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邓氏族源考
发布时间:2013-08-14 14:34:00 人气: 来源:未知
西湖邓氏族源考
作者 邓继团
一、黄帝到春秋时期
邓姓源于邓国 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根据《史记》载。帝喾次妃有娥氏生契,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此子姓之源。故契又称殷契。依此推之,中华子姓始约有4400年的历史。契生昭明, 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地。《诗·大车》“子者,称所尊” 《公羊传》宣公六年“子者,大夫也。”子是商代人与人之间的尊称。子姓在商代为国姓,都可以做官。
子姓到武丁叔父曼封邓的世系
注 :A、黄帝到曼约1300年约40岁/代
B、《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候,后因氏焉。”
C、本表是根据《史记》殷本纪。
D、《商源流史》中[何光岳著]119页:昌者子冥[季]无曹圉。
E、《邓姓史记》中[吴兴勇著]1页:相土生曹圉,曹圉生冥。
从黄帝到曼的1300年27代合40年/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商的第一代王汤[名天乙,又叫大乙]约于公元前1600年登基。时商有千国。武丁封其叔曼于邓大约距今3360年。
二、春秋到东汉初时期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 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优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记载以来发生在邓国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十年后,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武丁封其叔曼到禹的世系表[附表2]
A、邓国由武丁封曼传二十二代至明渊,为楚文王所灭,时在周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78年亦即《史记》载楚文王12年或鲁庄公16年。从受封到国灭计约686年。从此,邓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此即邓姓之始,距今约2700年。从第三十三代起A为《湖南联谱世系》朱熹序;B为民国二十八年《族谱世系》。
B、另有一说到吾离之子邓祈侯国绝。
C、从曼到禹计四十六代,约1365年,合27岁/代[一说47代]。
D、武丁封曼于南阳邓国,国绝以国为姓,此邓氏称南阳堂之来由也。曼传三十六代曰文仲,周时任河南县令。以河东为家,此河东邓氏之由来。
E、邓国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为州,邓县所在地叫邓州。
F、《春秋·恒公》:“邓侯吾离来朝。”
三、东汉禹公到明初应禄公时期
1、禹公到明初应禄公时期
2 邓禹到应禄公计41代,约1364年[从禹公生到应禄公生计]约33岁/代
3邓禹及其后与江南及西湖族迁徙的关系。
A.《后汉书》邓彪传载:“其先楚人邓况始迁新野子孙以农为业。”如所载非虚,则邓禹与彪同出于况。况当为新野邓姓之始迁祖。而邓况故居之地为巴濮楚。巴濮楚或为两湖靠重庆交界处。此禹公与两湖渊源的第一证也。
B.邓禹[2-58],号仲华,河南南阳[今新野]人,后迁湖南长沙府潺沱河白水乡[无考]。公元25年起兵,佐光武,复汉室,拜大司徒,封高密候,功首云台。禹子十三,后裔散居海内,为天下邓姓之主脉。
C、邓锦常,字遐,晋隆和元平竟陵太守[武汉],徙居湖南长沙府,为湖湘世系邓姓开基祖。另椐谱,禹公八世孙遐与兄遄遐,三国时避曹祸居江南豫章[南昌]由此看,两遐似非一人。
