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南冈邓氏源流补纪》—27世远祖邓汝典世代考
发布时间:2018-02-07 14:45:00 人气: 来源:未知
《瑞金南冈邓氏源流补纪》—27世远祖邓汝典世代考
邓建林
族谱朴实无华,纪实性强,是国史和方志的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构筑成厚实的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档案。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族谱所记录的内容并非完全真实,即使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包含有神话传说。本考记所述内容是笔者用科学方法,对瑞金南冈邓氏族谱中一重大历史疑点的考证。化解这个疑点的意义在于,使得南冈邓氏族谱与豫章地区(今南昌)邓氏族谱首次实现对接,对现在瑞金市的近万名邓氏子孙认祖归宗至关重要,对居住在其他地域的邓昌仪系后人寻亲也大有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29世远祖无法对接。
在1994年24世近祖正茂公主持完成的《瑞金南冈邓氏八修族谱》中,包含有8次修谱序和17世近祖长震公撰写的《邓氏源流分徙记》。在1896年的《瑞金南冈邓氏七修族谱》(以下简称《南冈邓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瑞金南冈邓氏的27世远祖为邓汉(字叔鑛),28世远祖为邓肃(字昌仪),29世远祖为邓汝典,30世远祖为邓万镒(字璞玉)。然而,在邓必哲2009年主编的《江西邓氏简志》中,28世远祖邓肃的儿子为邓旻,孙子为邓汉彦。瑞金南冈邓氏自初修族谱以来,与南昌周围邓氏族谱没对接上,从27世远祖至30世远祖4代人相隔年限存疑。从邓禹生日(2年)至唐末邓汉生日之间27代人相隔881年,平均32.6年传一代,从元朝少官太到笔者25代人相隔703年,平均28.1年传一代。不论是在《南冈邓氏族谱》还是在《江西邓氏简志》中,27世远祖邓汉(唐末南昌令)的出生日期均记录为唐中和癸卯(883年)。在《南冈邓氏族谱》中还有30世远祖邓万镒是徽宗崇宁(1102年)金紫光禄大夫的记载,也就是说,从邓汉883年生至邓万镒1102年赐金紫光禄大夫相隔219年,如果邓万镒39岁赐金紫光禄大夫,则其生日在公元1063年。四代人间隔180年,平均45年传一代,可能性很低。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世系接续上,还是从代际年代间隔上,《南冈邓氏族谱》中记载的邓肃与邓汝典为父子关系记录的真实性存疑。
(二)发生了什么错误。
如果《南冈邓氏族谱》记录的远世祖的记录基本正确,只是存在一些漏记或误记,则可以从原有的记录中发现错误的蛛丝马迹,年代间隔是考古学上最可信、最常用的手段。如上所述,从邓汉出生至邓万镒成金紫光禄大夫时隔219年,4代人之间不可能产生这么长的年代间隔。据此推测,邓肃与邓汝典并非父子关系,他们之间可能还存在漏记的远世祖。
(三)漏记的远世祖是谁。
在《江西邓氏简志》中,邓汉生28世祖肃,肃生29世祖旻,旻生30世祖汉彦,汉彦生31世祖景桢和景道,景桢生32世祖尚才和尚志,尚才生32世祖公立和公纪,往后再无后人记录。 同源同地族人之间使用同一套字派现象虽然到明清时期才盛行,唐朝时期已有同支和近宗之间有使用类似“字派”的习惯。例如邓汉的儿子名为昌文、昌朝、昌礼、昌敬、昌和、昌仪,孙子名为汉淳、汉辅、汉英、汉俊、汉哲、汉彦等,曾孙名为景行、景昌、景仰、景山、景桢、景道、景义等,玄孙用尚字取名(尚才、尚志),来孙用公字取名(公立、公记、公著、公省),弟孙用汝字取名(汝龙、汝凤、汝麒、汝麟),乃孙用仲字取名(仲信、仲佐、仲质、仲晖、仲良、仲武、仲达、仲元)。显然,邓汉一支在唐末已开始使用字派(汉、景、尚、公、汝、仲等)。幸运的是,在南冈邓氏族谱长震公撰《邓氏源流分徙记》中,邓肃“二子汝礼、汝典,礼子仲敏、仲间,典生子万镒字樸玉”,与《江西邓氏简志》中记载的邓汉弟孙和乃孙字派完全一致。《南冈邓氏族谱》还记录有汝礼之后迁居新建县青山冈即以讚公支的内容,与《江西邓氏简志》所述亦相同。上述现象说明,如果瑞金南冈邓氏的确如族谱所载为28世远祖邓肃系下一支,则自1440年初修谱以来所漏记的先祖就是《江西邓氏简志》所列的邓肃系下五世后裔:29世远祖旻,30世远祖汉彦,31世远祖景桢、景道,32世远祖尚才、尚志,33世远祖公立、公纪。