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邓氏族谱》
发布时间:2010-06-10 13:48:00 人气: 来源:未知
《闽侯邓氏族谱》
作者:邓金林
序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记载家庭世系和事迹为中心内容的表册书籍。古语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
其实,纂谱、修谱自古就是重要之事,不只是“知一代之圣哲”,“知一姓之英奇”,还是解释“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问题。更是对挖掘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就曾有用甲骨文记载的宗谱。被誉为我国“第一家谱”的《孔府家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河南邓州档案馆的《邓氏家谱》比《孔府家谱》还要早近千年,且多四十代传人,是中国家谱的稀世珍品,由此可见,邓姓氏族自古以来,就有编修族谱的优良传统,并开创了中华氏族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先河。
当闽侯邓姓发祥500年之际,恰逢跨世纪的千禧之年,在这难得的历史时刻,闽侯邓姓宗亲友土、维亮、维团、维初、I则美l、宇涛、扬捷、宇荣、宇忠、宙旭、宙辉、美娇、诗团、金淦、书灯、成林等发起了编修族谱的倡议,并成立了“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
开始了艰辛、复杂的修谱历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所有闽侯邓姓氏族宗亲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帮助以及积极配合。
这次修谱,唯一可以根据的史料就是公元1914年的手抄本族谱。
这本手抄本旧谱,有四个序,分别纂于乾隆丙午(1786)、道光八年(1828)、同治戊辰年(1868)和民国三年(1914),说明闽侯邓姓祖先已经编修过四次族谱,并且以前的族谱还有图像。而传世的手抄本旧谱已没有了图像。她纪录了闽侯南阳邓州邓姓从明弘治十四年(1501)至民国三年(1914)三百八十三年间的发展历史。
其中严格的排行字辈谱,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观念,闪耀着中华民族姓氏三千多年文化渊源的历史光辉。对规范闽侯邓姓氏族辈序伦理世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尊严的氏族谱牒,是很不规范和不完整的。其中,对于始祖的记载,没有确切的纪年与真实的名字,对闽侯始祖在沙县光布公的世系中也没有明确的世次记载。使闽侯邓姓始祖与沙县光布公后裔世次派系难以衔接,也给我们这次修谱造成了世次断代的困难。
这次修谱,根据旧谱中提到的地点“沙邑”、“涌桥”、“鹭鸶潭”以及元祖“含公”、“川页公”、“男公”、“白公”等字眼,推敲判断,结合沙县涌桥邓氏宗族的历史关系,推断闽侯邓姓从沙县涌桥支系,属于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
为了更确切地把握闽侯邓姓发祥脉络,进一步弄清始祖的翔实资料,2O01年,宗亲维初、宇涛、扬捷、宇荣、宇忠、宙旭、宙辉等人,几次驱车,到沙县涌桥、夏茂、池窠等乡镇,以及龙岩市长汀县等地寻根问祖,走访当地邓姓本家,查阅当地宗亲家谱史料,追寻五百年前闽侯邓姓祖先的踪迹。
甚至到沙县涌桥鹭鸶潭以及闽侯邓姓发祥地厚陵坑,满山遍野寻找祖先的墓冢,以期从祖先的墓碑上获得闽侯邓姓始祖的有用资料,其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因此,在这次修谱中,闽侯邓姓氏族与沙县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支系衔接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并且据说,闽侯邓氏后裔已播迁到福鼎县以及台湾省等地,这次修谱也没能很好地查证并入编。五百年的时间与空间造成了如此的遗憾,给我们韵谱牒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这是所有宗亲都不愿意的。
这次修谱,在忠实于1914年的手抄本族谱并一字不漏地照搬的基础上,一、填补了旧谱无法入编的1914年至今近九十年间的世次空间内容;二、增加了鸿尾乡以及连江县支系,较为全面地入编了现代邓氏宗亲每个家庭的儿女(旧谱只编儿,不编女);三、增定了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排序谱;四、增加了有关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使编纂出来的《闽侯邓氏族谱》成为一本具有明显氏族文化特征的谱牒,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鉴赏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次修谱,增进了宗亲间的认识、了解,加强了相互问的团结、友谊,促进了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在广大宗亲的共同努力下,《闽侯邓氏族谱》终于面世了,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的历史使命总算完成了,大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资料不全或是不准,以及我们修谱的经验不足,才疏学浅,加上时间紧迫,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庇漏以及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宗亲以及先人后代给予理解、谅解。
希望邓姓宗亲“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邓姓氏族“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道德智慧,昭耀目月光辉!”
谨此为序,以告慰先世在天之灵,并祈祷后人永世昌荣!
