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族谱世系 >

邓氏族史探源

发布时间:2010-06-07 13:47:00 人气: 来源:未知

宇宙间人为万物之灵。人有思维、语言、文字,人有聪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人不仅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还同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以东方巨龙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邓氏旺族是中华民族中功勋卓著的一员。邓氏族人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在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作过不朽的奉献,他们的业绩已经标炳史册,他们的不朽风范,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
      水流千里必有其源,树高百丈必有其根。人必有祖先呵!不溯其源是忘祖,不绪其系是滥宗,忘祖滥宗,罪莫大焉!寻根溯源,炎帝,黄帝乃是中华民族开基立国之祖啊!炎帝艺五谷,尝百草,创医学,治百病。黄帝作甲子纪历法,分地野,则耕稼,教蚕桑,制冠裳,营宫室,立制度,创货币,作六书,刻秤臼,作器用,造舟车,置棺椁,发明指南车。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开国立业之基。
     据史料记载:邓氏宗族出自黄帝一脉,早在四千多年前,原始社会后期,地处华夏中原的有熊氏国君配附宝氏女生黄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以土德王,灭蚩尤代炎帝而有天下,都涿鹿,起元甲子,在位百年,崩于荆山之阳,葬于桥山子午向(今延安市黄陵县之北)。黄帝配西陵氏女嫘祖等四妃,生子二十五人,得姓十四人,以后五帝三王皆子孙也。以黄帝为一世祖,黄帝长子玄嚣生乔极,乔极生帝喾,帝喾生契,契被其兄尧帝封于商,赐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围,曹围生冥,冥生振(壬亥),振生微(甲微),微生报丁,报丁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十八世祖天乙(即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天乙生太丁,太丁生太甲,太甲生太庚,太庚生太戊,太戊生河亶甲,河亶甲生祖乙,祖乙生祖辛,祖辛生祖丁,祖丁生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曼季五子。小乙之子殷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其后人以邓为氏。曼公便是邓氏受姓始祖。曼公是黄帝第二十七代孙,是商汤王第十代孙。至今已历三千三百多年矣。传代已近一百三十世。邓氏是中华民族中受姓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
      商朝自成汤立国至纣王败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五百五十四年。商朝融合了中原及其周边众多氏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文化,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邓氏族人尊曼公为受姓——始祖。曼公传至第二十二代孙明渊公,即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国兼并,成了楚国的一个城邑。明渊公之后,一连三代近百年,邓氏没有为官。但是,邓氏后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至周景王执政期间,即公元前544年,曼公第二十六代孙侃公,几经努力,终于官至徐州剌史,管辖着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25年后,侃公之子,彧、质二公官至周敬王的中函大夫。其后,萼、监、安国、襄、沦诸公均诰赠文林郎,任为晋阳县令、南城宰、诰赠承德郎、直隶州牧。三十五世祖铭公世居河北(今河南),任牧州剌史。其子文仲、敬仲二人俱以文学著名。三十八世祖缙光公于公元前249年,秦主封为安陵剌史。其子邓成受秦始皇任为沦州剌史。四十世祖介公诰封为通天大夫,四十一世邓敏,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中宪大夫。邓敏之子四十二世邓通,文帝进封上大夫,受赐铜山,铸造“邓通钱”,通行天下。四十四世邓广汉宣帝时封为中丞大夫。四十六世邓泽在汉平帝时任新野县丞(谥封,文侯)。以上实例表明,邓氏失国之后,其后人不甘沉寂,拼搏向上,以自身的复苏生息,勤修业绩,为不同历史时期王朝服务,跻身仕途,发挥才智,寻求乐土,播迁宗亲,繁衍后代,为邓氏的崛起,佐汉中兴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西汉末年,即公元9年已巳,王莽废汉帝自立,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佐汉中兴之臣——邓禹应运而出。邓禹,字仲华,河南南阳新野县人,曼季公第四十七世孙。少时敏慧,13岁便能诵诗,后游学长安,与游学长安的刘秀相会,援为兄弟,知刘秀为非常人。公元23年,刘玄称帝,年号更始,乡里豪杰多推邓禹起事,邓禹不从。更始帝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领兵往定河北镇抚州郡。邓禹闻讯,即仗策北渡,追至邺(今河北临樟县西南),与刘秀相见。刘秀大喜,二人同宿,彻夜长谈。策划反莽复汉大计。自此,邓禹辅佐刘秀,延揽英雄,取悦民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灭王莽于长安,巢王郎于邺城,靖赤眉,削群盗,清四夷,天下一统。岁在乙酉,即公元25年,至高邑,设千秋台,立刘秀为东汉光武皇帝,成就了佐汉中兴的宏图大业。邓禹功冠群雄,名震关西,光武托以心腹之重,年仅二十四,官居一品,拜大司徒,封酂侯,随后因功,进封梁侯。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天下太平,进封佐丞相,高密侯,食邑四县。丁巳年(公元57年),光武帝驾崩,明帝继位,加封邓禹为太傅,位列云台功臣二十八将之首。次年戊午(公元58年)八月,禹公病逝,享年57岁,谥:元侯。禹公为东汉中兴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胸怀天下,不慕名利,不贪权贵在东汉政局稳定之后,主动引退,回乡教养子孙,使其各守一艺,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他为人厚重,“笃行淳备,事母至孝”,“资用国邑,不修产利”,深得光武、明帝等人的敬重。他的品德,风范和奉献精神为世人树立了一面永放光芒的典范!
