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精英——清代状元邓钟岳
发布时间:2016-11-25 16:55: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氏精英——清代状元邓钟岳
邓锦元 邓梦秋
中华儿女多俊彦,文武夺魁中状元。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将近1300年间,有案可稽的文状元,共有592人,其中邓姓有2个: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宝四年(971年)状元邓及;还有一个是清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状元邓钟岳。
邓钟岳(1680~1753)字东长,号悔庐,出生于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市,祖籍是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苏姑坑(即今仙村),确属客家邓氏来杭始祖大猷公的曾孙、仙村开基祖六十五郎公的嫡传嗣裔。
公元十三世纪初,客家邓氏六十五郎(曼系九十三世),从宁化石壁更迁上杭中都苏姑乡,筚路蓝缕,开基创业,作为仙村一世祖。其曾孙(曼系九十六世)隆孙,约于元末明初,播迁江西省南城县。南城二世祖邓仲璋,随从明太祖朱元璋,以军功授万户,封为昭勇将军。三世祖均显世袭万户,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功授镇南卫指挥佥事,二十七年(1394年)升任山东都司指挥佥事,诰封昭勇将军。四世祖邓福为济南始祖,接连几代世袭济南卫指挥佥事、昭勇将军。七世祖邓浒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调任东昌卫(即今聊城)指挥使,诰封昭勇将军。直至十四世邓之荣,时已崇祯二年(1629年)沿例世袭东昌卫指挥佥事。
明清二朝,邓氏仲璋一脉,从江西南城播迁山东聊城,人文蔚发,兴隆旺盛,五六百年来,一直都是当地名门望族,现已繁衍5000多人。
邓钟岳的曾祖父邓秉恒,系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官居福建巡海道;祖父邓允燮在清康熙年间,曾任山西省山阴县知县;父亲邓基哲,曾以太学生授邹县教谕,迁国子监学录。雍正元年赠光禄大夫、秉德郎、翰林院修撰、礼部左侍郎。钟岳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官宦人家,赋质端厚,颖敏超人,幼读诗书,过目成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中举,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荣登进士一甲第一,中状元,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年)充任江南副考官,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七年(1729年)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为官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恶,深受雍正帝的赞许和采纳。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后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年间,历任浙江学政、通政司参议,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乾隆九年(1744年)、十二年(1747年)先后二次充任江南乡试主考官。十三年(1748年)夏,钟岳跟随乾隆东巡,以疾致仕,卒年74岁。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文集》4卷。
邓钟岳是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尤以楷书为杰,主攻赵体,深谙其真谛。他的殿试之卷,康熙皇帝亲笔御批“字甲天下”,钦点状元。
邓钟岳不仅工书,还善诗文,诗作温厚平和,特别是对《易》、《礼》,尤有刻意的研究,造诣深厚,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大学者。在任太常卿时,他向雍正皇帝上呈奏折,建议“周易当依十二篇古本出题……以政治之要在正风俗”,均受到了御允和嘉纳,这对于他的仕途通畅,迭次晋升,不无其关系。
邓钟岳为官一生,先从副考官升为正考官,历任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学政,最后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主管全国的教育事业,几乎都与教育打交道,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家。他不但自己博览群书,孜孜以求,而且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倡导学以致用,深受学子的爱戴和颂扬。在任江苏学政期间,积极刊行《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教育士子,为培养人才竭尽全力;在任浙江学政期间,尝训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词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大力倡导“知廉耻、重名节、轻私利”,达观处世,乐观待人。他主张凡事“讲规矩”、“和为贵”。
有个邓状元巧断家务案,很可借鉴。
清朝康熙年间,江西蒙南沈家出了二个在朝为官的亲兄弟:兄仲仁,官居翰林学士;弟仲义,任户部给事中。暮年回归故里,却打起了争夺祖宗遗产的官司。清官难断家务事,邓状元的一纸批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得兄弟二人抱头痛哭,顿释前隙,和好如初,一场官司,未断而结,冰消瓦解了。
现将其批文附录于此,权作美谈,以资传扬: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以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事,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难得几时好弟兄。
无独有偶,邓钟岳还有一个“飞笔点雲脚”的轶事,历久弥鲜,世人津津乐道。
一次,邓状元回乡探亲,适值聊城维修光岳楼,当地官府设宴相邀,请他题写一块匾额。他也乐于此道,欣然泼墨,“就目瞻雲”四个大字,一挥而就。谁知他故弄玄虚,“雲”字下部的‘云’字特意少写了一点,成了“亡”字。当匾额高高挂上第二层楼的正中间时,大家都看出了纰漏,但均装呆作傻,无人敢于挑明错字。独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初生之犊不怕虎”,突然朗声高叫道:“状元爷写的那个‘雲”字少了一点”。
邓状元一听,开怀大笑,坦然地说:“好孩子,果然少年人眼力好!对,是少了一点,现在就来补上去吧!”当时,众人七手八脚就要抬梯子上屋摘匾时,邓钟岳却说:“不必多事”。只见他随手抓起刚才用过的大笔,奋力往上一掷,正中匾额,不偏不歪,笔尖刚好落在“雲”字的右下方,把少写的那一点,工整完美地补上了。顿时人群轰动,沸腾起来了,欢呼声、喝彩声、喧哗声……人们无不交口赞叹:“邓状元飞笔点雲脚,真了不起”!