维初2003年8月18目
于福州屏山
邓姓流源考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基础。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华姓氏当中,邓姓不属于大姓,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在700万左右,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34位。然而,邓姓历史渊源极为深刻,历代名人纷至辈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中华姓氏文化光辉灿烂的奇迹。
相传邓姓最早发源于中原,河南的南阳邓州。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在现今邓州市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州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州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州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
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
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渊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
"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侯。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
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邓州”,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邓州,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尚(19)宣(20)-粹(21)-代,计22明渊,经600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邓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监(30)-恺(31)-安(32)-襄(33)-沦(34)-铭(35)一文仲(36)一灏乎(37)一缙光(38)一成(39)一玢。
从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430余年,南阳邓州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至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
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25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41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
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国。其后百余年,历奎(43)-广汉(44)-锦(45)-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
邓明,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l8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邓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子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邓禹(2—58),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
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帝。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相传邓禹当年在邓尉山的庙里栽了四棵柏树,历经l900年的风霜雪雨,仍长得各有特色,被后人形容为“清、奇、古、怪”。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251),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197—264),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1028—1086)、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姓,湖南、江西邓姓,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姓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1775—1846),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门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姓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广东番禺人邓世昌(1849—1894),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精测量、驾驶。历任各军舰大副、管带。光绪六年,调北洋水师,官至中军中营副将、总兵衔,任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Q在甲午黄海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弹尽舰伤,欲以致远号冲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共同殉难。谱写了一曲反侵略的壮歌。
进入台湾的邓姓,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姓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姓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邓姓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今江苏省境内的邓姓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米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道,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弟,相朝钢。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辅试剑乡。递后大献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君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和村居。"
邓攸(?一326年),号伯道,东晋平阳襄陵人。其时,有邓任,晋惠帝时任直隶州校尉,因早年逝世,其子绥景由胞弟邓攸抚养。当时邓攸任河东太守,清明廉洁,颇得民心。永嘉末年(312年),因赵石勒作乱,邓攸携一子一侄南逃,全家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囚笼,再度远逃。路经泗水,又被冲散,牛马被夺,无法奔走,将子纯景系于桑园,请仁人志士收养,而自己则带着侄子绥景逃至江南,避居于福建的石壁都,即今宁化石壁乡。弃子存侄,感人至深。留下了《桑园寄子》的千古佳话。后人为其抱憾日:“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因此,现在南方客家又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人邓绾,即为邓绥传人。
邓绾 (1028—1086年)为宋成都双流人。为北宋官吏,进土第一。
熙宁三年(1070年),通判宁州(今甘肃宁县),时王安石变法。绾与安石政见相同,曾上时政十篇支持变法,历任集贤阁校理、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协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续知陈州、湖州,旋迁翰林学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赵顼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故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琐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召邓绾出知州。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愿出任,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仁辅试剑乡。邓绾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龙岩市长汀、上杭、连城等县,并迁播至广东、江西等。
福建省邓姓第二次入迁为沙县邓姓始祖邓光布,生于唐大中元年(847年)。根据史料《尚书录》记载“邓公布,唐光州固始人,字明远。僖宗乾符(874—878)初官崇安镇将,有智略”。另据《南阳邓氏家谱》“灵卫侯光布公传"记载“公讳光布,字明远,号南律,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由殿中侍御史同王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一898)王审知兄,与王审知(862—925)从王绪起兵,署为军正。绪为部下所杀,众推潮为主。后据泉州降唐,任泉州刺史。掩有闽中五州之地,释为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闽(885年)。初任福州县官,继为崇安镇将,后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巡视各邑。……景福二年(893年),与汀州司录参军摄沙县事曹公朋,谋徙县治于扬簧坂之凤岗山下……"
