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新修《邓氏族谱》总序
发布时间:2015-06-23 14:42:00 人气: 来源:未知
蓬溪新修《邓氏族谱》总序
胡传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族谱乃一家之史,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
中华邓氏,出自子姓;源远流长,殷商赐姓;系承曼氏,国建西周;望出南阳,侯封东汉。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遂以邓为氏。邓曼,字德阳,殷商邓国开国邓侯,邓姓一世祖。邓禹(2—58),字仲华,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是继邓氏一世祖邓曼之后的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共有十三个儿子,都政绩卓著,且均受皇封,因其十三个儿子分散各地,后裔遂遍天下。东汉南阳邓氏家族的显赫,成为邓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并为邓氏后人引以为自豪。此支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郡望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南阳世系的意思。
谈历史,稽人物,邓氏何等英雄;说姓氏,查宗谱,邓姓何等风云。千百年来,邓氏子孙秉承开基始祖之遗风,奋发向上,历久而不衰。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或以理学传,或以艺文鸣,代有贤哲,辈见英豪,辉耀史籍。自黄帝至商汤王,子姓祖代传十七,君临天下三十一;自邓曼封邓国邑,曼姓历经十九世,子孙世袭国君位;自吾离临邓国君,开国而有功;邓禹辅政廉明,名播四海;邓小平治国有功,威震五湖。源远流长的邓姓发展史,恰似一部恢宏壮阔的画卷。
今日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邓姓自殷商产生以来,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邓氏后裔遍及海内外,人数约700万,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邓姓人数在中华百家大姓中位列第34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邓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29位。邓姓已成为汉族大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据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蓬溪县城居民仅存数十户,全县残存人口仅300多人;老虎竟白日出游。其凋残之甚,可想而知。鉴于四川地广人稀,急待垦殖,清政府组织邻近四川的湖广等省移民入川,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活动。许多邓姓人氏亦在这次大移民运动中迁徙至蜀中各地。其中,原籍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的邓禹47世孙邓天钧的后裔邓之约、邓之达、邓之学等人,于清康熙中后期先后迁蜀,落籍于潼川府之蓬溪县。邓天钧一支后裔,是当今蓬溪邓氏一个大支派,主要分布在蓬溪县明月镇、天福镇以及鸣凤镇的楠木沟、赤城镇的周家店、吉祥镇的杨家沟等地,后裔已逾万人。
邓君尚培,邓天均22世孙,中学高级教师,知多识广,高标望赤城之霞,神采驰千里之骥,笔端绚七彩之花,志在修谱,老当益壮。由邓尚裕、邓元修等先生牵头,邓君尚培主笔,得合族父老鼎力相助,修谱告成。此谱收录了分布在蓬溪县境内20多个聚居地的邓天钧之后裔,并征集了当代蓬溪邓氏知名人士的家世。且将20余支蓬溪邓氏的入川时间、出发地、各支始迁祖及落业点和入川后的分布等情况,记载入谱,为蓬溪邓氏后裔他年续谱架设了桥梁。
斯谱后出转精,结构严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脉络贯通,图文并茂。喜邓林绽奇葩,庆云台结硕果。赞曰:
吾蓬邓氏,来自湖南;根深叶茂,三百余年;箕裘在绍,后裔昌繁。
开枝发叶,家声显扬;成家立业,子孙满堂;代传十一,世代吉祥。
孝悌传家,睦族和邻;仁爱为怀,以德施行;福禄兴盛,裔逾万人。
建国以降,人才辈出;高中大学,地方望族;文官武将,功勋卓著。
神州海外,各显神通;敬宗收族,不忘祖功;爱岗敬业,振慰先宗。
邓林春回,奋发图强;族俗淳朴,民风优良;崇德向学,化育栋梁。
大道之行,讲信修睦;国强民富,岂能忘祖?家族之兴,有赖修谱。
炎黄子孙,溯本寻源;纪念先贤,慎终追远;嘉谱告成,特赠弁言。