邓钟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父基哲,登国子监学录后,由于祖父秉恒官于闽,父亲允燮官于晋,一大家族事,必然要有人维持,因此,基哲便代父服勤,不复出仕,留守门庭,管理家务,教育子女,含辛茹苦,终于将兄妹九人抚养成人,兄弟4人皆登科中举。基哲英年早逝,钟岳长兄当父,因于康熙四十七年中举后,期间放弃了四科(12年)的会试,留下来操持家务,扶掖三个弟弟五个妹妹成家立业后,等到康熙六十年,钟岳41岁了,仍然宝刀不老,信心满满地参加会试,居然一鸣惊人,高中状元。后来他的二个儿子也相继及第:长子汝功系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次子汝敏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举人,直隶邢台知县,后升浙江温州府总捕同知,满门多翘楚。
邓钟岳不仅是个大才子、大孝子,还是个好兄长、好父亲,更是一个好乡亲。他热爱家乡,钟情公益事业,在聊城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墨宝,增添了聊城的文化底蕴,功德无量。其中有城内“万寿观”三清殿后墙上的“阆苑瀛洲”四个大字,东西两壁的“龙”、“虎”二字,均高丈余,笔走龙蛇,飘逸遒劲,气势磅礴,世人赞誉不已!
邓钟岳一生沉浮宦海,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他秉承了莲花的品格,为人刚直端厚,并且乐于扶植后进,劝学励品,不汲于名利之争,高风亮节,被誉为聊城贤士,入祀八贤堂,名列聊城县志,史册飘香!
邓锦元 邓梦秋
中华儿女多俊彦,文武夺魁中状元。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正式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将近1300年间,有案可稽的文状元,共有592人,其中邓姓有2个: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宝四年(971年)状元邓及;还有一个是清康熙六十年辛丑科状元邓钟岳。
邓钟岳(1680~1753)字东长,号悔庐,出生于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市,祖籍是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苏姑坑(即今仙村),确属客家邓氏来杭始祖大猷公的曾孙、仙村开基祖六十五郎公的嫡传嗣裔。
公元十三世纪初,客家邓氏六十五郎(曼系九十三世),从宁化石壁更迁上杭中都苏姑乡,筚路蓝缕,开基创业,作为仙村一世祖。其曾孙(曼系九十六世)隆孙,约于元末明初,播迁江西省南城县。南城二世祖邓仲璋,随从明太祖朱元璋,以军功授万户,封为昭勇将军。三世祖均显世袭万户,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因功授镇南卫指挥佥事,二十七年(1394年)升任山东都司指挥佥事,诰封昭勇将军。四世祖邓福为济南始祖,接连几代世袭济南卫指挥佥事、昭勇将军。七世祖邓浒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调任东昌卫(即今聊城)指挥使,诰封昭勇将军。直至十四世邓之荣,时已崇祯二年(1629年)沿例世袭东昌卫指挥佥事。
明清二朝,邓氏仲璋一脉,从江西南城播迁山东聊城,人文蔚发,兴隆旺盛,五六百年来,一直都是当地名门望族,现已繁衍5000多人。
邓钟岳的曾祖父邓秉恒,系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官居福建巡海道;祖父邓允燮在清康熙年间,曾任山西省山阴县知县;父亲邓基哲,曾以太学生授邹县教谕,迁国子监学录。雍正元年赠光禄大夫、秉德郎、翰林院修撰、礼部左侍郎。钟岳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官宦人家,赋质端厚,颖敏超人,幼读诗书,过目成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中举,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荣登进士一甲第一,中状元,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年)充任江南副考官,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七年(1729年)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为官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恶,深受雍正帝的赞许和采纳。雍正十一年(1733年)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后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年间,历任浙江学政、通政司参议,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乾隆九年(1744年)、十二年(1747年)先后二次充任江南乡试主考官。十三年(1748年)夏,钟岳跟随乾隆东巡,以疾致仕,卒年74岁。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文集》4卷。
邓钟岳是一个出色的书法家,尤以楷书为杰,主攻赵体,深谙其真谛。他的殿试之卷,康熙皇帝亲笔御批“字甲天下”,钦点状元。
