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源于鄧州
发布时间:2010-02-22 13:19:00 人气: 来源:未知
鄧姓,源遠流長,是武丁季父曼公德陽的後裔,唐林寶的《元和姓篡》載:“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宋代王應麟《姓氏急就篇》亦載:“鄧,古國名 ,本曼姓,其後稱鄧氏。”鄧州的明代《嘉靖·鄧州志》對商代武丁分其季父于鄧,春秋初周天子分鄧國侯吾離于鄧,均有記載。流傳到馬來西亞的《鄧氏家譜》稱,鄧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陽,被武丁封為鄧侯,鄧氏家族開始繁衍。上述記載表明,鄧姓源于商代的曼姓鄧國,曼公德陽是鄧氏鼻祖。秦漢以後,由於姓與氏逐漸融合,氏、姓不分,鄧氏通稱為鄧姓。
曼姓鄧國自殷時立國,歷經西周,至西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滅。鄧國的地望,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童書業在《古巴國辨》、呂思勉在《先秦史》等文獻中,均謂在河南鄧縣,即今鄧州市。鄧國侯吾離陵就在今鄧州市區東南的湍河辦事處吾離塚村。吾離是春秋早期鄧國中興之君,他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民農桑,鼓勵冶鐵鑄造,又廣泛與列國建交,北結魯國,魯桓公七年(西元前705年)朝魯;南聯強楚,鄧國國富民強,屹立于列國之林,死後葬于國都東南郊。吾離陵是目前所知鄧氏先祖祖墓中最早的一座,因此,被稱為“天下鄧氏第一陵”。
1989年2月14日,馬來西亞華裔鄧威廉夫婦回鄧州尋根問祖,帶回了《鄧氏家譜》,據此譜記載,鄧國侯吾離為鄧氏家族的第十九世祖;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二世祖;漢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此譜上迄商代曼公德陽下至鄧威廉之子,共115代,3300多年。此譜基本完整,結構嚴謹,脈絡貫通,書前有晉代大書法家王曦之于甯康二年(西元374年)9月撰寫的《南陽鄧氏族譜源流序》。《鄧氏族譜》的發現,為研究鄧姓的淵源、地望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鄧姓繁榮昌盛,名滿天下,分佈在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國內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以河南、江西、湖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等地次之。千百年來,鄧氏祖孫秉承開基始祖之遺風,同舟共濟,奮發向上,經久而不衰,代有先哲,輩有英豪,僅見于經傳的就有200餘人,時至今日,仍為豪門望祖。
為了加強中外及海峽兩岸的聯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搞好對外開放,振興地方經濟,幾年來,鄧州市委、市政府對鄧姓研究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鄧州市鄧姓研究會”,“鄧州市鄧氏宗親聯誼會”,鄧國侯吾離陵園第一期工程已竣工,以供遠離故國的鄧氏後裔來鄧觀瞻、拜謁。
曼姓鄧國自殷時立國,歷經西周,至西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滅。鄧國的地望,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童書業在《古巴國辨》、呂思勉在《先秦史》等文獻中,均謂在河南鄧縣,即今鄧州市。鄧國侯吾離陵就在今鄧州市區東南的湍河辦事處吾離塚村。吾離是春秋早期鄧國中興之君,他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民農桑,鼓勵冶鐵鑄造,又廣泛與列國建交,北結魯國,魯桓公七年(西元前705年)朝魯;南聯強楚,鄧國國富民強,屹立于列國之林,死後葬于國都東南郊。吾離陵是目前所知鄧氏先祖祖墓中最早的一座,因此,被稱為“天下鄧氏第一陵”。
1989年2月14日,馬來西亞華裔鄧威廉夫婦回鄧州尋根問祖,帶回了《鄧氏家譜》,據此譜記載,鄧國侯吾離為鄧氏家族的第十九世祖;漢文帝時,官至上大夫的鄧通是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二世祖;漢光武帝劉秀的軍師鄧禹為鄧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此譜上迄商代曼公德陽下至鄧威廉之子,共115代,3300多年。此譜基本完整,結構嚴謹,脈絡貫通,書前有晉代大書法家王曦之于甯康二年(西元374年)9月撰寫的《南陽鄧氏族譜源流序》。《鄧氏族譜》的發現,為研究鄧姓的淵源、地望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鄧姓繁榮昌盛,名滿天下,分佈在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國內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以河南、江西、湖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等地次之。千百年來,鄧氏祖孫秉承開基始祖之遺風,同舟共濟,奮發向上,經久而不衰,代有先哲,輩有英豪,僅見于經傳的就有200餘人,時至今日,仍為豪門望祖。
為了加強中外及海峽兩岸的聯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搞好對外開放,振興地方經濟,幾年來,鄧州市委、市政府對鄧姓研究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鄧州市鄧姓研究會”,“鄧州市鄧氏宗親聯誼會”,鄧國侯吾離陵園第一期工程已竣工,以供遠離故國的鄧氏後裔來鄧觀瞻、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