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邓姓名人 >

鄧子龍

发布时间:2010-03-02 15:21:00 人气: 来源:未知

目錄
人物介紹
生平
鄧子龍救過努爾哈赤
中國兩個縣因鄧而誕生
人物介紹
  鄧子龍(1531-1598),一說(約1528—1598) 明代抗倭名将。字武橋,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豐城杜市鎮鄧家村人。魁偉敏捷,骁勇善戰。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武舉。後赴福建、廣東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總。曾參與鎮壓江西、廣東等地農民起義。萬曆二年(1574),遷銅鼓石守備。不久,署都指揮佥事,掌浙江都司。後升參将,領兵平息麻陽(今湖南麻陽西南)苗民金道侶起事和五開衛(今貴州黎平)兵變。十一年,任雲南永昌衛參将,率兵激戰攀枝花(今屬四川),陣斬引緬甸軍入境的木邦部罕虔,升副總兵。統領姚安營兼領騰沖營,因虐待騰沖兵緻兵亂,被奪職。十八年,受命立功自贖,率軍與遊擊楊威部配合,平息丁改十寨起事,複副總兵,署金山參将事。二十年遭劾罷歸。萬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鹭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奮勇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爲之立廟,世代祭祀。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然遺體有其身無其首,其首級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級合殓。著有《橫戈集》、《陣法直指》等。今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生平
  鄧子龍出生在豐城市杜市鎮獅子鄧家村,早年因生計所迫,遊走四方。嘉靖八年遇吉水羅洪先生于豐城東門白雲寺,技藝大有長進,在羅洪先的幫助下,鄧子龍考中了武舉,從此走上了他長達40年的軍旅生涯。
  鄧子龍所處的時代,正是明朝面臨内憂外患、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當時中國沿海飽受日本倭寇和海盜的侵擾,人民的生命财産遭受到很大損失。鄧子龍毅然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倭鬥争中,率領江西官兵進駐福建泉州一帶,英勇抗擊倭寇達十餘年,先後轉戰福建、廣東沿海,大小數百戰,屢立戰功。他先後受陳晉德、吳桂芳、殷飛茂、郭成、張元勳等文武官員的器重,一步步由一名下級軍官成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将領,他的許多軍事思想和理論也在這一時期形成。
  萬曆二年(1574)抗倭戰争基本結束以後,鄧子龍被調回江西,先後任撫州把總、鄱陽守備,并在江西銅鼓一帶成功平定了李大銮起事。在巡撫潘季馴的舉薦下,鄧子龍由銅鼓石守備升任浙江參将,巡視甯波一帶海防。萬曆九年(1581),鄧子龍奉命進入黔任武靖參将,一舉平定了“五開兵變”,威名傳播大江南北。
  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東籲王朝在統一全緬以後,不斷發動侵襲中國雲南邊境的戰争,蠶食中國領土。在雲南巡撫劉世曾和巡按董裕的請求下,明神宗命令鄧子龍率軍三千馳援雲南。鄧子龍到達雲南前線以後,積極進行防禦作戰,先後取得了姚關偃草坡、攀枝花、灣甸、耿馬三尖山等戰鬥的勝利,并配合随後到達的劉 部乘勝追擊,長驅而入,攻下緬甸副都阿瓦,沉重打擊了緬甸侵略者的氣焰。
  鄧子龍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裏,在雲南邊境指揮了多次禦緬戰鬥,使緬甸侵略者不敢越邊境一步,爲鞏固邊疆、建設國防作出了重要貢獻。
  1592年,日本關白(丞相)豐臣秀吉悍然發動了侵朝戰争,并很快占領朝鮮全境,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明朝政府派出援兵進行幹預,并将日軍擊退壓縮在沿海一線。爲了給日軍緻以沉重打擊,明朝政府決定組建海軍,并由已解甲歸田的老将鄧子龍出任明朝水師副總兵,率領中國水師援朝抗倭。在1598年11月18日至19日進行的決戰——露梁津大海戰中,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與朝鮮民族英雄、水師統制使李舜臣不幸陣亡,壯烈犧牲。兩國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最後的勝利。
  鄧子龍善書法、好吟詠,著有《風水說》、《陣法直指》和《橫戈集》,現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貴州、雲南一帶均有許多鄧子龍的遺迹保存至今,在他的家鄉,其墓地被列爲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鄧子龍命名,鄧子龍的英名至今遠揚,深受世代豐城人民的崇敬。
鄧子龍救過努爾哈赤
  成爲整個清代皇室頂禮膜拜的保護神
