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榜眼李仙根与邓小平家族
发布时间:2015-06-23 16:52:00 人气: 来源:未知
清代榜眼李仙根与邓小平家族
胡传淮
《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章《族宗寻迹》载:
邓氏明代八世祖邓士廉曾任过广东的海阳令,后来在滇缅殉国。他有一个儿子,叫邓昉。是邓氏明代最后一代,也就是第九个世祖。邓昉于明末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同赴粤东其父之任上。这一家人行至广东高耀县(家谱上如此记载——作者注)三义河的时候,遇到海贼劫夺,举家溺水而死。所幸的是,在海贼之中居然有人发了善心,将邓昉的两个儿子不杀,抛置岸上。邓昉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邓嗣祖,时年七岁。一个叫邓绍祖,年方四岁。
邓嗣祖,字绳其,乃邓氏清代的一世祖。嗣祖七岁时随父赴粤,在高耀县三义河遇难不死。其时父母俱丧,仆婢尽亡,钱物全无。嗣祖携弟绍祖沿路乞食,流落到一个伍家村。伍家村有个伍员外。伍员外询问了这落难的兄弟二人的来历,大概很喜欢他们,于是大发恻隐之心,把这兄弟二人留下,供其食用,还于书舍教其文学。等嗣祖长大以后,伍员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不久,嗣祖在广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邓琳。邓嗣祖在广东的时候,因遇考,得遇一个其祖父邓士廉的故人之子李仙根。这个李仙根当时恰为督学使者。这时李才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想嗣祖此时一定大悲大恸了一番,然后带领妻儿及弟弟绍祖于康熙十年(1671年)回到四川。嗣祖、绍祖流落在粤二十八年,终于返回故乡,承继家业。据称,嗣祖为人存心仁厚,为乡里称颂,可能与他少时的艰苦际遇不无关系吧。这一段故事,可能是邓氏家族中最动人的一页篇章了。
小平之女毛毛(邓榕)在书中依据四川广安民国《邓氏分谱》对清初邓氏家族先祖从广东返回蜀中广安的事迹作了动人的描写。但作者惜墨如金,对“邓士廉的故人”及“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的李仙根,没有作叙述。
最近,笔者在编撰《李仙根年谱》时得知:“邓士廉的故人”为明末清初语言学家、书法家,四川遂宁李实;其子李仙根,为清初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代267年间巴蜀地区唯一一位榜眼。李仙根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官至户部侍郎,政绩卓著,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亦赞“李仙根办事有才”。李仙根对小平家族的发展可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李仙根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为了深入研究邓氏家族历史、学习《我的父亲邓小平》,故特将李实、李仙根父子与小平家族的史料作一补叙,挂漏之处,敬祈郢政。
一、“邓士廉的故人”李实
李实(1597—1674),字如石,号镜庵,乡谥贞文先生,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父友松,字鹤来,通经义,善书法,精医术。李实聪慧好学,日诵数千言,十三岁即善作文,十七岁中秀才,文才日渐有名。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考中进士,选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单车赴任,勤理政事。审理刑狱,存心仁厚,明鉴如镜,贤名大著。第二年,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清兵入关。清顺治二年(1645)夏,李实任职不到二年,建树刚始,即去官隐于苏州乡下上清江。其夫人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女,进士吕潜之妹,时因蜀中大乱,始由其子仙根从四川送来。李实居乡,人们敬重其为官时的清正廉明和入清不仕的忠贞气节,盗贼不犯。
李实家无余财,生活艰困。乡人设馆请其教子弟,供给他和家人饮食,历三十年之久。李实杜门著述,不妄交游,不与官府往来。他怀念故国,感伤身世,以梅花冰雪自喻。在《岁暮感怀》诗中写道:“门前五柳弃微官,荏苒年华阅岁寒。齿到知非方学易,老来行路极知难。飘零白下家重破,痛哭青云梦已残。故国烽烟邱墓远,梅花冰雪日凭栏。”可见他当时的心境。
李实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和书法家,卒葬苏州上方山之寒山。著述甚丰,所撰《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颇有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1991年9月18日至20日,在蜀中遂宁召开了“李实国际学术交流会”,1996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
据民国三十八年印制的《邓氏分谱》(邓存醇编)载:邓小平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身份入蜀,遂家广安。故邓鹤轩为明代广安入川始祖,其世系为:一世邓鹤轩;二世邓显;三世邓司训;四世邓邦直;五世邓荣;六世邓瑛;七世邓自得;八世邓士廉;九世邓昉;十世邓嗣祖。
