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龙翔
发布时间:2013-02-01 16:39: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龙翔
邓龙翔少将
人物简介:
邓龙翔(1913—1979),少将,江西庐陵(今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洼下边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排长、保卫局科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9年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大队组织股股长、团政委,胶东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分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旅长兼政委。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胶东保卫战和解放长山列岛。建国后,任师长、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基地、海军舰队副司令员。是中共九大、十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个人履历:
一九二九年二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赣西南总指挥部(后改为二十军、三军)当通讯员、宣传员、文书。
一九三一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三二年七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排长、指导员、保卫干事等职,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1934年,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十八集团军一一五师组织部任组织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
1937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1938年12月,他跟随罗荣桓率领的东进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山东,任教导五旅十三团政委。以后,率部进军中原,在取得架子山战役胜利后又回到山东。
1941年秋进华东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先后任警备团政治处主任、西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多次率领部队参加歼灭国民党投降派王毓民、 张景月、阎可卿、李得元所部,拔掉日伪军据点多处。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调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解放胶济铁路沿线国民党军队所占领的寒亭、塔尔埠等战斗。
1947年2月,调任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司令。同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胶东实行重点进攻时,率领部队参加了烟台保卫战和海阳保卫战。
1948年8月,参加了解放烟台的战斗。
1949年2月,回到胶东,任华东军区警备四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以后警备四旅改为100师,他任师长。1949年参加了解放青岛长山列岛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旅长兼青岛警备副司令员。同年9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师长师长。
1952年2月,任海军长山水警区司令员,1954年4月,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5月,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1960年8月,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62年邓龙翔(中)在青岛三号码头上致词
1969年和1973年,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5年8月,调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因病未到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
1979年5月6日在北京病逝。
传奇经历
从挑脚夫到少将:
幼年时肩挑扁担从江西徒步去湖南卖木炭、16岁参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亲历平型关大捷、为建设中国第一代海军足迹踏遍南北沿海城市……通过邓琦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邓龙翔从挑脚夫成长为少将的奋斗历程。