      禹公有夫人四位,均被诰封为一品助国夫人。共生十三子。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皆封列侯。第六子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时初为郎中,为人诚信仁厚,谦恕下士,受人钦敬。元和初拜为张掖太守,因边境动乱,帝诏训为护羌校尉,屯兵驻防。鲜卑不敢近塞;羌胡来者,待以恩信,使其心悦臣服,驻守边垂十余年,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增进了边境各民族的团结和睦,深受各族民众爱戴,卒于任所,边民立祠祭奠,汉帝赠封为平寿敬侯,谥:安汉公。
      训公有五子一女,都为东汉的巩固和强盛作了贡献。长子隲,字昭伯,自幼聪颖,博通古今,娴明韬略,文武全才,以统帅之职,领兵出征,平定边境叛乱,回朝后,封为殿前大将军,总理朝政,历时三十余年,佐汉四帝,威服四夷,天下太平,因功进封上蔡侯。为东汉的巩固安宁和强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暮年遭宦官诬陷,含冤与其子邓凤闭门绝食而死。训公第三子悝,字照伯,年二十二岁,登科第,初为侍中谏议大夫,后因功封为、叶侯。协助长兄邓隲和小妹邓绥(和帝皇后),总理朝政,德化万氏,四十二岁而终。但死后也遭宦官诬陷。悝公之子邓广宗,字绍统,以战功封西平侯。内辅朝政,外镇西羌,羌人立生祠祀之。后也遭宦官诬陷,罢归故里,被逼自杀。
      训公之女绥,六岁读经史,十二岁通《经》、《史》、《论语》,十五岁入宫,十六岁选为贵妃,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冬,立为和帝皇后。元兴元年乙已(公元105年)和帝崩,因长子平原王有疾,立刚出生百日的次子刘刚为殇帝,不幸于次年夭折,绥皇后与其长兄邓隲定策,立皇侄刘祜为安帝。绥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十六年。她执政严明,内检左右,外抑宗族,封其兄邓隲仅为虎贲中郎将,对其宗族车骑将军犯罪,也严惩不贷。
      绥皇后,十分重视发展生产,鼓励发明创造。东汉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她封蔡伦为“蔡侯”,号令全国推广应用“蔡侯纸”。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国内发生特大洪水,绥皇后下令官府核实灾情,减免赋税。翌年,十八郡地震,二十八郡风雹,四十一郡水灾。绥皇后下令严禁奢侈浪费,对抗灾赈灾不力的太尉徐防、司空严勤等免职示警,拨公田账济灾民。
安帝永初元年丁未(公元107年),羌人暴动,邓太后采纳了虞翊的建议转守为攻。派长兄邓隲率兵出征,平定了叛乱,安抚了叛民。永初二年戊申(公元108年),京师洛阳大旱。三月一日,太后亲自视察,遇囚犯杜冷呼冤,太后当场明断,收洛阳县令下狱抵罪。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太后身体欠安,左右忧惶,为其祈祷,愿为代命,太后闻后,遂谴责左右,不得祈福滋事。
邓绥皇后临朝执政期间,水旱十载,四夷入侵,盗贼内起,她日夜操劳,躬身处置,减赋免税,救济灾民,使天下安宁,岁还丰穰。
     永初四年庚戌(公元110年)二月,邓绥下诏,博选太史学家刘珍及博士、议郎50余人,核定《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又下令官吏读经史,使宫庭上下充满着学术上进气氛。
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邓绥制诏,征河弟、济北河间王之子女等40余人及邓氏近亲子孙30余人, 教学经书,躬身监试,以文德教化子孙。
      安帝永宁二年辛酉(公元121年)二月,邓绥皇太后染病卧床,仍然带病乘辇到前殿,会见侍中尚书,察看太子宫殿修建情况,回宫后制诏,大赦天下。诏曰:“联以无德,母仪天下,但天不作美,和帝早去,而薄祐不天,早离大忧。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元元厄运,危于累卵。勤勤苦心,不敢以万乘为乐,上欲不欺天愧先帝,下不违人负宿心,诚在济度百姓,以安刘氏。自谓感彻天地,当蒙福祚,而丧祸内外,伤痛不绝。顷以废病沈滞,久不得侍祠,自力上原陵(光武帝刘秀陵墓),加咳逆唾血,遂至不解。存仁大分,无可奈何。公卿百官,其勉尽忠恪,以辅朝庭。”字里行间,饱含着邓太后尽心竭力辅汉室,济黎民,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慈母之情。当年三月,病逝。年仅四十一岁。与和帝合葬于顺陵。谥号:“熹皇后。”据古代谥法,“有功安人曰熹”,这个“熹”字,正好概括了邓绥皇后勤政爱民功勋卓著的一生。
      太后一死,风云突变。太后虽然勤勉国事,但称制终身,号令自出,安帝成年后,仍未还政,帝同虚设,自然产生了愤懑之心;加上安帝乳母王圣的挑拨,使安帝气愤难消;当乳母勾结宦官江京,李闰等人诬陷太后之兄邓悝、邓弘等人曾有废安帝立平原王的阴谋时,安帝便迫不及待地向邓氏开刀。将邓后宗亲——削职夺爵,废为庶人,流放边郡,后又追令地方官逼其自杀。安帝虽然找不到邓隲参与阴谋的证据,但仍然剥夺封爵,没收田产家资,遣归故里。邓隲父子自知申冤无门,含冤闭门绝食而死。