邓士廉,字人麟,明末清初四川广安人,为邓小平明代八世祖。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授官广东海阳(今潮州)知县。明亡,随永历帝至缅甸,后殉难。
邓士廉与李实是旧交、老朋友,因他们为进士同年,二人均为明崇祯癸未科进士;同为四川人,两人家乡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二人同朝为官。由于这些因缘,邓士廉与李实关系密切,成为知己。
二、“谕令邓嗣祖回籍”的李仙根
李仙根(1621—1690),清初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四川遂宁人。原名之钦,榜名仙根,字子静,号南津。仙根为李实长子,母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女、著名诗书画家吕潜之妹。仙根家在遂宁书台山下,与清代贤相张鹏翮同籍。八岁善属文,工书,补博士弟子员。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十八年(1661)殿试一甲第二,榜眼及第。仙根为有清一代四川唯一一名榜眼,遂宁科举史上科名最高者。先后任弘文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秘书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安南(今越南)内乱,黎维禧占据莫元清之高平地。元清逃寓广西南宁。仙根奉命出使安南,朝廷赐正一品麟蟒服以行。经三个月的外交谈判,黎维禧退还高平土地人民,安南大定。归朝进呈所撰《安南使事纪要》四卷,康熙大喜,奖劳甚至。仙根不辱使命,终成有清一代外交名臣。
康熙九年(1670),李仙根任国子监祭酒,并总裁康熙庚戌科武会试。十年(1671),李仙根受命为清代首批经筵讲官,多次在弘德殿为康熙帝讲解《四书》,乃一代帝师。他撰《圣学颂》上呈,并进言设“左右史官”,后受命为清代首批起居注官。十二年(1673),李仙根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年,受命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仙根为阁学时,“善持议,毗赞庙谟为多”,常议国家兴化问题,提出“崇实为要,不然是适滋扰也”的主张。十三年(1674),因吴三桂反清事,协理大兵粮饷兼驿传抚民事务,驻荆州。十八年(1679),任鸿胪寺少卿,不久后升任左副都御使。仙根素以秉直著,内传“有骨气”,每当朝议尽展“中川风骨”。他心系民生,提倡与民惠政,曾为无辜受三藩案诛连者平反,“全活万人”。十九年(1680),任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任中兴革颇多。二十九年(1690)春,胃病复发,三月二日卒,终年七十岁。
仙根善书法,尤精行草,日书径二尺字,观者惊叹。求书者踵其门,得片纸寸绢,如获至宝。现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条幅。其绘画造诣亦深,饮誉画坛。著有《安南使事纪要》《游野浮生集》《南津文集》等。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邓氏先祖邓昉携二子从四川逃往广东避难,不幸遭遇海贼劫掠。除二子外,举家遇难,随身携带的行李、谱牒尽失。康熙七年(1668)到康熙八年(1669),李仙根奉使安南期间,在广东遇到父执邓士廉之孙邓嗣祖。邓嗣祖为邓鹤轩十世孙,他乡遇故知,分外激动。李仙根告诉邓嗣祖,其祖父邓士廉已经殉难,并“谕令”邓嗣祖回蜀中故里生活。在李仙根劝告和资助下,康熙十年(1671),邓嗣祖终于携带妻儿和弟弟从广东省回到四川广安定居,结束了在广东高要县长达二十八年的流浪生活,成为广安邓氏家族清代自粤返蜀一世祖。两百余年后,一代伟人邓小平诞生。邓小平系邓嗣祖十世孙,其世系是:一世邓嗣祖;二世邓琰;三世邓德溥;四世邓以俭;五世邓仁滶;六世邓存厚;七世邓心泰;八世邓克达;九世邓绍昌;十世邓小平。
邓氏家族中这段惨痛的历史,令邓氏后裔刻骨铭心,莫齿难忘。关于这一不幸遭遇,清代光绪年间广安邓存醇首创的《邓氏分谱》有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邓绍明撰《新修分谱启》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固不可无,家谱亦不可不有。吾族自明以前,弗可考矣。明初鹤轩公入蜀,居广安二百年中,人才辈出,而吾族谱,人皆有之。爰逮明末,天下大乱,四川为最。持谱而散四方者,不可胜数。时,吾祖邓昉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祸。过三叉河,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绍祖弟兄独存,所带之行李、谱牒,随之损失矣。及至清初,嗣、绍弟兄奉谕回籍,人数少,无谱可。迄今人数多,而谱无,可乎?吾祖甚惧之。幸前清光绪间贡生存醇幺祖,出草创分谱存其家,而族人无有焉。吾见而欣之,录而藏之者又数十年矣。久欲修之,以颁吾族,而未得其便。今族众心热,共同组织,新修分谱,雇工刻印,分给各房。人人有谱,世世加添。譬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流传也,岂不善欤!是为叙。”毛毛也将这段历史载入《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