邓龙翔是江西吉安县人 ,1913年2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邓琦告诉记者,“父亲小的时候,爷爷除了辛苦种田,还要在农闲时挑脚做苦力,即使这样操劳,仍然解决不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为此,当年邓龙翔曾多次挑着木炭,从江西吉安一直走到湖南去售卖,以养家糊口。“从江西徒步挑着木炭到湖南,那相当于翻了一座井冈山。这个经历虽然辛苦,父亲却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说到这里,邓琦笑着说,“父亲的铁脚板可了不得,建国后他和秘书曾一起爬八达岭,父亲的脚力仍然很厉害,他的秘书虽然人高马大,却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父亲16岁就参军了,后来亲历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邓琦告诉记者,因为父亲生前工作繁忙,她这个做女儿的对父亲了解不多,倒是后来从父亲的老战友、老部下那里,陆陆续续收集到关于父亲当年长征的各种资料。
从1929年参军直到建国,邓龙翔将军参加了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身经百战最终成就了“硬骨头”将军的美名。
“父亲因为读过书,所以刚参军时干的就是文员,写标语、做宣传,后来,他们部队的一位司令员因为胳膊断了,不适合继续骑马打仗,我父亲就开始转型指挥作战,因为有文化、懂兵法,打起仗来很有想法、能坚持,接二连三打胜仗。建国后,父亲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对于父亲的“硬骨头”精神,邓琦骄傲地说,徐向前元帅对父亲也赞赏有加,曾亲口夸父亲是“不怕死的硬骨头”。
巧用孙子兵法奇袭沙子口
1949年2月,邓龙翔任华东警备四旅旅长,一上任,正赶上胶东军区要组建“攻青”部队,为此邓旅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参与青岛解放战役,歼灭敌人,保全这座有着“东方瑞士”美誉的滨海城市。凭着多年积累的作战智慧和不畏艰险的胆识,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干部战士先后取得了铁骑山、驯虎山、沙子口等战斗的胜利,为顺利解放青岛立下了赫赫战功。
主动请缨:率警备四旅参战“歼敌保青”
“参与青岛解放战役,是邓旅长主动要求的。”曾跟随警备四旅采访的老战地记者傅正友回忆说,1949年,胶东军区奉命组建“攻青”部队时,邓旅长恰好刚刚上任,于是他就在军区首长那里主动请缨,要率警备四旅在复杂的形势下,“歼灭敌人,保全城市”。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青岛的驻军是11绥远区刘安祺部 ,辖有陆军两个军,以及海军、空军等。傅老介绍说,“敌人自恃兵力较多,且有美军第七舰队的保护、美式装备的优越和多年经营的坚固防御工事,妄想‘长期盘踞,避免就歼’,迫不得已就‘破坏城市,撤离青岛’。像邓旅长这样主动要求上战场的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傅老当时作为随军记者,几乎是全程跟着警备四旅打下来的,因此,他对邓龙翔旅长当年指挥战斗的情形历历在目。傅老感慨地说,“在他机智、顽强的指挥下,警备四旅强取灵山,坚守驯虎山,席卷林戈庄,勇夺窝洛子、四舍山,还历经9次拉锯战拿下铁骑山,可以说,邓旅长是智勇双全的将才。”
义愤填膺:“有我老邓在,就有我们的铁骑山”
据傅正友回忆,1949年5月,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投入到解放青岛战役的东线作战。当时的铁骑山是敌青岛驻军11绥远区刘安祺部东线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守敌对山下村落的人民群众,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掠夺和屠杀,百姓种的粮食还在田地里就被敌人抢去,家中财物几乎被洗劫一空。邓旅长手持当时的民情调查 ,义愤填膺,在电话中向所属十团下了“死命令”:“为解放青岛人民,为了解放全中国,要坚决拿下铁骑山。”
铁骑山战斗是解放青岛战役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949年5月28日,傅正友在铁骑山阵地上,见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邓旅长,那时,阵地上警备四旅十团近百名战士已牺牲,与敌残酷“拉锯”争夺阵地的战斗仍在进行。“拉锯战非常消耗人,我在炮团阵地前看到邓旅长时,发现他脸上失去了光泽,浑身上下沾了很多泥土,连续的不眠之夜熬红了眼睛……”傅老回忆说,当时邓旅长放下了望远镜,在手上用力一砸,斩钉截铁地回答:“有我老邓在,就有我们的铁骑山!”
随后,邓龙翔重新指挥炮团校正方位,测准距离,对准目标,将一颗颗炮弹射入山头上的敌人碉堡中,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敌工事应声而毁,震慑了敌军以每人120个银元为钓饵组成的敢死队。“同时,重新指挥十团调整战斗部署,重组兵力乘势杀敌,终于夺回了铁骑山。”
机智过人:运用孙子兵法聚歼敌人
提到解放青岛,就不得不提当年我军悄攀天险崂山、兵降沙子口的壮举,而这一出奇制敌的计策就是邓龙翔旅长想出来的。据邓龙翔的女儿邓琦介绍,“当年部队上带兵打仗的干部里,文化水平高的没几个,而我父亲因为年轻时读过几年书,又喜欢学习,所以肚子里的墨水比较多,对兵书非常熟悉。在沙子口一战中,我父亲就用上了《 孙子兵法》。”
当时,大批敌军要向青岛市里溃逃时,邓旅长考虑到,既要歼灭敌人主力,又要保护好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因此放弃了“赶鸭子”式的追击,而是采取了“击敌蛇腰”的战术,计划悄攀天险崂山、奇袭重镇沙子口<, /A>,引敌“首尾互应”以达到聚歼的目的,随后,再以大队人马直逼青岛市。6月2日凌晨3时,悄攀崂山成功的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十一团,连夜占领了青岛以东约20公里的沙子口镇,切断了敌军从东部海上逃窜之路,随后率领部队向青岛挺进,由于青岛外围守敌均被攻占,市内敌人无心反抗,仓皇逃窜。“敌军首领刘安祺临走前本打算下令破坏城市,因此在青岛港安放了大量炸药,可因为父亲用兵神速,敌人没来得及引爆便纷纷从海上逃走了。”