根据世次排序,邓光布为邓禹公第九世传人。亦即曼公第五十六世孙。邓光布生有二子,长子名顼,字尧宗,次子名舜,字尧卿。邓光布被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后,因率军抵御黄巢兵乱,在建昌(今建瓯县)被黄巢流矢所中,不治身亡。其后闽越王又令邓光布次子尧卿子承父业,授剑州路将军,行安抚事。尧卿“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猎至荆山,见其地山川秀丽,必然昌炽,遂徙沙部曲会聚子姓而居斯地,是为荆山始祖。尧卿继传至八世祖克谐公,字仲孝,生宋乾德五年(967年),卒宋明道二年(1033年),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克谐公生八子,依次为有朔、有冲、有崇、有汴、有职、有全、有仪、有金,以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房。八房子孙发达昌盛,迁播繁衍全国各省市,乃至海外。据不完全统计,光布公的后裔迁播至福建省各地以及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台湾等地,现有总人口达十五万以上。白宋至清有进士55人,举人30人,其中官至知县者25人,知府者12人,朝庭吏部级者9人。当代有大学士521人,研究生25人,硕士23人,博士11人。其中有教授、高级教师、诗人、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企业家、画家等职称者l36人。任科局级领导干部者110人,县团县级领导干部者41人,厅司级高级领导干部者7人,部级以上者2人。
福建省邓姓第三次入迁为福州古侯官县竹屿(今福州市晋安区),其始祖邓兴,“自唐五代(907—960)之间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宦入闽,卜居竹屿瑞胜里,仕宋宣议郎"。其生平事迹以及生卒时间均不祥,但其五代应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其宋应为北宋初,据此推测,其时间大约在907—1000年之间。其后裔现仍居住于竹屿,并迁播于闽清、连江等地。
闽侯邓氏祖先来自于沙县高桥乡涌溪村,属于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根据旧谱记载,始祖老太公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为躲避战乱,携妻王益娘,带幼子寿公、福公、禄公从沙县高桥涌溪到今闽侯县竹岐乡罗洋村境内(古称十七都)厚陵坑避难。据说,当年贵公携妻儿从沙县一路奔波到厚陵坑,暂停小憩时,看见此处视野壮阔,群山环抱,绵延逶迤,白雾飘渺,瑞气逼人。近观地势卧龙蛰伏,远眺远山龙腾虎跃,觉得此处必为神山福地。老太公正在惊叹之际,突然一道祥光闪过,看见一只母猪带着一群猪崽从对面山上一岩石间跳出,活蹦欢叫,使老太公仿佛间觉得上天有意,便决定在岩石下筑屋定居。
从此,闽侯邓氏祖先便在厚陵坑开劈田土,安居乐业。几年后,二子福公又回沙县涌桥继续祖业,生息繁衍。寿公与禄公则在厚陵坑永居。其中,寿公生六子:成明、成养、成德、成富、成祖、成琚,均为和房。禄公生七子:天养(为天房)、文汉(为附属天房)、文凤(为地房)、文龙(为人房)、天起、文鸾、文进。
而今,五百多年了,厚陵坑祖屋尚在。当年老太公发现的岩石依然耸立在祖屋山上。屋前养生池青波涟漪,碧莲飘移。祖屋右边摇弋着数株当年祖先种植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和水杉,祖屋左侧养生池边上并排耸立着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天杉,恰似巨龙过山。祖屋对面养生池傍则是一个黄土山包,整个构成一幅青龙吐珠的恢宏画卷,组成了闽侯邓氏祖屋风水宝地的壮观景色。
五百多年来,闽侯邓氏祖先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至今,子孙迁播于闽侯各乡镇,以及连江县、福州等地。据说,福鼎、台湾等地也有从厚陵坑迁徙出去的宗亲。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厚陵坑邓氏宗亲不断向外发展,而使厚陵坑世居的人口在不断外迁。而厚陵坑出去的邓氏子孙个个不忘祖训,知书达理,勤奋务实,注重“修身”,讲究“齐家”,“永言孝思维则”。近几年,迁居到闽侯县城甘蔗镇的邓氏宗亲不下十几户,有的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任科局长,有的创业当企业家。迁居到省城福州市的邓氏宗亲也有八九户,基本上都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厅级干部,有的是处级干部,也有的创办企业当老板。连江县的邓氏宗亲也有的靠勤劳至富,把家从边远的山村迁居到了县城。
邓姓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伟大的氏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邓姓创造了中华姓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地邓姓的郡望以及堂号就是邓姓氏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邓姓郡望主要有南阳邓州、安定、平阳、长沙、陈郡等。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南阳邓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邓氏以居邓州而著称,开基祖为邓况。
安定郡 置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其开基祖为东汉武威太守邓世龙。
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金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县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北魏移治于白马城(今临汾市)。开基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区。其开基祖为东晋荆州刺吏邓祭。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三国魏改为陈国,后复为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与郡望相关联的堂号,堂联,也具有氏族极强的特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看堂号和堂联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邓姓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藻堂、锦文堂、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
因邓姓源于南阳邓州,且东汉南阳邓州邓氏世代显贵,邓姓便以“南阳堂”为堂号。邓禹在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28人图象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而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为第一宿,而且邓禹很重视家教,曾要求其子13人每人要掌握一门技术,因此便有了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执艺堂、守艺堂等堂号。《东观记》有“训谦恕下士”之语,意思是邓训为人谦逊,宽恕礼待下属,所以有了“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人,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为平寿侯,因此,就有了“平寿堂”堂号。其他的堂号大多带有训诫劝勉的性质。
邓姓的堂联有以郡望为题的,比如: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
意思是说东汉南阳郡新野人邓禹家族盛极一时,为南阳郡之杰出代表,且英才贤德,万古留芳。
更多的堂联则是以人物为题的,比如:
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上联说刘秀统一天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明帝时拜为大傅,图象绘于云台(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图像于其上,以表彰其功勋),居诸将之首。下联说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伯温,皇祜年问(1049—1053)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左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
上联说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随他。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即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弃儿保侄的千古佳话。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
上联说春秋时楚武王夫人邓曼料事如神。武王子屈瑕讨伐罗国,邓曼知屈瑕必败,武王讨伐随国心重,邓曼叹日:“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邓曼的意思是说,满了就要晃荡,乃是不变的真理。后来,武王果然死于木之下。人言:邓曼知天道。下联说绥,幼好《书》、《传》,后为汉和帝后。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
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另传邓禹晚年隐居苏州邓尉山,手植"清、奇、古、怪"4拍,至今犹存。
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
1894年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志》,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为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
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少好篆刻,工器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存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
明代学者邓祓,有《易解》、《常熟志》、《濮好志》等传世。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
清代名将邓廷桢(143O一1500),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东汉大司徒邓禹子13人,时称“邓林材木"。