辛卯菊秋胡传淮识于蜀北赤城
(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胡传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云:“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族谱乃一家之史,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三大支柱。
中华邓氏,出自子姓;源远流长,殷商赐姓;系承曼氏,国建西周;望出南阳,侯封东汉。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遂以邓为氏。邓曼,字德阳,殷商邓国开国邓侯,邓姓一世祖。邓禹(2—58),字仲华,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是继邓氏一世祖邓曼之后的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共有十三个儿子,都政绩卓著,且均受皇封,因其十三个儿子分散各地,后裔遂遍天下。东汉南阳邓氏家族的显赫,成为邓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并为邓氏后人引以为自豪。此支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郡望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南阳世系的意思。
谈历史,稽人物,邓氏何等英雄;说姓氏,查宗谱,邓姓何等风云。千百年来,邓氏子孙秉承开基始祖之遗风,奋发向上,历久而不衰。或以勋名著,或以高节称,或以理学传,或以艺文鸣,代有贤哲,辈见英豪,辉耀史籍。自黄帝至商汤王,子姓祖代传十七,君临天下三十一;自邓曼封邓国邑,曼姓历经十九世,子孙世袭国君位;自吾离临邓国君,开国而有功;邓禹辅政廉明,名播四海;邓小平治国有功,威震五湖。源远流长的邓姓发展史,恰似一部恢宏壮阔的画卷。
今日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邓姓自殷商产生以来,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邓氏后裔遍及海内外,人数约700万,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邓姓人数在中华百家大姓中位列第34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邓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29位。邓姓已成为汉族大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大战乱、大灾难,人口锐减,田土荒芜,蜀山尽碧。据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蓬溪县城居民仅存数十户,全县残存人口仅300多人;老虎竟白日出游。其凋残之甚,可想而知。鉴于四川地广人稀,急待垦殖,清政府组织邻近四川的湖广等省移民入川,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活动。许多邓姓人氏亦在这次大移民运动中迁徙至蜀中各地。其中,原籍湖南省宝庆府武冈州的邓禹47世孙邓天钧的后裔邓之约、邓之达、邓之学等人,于清康熙中后期先后迁蜀,落籍于潼川府之蓬溪县。邓天钧一支后裔,是当今蓬溪邓氏一个大支派,主要分布在蓬溪县明月镇、天福镇以及鸣凤镇的楠木沟、赤城镇的周家店、吉祥镇的杨家沟等地,后裔已逾万人。
邓君尚培,邓天均22世孙,中学高级教师,知多识广,高标望赤城之霞,神采驰千里之骥,笔端绚七彩之花,志在修谱,老当益壮。由邓尚裕、邓元修等先生牵头,邓君尚培主笔,得合族父老鼎力相助,修谱告成。此谱收录了分布在蓬溪县境内20多个聚居地的邓天钧之后裔,并征集了当代蓬溪邓氏知名人士的家世。且将20余支蓬溪邓氏的入川时间、出发地、各支始迁祖及落业点和入川后的分布等情况,记载入谱,为蓬溪邓氏后裔他年续谱架设了桥梁。
斯谱后出转精,结构严谨,史料详实,内容丰富,脉络贯通,图文并茂。喜邓林绽奇葩,庆云台结硕果。赞曰:
吾蓬邓氏,来自湖南;根深叶茂,三百余年;箕裘在绍,后裔昌繁。
开枝发叶,家声显扬;成家立业,子孙满堂;代传十一,世代吉祥。
孝悌传家,睦族和邻;仁爱为怀,以德施行;福禄兴盛,裔逾万人。
建国以降,人才辈出;高中大学,地方望族;文官武将,功勋卓著。
神州海外,各显神通;敬宗收族,不忘祖功;爱岗敬业,振慰先宗。
邓林春回,奋发图强;族俗淳朴,民风优良;崇德向学,化育栋梁。
大道之行,讲信修睦;国强民富,岂能忘祖?家族之兴,有赖修谱。
炎黄子孙,溯本寻源;纪念先贤,慎终追远;嘉谱告成,特赠弁言。
辛卯菊秋胡传淮识于蜀北赤城
(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