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邓廷桢
发布时间:2015-12-01 16:53:00 人气: 来源:未知
民族英雄邓廷桢
邓先瑞
邓廷桢(1775~1846), 字维周, 又字嶰筠, 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祖藉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学者和诗人,更是我们炎黄邓氏宗亲后裔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名人。
一. 个人简历
邓廷桢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 ,嘉庆六年(1801),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官职,屡任省城乡试或京城会试的试卷校阅官。嘉庆十五年(1810) ,授予他台湾遗缺知府,却因故改任宁波知府,继而连续任陕西延安、榆林、西安诸知府。嘉庆二十五年(1820) ,擢升为湖北按察使。道光元年(1821) ,晋升为江西布政使。道光四年(1824) 调任陕西按察使,后来升为布政使。道光六年(1826) 擢升为安徽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 升任两广总督。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 调任闽浙总督。道光二十年九月三日(1840年9月28日)和次年(1841),因道光皇帝抗战立场动摇和受投降派的诬陷,先后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和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三年(1843) ,获释还乡; 不久又出任甘肃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 升为陕西巡抚,并代理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 卒于西安任上,享年71岁。
他仙逝后,其家人将其遗骸归葬于南京麒麟门外灵山之麓。该墓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邓廷桢墓,墓冢为水泥质,呈半圆形,墓前立有石碑,正面刻“清两广闽浙陕甘总督邓廷桢之墓”,背面刻“重立碑记”,记述邓廷桢的简历和功绩。
二. 主要政绩
(一) 查禁鸦片
道光十五年(1835)邓廷桢任两广总督时,鸦片早已由药材变为走私买卖为主要形式的毒品,大量非法输入中国,造成国内吸食鸦片成风,白银外流,已构成大祸害。道光十六年四月(1836年6月) ,大常寺少卿许乃济奏请弛禁鸦片,邓廷桢开始表示赞同,认为“弛禁通行,实与国计民生,均有禅益”。 后因受广东人民禁烟斗争势气的鼓舞和受朱嶟、许球、袁玉麟等力主禁烟的影响,且目睹鸦片禍害严重,自1837年春邓廷桢即由弛禁转为严厉禁烟,他命令所有停泊在内洋和外洋的英国鸦片趸船必须如数返回,不得逗留,更不能进入广州港口。他照会水师提督关天培,“无分雨夜,加劲巡查”,“奋勇兜擒,尽法惩办”, 督促关天培在沙角设堤督署驻守沙角,密切监视和控制中路海口,并与关天培涉海登山,周密设计虎门三道防线的建设。由于整顿了海防,加強了守备,因而接连在大屿山口、急水洋截获趸船,船上载银上亿两,全部充当奬赏,去破获囤积鸦片的贩子。道光十八年(1838) ,皇帝决定釆取禁烟政策,并命令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等振刷精神与林则徐和衷共济,协同办理。邓得知林则徐要到广东,十分兴奋,当林则徐在往广东途中,邓廷桢写信给林立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表示愿“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邓廷桢予以积极支持, 他上奏道光皇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矢血诚,俾祛大患” ,成为林则徐在广东推动禁烟的亲密同僚,他们同心协力,在较短时期内缉拿了内地鸦片烟贩,查抄了窑口,打击和驱逐了武装鸦片趸船,在虎门亲自监督缴收了二万余箱(袋)、 二百多万斤重的鸦片,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 在虎门海滩进行销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禁烟旳正义性,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国内投降派和鸦片贩子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邓廷桢上疏陈辞,就中说道:“我缉拿严办鸦片贩子,至今三年了,其中豪横狡诈之徒,有的被处决,有的逃亡,他们家破人亡,于是产生怨恨情绪,污蔑查禁鸦片是迎合上司旨意,袭取窝点、抓捕子是贪求功劳,侦察盯梢是耍弄狡诈手腕,追查审问是严刑拷打。诬告我受贿,指控我营私,讽刺我的建议是急于抓财政收入,抨击我的新条例是隨便改变律令,狂妄悖理,混淆视听,这些人的用意,无非是为鴉片贩子泄愤。” 皇帝下诏书安慰和勉励他,可见,邓廷桢在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禁烟抗英的功臣之一。因此,他和林则徐一样,赢得了后人的怀念和敬仰。
(二) 加強防务