有的堂联是以劝世勤勉为目的的,比如: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日读书更高。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读书、为善。
有的祠联集人物、地理、劝世为一体,体现邓姓氏族深刻渊远的文化底蕴。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南阳堂邓氏祠联。上联寻根,写出了邓姓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清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湖北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写邓姓起源及东汉时期的极盛;下联写宗祠所处的秀丽的地理形势。
邓姓的通用堂联是: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这是一副史迹,寻根二者兼备的专用堂联。东汉是邓姓族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上联即讴歌直系祖邓禹等东汉诸公彪柄史册的光辉史迹,千古传唱。下联指南阳邓州为邓姓发祥地,邓州的邓姓子孙千秋万代,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几个世纪以来,这副堂联一直激励着普天下的邓氏宗亲辛勤操劳,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氏族光宗耀祖,并使邓姓世代英才辈出,万古流芳。
邓姓氏族的辈序排行,也具有宗族制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与思想观念。
辈序排行,就是以确定的文字顺序来规范宗族内严格的辈分等级制度。一般习惯以名字中的第二字作为辈分用字,亦称字辈,也有用第三字作为辈分用字的,第二字或第三字确定了,使同族的人便可以一目了然地辨认出谁是属于哪一辈分的,并明确自己在同族中的位置以及应该如何称呼对方。在姓名中使用辈序排行,可以确定别人或自己在宗族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反映了宗族人伦关系的秩序,规范了氏族历史发展的世次进程,是姓氏文化中最有价值和进步的精华所在。
从字辈的选字来看,有些家族直接引用《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或根据这些经典的警句格言做进一步的发挥;有些家族则是引用祖训、家训、族规的某些条文,或根据祖宗遗训的精神由全体族人共同议定。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选字,排列起来的字辈谱一般都有宗拜祖先、光宗耀祖、彰显宗亲、劝诫子孙等内容。
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谱,前定是
大兴正春,永言孝思维则;
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
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
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谱是:
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 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
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
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
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陆丰邓元文支派:
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
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
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
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
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
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里鹏程,世代荣昌
闽侯邓氏宗族的前定字辈谱已使用了30几代,历500多年,其字辈已使用告罄,这次修谱,经多方考证、研究,在前定字辈谱的基础上,又续定了新的字辈谱,内容为:
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
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
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
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此字辈谱集劝勉子孙,吉祥传世为一体,体现了南阳邓州闽侯邓氏宗亲的共同愿望。此字辈谱可再使用500多年,真的是,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维初2003年10月于屏山
作者:邓金林
序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是以家庭为基础,以记载家庭世系和事迹为中心内容的表册书籍。古语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叙无以知一姓之英奇”。
其实,纂谱、修谱自古就是重要之事,不只是“知一代之圣哲”,“知一姓之英奇”,还是解释“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的问题。更是对挖掘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时代,就曾有用甲骨文记载的宗谱。被誉为我国“第一家谱”的《孔府家谱》,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河南邓州档案馆的《邓氏家谱》比《孔府家谱》还要早近千年,且多四十代传人,是中国家谱的稀世珍品,由此可见,邓姓氏族自古以来,就有编修族谱的优良传统,并开创了中华氏族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先河。
当闽侯邓姓发祥500年之际,恰逢跨世纪的千禧之年,在这难得的历史时刻,闽侯邓姓宗亲友土、维亮、维团、维初、I则美l、宇涛、扬捷、宇荣、宇忠、宙旭、宙辉、美娇、诗团、金淦、书灯、成林等发起了编修族谱的倡议,并成立了“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
开始了艰辛、复杂的修谱历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所有闽侯邓姓氏族宗亲们的大力支持、热情帮助以及积极配合。
这次修谱,唯一可以根据的史料就是公元1914年的手抄本族谱。
这本手抄本旧谱,有四个序,分别纂于乾隆丙午(1786)、道光八年(1828)、同治戊辰年(1868)和民国三年(1914),说明闽侯邓姓祖先已经编修过四次族谱,并且以前的族谱还有图像。而传世的手抄本旧谱已没有了图像。她纪录了闽侯南阳邓州邓姓从明弘治十四年(1501)至民国三年(1914)三百八十三年间的发展历史。
其中严格的排行字辈谱,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观念,闪耀着中华民族姓氏三千多年文化渊源的历史光辉。对规范闽侯邓姓氏族辈序伦理世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作为尊严的氏族谱牒,是很不规范和不完整的。其中,对于始祖的记载,没有确切的纪年与真实的名字,对闽侯始祖在沙县光布公的世系中也没有明确的世次记载。使闽侯邓姓始祖与沙县光布公后裔世次派系难以衔接,也给我们这次修谱造成了世次断代的困难。
这次修谱,根据旧谱中提到的地点“沙邑”、“涌桥”、“鹭鸶潭”以及元祖“含公”、“川页公”、“男公”、“白公”等字眼,推敲判断,结合沙县涌桥邓氏宗族的历史关系,推断闽侯邓姓从沙县涌桥支系,属于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
为了更确切地把握闽侯邓姓发祥脉络,进一步弄清始祖的翔实资料,2O01年,宗亲维初、宇涛、扬捷、宇荣、宇忠、宙旭、宙辉等人,几次驱车,到沙县涌桥、夏茂、池窠等乡镇,以及龙岩市长汀县等地寻根问祖,走访当地邓姓本家,查阅当地宗亲家谱史料,追寻五百年前闽侯邓姓祖先的踪迹。
甚至到沙县涌桥鹭鸶潭以及闽侯邓姓发祥地厚陵坑,满山遍野寻找祖先的墓冢,以期从祖先的墓碑上获得闽侯邓姓始祖的有用资料,其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因此,在这次修谱中,闽侯邓姓氏族与沙县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支系衔接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并且据说,闽侯邓氏后裔已播迁到福鼎县以及台湾省等地,这次修谱也没能很好地查证并入编。五百年的时间与空间造成了如此的遗憾,给我们韵谱牒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这是所有宗亲都不愿意的。
这次修谱,在忠实于1914年的手抄本族谱并一字不漏地照搬的基础上,一、填补了旧谱无法入编的1914年至今近九十年间的世次空间内容;二、增加了鸿尾乡以及连江县支系,较为全面地入编了现代邓氏宗亲每个家庭的儿女(旧谱只编儿,不编女);三、增定了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排序谱;四、增加了有关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使编纂出来的《闽侯邓氏族谱》成为一本具有明显氏族文化特征的谱牒,具有一定的可读性、鉴赏性和实用性。
通过这次修谱,增进了宗亲间的认识、了解,加强了相互问的团结、友谊,促进了共同的繁荣与发展。在广大宗亲的共同努力下,《闽侯邓氏族谱》终于面世了,闽侯邓氏族谱编委会的历史使命总算完成了,大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但是,由于历史久远,资料不全或是不准,以及我们修谱的经验不足,才疏学浅,加上时间紧迫,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庇漏以及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宗亲以及先人后代给予理解、谅解。
希望邓姓宗亲“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邓姓氏族“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道德智慧,昭耀目月光辉!”
