國,便紛紛以國為氏,改為鄧姓。就是說鄧國是鄧姓的發源地,或說鄧姓源出於鄧國——即今天鄧州境內。鄧姓的太始祖——曼公德陽,系軒轅黃帝的27代孫,商祖丁之少子,殷武丁之季父。武丁封曼公于河北南陽鄧國,隨以南陽為郡,鄧國為姓,南陽鄧氏系出於此。
鄧姓經過32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遍佈全國。分佈最為集中的是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其次是湖北、河南、江西、雲南、廣西、福建、海南、陝西等省。在香港、臺灣兩地,鄧姓也是名門望族。此外,還有不少鄧姓人步出國門,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20多個國家都有分佈。自1989年3月起,世界鄧姓族人連年到鄧州謁祖,朝拜鄧姓先祖——鄧國侯吾離的陵墓。爾今,鄧國、鄧姓、鄧州,探本尋源,朗然有序,一脈貫通,慶流未艾 。總之,鄧姓源出於鄧州,以鄧州為發祥地的鄧姓族人,幾遍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