D、湖南湘乡邓禹墓 北魏[386-534]时,五胡乱华,后由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为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野蛮落后。北魏孝文帝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493年其都由平城[大同]迁洛阳。洛阳原是东汉的首都,邓禹即葬于此地。528年鲜卑发生内乱,胡太后杀死明帝元诩,立三岁元钊为帝。时有酋长朱尔荣作乱,杀死魏官两千,幸存官员南投萧衍所建梁朝。时禹十九世孙邓献任北魏谏议大夫,冠军将军,豫州刺史。梁太中二年[530]将自己所辖地献梁。朱尔荣闻其投梁,欲掘其先祖墓,于是邓献派人将禹遗骸掘出,运到江南,在湘乡县烟紫岭,即今湘乡市月山镇江田村珠陂湾埋葬。这就是湘乡邓禹墓的来由。
具体见湖南联谱记载,这与现在的考古发现有区别,特别说明。本人今夏与弟继波、女伊一、侄女含章一行四人前去拜谒该墓,并拍照留影。现墓为去台国军少将邓超主持于二零零二年在原址重修的,规模不大。另:邓禹墓全国有五:
1,河南怀庆济源,较可靠。2,河南开封太康。3,河南南召县城西,来源与湘乡同。4,河南新野。5,湘乡。
E、邓禹第六子邓训为护羌校尉。邓训有子五,长子邓骘,官拜大将军,封上蔡侯,徙封罗侯,罗在长沙国,今湖南汨罗湘阴间。罗侯卒于封地,迁葬洛阳。子孙留在罗地,乃南之早期支祖。今湘阴金鸡山邓氏即罗侯后。
F、邓禹第六世孙邓遄,邓遐两兄弟于汉末为避曹氏乱,举家迁豫章城南[今南昌],时约公元220年,此为江西邓氏之祖。西湖邓氏为遐的后裔。遐到应禄公约1146年,计36代。邓遐晚年居南昌城南,将所居之地命名为邓将军营又名邓城。邓禹的14世孙邓由熹之子邓天秩[南北朝梁人,公元502-520任吁江南城令]由邓城迁往墨池里。此邓氏二迁也。邓禹18世孙邓侯南之子邓高翔自墨池里迁锦衣街,此邓氏之三迁也。邓禹21世孙邓文瑞[约唐天宝年间人物742-757]的五世孙邓继先[南昌令,参军],因家族昌盛为人所忌,由锦衣街又迁回邓城。此邓氏之四迁。
G、唐末,黄巢起兵,天下大乱,为避世邓继先之子孙由邓城[南昌]散迁江西各地。五代十国时,禹公第29代孙邓权[生于后梁大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卒于宋大祖开宝3年公元970年]由邓城迁往赤塘。我应禄公之先祖可能在此时段移居江右奉新[即今江西奉新]往后约460年即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诞生了我西湖族始祖应禄公。
H、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由此可见,我西湖邓氏当为客家后裔。
I、1275年蒙古之兵南下,攻南宋德佑政权,在攻潭州[长沙]时,宋军奋力抵抗,元兵久攻不克,忽必烈调集大军围攻,后城破,元军极度迁怒湘民,对浏阳地区烧光杀绝,老幼殆尽,遗下荒野,这是浏阳历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重大事件,客观上为以后外省姓氏入浏提供了条件。
J、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初,朱元璋,陈友谅等邀击元朝。后朱与陈争天下。大汉[陈友谅]参军易华将浏阳糙米4万担输陈[浏北石牛塞即当时朱陈大战的古战场],后陈败,朱怒加民赋于浏,土著者不堪重负,纷纷逃亡。朱元璋定鼎金陵后,下令以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人口填湖南,即历史上的四省填湘事件,此事件为我西湖族应禄公迁湖湘而居浏北之历史背景。