谨此为序,以告慰先世在天之灵,并祈祷后人永世昌荣!
维初2003年8月18目
于福州屏山
邓姓流源考
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基础。姓氏出现最早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实质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华姓氏当中,邓姓不属于大姓,在全国近13亿人口当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在700万左右,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34位。然而,邓姓历史渊源极为深刻,历代名人纷至辈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创造了中华姓氏文化光辉灿烂的奇迹。
相传邓姓最早发源于中原,河南的南阳邓州。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在现今邓州市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了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州地。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封到了邓州地,并建立了邓国。
武丁的叔父本姓曼,名德阳。曼姓是少吴之子的姓氏。少吴是黄帝的儿子,东夷部落的首领,号金天氏,以鸟为图腾。少吴有二十四个分支,主要活动在今山东境内,至今曲阜尚有一座少昊陵。少昊之子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因有功被少昊赐曼姓,一直下传到殷商,曼姓在邓州地立国后,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
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周恒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邻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
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邻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邻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并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十五年后(前688年),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明渊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为此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明渊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下的食物了。
"大夫们坚持进谏道:“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明渊固执己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鳌王四年(前681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邓州有个吾离村,有座吾离冢。吾离也是邓姓的始祖人物。他的儿子为邓祁侯。楚国灭了邓国之后,吾离的妹妹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亦即为楚武王的夫人。因为西周之间存有甥舅关系,所以亡国只是更号易帜,邓氏民众虽然没有遭受战争以及亡国劫难,但是,有的民众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迁徙,择居于华厦大地。
由于他们“系承曼姓,望出南阳邓州”,所以“南阳堂”的匾额,常常出现在全国邓姓人家的厅堂之上。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
自邓曼受封南阳邓州,赐邓氏以后,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2)-徽(3)-庆(4)-恒(5)-昆(6)-忠(7)-辉(8)-浩(9)-煦(10)-杞(11)-熹(12)-怡(13)-沛(14)-壁(15)-淳(16)-衡(17)-略(18)-尚(19)宣(20)-粹(21)-代,计22明渊,经600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春秋时,楚文王夫人是邓曼子孙之裔女。邓氏22世侯爵明渊称文王之子为甥,楚文王三子获悉楚将伐邓,便向邓侯渊明传报,明渊不听外甥之言,以致邓国为楚所灭,邓侯明渊成了亡国之君。
明渊之后的邓氏世系递演为:史(23)-和(24)-耀(25)-侃(26)-或(27)-晃(28)-萼(29)-监(30)-恺(31)-安(32)-襄(33)-沦(34)-铭(35)一文仲(36)一灏乎(37)一缙光(38)一成(39)一玢。
从明渊痛失侯爵至玢,历430余年,南阳邓州邓氏在沉寂中复苏。从邓史到邓耀一连三代都为布衣。至邓侃,时值公元前544年,周景王执政。
邓侃几经努力,开始跻身仕途,在徐州为官。25年后,其子邓或秉承父志,奋发向上,在周敬王时封中丞大夫。此后几代,邓氏族人仕途坎坷,官职不显。直至公元前314年,邓文仲才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宰,并冈官调,开始播迁繁衍,从新野迁居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邓成任沧州刺史,其子邓玢浩封为大夫。汉高祖时(公元前206年)41世中书大夫邓敏生二子,长子为通,次子为远。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人,本以行船为生,人称黄头郎。
据传,汉文帝夜梦有黄头郎推他上天见玉帝,然后派人找到了邓通,两人相见恨晚。因此,邓通深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汉文帝赐给邓通严道铜山,并允许他铸造钱币,富堪敌国。其后百余年,历奎(43)-广汉(44)-锦(45)-明。汉朝皇帝几经换代,邓氏族人仍有不少辅佐汉朝者。邓广汉,汉宣帝时为长乐府中丞大夫。
邓明,平帝时为御史大夫,时年仅l8岁。东汉开国元勋邓禹,即是西汉末大臣邓明的长子,南阳邓氏第47代世祖。
河南邓州不远处有个地方叫新野,新野有一个汉桑城,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城。新野是邓姓主要郡望之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名人。如东汉房子侯邓晨,娶刘秀的姐姐为妻;江汉的高密侯邓禹,在刘秀的二十宿将中排在首位;蜀国的车骑将军邓芝,是邓禹的后代;还有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汉献帝奋威将军高乐乡侯邓展,可谓是群众璀璨,万古流芳。
第47代世祖邓禹(2—58),东汉新野人,字仲华。是邓氏家族史中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自小聪明好学,与年长七岁的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起兵反莽后,拜邓禹为军师。邓禹为刘秀“延揽英雄,取信于民,立高祖之业而夺天下"。