邓汝典实为南冈邓氏34世远祖,邓万镒为35世远祖。补上漏记5代远祖后,自邓汉至邓万镒之间共传9代人,平均22.2年传一代。 上述考证使用世系记录和代际年代间隔两种论证方法,得出瑞金南冈邓氏还存在五世未记入族谱远祖的结论,并且发现了这五世先祖的名字、世系等信息。这些发现使《南冈邓氏族谱》首次与南昌族谱所载的远祖记录完整对接。回望千年,今天能够与5代远祖在历史中梦幻般相认,冥冥中好像总有先祖暗中相助。如果没有南昌地区邓氏宗亲收集的族谱信息和邓必哲宗亲对这些族谱的研究成果,没有长震公撰写的《邓氏源流分徙记》,南岗邓氏寻宗之路将更加慢长。
(四)漏记发生的可能原因。
从唐末至明代先后发生过五代十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及明灭元等多次战乱,南昌周围邓氏后人亦在这历史大潮中多次颠沛流离,远徙他乡,成为客家人。战乱筑城,盛世修谱。理论上说,在北宋(960年至1126年)和南宋(1127年至1279年)时期应该续修过族谱。在《南冈邓氏族谱》中记录的12代先祖(汝典公至璜公)中,至少有部分人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收录入谱的。《南冈邓氏族谱》一直延续前人的方式,按大宗之法竖排修撰,每页记录的世代数目正好5代。子孙匆忙迁徙他乡时只携带了汝典公之后世系资料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丢失汝典公之前一页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如果在两宋时期确有汝典公之前世系的族谱记录,理论上应该在其他同宗的族谱中找到记录,只是目前尚未公开。据《三水白坭邓氏族谱》载,广东三水白坭邓珉祖籍南昌,也称是邓肃系下后裔。邓珉于南宋末(1274年)迁广东白坭开基,谱中无先祖记录。邓珉和南冈基祖少官同为宋末南迁者,他们的族谱中远祖记录不详甚至缺乏的现象是民众颠沛流离留下的时代烙印。元代禁修族谱,使得宋代所修族谱即使存在,也必定所剩无几。正如1440年吉州杨士奇(明朝资善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书)撰写的《瑞金南冈邓氏初修谱序》所言,“旧谱淫腐存十一于千百”。
邓建林
族谱朴实无华,纪实性强,是国史和方志的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构筑成厚实的华夏民族历史和文化档案。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族谱所记录的内容并非完全真实,即使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也包含有神话传说。本考记所述内容是笔者用科学方法,对瑞金南冈邓氏族谱中一重大历史疑点的考证。化解这个疑点的意义在于,使得南冈邓氏族谱与豫章地区(今南昌)邓氏族谱首次实现对接,对现在瑞金市的近万名邓氏子孙认祖归宗至关重要,对居住在其他地域的邓昌仪系后人寻亲也大有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 29世远祖无法对接。
在1994年24世近祖正茂公主持完成的《瑞金南冈邓氏八修族谱》中,包含有8次修谱序和17世近祖长震公撰写的《邓氏源流分徙记》。在1896年的《瑞金南冈邓氏七修族谱》(以下简称《南冈邓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瑞金南冈邓氏的27世远祖为邓汉(字叔鑛),28世远祖为邓肃(字昌仪),29世远祖为邓汝典,30世远祖为邓万镒(字璞玉)。然而,在邓必哲2009年主编的《江西邓氏简志》中,28世远祖邓肃的儿子为邓旻,孙子为邓汉彦。瑞金南冈邓氏自初修族谱以来,与南昌周围邓氏族谱没对接上,从27世远祖至30世远祖4代人相隔年限存疑。从邓禹生日(2年)至唐末邓汉生日之间27代人相隔881年,平均32.6年传一代,从元朝少官太到笔者25代人相隔703年,平均28.1年传一代。不论是在《南冈邓氏族谱》还是在《江西邓氏简志》中,27世远祖邓汉(唐末南昌令)的出生日期均记录为唐中和癸卯(883年)。在《南冈邓氏族谱》中还有30世远祖邓万镒是徽宗崇宁(1102年)金紫光禄大夫的记载,也就是说,从邓汉883年生至邓万镒1102年赐金紫光禄大夫相隔219年,如果邓万镒39岁赐金紫光禄大夫,则其生日在公元1063年。四代人间隔180年,平均45年传一代,可能性很低。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世系接续上,还是从代际年代间隔上,《南冈邓氏族谱》中记载的邓肃与邓汝典为父子关系记录的真实性存疑。