K、应禄公与西湖族:邓应禄,元至正26年[元末帝顺宗]即1366年-明景泰[明景泰帝,明第七个皇帝]6年即1456年,跨两朝阅8帝,享年90岁。妻司马氏[1367-1449]享年83岁。有子五:汝珍、汝珠、汝宝、汝隆、汝兴。应禄公来湘即独立生计,年龄当在15岁以上,加上明洪武初[一般洪武2-5年为多]江西人入迁湖南的大背景,我估以洪武15年推之。则应禄公于1382年入浏北,时年应禄公16岁。2,谱载汝宝,汝珠同生于洪武二十七年。汝宝为6月,汝珍为三月,如谱载未错的话,那么应禄公应有第二位夫人。3,应禄公诞生于1366至今已有638年,那么以洪武初[十五年]迁浏计,西湖邓氏存在已有630多年的历史。4,应禄公传至我辈计18代,继字辈往后到了盛字辈即第二十二代,人口733人[止于2008.12.4号统记数]。
总结 :
邓姓出自商的子姓。因国于公元前678年为楚文王所灭,后裔以国为姓,这是邓氏姓氏可考的明确断代,意义重大。其后,成为楚民。邓禹的先祖邓况即为楚人,邓禹曾居长沙。禹子训,训子骘及其子孙属罗子国,现湘阴平江汨罗间仍有其后。邓训的另一儿子邓悝的两个重孙即邓遐、邓遄,由于避曹操祸于汉末[约公元220年]举家迁豫章即今南昌。唐末,因黄巢起义,遐的后裔散居江西,其中一支约于公元900年到达江右奉新[即今江西奉新],以后于约460年即元末至正26年[公元1366年]我西湖初祖应禄公于江西降生,又约于明洪武15年,即公元1382年,应禄公与族人在朱洪武的四省填湘移民政策鼓动下,远涉湖湘,定居浏北,开西湖一族至今约630年,凡22代。此即有邓一姓到西湖族今日约2700年之概况。
作者 邓继团
一、黄帝到春秋时期
邓姓源于邓国 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根据《史记》载。帝喾次妃有娥氏生契,契为唐虞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此子姓之源。故契又称殷契。依此推之,中华子姓始约有4400年的历史。契生昭明, 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地。《诗·大车》“子者,称所尊” 《公羊传》宣公六年“子者,大夫也。”子是商代人与人之间的尊称。子姓在商代为国姓,都可以做官。
子姓到武丁叔父曼封邓的世系
序 | 名 | 备注 | 序 | 名 | 备注 |
1 | 黄帝 | -2599--2298 | 15 | 报丙 | |
2 | 玄嚣 | 16 | 主壬 | ||
3 | 蟜极 | 17 | 主癸 | ||
4 | 高辛 | 帝喾-2436-2367[赐子姓受封于商] | 18 | 商汤[商第一王] | 前1562-1066即天乙,成汤 |
5 | 殷契 | 19 | 帝太丁 | ||
6 | 昭明 | 20 | 太甲 | 太宗 | |
7 | 相士 | 21 | 太庚 | ||
22 | 帝小甲 | ||||
8 | 昌若 | 23 | 太戌 | 中宗,段复兴 | |
9 | 曹圉 | 24 | 仲丁[河亶甲] | ||
10 | 冥[季] | 25 | 祖乙 | ||
11 | 王亥[振] | 26 | 祖辛 | ||
12 | 微[上甲微] | 27 | 祖丁 | ||
13 | 报乙 | 28 | 帝小乙 | 帝盘庚兄弟曼季,为邓姓之远始祖。 | |
14 | 报乙 | 29 | 武丁 | 高宗-1363封叔曼于邓 |
注 :A、黄帝到曼约1300年约40岁/代
B、《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候,后因氏焉。”
C、本表是根据《史记》殷本纪。
D、《商源流史》中[何光岳著]119页:昌者子冥[季]无曹圉。
E、《邓姓史记》中[吴兴勇著]1页:相土生曹圉,曹圉生冥。
从黄帝到曼的1300年27代合40年/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商的第一代王汤[名天乙,又叫大乙]约于公元前1600年登基。时商有千国。武丁封其叔曼于邓大约距今3360年。