刘秀对其言听计从,把他视为刘邦身边的张良。刘秀于建武元年称帝,号汉武帝。定都洛阳,统一全国,辉炳东汉。由于邓禹功高盖主,被迫交出兵权,回邓尉山隐居。历代百姓对邓禹敬若神明。
相传邓禹当年在邓尉山的庙里栽了四棵柏树,历经l900年的风霜雪雨,仍长得各有特色,被后人形容为“清、奇、古、怪”。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的邓芝(?-251),是邓禹的后代,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曹操麾下的邓艾(197—264),封万城亭侯,征西将军,为一代各将,帮曹操率军灭蜀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然而,邓艾的功绩反倒成了他遭殃的祸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偏偏邓艾不知,终被司马昭杀害于四川。
北宋时,成都有邓绾(1028—1086)、邓询武父子二人。今福建客家邓姓,湖南、江西邓姓,均为邓绾之后。他们都大显身手,为国建功立业。邓询武为宋神宗熙宁年问进士,宋徽宗时担任吏部侍郎,刑部尚书,恩典为宰相。
江苏的邓姓有位杰出的人物邓廷桢(1775—1846),江宁人,嘉庆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安徽巡抚,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曾与林则徐一起禁烟,整顿海防,建筑炮台,在厦门击退来犯的英舰。后来遭受投降派陷害,与林则徐同被革职并充军伊犁。
广东的邓姓大多是客家人。宋末元初,邓禹的后裔邓向、邓升、邓华山、邓绾,都是广东南雄邓氏开基祖。
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邓姓由福建宁化迁往广东梅县松口,邓志斋被奉为入粤始祖。他生有九子,分别取名“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他的子孙散居广东蕉岭、饶平、陆丰、惠州等地。
广东番禺人邓世昌(1849—1894),福州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精测量、驾驶。历任各军舰大副、管带。光绪六年,调北洋水师,官至中军中营副将、总兵衔,任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Q在甲午黄海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弹尽舰伤,欲以致远号冲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共同殉难。谱写了一曲反侵略的壮歌。
进入台湾的邓姓,大多在明、清两代。他们的祖籍在福建、广东和江西。他们使用的堂号主要是南阳堂,也有使用安定堂、高密堂的。他们把东汉高密侯邓禹奉为始祖。
台湾的邓姓记载是从邓显祖入台开始的。邓显祖江西抚州宜黄人,他先到达福建,后来随郑成功入岛,住在新化一带,死后葬在八卦山。
邓姓在台湾的人数,已进入一百个大姓之列。
邓姓发展到唐宋之际,南唐后主李璟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为躲避宋太宗的诏捕,其子天和逃至江苏,以父封邓王为姓。因此,至今江苏省境内的邓姓多为李从镒的后裔。
邓姓移居福建最早是在西晋末年,始祖乃邓攸。《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说“永嘉米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道,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弟,相朝钢。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辅试剑乡。递后大献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君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和村居。"
邓攸(?一326年),号伯道,东晋平阳襄陵人。其时,有邓任,晋惠帝时任直隶州校尉,因早年逝世,其子绥景由胞弟邓攸抚养。当时邓攸任河东太守,清明廉洁,颇得民心。永嘉末年(312年),因赵石勒作乱,邓攸携一子一侄南逃,全家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囚笼,再度远逃。路经泗水,又被冲散,牛马被夺,无法奔走,将子纯景系于桑园,请仁人志士收养,而自己则带着侄子绥景逃至江南,避居于福建的石壁都,即今宁化石壁乡。弃子存侄,感人至深。留下了《桑园寄子》的千古佳话。后人为其抱憾日:“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因此,现在南方客家又邓姓,是传自其侄邓绥。并迁播至香港、台湾、越南等海外。而客家历史名人邓绾,即为邓绥传人。
邓绾 (1028—1086年)为宋成都双流人。为北宋官吏,进土第一。
熙宁三年(1070年),通判宁州(今甘肃宁县),时王安石变法。绾与安石政见相同,曾上时政十篇支持变法,历任集贤阁校理、同知谏院,迁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协助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年),续知陈州、湖州,旋迁翰林学士,官至御史中丞。熙宁九年(1076年)因在宋神宗赵顼面前进谏,被顼帝责以有失中丞直谏,故贬于虢州(今河南卢氏县)。赵琐崩,赵煦即位为哲宗,降召邓绾出知州。邓绾秉性刚烈,厌倦公牍,不愿出任,假托病故,取道浙江直下福建,寄迹于泉州仁辅试剑乡。邓绾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龙岩市长汀、上杭、连城等县,并迁播至广东、江西等。
福建省邓姓第二次入迁为沙县邓姓始祖邓光布,生于唐大中元年(847年)。根据史料《尚书录》记载“邓公布,唐光州固始人,字明远。僖宗乾符(874—878)初官崇安镇将,有智略”。另据《南阳邓氏家谱》“灵卫侯光布公传"记载“公讳光布,字明远,号南律,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僖宗朝,由殿中侍御史同王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一898)王审知兄,与王审知(862—925)从王绪起兵,署为军正。绪为部下所杀,众推潮为主。后据泉州降唐,任泉州刺史。掩有闽中五州之地,释为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闽(885年)。初任福州县官,继为崇安镇将,后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巡视各邑。……景福二年(893年),与汀州司录参军摄沙县事曹公朋,谋徙县治于扬簧坂之凤岗山下……"
根据世次排序,邓光布为邓禹公第九世传人。亦即曼公第五十六世孙。邓光布生有二子,长子名顼,字尧宗,次子名舜,字尧卿。邓光布被王审知改封为剑州路将军后,因率军抵御黄巢兵乱,在建昌(今建瓯县)被黄巢流矢所中,不治身亡。其后闽越王又令邓光布次子尧卿子承父业,授剑州路将军,行安抚事。尧卿“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猎至荆山,见其地山川秀丽,必然昌炽,遂徙沙部曲会聚子姓而居斯地,是为荆山始祖。尧卿继传至八世祖克谐公,字仲孝,生宋乾德五年(967年),卒宋明道二年(1033年),官至银青光禄大夫。