邓廷桢十分重视海防建设,在两广总督任上,认真组织广东的东、西、中三路水师加強海防,在虎门海防建设中,邓廷桢经常陪同林则徐到各海口视察、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相互配合甚好。1839年,在他主持下先后多次在广州海面击退英舰挑衅,打退英军武装进犯。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邓廷桢被调任闽浙总督,他根据福建、浙江地形持点和海防实际,釆取购置洋炮、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加强守备等措施,积极加強海防建设,推动禁烟运动。诸如:研究决定在厦门岛南部突出海面的胡里山,建起一道五百丈的石璧,并于石壁后建筑营房、建筑灵活实用的炮墩,在厦门安置一百门铁炮,又在对面的鼓浪屿、屿子港等处安置一百六十余门铁炮。制定新的海防章程,责成水陆师共同负责,在海面夹攻或配合夹击来犯的英国武装商船和兵船,并围追堵截内地鸦片贩,遏制他们与英国鸦片贩子的勾结倒卖鸦片的活动。
(三) 反对割让
邓廷桢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割让香港的大臣。1840年9月,在投降派的陷害下,道光皇帝下令革了林则徐和邓廷桢的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并接替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令邓廷桢立即由闽浙总督任内折回广东听候处理。就在被撤职议处期间,邓廷桢还对琦善的卖国活动,进行了斗争。那时琦善在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谈判的过程中,曾以厦门、香港是否可以让给英国作商埠事与邓廷桢商议,邓极力反对,他说“厦门全闽门户,夷居厦门可以窥内地,且澎湖、台湾之在厦东者,声势为所隔绝,不得联络,其害至深,固万无许理。即香港亦在粤洋中路之中,外环尖沙嘴,裙带二屿,夷船常藉以避风浪,垂涎久矣,今一朝给与,彼必筑建炮台,始犹自卫,继且入而窥伺,广东货船鳞泊黄埔,辎重在焉,其白黑夷之居吏馆者以千百计,皆香港应也,与之良非所便。” 邓廷桢坚持反侵略立场,抵制琦善割让厦门、香港,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四)勤政为民
邓廷桢早年在陕西地方官任上,以善于判案而闻名遐迩,平反冤狱,受到称赞。他曾给韩城县和南郑县的冤案平反,又保全了同州寡妇母子的生命,陕西民众歌颂他,歌声传播到了京城。邓廷桢到湖北任上后,了解到长江沿岸民田多年被水淹没,可是这些民田的赋税仍然要交纳,田主叫苦不迭,他请求朝廷将这些民田的赋稅通统豁免。邓廷桢晚年在甘肃、陕西任上,大力组织垦荒,他曾建议清查荒地,亲自一一勘查,从银川以东一直查到洮州、陇县尽头,西面勘查到酒泉为止,查出可耕地两万余顷,使“熟地升料,荒者招垦”。总之,邓廷桢这些兴利除弊,为民勤政的政绩深受群众称道。
三. 善诗文 通音韵
邓廷桢自幼饱读诗书,学养深厚,具有坚实的文学功底,善诗文,通音韵。据《清史稿*邓廷桢传》记载:他“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尤精于音韵之学。所著诗词,并行于世” 。有《石砚斋诗抄》、《双砚斋词钞》、《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等传世。
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学朮界已重视对邓廷桢文学著作、特别是诗词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有的学者通过梳理邓廷桢的一生行迹,着重探讨广东禁烟及流放伊犁时期的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而对他的文学主张、诗词创作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地评述邓廷桢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有的学者从邓廷桢的生平经历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究邓廷桢的诗词创作理念、他的诗歌与词作的内客与艺术风貌,并通过比较分析厘定大臣文学的范畴,探讨邓廷桢诗词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有研究者指出,邓廷桢作为晚请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唱和词,堪称大臣文学的扛鼎之作,他们两位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壁”。他们在词中展现了禁烟斗争的艰难历史,反映了远迁西部边陲的苦难历程,既凸显了时代的重压,又使词的创作空间陡然扩大,甚至可称为 “词史”,他们具有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真性情、真抱负、真眼光、真学识,遂能在词的创作中别开天地。邓廷桢的诗词创作追慕汉唐,具有讲求寄托的诗学观与追求雅词的词学观,他的词高朗流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请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据有关资料,邓廷桢创作了整整十二部文集,其中包括六卷笔记、两卷古代音韵学、十六卷诗词集。有研究认为,他是桐城文派的追随者,是大臣文学的代表,是“近代词坛的揭幕人”。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此外,邓廷桢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擅写楷书、行书、篆书诸体,尤精于小篆。据悉南京市博物馆藏有他玉筋体小篆《说文叙辞轴》,是他晚年从伊犂获释,与挚友林则徐分别时所作。其用笔园劲匀称,从端正秀丽中,可以看出他技艺超群的魅力和刚正不阿的气质。