二、春秋到东汉初时期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 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优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记载以来发生在邓国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十年后,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武丁封其叔曼到禹的世系表[附表2]
序 | 名 | 备注 | 序 | A B[根据西湖族谱] | |
1 | 曼,字德阳 | 武丁叔封邓-1363 | 24 | 辅 | |
2 | 晁 | 25 | 轮 | ||
3 | 微 | 26 | 仁 | ||
4 | 庆 | 27 | 芙 | ||
5 | 恒 | 28 | 祟 | ||
6 | 昆 | 由于商王无道,择周而事,封侯爵 | 29 | 昂 | |
7 | 忠 | 春 | 30 | 敬 | |
8 | 晖和[噶?] | 31 | 钜 | ||
9 | 日浩[洛?] | 32 | 项 | ||
10 | 煦和 | 33 | 登 | 弼 | |
11 | 杞 | 34 | 展 | 平 | |
12 | 熹 | 35 | 瑾 | 通 | |
13 | 怡 | 36 | 琪 | 诚 | |
14 | 沛 | 37 | 荣 | 敬 | |
15 | 壁 | 38 | 远道 | 凯 | |
16 | 淳 | 39 | 亨 | 统 | |
17 | 衡 | 40 | 理 | 润 | |
18 | 略 | 41 | 贵 | 龟年 | |
19 | 吾离 宣公 | 周朝第一个姓邓? | 42 | 正 | 坤景 |
20 | 达 | 侯 尚 | 43 | 度 | 鍠 |
21 | 惟迪 | 侯粹 | 44 | 令 | 肃 |
22 | 福山 祈 | 侯明渊 国灭-667 | 45 | 熙 | 哗 |
23 | 宗和,史 | 明渊独子 | 46 | 禹 |
A、邓国由武丁封曼传二十二代至明渊,为楚文王所灭,时在周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78年亦即《史记》载楚文王12年或鲁庄公16年。从受封到国灭计约686年。从此,邓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此即邓姓之始,距今约2700年。从第三十三代起A为《湖南联谱世系》朱熹序;B为民国二十八年《族谱世系》。
B、另有一说到吾离之子邓祈侯国绝。
C、从曼到禹计四十六代,约1365年,合27岁/代[一说47代]。
D、武丁封曼于南阳邓国,国绝以国为姓,此邓氏称南阳堂之来由也。曼传三十六代曰文仲,周时任河南县令。以河东为家,此河东邓氏之由来。
E、邓国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为州,邓县所在地叫邓州。
F、《春秋·恒公》:“邓侯吾离来朝。”
三、东汉禹公到明初应禄公时期
1、禹公到明初应禄公时期
序 | 名 | 备注 | 序 | 名 | 备注 |
1 | 禹 | 大傅 大司徒 高密候[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东汉明帝永平元年], | 22 | 先义利, [族谱] | 先义[华道人]唐天宝人[742-757],道士 |
2 | 训 | 平寿候,敬侯。[汉世祖建武十年-和帝永元四年] | 23 | 询仁 | 字北州,湖南节度使 唐,邓家第一个进士[唐元宗开元十年-宪宗元和十四年] |
3 | 悝 | 虎贲中朗将,叶侯[汉建初二年-顺帝汉安二年] | 24 | 康 | 唐肃宗时,隐士[唐肃宗上元元年-文宗大和九年] |
4 | 广宗 | 叶候,西平侯[汉和帝永元九年-桓帝延熙九年] | 25 | 润甫 | 弋阳县令 [唐德宗贞元五年-懿宗咸通四年] |
5 | 晦 | 太守,新野县公[汉质帝永初元年-献帝建安十三年] | 26 | 勉 | 字仁齐[唐穆宗长庆二年-懿宗咸通十四年] |
6 | 遐 | 将军,避曹乱入江西[汉灵帝光和三年-后帝建兴十六年] | 27 | 炳 | 上邮令 [唐宣宗大中五年-后梁乾化二年] |