克谐公生八子,依次为有朔、有冲、有崇、有汴、有职、有全、有仪、有金,以八音分为金、石、丝、竹、匏、土、草、木八房。八房子孙发达昌盛,迁播繁衍全国各省市,乃至海外。据不完全统计,光布公的后裔迁播至福建省各地以及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台湾等地,现有总人口达十五万以上。白宋至清有进士55人,举人30人,其中官至知县者25人,知府者12人,朝庭吏部级者9人。当代有大学士521人,研究生25人,硕士23人,博士11人。其中有教授、高级教师、诗人、工程师、经济师、农艺师、企业家、画家等职称者l36人。任科局级领导干部者110人,县团县级领导干部者41人,厅司级高级领导干部者7人,部级以上者2人。
福建省邓姓第三次入迁为福州古侯官县竹屿(今福州市晋安区),其始祖邓兴,“自唐五代(907—960)之间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宦入闽,卜居竹屿瑞胜里,仕宋宣议郎"。其生平事迹以及生卒时间均不祥,但其五代应为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其宋应为北宋初,据此推测,其时间大约在907—1000年之间。其后裔现仍居住于竹屿,并迁播于闽清、连江等地。
闽侯邓氏祖先来自于沙县高桥乡涌溪村,属于光布公第八代克谐公的后裔。根据旧谱记载,始祖老太公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为躲避战乱,携妻王益娘,带幼子寿公、福公、禄公从沙县高桥涌溪到今闽侯县竹岐乡罗洋村境内(古称十七都)厚陵坑避难。据说,当年贵公携妻儿从沙县一路奔波到厚陵坑,暂停小憩时,看见此处视野壮阔,群山环抱,绵延逶迤,白雾飘渺,瑞气逼人。近观地势卧龙蛰伏,远眺远山龙腾虎跃,觉得此处必为神山福地。老太公正在惊叹之际,突然一道祥光闪过,看见一只母猪带着一群猪崽从对面山上一岩石间跳出,活蹦欢叫,使老太公仿佛间觉得上天有意,便决定在岩石下筑屋定居。
从此,闽侯邓氏祖先便在厚陵坑开劈田土,安居乐业。几年后,二子福公又回沙县涌桥继续祖业,生息繁衍。寿公与禄公则在厚陵坑永居。其中,寿公生六子:成明、成养、成德、成富、成祖、成琚,均为和房。禄公生七子:天养(为天房)、文汉(为附属天房)、文凤(为地房)、文龙(为人房)、天起、文鸾、文进。
而今,五百多年了,厚陵坑祖屋尚在。当年老太公发现的岩石依然耸立在祖屋山上。屋前养生池青波涟漪,碧莲飘移。祖屋右边摇弋着数株当年祖先种植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红豆杉和水杉,祖屋左侧养生池边上并排耸立着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天杉,恰似巨龙过山。祖屋对面养生池傍则是一个黄土山包,整个构成一幅青龙吐珠的恢宏画卷,组成了闽侯邓氏祖屋风水宝地的壮观景色。
五百多年来,闽侯邓氏祖先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耘,生生不息。至今,子孙迁播于闽侯各乡镇,以及连江县、福州等地。据说,福鼎、台湾等地也有从厚陵坑迁徙出去的宗亲。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厚陵坑邓氏宗亲不断向外发展,而使厚陵坑世居的人口在不断外迁。而厚陵坑出去的邓氏子孙个个不忘祖训,知书达理,勤奋务实,注重“修身”,讲究“齐家”,“永言孝思维则”。近几年,迁居到闽侯县城甘蔗镇的邓氏宗亲不下十几户,有的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任科局长,有的创业当企业家。迁居到省城福州市的邓氏宗亲也有八九户,基本上都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厅级干部,有的是处级干部,也有的创办企业当老板。连江县的邓氏宗亲也有的靠勤劳至富,把家从边远的山村迁居到了县城。
邓姓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伟大的氏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邓姓创造了中华姓氏光辉灿烂的文化。各地邓姓的郡望以及堂号就是邓姓氏族文化的历史缩影。
邓姓郡望主要有南阳邓州、安定、平阳、长沙、陈郡等。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南阳邓州市。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邓氏以居邓州而著称,开基祖为邓况。
安定郡 置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宁夏中卫、中宁、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治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其开基祖为东汉武威太守邓世龙。
平阳郡 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金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县以南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北魏移治于白马城(今临汾市)。开基祖为西晋邓攸。
长沙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改为国。东汉复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区。其开基祖为东晋荆州刺吏邓祭。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陈国,献帝时改为陈郡。三国魏改为陈国,后复为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阳、太康、西华、鹿邑、柘城等地。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与郡望相关联的堂号,堂联,也具有氏族极强的特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看堂号和堂联就能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邓姓堂号有南阳堂、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守艺堂、执艺堂、平寿堂、谦恕堂、遗经堂、三登堂、萃涣堂、承启堂、十贤堂、敦本堂、嗣藻堂、锦文堂、杖策堂、两秀堂、集文堂、雍睦堂、报本堂、敦睦堂、继述堂、世德堂、崇孝堂、积善堂、绳武堂、孝思堂等。
因邓姓源于南阳邓州,且东汉南阳邓州邓氏世代显贵,邓姓便以“南阳堂”为堂号。邓禹在刘秀统一过程中功劳巨大,被封高密侯。永平中,画中兴功臣28人图象于云台之上,有二十八宿之称,而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为第一宿,而且邓禹很重视家教,曾要求其子13人每人要掌握一门技术,因此便有了高密堂,角宿堂、首宿堂、执艺堂、守艺堂等堂号。《东观记》有“训谦恕下士”之语,意思是邓训为人谦逊,宽恕礼待下属,所以有了“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人,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为平寿侯,因此,就有了“平寿堂”堂号。其他的堂号大多带有训诫劝勉的性质。
邓姓的堂联有以郡望为题的,比如: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
意思是说东汉南阳郡新野人邓禹家族盛极一时,为南阳郡之杰出代表,且英才贤德,万古留芳。
更多的堂联则是以人物为题的,比如:
云台首列,谏院知名