李仙根在明末清初邓氏家族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李仙根“谕令”资助邓嗣祖回蜀,邓家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胡传淮
《我的父亲邓小平》(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五章《族宗寻迹》载:
邓氏明代八世祖邓士廉曾任过广东的海阳令,后来在滇缅殉国。他有一个儿子,叫邓昉。是邓氏明代最后一代,也就是第九个世祖。邓昉于明末携带妻子和两个儿子同赴粤东其父之任上。这一家人行至广东高耀县(家谱上如此记载——作者注)三义河的时候,遇到海贼劫夺,举家溺水而死。所幸的是,在海贼之中居然有人发了善心,将邓昉的两个儿子不杀,抛置岸上。邓昉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邓嗣祖,时年七岁。一个叫邓绍祖,年方四岁。
邓嗣祖,字绳其,乃邓氏清代的一世祖。嗣祖七岁时随父赴粤,在高耀县三义河遇难不死。其时父母俱丧,仆婢尽亡,钱物全无。嗣祖携弟绍祖沿路乞食,流落到一个伍家村。伍家村有个伍员外。伍员外询问了这落难的兄弟二人的来历,大概很喜欢他们,于是大发恻隐之心,把这兄弟二人留下,供其食用,还于书舍教其文学。等嗣祖长大以后,伍员外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不久,嗣祖在广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邓琳。邓嗣祖在广东的时候,因遇考,得遇一个其祖父邓士廉的故人之子李仙根。这个李仙根当时恰为督学使者。这时李才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想嗣祖此时一定大悲大恸了一番,然后带领妻儿及弟弟绍祖于康熙十年(1671年)回到四川。嗣祖、绍祖流落在粤二十八年,终于返回故乡,承继家业。据称,嗣祖为人存心仁厚,为乡里称颂,可能与他少时的艰苦际遇不无关系吧。这一段故事,可能是邓氏家族中最动人的一页篇章了。
小平之女毛毛(邓榕)在书中依据四川广安民国《邓氏分谱》对清初邓氏家族先祖从广东返回蜀中广安的事迹作了动人的描写。但作者惜墨如金,对“邓士廉的故人”及“告诉嗣祖其祖父邓士廉殉难之事,并谕令嗣祖回籍”的李仙根,没有作叙述。
最近,笔者在编撰《李仙根年谱》时得知:“邓士廉的故人”为明末清初语言学家、书法家,四川遂宁李实;其子李仙根,为清初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清代267年间巴蜀地区唯一一位榜眼。李仙根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官至户部侍郎,政绩卓著,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亦赞“李仙根办事有才”。李仙根对小平家族的发展可以说具有转折性意义,十分重要。因此,李仙根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为了深入研究邓氏家族历史、学习《我的父亲邓小平》,故特将李实、李仙根父子与小平家族的史料作一补叙,挂漏之处,敬祈郢政。
一、“邓士廉的故人”李实
李实(1597—1674),字如石,号镜庵,乡谥贞文先生,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父友松,字鹤来,通经义,善书法,精医术。李实聪慧好学,日诵数千言,十三岁即善作文,十七岁中秀才,文才日渐有名。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考中进士,选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单车赴任,勤理政事。审理刑狱,存心仁厚,明鉴如镜,贤名大著。第二年,李自成破北京,不久清兵入关。清顺治二年(1645)夏,李实任职不到二年,建树刚始,即去官隐于苏州乡下上清江。其夫人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女,进士吕潜之妹,时因蜀中大乱,始由其子仙根从四川送来。李实居乡,人们敬重其为官时的清正廉明和入清不仕的忠贞气节,盗贼不犯。
李实家无余财,生活艰困。乡人设馆请其教子弟,供给他和家人饮食,历三十年之久。李实杜门著述,不妄交游,不与官府往来。他怀念故国,感伤身世,以梅花冰雪自喻。在《岁暮感怀》诗中写道:“门前五柳弃微官,荏苒年华阅岁寒。齿到知非方学易,老来行路极知难。飘零白下家重破,痛哭青云梦已残。故国烽烟邱墓远,梅花冰雪日凭栏。”可见他当时的心境。
李实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和书法家,卒葬苏州上方山之寒山。著述甚丰,所撰《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颇有学术价值。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563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1991年9月18日至20日,在蜀中遂宁召开了“李实国际学术交流会”,1996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李实学术研讨会文集》。
据民国三十八年印制的《邓氏分谱》(邓存醇编)载:邓小平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身份入蜀,遂家广安。故邓鹤轩为明代广安入川始祖,其世系为:一世邓鹤轩;二世邓显;三世邓司训;四世邓邦直;五世邓荣;六世邓瑛;七世邓自得;八世邓士廉;九世邓昉;十世邓嗣祖。
