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长廊 > 文学园地 >

惠润庙有三“宝”:神潭、宋碑和古楸

发布时间:2010-03-03 17:44:00 人气: 来源:未知

 
从南阳到邓州,再往东16公里到腰店乡焦林沙洼村,宋代的惠润庙就坐落在路北湍河南岸。惠润庙又叫白龙庙、白龙寺,是宋徽宗所赐庙号,传说是祈雨很灵验的神庙,还有一通宋碑。正由于此,才吸引我前去一游。
远远望去,“惠润庙”横额跃入眼帘,庙门敞开,青灰色的院落镶嵌在麦田中。走进庙内,没有人烟,杂草丛生,门可罗雀。正对大门的是一座碑亭,亭上两条白龙缠绕。我走近石碑仔细端详,一个年轻的道士悄然而至,寒暄后方知道士姓卢,名沼渠,是志愿来恢复寺庙的。他向我介绍说,虽然白龙庙有些破败,但仍有三“宝”。
这第一“宝”,乃是老百姓传的很神的石潭。
我们来到庙后湍河岸边,只见对面河岸高耸,水流湍急。河中有一石潭,是白龙饮水的地方,在此西不远,有礓石构成的石洞,洞长一里许,洞径一米多,是白龙藏身或居住的地方。由于现在是春季,河水较大,我们看不到石潭。《乾隆邓州志》载:“白龙庙在太平村湍河南岸,下有石潭,时启时开,宋宣和年间,祷雨辄应”。当地每遇旱情,老百姓便在此对着石潭祈雨,都说很灵验,常常五谷丰登,盛世太平。由于志书和石碑有载,这个石潭在老百姓心中就是可敬可畏的神潭。如今,在白龙庙之南,还有黑龙庙、四龙庙、五龙庙等带龙字的村庄,可见白龙显灵的故事或说龙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带渊源流长,根深蒂固。
这第二“宝”就是古楸树。
古楸树在寺北,树高约16—18米,树冠很大,满楼粉红色的花朵繁花似锦,清香扑鼻,引得蜂飞蝶舞,煞是好看。树的下体已枯朽,像是遭遇过火焚,只有半边弧形铁臂支撑着整棵大树,显得老气横秋。加上树周围有砖砌成的八角形护栏,古揪就是一个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的艺术“盆景”。《乾隆邓州志》载:“庙有古楸七株,皆大数十围,并相传为宋时所封”。其他六棵楸树不知何时已毁,只有这株老楸见证着古庙的历史。清顺治年间,一个辛姓大户连生了五个闺女,看着万贯财产无人后继心急如焚,辛家老太太来到楸树下烧香磕头,祈求为辛家添一儿子。第二年,辛家果然生下一个胖儿子。从此以后,欲求子求女者,或欲排忧解难者,都来磕头烧香,传说很灵,古楸树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白龙庙的第三“宝”是宋碑。
碑下半部已失,上半部镶嵌在碑坐上。可见的碑文大意是: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自春以来,两月不雨,麦旱,戴知县斋戒四月,七日求雨,当时雨降的很大,戴知县便向皇帝请状,给白龙庙赐名额或封庙号,宋徽宗赐庙额为“惠润庙”。左面有右丞相王、左丞相张字样,由于下半部碑已失,两丞相与碑何关系不得而知。笔者推断,此碑文可能由当时的王、张丞相共同书写而成,或者一丞相撰文,另一个丞相书丹。碑文由老宋体字书写,方圆匀称,横细直粗,字字相连,行行相逐,气度非凡,当是宰相手书莫属。宋体字是明代中叶形成的印刷体书法,最早见于宋代碑刻。这方断碑上的文字,正是宋体字的雏形之一,是研究宋体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民国三十四年,邑人刘裕民回乡,目睹碑石败坏、字迹漫灭、古珍丧失,便出资建亭护碑,当时的县长刘万斯为碑亭题字云:“古道斜阳观碧落,容总细雨抚黄庭”。此碑无论是从内容、书法,还是从题写者的身份地位,都是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
庙内有房舍几十间,禅房里有白龙、罗汉、佛祖等佛像,院中有两个大香坛,时常有人来祈求祷告烧香。
    尽管看到的惠润庙显得荒凉,没有净域重光,慧灯再耀,但庙中所存的宋碑和 古楸 是极其难得的历史瑰宝,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故事,到此一游,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