      邓太后尸骨未寒,族人惨遭冤戮,世人无不为之悲愤不平!大司农朱宠挺身而出,拖着邓隲的棺木,肉袒上朝,鸣冤。众大臣也纷纷为邓隲一门叫屈。安帝无奈,只好下令将邓隲棺木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隲归葬之日,满朝公卿同吊,莫不悲伤。直到顺帝即位后,才为邓隲一家恢复名誉。
      古代史学家曾经评说:“邓后执持朝政以招众谤,所幸者非为一已之私。她焦心勤勉,自强不息,排忧解患,惟为国家大事。”邓后生前,虽然对外戚有所约束,但身后,仍未幸免宗亲遭诬受戮。邓氏家族的盛衰沉浮,正好是东汉国运盛衰的表征。
       邓禹、邓训、邓隲和邓绥,一连三代,近百年,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强盛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其功业昭日月,英名垂千古,其人品、风范、奉献精神永放光芒!
祖德宗功世代相传。先贤前边走,英杰后边跟。邓禹的后代,自东汉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北宋,元朝明朝大清朝,直至民国与共和,邓氏英豪,朝朝代代,层出不穷。
      禹公后裔,当代伟人邓小平,又是一位功勲冠华夏,英名昭环宇的世纪典范。是他高举马列、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战友们一道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是他和战友们一道率领百万大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是他身处逆境三起三落,自强不息,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他的卓越功勋和不朽理论,已在华夏史册上闪闪发光!
      邓林之根盘数十里,始得参云凌霄者,因其本固;黄河之水,源于昆仑,历千回万折之后,放入东海,固其源远流长。邓氏望族,世德昭然,英才辈出,皆因祖德深厚,宗功伟烈!
      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禹公佐汉中兴,功高盖世,不慕名利,不求权贵,天下既定,自行引退。晚年隐居苏州邓尉山,手植四柏,至今犹存。为纪念邓禹,宋代在邓尉山修建了司徒庙,正殿供有邓禹像,院内存有当年邓禹公亲手种植的汉柏四株,已历经一千九百多年风霜雨雪,曾遭雷击,大难不死,故其状奇异,被誉为“活化石”、“吴中一绝”。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时曾多次观尝,并给四株古柏赐名为“清、奇、古、怪”。清者,主杆笔直,体态稳健,枝叶苍萃,伟岸挺拨,英姿飒爽。给人以潇洒,富有朝气的感觉;奇者,苍老遒劲,拨地而起,枝干奇特,状若青峰,主干折裂,一空其腹,犹如剖瓜瓠,宽容人立,给人以顽强不屈的感觉;古者,少皮秃顶,满身皱褶,盘旋而上,仿佛百索绕身躯,姿态萧穆,古朴庄重,而它的华盖被雪击断后,落地生根抽叶,又长出两株小苗,名为“怀中抱子”,如今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以粗犷憨厚的感觉;怪者,被雷击之后,一劈为二,一片远距母体,落地生根,呈蛟龙昴首,有势欲腾飞之感。如今四株古柏依然百折不挠,生机盎然,给人以充满活力和无限抗争力量之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斗霜傲雪,生机勃勃,正是邓氏望族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精神的像征。
      值此,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创四化,共建和谐社会之际,鄂赣两省数十县的禹公后裔,源自同祖共宗大被同眠的友爱之心,在公元一九八八年十八庄合修邓氏大成谱的基础上,重温国史家乘,进行考证补充续修。这是邓氏后裔尊祖敬宗,敦本清源,联九族,序昭穆,宏祖德,扬宗功,继先志,传家风,劢子孙,立新功的明智之举!
      本此,续修,简叙了邓氏血源始祖黄帝至受姓始祖曼季公这段远古历史;重录了受姓始祖曼公至中兴之祖禹公这段自强不息,接力拼搏的壮丽史迹;考证和充实了散居在鄂赣两省数十县的禹公后裔,繁衍生息,瓜迭延绵,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的世系实录。从而为后世邓氏子孙寻根问祖,接续家乘,提供了比较翔实的依据。使光辉灿灿的邓氏文化世代相传以至无穷。这正是本此续修家乘的邓氏族人的一致愿望。
曼公第112世孙志伟,派名其伟,字清元敬撰
公元2006年丙戌冬十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