7 | 琇 | 字文渊,献帝人物[汉献帝十八年-?] | 28 | 祯 | 唐僖宗中和四年-后汉隐帝乾佑二年 |
8 | 思孔 | 字圣时 | 29 | 权 | 死于宋初[后梁大祖乾化元年-宋大祖开宝三年] |
9 | 竟成 | 字汝志,东吴人物[吴赤乌七年-?] | 30 | 纲 |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宋大宗端拱二年 |
10 | 正本 | 道立[吴建衡二年-?] | 31 | 友忠 | 生于宋太平兴国元年死于神宗熙宁二年 |
11 | 时朴 | 字居忠 | 32 | 伯明 | 宋太宗至道二年死于仁宗嘉佑八年 |
12 | 希爵 | 字人从,晋时人物[晋显宗咸和八年-?] | 33 | 诚 | 宋真宗天禧1年,神宗熹宁3年 |
13 | 鲁贤 | 字宗周,晋安帝时 | 34 | 廷珍 | 宋仁宗明道2年,钦宗靖康1年 |
14 | 由喜 | 晋安帝时[晋安帝义熙十年-?] | 35 | 经 | 字国显 |
15 | 天秩 | 字太古南北朝梁代人公元502-520任吁江南城令,自邓城迁墨池里[宋文帝二十一年-?] | 36 | 献 | 自希贤,号哲人 |
16 | 志学 | 字懋修,齐[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 37 | 谦享 | 宋末隆兴总管,南宋理宗宝庆2年,兴隆主管,建三贤书院,欧阳圭斋为之记[南宋宝庆二年-元世祖丙戌四月] |
17 | 孟春 | 字启阳,梁武帝[梁武帝大通三年-?] | 38 | 梓[紫] | 元文宗至顺2年举人,顺帝进士,信丰及安化县 |
18 | 侯南 | 字公藩, | 39 | 世显 | 元文宗天历1年-明洪武5年 |
19 | 高翔 | 筠州节度使,字南鹏,自墨池里徙锦水街[梁简文帝丞圣三年-?] | 40 | 明夫 | 元顺宗至正5年,明洪武24年 |
20 | 庭礼 | 隋文帝开皇7年-? | 41 | 应禄 | 西湖族始祖[1366-1456] |
21 | 文瑞 | 字天祥,唐高宗时。[唐高祖武德九年-元宗天宝十三年] | |||
2 邓禹到应禄公计41代,约1364年[从禹公生到应禄公生计]约33岁/代
3
A.《后汉书》邓彪传载:“其先楚人邓况始迁新野子孙以农为业。”如所载非虚,则邓禹与彪同出于况。况当为新野邓姓之始迁祖。而邓况故居之地为巴濮楚。巴濮楚或为两湖靠重庆交界处。此禹公与两湖渊源的第一证也。
B.邓禹[2-58],号仲华,河南南阳[今新野]人,后迁湖南长沙府潺沱河白水乡[无考]。公元25年起兵,佐光武,复汉室,拜大司徒,封高密候,功首云台。禹子十三,后裔散居海内,为天下邓姓之主脉。
C、邓锦常,字遐,晋隆和元平竟陵太守[武汉],徙居湖南长沙府,为湖湘世系邓姓开基祖。另椐谱,禹公八世孙遐与兄遄遐,三国时避曹祸居江南豫章[南昌]由此看,两遐似非一人。
D、湖南湘乡邓禹墓 北魏[386-534]时,五胡乱华,后由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鲜卑为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野蛮落后。北魏孝文帝要求鲜卑人说汉话、穿汉服。493年其都由平城[大同]迁洛阳。洛阳原是东汉的首都,邓禹即葬于此地。528年鲜卑发生内乱,胡太后杀死明帝元诩,立三岁元钊为帝。时有酋长朱尔荣作乱,杀死魏官两千,幸存官员南投萧衍所建梁朝。时禹十九世孙邓献任北魏谏议大夫,冠军将军,豫州刺史。梁太中二年[530]将自己所辖地献梁。朱尔荣闻其投梁,欲掘其先祖墓,于是邓献派人将禹遗骸掘出,运到江南,在湘乡县烟紫岭,即今湘乡市月山镇江田村珠陂湾埋葬。这就是湘乡邓禹墓的来由。
具体见湖南联谱记载,这与现在的考古发现有区别,特别说明。本人今夏与弟继波、女伊一、侄女含章一行四人前去拜谒该墓,并拍照留影。现墓为去台国军少将邓超主持于二零零二年在原址重修的,规模不大。另:邓禹墓全国有五:
1,河南怀庆济源,较可靠。2,河南开封太康。3,河南南召县城西,来源与湘乡同。4,河南新野。5,湘乡。