邓先瑞
邓廷桢(1775~1846), 字维周, 又字嶰筠, 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祖藉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才高八斗的学者和诗人,更是我们炎黄邓氏宗亲后裔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名人。
一. 个人简历
邓廷桢出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 ,嘉庆六年(1801),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官职,屡任省城乡试或京城会试的试卷校阅官。嘉庆十五年(1810) ,授予他台湾遗缺知府,却因故改任宁波知府,继而连续任陕西延安、榆林、西安诸知府。嘉庆二十五年(1820) ,擢升为湖北按察使。道光元年(1821) ,晋升为江西布政使。道光四年(1824) 调任陕西按察使,后来升为布政使。道光六年(1826) 擢升为安徽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 升任两广总督。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 调任闽浙总督。道光二十年九月三日(1840年9月28日)和次年(1841),因道光皇帝抗战立场动摇和受投降派的诬陷,先后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和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三年(1843) ,获释还乡; 不久又出任甘肃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 升为陕西巡抚,并代理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 卒于西安任上,享年71岁。
他仙逝后,其家人将其遗骸归葬于南京麒麟门外灵山之麓。该墓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的邓廷桢墓,墓冢为水泥质,呈半圆形,墓前立有石碑,正面刻“清两广闽浙陕甘总督邓廷桢之墓”,背面刻“重立碑记”,记述邓廷桢的简历和功绩。
二. 主要政绩
(一) 查禁鸦片
道光十五年(1835)邓廷桢任两广总督时,鸦片早已由药材变为走私买卖为主要形式的毒品,大量非法输入中国,造成国内吸食鸦片成风,白银外流,已构成大祸害。道光十六年四月(1836年6月) ,大常寺少卿许乃济奏请弛禁鸦片,邓廷桢开始表示赞同,认为“弛禁通行,实与国计民生,均有禅益”。 后因受广东人民禁烟斗争势气的鼓舞和受朱嶟、许球、袁玉麟等力主禁烟的影响,且目睹鸦片禍害严重,自1837年春邓廷桢即由弛禁转为严厉禁烟,他命令所有停泊在内洋和外洋的英国鸦片趸船必须如数返回,不得逗留,更不能进入广州港口。他照会水师提督关天培,“无分雨夜,加劲巡查”,“奋勇兜擒,尽法惩办”, 督促关天培在沙角设堤督署驻守沙角,密切监视和控制中路海口,并与关天培涉海登山,周密设计虎门三道防线的建设。由于整顿了海防,加強了守备,因而接连在大屿山口、急水洋截获趸船,船上载银上亿两,全部充当奬赏,去破获囤积鸦片的贩子。道光十八年(1838) ,皇帝决定釆取禁烟政策,并命令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等振刷精神与林则徐和衷共济,协同办理。邓得知林则徐要到广东,十分兴奋,当林则徐在往广东途中,邓廷桢写信给林立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表示愿“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邓廷桢予以积极支持, 他上奏道光皇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矢血诚,俾祛大患” ,成为林则徐在广东推动禁烟的亲密同僚,他们同心协力,在较短时期内缉拿了内地鸦片烟贩,查抄了窑口,打击和驱逐了武装鸦片趸船,在虎门亲自监督缴收了二万余箱(袋)、 二百多万斤重的鸦片,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 在虎门海滩进行销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禁烟旳正义性,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国内投降派和鸦片贩子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邓廷桢上疏陈辞,就中说道:“我缉拿严办鸦片贩子,至今三年了,其中豪横狡诈之徒,有的被处决,有的逃亡,他们家破人亡,于是产生怨恨情绪,污蔑查禁鸦片是迎合上司旨意,袭取窝点、抓捕子是贪求功劳,侦察盯梢是耍弄狡诈手腕,追查审问是严刑拷打。诬告我受贿,指控我营私,讽刺我的建议是急于抓财政收入,抨击我的新条例是隨便改变律令,狂妄悖理,混淆视听,这些人的用意,无非是为鴉片贩子泄愤。” 皇帝下诏书安慰和勉励他,可见,邓廷桢在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禁烟抗英的功臣之一。因此,他和林则徐一样,赢得了后人的怀念和敬仰。
(二) 加強防务