1949年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正式解放,市民敞开大门迎接解放军,青岛这个被世人称为“东方瑞士”的美丽城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邓龙翔少将
人物简介:
邓龙翔(1913—1979),少将,江西庐陵(今吉安)县永阳镇邓家洼下边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排长、保卫局科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9年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大队组织股股长、团政委,胶东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分区司令员,华东军区旅长兼政委。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胶东保卫战和解放长山列岛。建国后,任师长、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基地、海军舰队副司令员。是中共九大、十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个人履历:
一九二九年二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赣西南总指挥部(后改为二十军、三军)当通讯员、宣传员、文书。
一九三一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九三二年七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排长、指导员、保卫干事等职,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1934年,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十八集团军一一五师组织部任组织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连政治指导员,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
1937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1938年12月,他跟随罗荣桓率领的东进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山东,任教导五旅十三团政委。以后,率部进军中原,在取得架子山战役胜利后又回到山东。
1941年秋进华东党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先后任警备团政治处主任、西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多次率领部队参加歼灭国民党投降派王毓民、 张景月、阎可卿、李得元所部,拔掉日伪军据点多处。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2月,调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解放胶济铁路沿线国民党军队所占领的寒亭、塔尔埠等战斗。
1947年2月,调任北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司令。同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胶东实行重点进攻时,率领部队参加了烟台保卫战和海阳保卫战。
1948年8月,参加了解放烟台的战斗。
1949年2月,回到胶东,任华东军区警备四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以后警备四旅改为100师,他任师长。1949年参加了解放青岛长山列岛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旅长兼青岛警备副司令员。同年9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师长师长。
1952年2月,任海军长山水警区司令员,1954年4月,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5月,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
1960年8月,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62年邓龙翔(中)在青岛三号码头上致词
1969年和1973年,他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和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5年8月,调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因病未到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
1979年5月6日在北京病逝。
传奇经历
从挑脚夫到少将:
幼年时肩挑扁担从江西徒步去湖南卖木炭、16岁参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亲历平型关大捷、为建设中国第一代海军足迹踏遍南北沿海城市……通过邓琦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邓龙翔从挑脚夫成长为少将的奋斗历程。