E、邓禹第六子邓训为护羌校尉。邓训有子五,长子邓骘,官拜大将军,封上蔡侯,徙封罗侯,罗在长沙国,今湖南汨罗湘阴间。罗侯卒于封地,迁葬洛阳。子孙留在罗地,乃南之早期支祖。今湘阴金鸡山邓氏即罗侯后。
F、邓禹第六世孙邓遄,邓遐两兄弟于汉末为避曹氏乱,举家迁豫章城南[今南昌],时约公元220年,此为江西邓氏之祖。西湖邓氏为遐的后裔。遐到应禄公约1146年,计36代。邓遐晚年居南昌城南,将所居之地命名为邓将军营又名邓城。邓禹的14世孙邓由熹之子邓天秩[南北朝梁人,公元502-520任吁江南城令]由邓城迁往墨池里。此邓氏二迁也。邓禹18世孙邓侯南之子邓高翔自墨池里迁锦衣街,此邓氏之三迁也。邓禹21世孙邓文瑞[约唐天宝年间人物742-757]的五世孙邓继先[南昌令,参军],因家族昌盛为人所忌,由锦衣街又迁回邓城。此邓氏之四迁。
G、唐末,黄巢起兵,天下大乱,为避世邓继先之子孙由邓城[南昌]散迁江西各地。五代十国时,禹公第29代孙邓权[生于后梁大祖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卒于宋大祖开宝3年公元970年]由邓城迁往赤塘。我应禄公之先祖可能在此时段移居江右奉新[即今江西奉新]往后约460年即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诞生了我西湖族始祖应禄公。
H、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由此可见,我西湖邓氏当为客家后裔。
I、1275年蒙古之兵南下,攻南宋德佑政权,在攻潭州[长沙]时,宋军奋力抵抗,元兵久攻不克,忽必烈调集大军围攻,后城破,元军极度迁怒湘民,对浏阳地区烧光杀绝,老幼殆尽,遗下荒野,这是浏阳历史上一次惨绝人寰的重大事件,客观上为以后外省姓氏入浏提供了条件。
J、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初,朱元璋,陈友谅等邀击元朝。后朱与陈争天下。大汉[陈友谅]参军易华将浏阳糙米4万担输陈[浏北石牛塞即当时朱陈大战的古战场],后陈败,朱怒加民赋于浏,土著者不堪重负,纷纷逃亡。朱元璋定鼎金陵后,下令以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人口填湖南,即历史上的四省填湘事件,此事件为我西湖族应禄公迁湖湘而居浏北之历史背景。
K、应禄公与西湖族:邓应禄,元至正26年[元末帝顺宗]即1366年-明景泰[明景泰帝,明第七个皇帝]6年即1456年,跨两朝阅8帝,享年90岁。妻司马氏[1367-1449]享年83岁。有子五:汝珍、汝珠、汝宝、汝隆、汝兴。应禄公来湘即独立生计,年龄当在15岁以上,加上明洪武初[一般洪武2-5年为多]江西人入迁湖南的大背景,我估以洪武15年推之。则应禄公于1382年入浏北,时年应禄公16岁。2,谱载汝宝,汝珠同生于洪武二十七年。汝宝为6月,汝珍为三月,如谱载未错的话,那么应禄公应有第二位夫人。3,应禄公诞生于1366至今已有638年,那么以洪武初[十五年]迁浏计,西湖邓氏存在已有630多年的历史。4,应禄公传至我辈计18代,继字辈往后到了盛字辈即第二十二代,人口733人[止于2008.12.4号统记数]。
总结 :
邓姓出自商的子姓。因国于公元前678年为楚文王所灭,后裔以国为姓,这是邓氏姓氏可考的明确断代,意义重大。其后,成为楚民。邓禹的先祖邓况即为楚人,邓禹曾居长沙。禹子训,训子骘及其子孙属罗子国,现湘阴平江汨罗间仍有其后。邓训的另一儿子邓悝的两个重孙即邓遐、邓遄,由于避曹操祸于汉末[约公元220年]举家迁豫章即今南昌。唐末,因黄巢起义,遐的后裔散居江西,其中一支约于公元900年到达江右奉新[即今江西奉新],以后于约460年即元末至正26年[公元1366年]我西湖初祖应禄公于江西降生,又约于明洪武15年,即公元1382年,应禄公与族人在朱洪武的四省填湘移民政策鼓动下,远涉湖湘,定居浏北,开西湖一族至今约630年,凡22代。此即有邓一姓到西湖族今日约2700年之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