邓钟岳不仅工书,还善诗文,诗作温厚平和,特别是对《易》、《礼》,尤有刻意的研究,造诣深厚,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大学者。在任太常卿时,他向雍正皇帝上呈奏折,建议“周易当依十二篇古本出题……以政治之要在正风俗”,均受到了御允和嘉纳,这对于他的仕途通畅,迭次晋升,不无其关系。
邓钟岳为官一生,先从副考官升为正考官,历任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学政,最后擢为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主管全国的教育事业,几乎都与教育打交道,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家。他不但自己博览群书,孜孜以求,而且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倡导学以致用,深受学子的爱戴和颂扬。在任江苏学政期间,积极刊行《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教育士子,为培养人才竭尽全力;在任浙江学政期间,尝训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词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大力倡导“知廉耻、重名节、轻私利”,达观处世,乐观待人。他主张凡事“讲规矩”、“和为贵”。
有个邓状元巧断家务案,很可借鉴。
清朝康熙年间,江西蒙南沈家出了二个在朝为官的亲兄弟:兄仲仁,官居翰林学士;弟仲义,任户部给事中。暮年回归故里,却打起了争夺祖宗遗产的官司。清官难断家务事,邓状元的一纸批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得兄弟二人抱头痛哭,顿释前隙,和好如初,一场官司,未断而结,冰消瓦解了。
现将其批文附录于此,权作美谈,以资传扬:鹁鸽呼雏,乌鸦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聚其众,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网罗以为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岂无一得乎?以祖宗遗产之小事,而伤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万卷,应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伤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有过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遗产何须争;一番相见一番老,难得几时好弟兄。
无独有偶,邓钟岳还有一个“飞笔点雲脚”的轶事,历久弥鲜,世人津津乐道。
一次,邓状元回乡探亲,适值聊城维修光岳楼,当地官府设宴相邀,请他题写一块匾额。他也乐于此道,欣然泼墨,“就目瞻雲”四个大字,一挥而就。谁知他故弄玄虚,“雲”字下部的‘云’字特意少写了一点,成了“亡”字。当匾额高高挂上第二层楼的正中间时,大家都看出了纰漏,但均装呆作傻,无人敢于挑明错字。独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初生之犊不怕虎”,突然朗声高叫道:“状元爷写的那个‘雲”字少了一点”。
邓状元一听,开怀大笑,坦然地说:“好孩子,果然少年人眼力好!对,是少了一点,现在就来补上去吧!”当时,众人七手八脚就要抬梯子上屋摘匾时,邓钟岳却说:“不必多事”。只见他随手抓起刚才用过的大笔,奋力往上一掷,正中匾额,不偏不歪,笔尖刚好落在“雲”字的右下方,把少写的那一点,工整完美地补上了。顿时人群轰动,沸腾起来了,欢呼声、喝彩声、喧哗声……人们无不交口赞叹:“邓状元飞笔点雲脚,真了不起”!
邓钟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父基哲,登国子监学录后,由于祖父秉恒官于闽,父亲允燮官于晋,一大家族事,必然要有人维持,因此,基哲便代父服勤,不复出仕,留守门庭,管理家务,教育子女,含辛茹苦,终于将兄妹九人抚养成人,兄弟4人皆登科中举。基哲英年早逝,钟岳长兄当父,因于康熙四十七年中举后,期间放弃了四科(12年)的会试,留下来操持家务,扶掖三个弟弟五个妹妹成家立业后,等到康熙六十年,钟岳41岁了,仍然宝刀不老,信心满满地参加会试,居然一鸣惊人,高中状元。后来他的二个儿子也相继及第:长子汝功系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次子汝敏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举人,直隶邢台知县,后升浙江温州府总捕同知,满门多翘楚。
邓钟岳不仅是个大才子、大孝子,还是个好兄长、好父亲,更是一个好乡亲。他热爱家乡,钟情公益事业,在聊城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墨宝,增添了聊城的文化底蕴,功德无量。其中有城内“万寿观”三清殿后墙上的“阆苑瀛洲”四个大字,东西两壁的“龙”、“虎”二字,均高丈余,笔走龙蛇,飘逸遒劲,气势磅礴,世人赞誉不已!
邓钟岳一生沉浮宦海,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他秉承了莲花的品格,为人刚直端厚,并且乐于扶植后进,劝学励品,不汲于名利之争,高风亮节,被誉为聊城贤士,入祀八贤堂,名列聊城县志,史册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