(二)发生了什么错误。
如果《南冈邓氏族谱》记录的远世祖的记录基本正确,只是存在一些漏记或误记,则可以从原有的记录中发现错误的蛛丝马迹,年代间隔是考古学上最可信、最常用的手段。如上所述,从邓汉出生至邓万镒成金紫光禄大夫时隔219年,4代人之间不可能产生这么长的年代间隔。据此推测,邓肃与邓汝典并非父子关系,他们之间可能还存在漏记的远世祖。
(三)漏记的远世祖是谁。
在《江西邓氏简志》中,邓汉生28世祖肃,肃生29世祖旻,旻生30世祖汉彦,汉彦生31世祖景桢和景道,景桢生32世祖尚才和尚志,尚才生32世祖公立和公纪,往后再无后人记录。 同源同地族人之间使用同一套字派现象虽然到明清时期才盛行,唐朝时期已有同支和近宗之间有使用类似“字派”的习惯。例如邓汉的儿子名为昌文、昌朝、昌礼、昌敬、昌和、昌仪,孙子名为汉淳、汉辅、汉英、汉俊、汉哲、汉彦等,曾孙名为景行、景昌、景仰、景山、景桢、景道、景义等,玄孙用尚字取名(尚才、尚志),来孙用公字取名(公立、公记、公著、公省),弟孙用汝字取名(汝龙、汝凤、汝麒、汝麟),乃孙用仲字取名(仲信、仲佐、仲质、仲晖、仲良、仲武、仲达、仲元)。显然,邓汉一支在唐末已开始使用字派(汉、景、尚、公、汝、仲等)。幸运的是,在南冈邓氏族谱长震公撰《邓氏源流分徙记》中,邓肃“二子汝礼、汝典,礼子仲敏、仲间,典生子万镒字樸玉”,与《江西邓氏简志》中记载的邓汉弟孙和乃孙字派完全一致。《南冈邓氏族谱》还记录有汝礼之后迁居新建县青山冈即以讚公支的内容,与《江西邓氏简志》所述亦相同。上述现象说明,如果瑞金南冈邓氏的确如族谱所载为28世远祖邓肃系下一支,则自1440年初修谱以来所漏记的先祖就是《江西邓氏简志》所列的邓肃系下五世后裔:29世远祖旻,30世远祖汉彦,31世远祖景桢、景道,32世远祖尚才、尚志,33世远祖公立、公纪。邓汝典实为南冈邓氏34世远祖,邓万镒为35世远祖。补上漏记5代远祖后,自邓汉至邓万镒之间共传9代人,平均22.2年传一代。 上述考证使用世系记录和代际年代间隔两种论证方法,得出瑞金南冈邓氏还存在五世未记入族谱远祖的结论,并且发现了这五世先祖的名字、世系等信息。这些发现使《南冈邓氏族谱》首次与南昌族谱所载的远祖记录完整对接。回望千年,今天能够与5代远祖在历史中梦幻般相认,冥冥中好像总有先祖暗中相助。如果没有南昌地区邓氏宗亲收集的族谱信息和邓必哲宗亲对这些族谱的研究成果,没有长震公撰写的《邓氏源流分徙记》,南岗邓氏寻宗之路将更加慢长。
(四)漏记发生的可能原因。
从唐末至明代先后发生过五代十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及明灭元等多次战乱,南昌周围邓氏后人亦在这历史大潮中多次颠沛流离,远徙他乡,成为客家人。战乱筑城,盛世修谱。理论上说,在北宋(960年至1126年)和南宋(1127年至1279年)时期应该续修过族谱。在《南冈邓氏族谱》中记录的12代先祖(汝典公至璜公)中,至少有部分人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收录入谱的。《南冈邓氏族谱》一直延续前人的方式,按大宗之法竖排修撰,每页记录的世代数目正好5代。子孙匆忙迁徙他乡时只携带了汝典公之后世系资料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丢失汝典公之前一页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如果在两宋时期确有汝典公之前世系的族谱记录,理论上应该在其他同宗的族谱中找到记录,只是目前尚未公开。据《三水白坭邓氏族谱》载,广东三水白坭邓珉祖籍南昌,也称是邓肃系下后裔。邓珉于南宋末(1274年)迁广东白坭开基,谱中无先祖记录。邓珉和南冈基祖少官同为宋末南迁者,他们的族谱中远祖记录不详甚至缺乏的现象是民众颠沛流离留下的时代烙印。元代禁修族谱,使得宋代所修族谱即使存在,也必定所剩无几。正如1440年吉州杨士奇(明朝资善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书)撰写的《瑞金南冈邓氏初修谱序》所言,“旧谱淫腐存十一于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