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邓姓故里 > 祖陵纪念馆 >

广瑜邓公祠:香港乡村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4-03-25 11:53:42 人气: 来源:宗亲供稿

广瑜邓公祠:香港乡村的灵魂
◇ 李跃  成江  张定平
       从宗祠到商店、金属品制造厂,再到宗祠。这样的轮回,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就像城市需要一座钟楼一样,再小的乡村也需要一座宗祠。它是建筑,更是灵魂。
       广瑜邓公祠又名来成堂,位于香港新界元朗锦田水头村32号,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邓氏第21代族人邓像六(别名邓直见)为纪念第17代祖先邓广瑜(别名邓松峰)而建,是锦田北围3间邓氏宗祠之一。
       1782年,邓氏族人曾捐款翻新来成堂。除了作为祠堂以外,在1950至1960年代曾改作商店,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成为金属品制造厂,后来更遭荒废,祠堂残破不堪。1995年政府将广瑜邓公祠列为认定古迹(即具有法定古迹的资格,但未正式受法律保护),并出资维修。1996年完成翻新工程后,邓氏于元宵节前来宗祠进行点灯仪式。于2010年11月12日列为法定古迹。
       广瑜邓公祠为清代民间建筑,属两进一院三开间式设计,相对规模较小。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公祠以青砖和木桁(héng,梁上或门框、窗框上的横木)桷(jué,方形的椽子)修筑而成,屋顶以素瓦铺盖。屋脊、墙身雕带和檐板均饰有吉祥图案和雕饰。
       一提到香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高楼大厦和购物商铺,而香港的古迹其实别有一番风味。事实上,每个地区的建筑,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极具价值和意义。每到一处,博物馆、大学、文史馆是必去之地,这是最能够探寻一个城市原貌的地方。香港高楼林立,但香港宗族祠堂也随处可见。邓氏家族位居香港五大家族(锦田邓氏、上水侯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粉岭彭氏)之首。家族的风水塔是一座古塔聚星楼,位于新界元朗区屏山上璋围北面。邓氏家族早在九百多年前由吉水金滩镇白沙村徒出,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现在分布在新界的屏山、厦村、大铺头、锦田、龙跃头五大村落,有三万余人。香港邓氏宗亲对故乡人的来访非常热情,各村都在宗族祠堂内以最高家族礼节接待故乡来客。元朗古称“圆塱”(lǎng),从字面上讲,这里古代可能是一块水源充足的沼泽低地。
       邓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古迹之一,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粉岭龙跃头的松岭邓公祠,为三进式建筑,设三厅两院、后厅(正厅)设有祭坛,供奉祖先的灵牌。是粉岭区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祠堂,它始建于1525年,铁青色的砖墙一尘不染,大门上方红底粉金祠名、卧虎图及壁画光彩夺目,屋顶以石弯瓷制鳌鱼和狮子作装饰,室内的主梁和横梁均有精美的雕饰,刻工极为精致。正厅的祭坛中,供奉着刻有龙头的宋朝邓惟汲及其妻——宋高宗之女、孝宗之娣、光宗之姑母赵氏的木主牌。
       而在屏山的邓氏万里祖祠,一副“吉水流芳频馨藻结,屏山毓秀椒衍瓜绵”的对联则道出了祖基家世。厦村、屏山、龙跃头等村还保留许多完好的家祠,这些家祠不仅供祭祀所用,还藏有不少供族人求学的书籍和习武的刀、剑、戟、弓等。这些宗祠,原本也是培养后人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邓氏宗祠至今仍旧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从邓氏家族的文化和历史中,能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族文化。
新界邓氏的迁徙之路或与贸易相关,或与战乱有关。香港历史博物馆资料显示,19世纪中叶以前,也就是在香港仍未割让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香港地区的原住民主要由“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福佬”(又称鹤佬)四个族群组成,其中被称为“本地人”的人就是在北宋末年来到香港的,聚居于香港肥沃的平原之上,以耕种、收取田租或经营商铺为生。
       在邓氏宗祠有一副对联“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说的就是屏山邓氏的来源,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氏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是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屏山邓氏一族就是来自中原,或经江西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江西吉安府的一位书生,名邓符协,有幸进士及第,由于不善营谋,被朝廷派往边远的广东阳春县任职。赴任途中,由海路经过新界,见此地风景优美,土地肥沃,十分向往。但有任在身,赏玩了几日,便仓促前往阳春任职。退休后,邓符协没有回到家乡,而是举家迁往新界的锦田,为了长久计,甚至派人将家里祖坟也迁至此处。此后,就在锦田耕读传家。
       香港邓氏家族的所有宗祠,其势之浩,其史之明,均非一般宗祠可比。因而,香港把屏山等地的宗祠辟为文物胜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