上联说刘秀统一天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明帝时拜为大傅,图象绘于云台(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图像于其上,以表彰其功勋),居诸将之首。下联说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伯温,皇祜年问(1049—1053)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左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
上联说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随他。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即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弃儿保侄的千古佳话。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
上联说春秋时楚武王夫人邓曼料事如神。武王子屈瑕讨伐罗国,邓曼知屈瑕必败,武王讨伐随国心重,邓曼叹日:“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邓曼的意思是说,满了就要晃荡,乃是不变的真理。后来,武王果然死于木之下。人言:邓曼知天道。下联说绥,幼好《书》、《传》,后为汉和帝后。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
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另传邓禹晚年隐居苏州邓尉山,手植"清、奇、古、怪"4拍,至今犹存。
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
1894年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250人壮烈牺牲。
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志》,世称“文行先生"。
石如篆书为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
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少好篆刻,工器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存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
明代学者邓祓,有《易解》、《常熟志》、《濮好志》等传世。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
清代名将邓廷桢(143O一1500),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
树称杞梓,邓林毓奇
东汉大司徒邓禹子13人,时称“邓林材木"。
有的堂联是以劝世勤勉为目的的,比如: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
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
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日读书更高。
南阳堂邓氏祠联。劝诫族中子孙读书、为善。
有的祠联集人物、地理、劝世为一体,体现邓姓氏族深刻渊远的文化底蕴。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
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
南阳堂邓氏祠联。上联寻根,写出了邓姓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
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清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
湖北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写邓姓起源及东汉时期的极盛;下联写宗祠所处的秀丽的地理形势。
邓姓的通用堂联是: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这是一副史迹,寻根二者兼备的专用堂联。东汉是邓姓族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上联即讴歌直系祖邓禹等东汉诸公彪柄史册的光辉史迹,千古传唱。下联指南阳邓州为邓姓发祥地,邓州的邓姓子孙千秋万代,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几个世纪以来,这副堂联一直激励着普天下的邓氏宗亲辛勤操劳,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氏族光宗耀祖,并使邓姓世代英才辈出,万古流芳。
邓姓氏族的辈序排行,也具有宗族制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与思想观念。
辈序排行,就是以确定的文字顺序来规范宗族内严格的辈分等级制度。一般习惯以名字中的第二字作为辈分用字,亦称字辈,也有用第三字作为辈分用字的,第二字或第三字确定了,使同族的人便可以一目了然地辨认出谁是属于哪一辈分的,并明确自己在同族中的位置以及应该如何称呼对方。在姓名中使用辈序排行,可以确定别人或自己在宗族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反映了宗族人伦关系的秩序,规范了氏族历史发展的世次进程,是姓氏文化中最有价值和进步的精华所在。
从字辈的选字来看,有些家族直接引用《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或根据这些经典的警句格言做进一步的发挥;有些家族则是引用祖训、家训、族规的某些条文,或根据祖宗遗训的精神由全体族人共同议定。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选字,排列起来的字辈谱一般都有宗拜祖先、光宗耀祖、彰显宗亲、劝诫子孙等内容。
闽侯邓氏宗族的字辈谱,前定是
大兴正春,永言孝思维则;
伯叔云台,世誉子孙长久。
宇宙立诚,为善自能赐福;
圣贤至训,修身乃可齐家。
湖南麻阳拖冲、锦和支派字辈谱是:
仁亚卧必丹,子土如尚兴, 学应成永玉,大开光明继
克绍鸿谟显,熙忠善述长, 修齐恒振志,懋德自流芳
广东麻阳九曲湾支派:
朝廷大国昌,宗德显其光, 记时臣明顺,邦安庆文良
广东麻阳三跃支派:
仁祖子文启,旦思兴景国, 大有万世上,朝纲经纶继, 家传功德昌,绍宗先维志,
安泰支元良,修齐增延懋,盛代庆正长
镇平邓彦拔支派:
受彦先观凤盛贤,仁敦福永远维新
丰顺邓上增支派:
文成汝芝上,金榜永名扬,诗礼佳常盛,传来益书香
陆丰邓元文支派:
维玉德文干元福,来坊辉广永世昌
陆丰邓定龙支派:
汉武绍兴日,云台报德时,贤能念乃祖,奕世继初基
陆丰邓荣祥支派:
荣华富贵万元兴,宏二广德佳丰盛
陆丰县深塘支派:
就春荣庆,发浪云开,新费士司,久永清堂
饶平下善乡支派:
道位仕禹,伯绍俊昌,家馨振起,邦国栋梁,联登科甲,金玉满堂,荣宗耀祖,长发其祥
大埔邓维冈支派:
行九永玉,友耀儒业,大振家声,易经教训,万里鹏程,世代荣昌
闽侯邓氏宗族的前定字辈谱已使用了30几代,历500多年,其字辈已使用告罄,这次修谱,经多方考证、研究,在前定字辈谱的基础上,又续定了新的字辈谱,内容为:
显达博学,展奕先志宏略;
明哲崇礼,启励祖勋功业。
诚信贤能,祥泽世代昌荣;
道德智慧,昭耀日月光辉。
此字辈谱集劝勉子孙,吉祥传世为一体,体现了南阳邓州闽侯邓氏宗亲的共同愿望。此字辈谱可再使用500多年,真的是,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
维初2003年10月于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