邓士廉,字人麟,明末清初四川广安人,为邓小平明代八世祖。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进士,授官广东海阳(今潮州)知县。明亡,随永历帝至缅甸,后殉难。
邓士廉与李实是旧交、老朋友,因他们为进士同年,二人均为明崇祯癸未科进士;同为四川人,两人家乡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二人同朝为官。由于这些因缘,邓士廉与李实关系密切,成为知己。
二、“谕令邓嗣祖回籍”的李仙根
李仙根(1621—1690),清初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四川遂宁人。原名之钦,榜名仙根,字子静,号南津。仙根为李实长子,母为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女、著名诗书画家吕潜之妹。仙根家在遂宁书台山下,与清代贤相张鹏翮同籍。八岁善属文,工书,补博士弟子员。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十八年(1661)殿试一甲第二,榜眼及第。仙根为有清一代四川唯一一名榜眼,遂宁科举史上科名最高者。先后任弘文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秘书院侍读。康熙七年(1668),安南(今越南)内乱,黎维禧占据莫元清之高平地。元清逃寓广西南宁。仙根奉命出使安南,朝廷赐正一品麟蟒服以行。经三个月的外交谈判,黎维禧退还高平土地人民,安南大定。归朝进呈所撰《安南使事纪要》四卷,康熙大喜,奖劳甚至。仙根不辱使命,终成有清一代外交名臣。
康熙九年(1670),李仙根任国子监祭酒,并总裁康熙庚戌科武会试。十年(1671),李仙根受命为清代首批经筵讲官,多次在弘德殿为康熙帝讲解《四书》,乃一代帝师。他撰《圣学颂》上呈,并进言设“左右史官”,后受命为清代首批起居注官。十二年(1673),李仙根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年,受命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仙根为阁学时,“善持议,毗赞庙谟为多”,常议国家兴化问题,提出“崇实为要,不然是适滋扰也”的主张。十三年(1674),因吴三桂反清事,协理大兵粮饷兼驿传抚民事务,驻荆州。十八年(1679),任鸿胪寺少卿,不久后升任左副都御使。仙根素以秉直著,内传“有骨气”,每当朝议尽展“中川风骨”。他心系民生,提倡与民惠政,曾为无辜受三藩案诛连者平反,“全活万人”。十九年(1680),任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任中兴革颇多。二十九年(1690)春,胃病复发,三月二日卒,终年七十岁。
仙根善书法,尤精行草,日书径二尺字,观者惊叹。求书者踵其门,得片纸寸绢,如获至宝。现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条幅。其绘画造诣亦深,饮誉画坛。著有《安南使事纪要》《游野浮生集》《南津文集》等。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邓氏先祖邓昉携二子从四川逃往广东避难,不幸遭遇海贼劫掠。除二子外,举家遇难,随身携带的行李、谱牒尽失。康熙七年(1668)到康熙八年(1669),李仙根奉使安南期间,在广东遇到父执邓士廉之孙邓嗣祖。邓嗣祖为邓鹤轩十世孙,他乡遇故知,分外激动。李仙根告诉邓嗣祖,其祖父邓士廉已经殉难,并“谕令”邓嗣祖回蜀中故里生活。在李仙根劝告和资助下,康熙十年(1671),邓嗣祖终于携带妻儿和弟弟从广东省回到四川广安定居,结束了在广东高要县长达二十八年的流浪生活,成为广安邓氏家族清代自粤返蜀一世祖。两百余年后,一代伟人邓小平诞生。邓小平系邓嗣祖十世孙,其世系是:一世邓嗣祖;二世邓琰;三世邓德溥;四世邓以俭;五世邓仁滶;六世邓存厚;七世邓心泰;八世邓克达;九世邓绍昌;十世邓小平。
邓氏家族中这段惨痛的历史,令邓氏后裔刻骨铭心,莫齿难忘。关于这一不幸遭遇,清代光绪年间广安邓存醇首创的《邓氏分谱》有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邓绍明撰《新修分谱启》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固不可无,家谱亦不可不有。吾族自明以前,弗可考矣。明初鹤轩公入蜀,居广安二百年中,人才辈出,而吾族谱,人皆有之。爰逮明末,天下大乱,四川为最。持谱而散四方者,不可胜数。时,吾祖邓昉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祸。过三叉河,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绍祖弟兄独存,所带之行李、谱牒,随之损失矣。及至清初,嗣、绍弟兄奉谕回籍,人数少,无谱可。迄今人数多,而谱无,可乎?吾祖甚惧之。幸前清光绪间贡生存醇幺祖,出草创分谱存其家,而族人无有焉。吾见而欣之,录而藏之者又数十年矣。久欲修之,以颁吾族,而未得其便。今族众心热,共同组织,新修分谱,雇工刻印,分给各房。人人有谱,世世加添。譬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远流传也,岂不善欤!是为叙。”毛毛也将这段历史载入《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
李仙根在明末清初邓氏家族发展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李仙根“谕令”资助邓嗣祖回蜀,邓家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