  在明代名将鄧子龍的家鄉豐城杜市鎮,人們矗立了他的巨型銅像,重修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子龍墓,其紀念館也在設計當中。3月10日,記者獲悉:有關鄧子龍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于是,記者與緻力鄧子龍研究的豐城學者劍川取得聯系,獲得了有關鄧子龍研究的鮮爲人知的新發現。
  鄧子龍救過清太祖的命
  劍川告訴記者:他近來偶然翻閱《二十五史》中的《清史稿》,竟意外發現一條令人震驚的史料:豐城籍明代愛國名将民族英雄鄧子龍(1531-1598),居然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救命恩人,而且成爲整個清代皇室頂禮膜拜的秘密祭祀的保護神之一。
  鄧子龍與努爾哈赤是什麽關系?鄧子龍是一個漢族将領,爲什麽成爲滿族皇室崇敬的對象?劍川翻出史料《嘯亭雜錄》給記者破解了這個謎。據考證,努爾哈赤欲起兵攻明,經常親自微服到遼東一帶偵察,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努爾哈赤被一支派往朝鮮的過路明軍抓獲,交給了開赴抗倭前線的副總兵鄧子龍。努爾哈赤過人的膽識,深受鄧子龍的贊賞。鄧子龍便放走了這位後來開創了一個新王朝的開國大帝。
  爲了報恩,努爾哈赤爲在朝鮮陣亡的鄧子龍立了廟,并把鄧子龍的神位放入了清室最重要的聖殿“堂子”中祭祀,随着堂子遷往北京,鄧子龍的神像一直在尚錫神亭中安放,直到清末,所以堂子又稱“鄧将軍廟”。《清朝野史大觀》中有一則《迎祭鄧将軍》,寫的是順治帝出東直門迎鄧将軍神位于大内供奉,順治帝對如此大張旗鼓迎奉一位前朝将領感到大惑不解,便問手下大臣誰知道這個鄧将軍是何許人也。一位近臣說,這位鄧将軍,就是萬曆年間援朝殉難的副将鄧子龍。
  1900年庚子事變,慈禧太後下令榮祿進攻東交民巷各國使館,私下與聯軍保持關系的榮祿不想得罪列強,就找了一個絕好的借口:清廷的堂子就在禦河橋東交民巷使館區,若炮擊使館,勢必危及堂子的安全,堂子中有清室視爲保護神的鄧子龍的廟宇。榮祿正是利用皇室對鄧子龍的敬畏心理,達到了避戰目的,果然,慈禧放棄了炮轟之舉。由此可見,鄧子龍在當時對皇室影響之大。
中國兩個縣因鄧而誕生
  也許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這位馳騁疆場、叱咤風雲的名将,27歲之前還隻是一位替人看地的風水先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同在豐城東門白雲寺投宿的一位老者發生了沖突,血氣方剛的鄧子龍敗在老者的手下,便懇求拜其爲師。老人十分喜愛這位好學的年輕人,收其爲徒,這位老人便是嘉靖狀元、著名學者羅洪先。在羅的悉心指點下,鄧子龍的技藝精進,并成功考取了嘉靖武舉,随即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沿海抗倭鬥争中。他率領江西“客兵”,先後轉戰福建泉州、廈門、廣東海豐、英德、潮陽、東莞、廣州等地,在長達15年的抗倭戰鬥中屢建功勳,由一名“小旗”晉升爲一位“千戶”。
  嘉靖四十三年,江西甯州爆發了以李大鸾爲首的農民起義。新任江西巡撫潘季馴派遣已從沿海調回的鄧子龍迅速組織兵力,星夜馳赴戰場,在奉新、靖安、宜豐、萬載一帶設立哨卡,孤軍深入江西湖廣邊界,一舉蕩平李軍,并生擒李大鸾等。爲了加強對這一帶的控制,當局在此設立守備營,鄧子龍出任第一任守備。鄧在當地買田置地,在一塊名爲銅鼓石的地方開辟營房,3000餘名士兵進駐銅鼓生息,其地人口突破數萬,民國初年正式設立了銅鼓縣。後來在萬曆十九年,鄧子龍奉命移師雲南玉溪,鎮壓了丁苴、白改二寨起事,創建鳴鼓營,并在此奏請設立一個新縣城,取名“新平縣”,因此,
  創建早期“劉鄧大軍”
  在任銅鼓石守備之後,鄧子龍先後在浙江、湖南、貴州任職,其軍銜已是參将。萬曆十一年,雲南邊境爆發了以嶽鳳勾結緬甸東籲王朝入侵明朝的重大事件,十萬緬甸象兵大舉入侵。明朝政府調遣鄧子龍、劉挺入滇抗緬。鄧子龍率領3000名江西籍士兵日夜兼程趕到雲南前線,在施甸姚關一帶成功組織了3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鬥,扼制了緬軍的嚣張氣焰。爲了消滅緬軍主力,防止對方再犯,在劉挺入滇後,鄧子龍、劉挺創建了“劉鄧大軍”,發起了對緬自衛反擊戰,兩軍銳不可當,一直打到緬甸副都阿瓦,守将緬甸國主莽應裏之叔猛勺獻城投降,并擒獲罪魁禍首嶽鳳。
  在這場牽動兩國的軍事對決中,雲南前線所有重要角色均由江西人扮演:勾結緬甸的嶽鳳是撫州人,保薦劉鄧入滇的巡按董裕是樂安人,劉挺是南昌人,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文官按察使李材是豐城人,兵備副使姜忻是南昌人,永昌同知漆文昌是宜豐人,給事中胡汝甯是南昌人。
  豐城大打“子龍”牌
  現在,豐城市爲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正大打“子龍”牌,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了新行政中心的主要道路和花園式商住樓,在楊柳湖景區文化牆設立了大型浮雕。在他的家鄉杜市鎮,人們矗立了他的巨型銅像,重修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子龍墓,其紀念館也在設計當中。園藝場、彩瓦廠均以子龍命名,豐城地方特産凍米糖,更是以“子龍”牌馳名中外;雲南施甸、貴州晴隆也以鄧子龍命名當地名茶,其中“将軍綠”還獲得‘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鄧子龍已經成爲一個海内外共享的一個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