邓龙翔是江西吉安县人 ,1913年2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邓琦告诉记者,“父亲小的时候,爷爷除了辛苦种田,还要在农闲时挑脚做苦力,即使这样操劳,仍然解决不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为此,当年邓龙翔曾多次挑着木炭,从江西吉安一直走到湖南去售卖,以养家糊口。“从江西徒步挑着木炭到湖南,那相当于翻了一座井冈山。这个经历虽然辛苦,父亲却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说到这里,邓琦笑着说,“父亲的铁脚板可了不得,建国后他和秘书曾一起爬八达岭,父亲的脚力仍然很厉害,他的秘书虽然人高马大,却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父亲16岁就参军了,后来亲历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的伟大壮举——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邓琦告诉记者,因为父亲生前工作繁忙,她这个做女儿的对父亲了解不多,倒是后来从父亲的老战友、老部下那里,陆陆续续收集到关于父亲当年长征的各种资料。
从1929年参军直到建国,邓龙翔将军参加了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身经百战最终成就了“硬骨头”将军的美名。
“父亲因为读过书,所以刚参军时干的就是文员,写标语、做宣传,后来,他们部队的一位司令员因为胳膊断了,不适合继续骑马打仗,我父亲就开始转型指挥作战,因为有文化、懂兵法,打起仗来很有想法、能坚持,接二连三打胜仗。建国后,父亲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对于父亲的“硬骨头”精神,邓琦骄傲地说,徐向前元帅对父亲也赞赏有加,曾亲口夸父亲是“不怕死的硬骨头”。
巧用孙子兵法奇袭沙子口
1949年2月,邓龙翔任华东警备四旅旅长,一上任,正赶上胶东军区要组建“攻青”部队,为此邓旅长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参与青岛解放战役,歼灭敌人,保全这座有着“东方瑞士”美誉的滨海城市。凭着多年积累的作战智慧和不畏艰险的胆识,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干部战士先后取得了铁骑山、驯虎山、沙子口等战斗的胜利,为顺利解放青岛立下了赫赫战功。
主动请缨:率警备四旅参战“歼敌保青”
“参与青岛解放战役,是邓旅长主动要求的。”曾跟随警备四旅采访的老战地记者傅正友回忆说,1949年,胶东军区奉命组建“攻青”部队时,邓旅长恰好刚刚上任,于是他就在军区首长那里主动请缨,要率警备四旅在复杂的形势下,“歼灭敌人,保全城市”。而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青岛的驻军是11绥远区刘安祺部 ,辖有陆军两个军,以及海军、空军等。傅老介绍说,“敌人自恃兵力较多,且有美军第七舰队的保护、美式装备的优越和多年经营的坚固防御工事,妄想‘长期盘踞,避免就歼’,迫不得已就‘破坏城市,撤离青岛’。像邓旅长这样主动要求上战场的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傅老当时作为随军记者,几乎是全程跟着警备四旅打下来的,因此,他对邓龙翔旅长当年指挥战斗的情形历历在目。傅老感慨地说,“在他机智、顽强的指挥下,警备四旅强取灵山,坚守驯虎山,席卷林戈庄,勇夺窝洛子、四舍山,还历经9次拉锯战拿下铁骑山,可以说,邓旅长是智勇双全的将才。”
义愤填膺:“有我老邓在,就有我们的铁骑山”
据傅正友回忆,1949年5月,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投入到解放青岛战役的东线作战。当时的铁骑山是敌青岛驻军11绥远区刘安祺部东线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守敌对山下村落的人民群众,实施了惨无人道的掠夺和屠杀,百姓种的粮食还在田地里就被敌人抢去,家中财物几乎被洗劫一空。邓旅长手持当时的民情调查 ,义愤填膺,在电话中向所属十团下了“死命令”:“为解放青岛人民,为了解放全中国,要坚决拿下铁骑山。”
铁骑山战斗是解放青岛战役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1949年5月28日,傅正友在铁骑山阵地上,见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邓旅长,那时,阵地上警备四旅十团近百名战士已牺牲,与敌残酷“拉锯”争夺阵地的战斗仍在进行。“拉锯战非常消耗人,我在炮团阵地前看到邓旅长时,发现他脸上失去了光泽,浑身上下沾了很多泥土,连续的不眠之夜熬红了眼睛……”傅老回忆说,当时邓旅长放下了望远镜,在手上用力一砸,斩钉截铁地回答:“有我老邓在,就有我们的铁骑山!”
随后,邓龙翔重新指挥炮团校正方位,测准距离,对准目标,将一颗颗炮弹射入山头上的敌人碉堡中,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敌工事应声而毁,震慑了敌军以每人120个银元为钓饵组成的敢死队。“同时,重新指挥十团调整战斗部署,重组兵力乘势杀敌,终于夺回了铁骑山。”
机智过人:运用孙子兵法聚歼敌人
提到解放青岛,就不得不提当年我军悄攀天险崂山、兵降沙子口的壮举,而这一出奇制敌的计策就是邓龙翔旅长想出来的。据邓龙翔的女儿邓琦介绍,“当年部队上带兵打仗的干部里,文化水平高的没几个,而我父亲因为年轻时读过几年书,又喜欢学习,所以肚子里的墨水比较多,对兵书非常熟悉。在沙子口一战中,我父亲就用上了《 孙子兵法》。”
当时,大批敌军要向青岛市里溃逃时,邓旅长考虑到,既要歼灭敌人主力,又要保护好青岛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因此放弃了“赶鸭子”式的追击,而是采取了“击敌蛇腰”的战术,计划悄攀天险崂山、奇袭重镇沙子口<, /A>,引敌“首尾互应”以达到聚歼的目的,随后,再以大队人马直逼青岛市。6月2日凌晨3时,悄攀崂山成功的邓龙翔率领警备四旅十一团,连夜占领了青岛以东约20公里的沙子口镇,切断了敌军从东部海上逃窜之路,随后率领部队向青岛挺进,由于青岛外围守敌均被攻占,市内敌人无心反抗,仓皇逃窜。“敌军首领刘安祺临走前本打算下令破坏城市,因此在青岛港安放了大量炸药,可因为父亲用兵神速,敌人没来得及引爆便纷纷从海上逃走了。”
1949年6月2日中午12时,青岛正式解放,市民敞开大门迎接解放军,青岛这个被世人称为“东方瑞士”的美丽城市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