邓廷桢十分重视海防建设,在两广总督任上,认真组织广东的东、西、中三路水师加強海防,在虎门海防建设中,邓廷桢经常陪同林则徐到各海口视察、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相互配合甚好。1839年,在他主持下先后多次在广州海面击退英舰挑衅,打退英军武装进犯。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邓廷桢被调任闽浙总督,他根据福建、浙江地形持点和海防实际,釆取购置洋炮、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加强守备等措施,积极加強海防建设,推动禁烟运动。诸如:研究决定在厦门岛南部突出海面的胡里山,建起一道五百丈的石璧,并于石壁后建筑营房、建筑灵活实用的炮墩,在厦门安置一百门铁炮,又在对面的鼓浪屿、屿子港等处安置一百六十余门铁炮。制定新的海防章程,责成水陆师共同负责,在海面夹攻或配合夹击来犯的英国武装商船和兵船,并围追堵截内地鸦片贩,遏制他们与英国鸦片贩子的勾结倒卖鸦片的活动。
(三) 反对割让
邓廷桢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割让香港的大臣。1840年9月,在投降派的陷害下,道光皇帝下令革了林则徐和邓廷桢的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并接替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令邓廷桢立即由闽浙总督任内折回广东听候处理。就在被撤职议处期间,邓廷桢还对琦善的卖国活动,进行了斗争。那时琦善在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谈判的过程中,曾以厦门、香港是否可以让给英国作商埠事与邓廷桢商议,邓极力反对,他说“厦门全闽门户,夷居厦门可以窥内地,且澎湖、台湾之在厦东者,声势为所隔绝,不得联络,其害至深,固万无许理。即香港亦在粤洋中路之中,外环尖沙嘴,裙带二屿,夷船常藉以避风浪,垂涎久矣,今一朝给与,彼必筑建炮台,始犹自卫,继且入而窥伺,广东货船鳞泊黄埔,辎重在焉,其白黑夷之居吏馆者以千百计,皆香港应也,与之良非所便。” 邓廷桢坚持反侵略立场,抵制琦善割让厦门、香港,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四)勤政为民
邓廷桢早年在陕西地方官任上,以善于判案而闻名遐迩,平反冤狱,受到称赞。他曾给韩城县和南郑县的冤案平反,又保全了同州寡妇母子的生命,陕西民众歌颂他,歌声传播到了京城。邓廷桢到湖北任上后,了解到长江沿岸民田多年被水淹没,可是这些民田的赋税仍然要交纳,田主叫苦不迭,他请求朝廷将这些民田的赋稅通统豁免。邓廷桢晚年在甘肃、陕西任上,大力组织垦荒,他曾建议清查荒地,亲自一一勘查,从银川以东一直查到洮州、陇县尽头,西面勘查到酒泉为止,查出可耕地两万余顷,使“熟地升料,荒者招垦”。总之,邓廷桢这些兴利除弊,为民勤政的政绩深受群众称道。
三. 善诗文 通音韵
邓廷桢自幼饱读诗书,学养深厚,具有坚实的文学功底,善诗文,通音韵。据《清史稿*邓廷桢传》记载:他“绩学好士,幕府多名流,尤精于音韵之学。所著诗词,并行于世” 。有《石砚斋诗抄》、《双砚斋词钞》、《诗双声叠韵谱》、《说文解字双声叠韵谱》等传世。
最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学朮界已重视对邓廷桢文学著作、特别是诗词进行研究 ,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有的学者通过梳理邓廷桢的一生行迹,着重探讨广东禁烟及流放伊犁时期的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而对他的文学主张、诗词创作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力求客观全面地评述邓廷桢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有的学者从邓廷桢的生平经历入手,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究邓廷桢的诗词创作理念、他的诗歌与词作的内客与艺术风貌,并通过比较分析厘定大臣文学的范畴,探讨邓廷桢诗词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有研究者指出,邓廷桢作为晚请词坛的一位重要词人,他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唱和词,堪称大臣文学的扛鼎之作,他们两位的词被誉为“大臣词”中“双壁”。他们在词中展现了禁烟斗争的艰难历史,反映了远迁西部边陲的苦难历程,既凸显了时代的重压,又使词的创作空间陡然扩大,甚至可称为 “词史”,他们具有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真性情、真抱负、真眼光、真学识,遂能在词的创作中别开天地。邓廷桢的诗词创作追慕汉唐,具有讲求寄托的诗学观与追求雅词的词学观,他的词高朗流阔,款款情多而又婉曲清扬,实为晚请词史平添了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学风貌。据有关资料,邓廷桢创作了整整十二部文集,其中包括六卷笔记、两卷古代音韵学、十六卷诗词集。有研究认为,他是桐城文派的追随者,是大臣文学的代表,是“近代词坛的揭幕人”。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此外,邓廷桢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擅写楷书、行书、篆书诸体,尤精于小篆。据悉南京市博物馆藏有他玉筋体小篆《说文叙辞轴》,是他晚年从伊犂获释,与挚友林则徐分别时所作。其用笔园劲匀称,从端正秀丽中,可以看出他技艺超群的魅力和刚正不阿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