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纪念馆
发布时间:2010-05-17 11:17:00 人气: 来源:未知
纪念馆简介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其前身为邓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宗祠,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
“邓世昌”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故宗祠正门按一品官员规格,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长条花岗石为基础,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砖砌墙,以进口坤甸木为柱和梁架,屋顶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有前后座,用两廊相连,并在四角各建1座阁楼。另有东院和后花园、东西门楼、前院和照壁等。正门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字样,两侧挂有“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后花园有一棵紫荆树和一棵凤眼果树,据传邓世昌当年赴威海前所植。花园外东面原有车马场、清光绪、宣统年间,幕名前来瞻仰均在此下车,再步行前往祠堂拜。
民族英雄邓世昌
抗日战争时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现在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邓世昌纪念馆被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广州市4个首批国防教育基地之一。这是该馆继国家三级博物馆、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后所获得的又一荣誉。
邓世昌的三儿五女:邓世昌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邓浩乾养女邓孝思;邓世昌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邓世昌孙子邓小鹏,孙女邓素娥(养女)(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后代)。
邓世昌外孙叶裕芳,外孙女叶爱兰、叶素兰(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孙子、孙女)。
邓世昌外曾孙叶兆麟、叶兆泰(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曾孙)。
邓世昌曾孙邓立峰,曾孙女邓立英、邓立群、邓立庄(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后代)。
邓立英,河北省宣化冶金环保厂高级经济师,河北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宣化区政协副主席。
邓世昌外玄孙叶新力、叶伟力(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玄孙)。
叶伟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科幻电影与未来时代》、《千万年的梦——人类和平之歌》。
中国军舰博物馆——中国海军名人堂http://60.250.180.26/hall/famous/famous.html
《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陈明福著
《英雄邓世昌》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鸿鸣著(本名乔洪明)
《民族英雄邓世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出版发行;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张家口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编审杨继先等。
《邓世昌》威海市志·人物传记(一),威海文史资料第五辑,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甲午名将邓世昌》连环画册,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一印刷,12000册,151页。绘画作者:潘志华,文字作者:陈红以及广州市海珠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区文联负责同志及学生代表等近100人共同撰写。内容介绍:连环画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一个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年代里出生、立志、求学、从军御敌到壮烈殉国的真实历史。
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
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
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现在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两馆珠联璧合、同映生辉,常年对外开放。2000年,广州市将该馆纳入“广州市一日游”的B线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1]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纪念邓世昌殉国100周年时设立。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大殿和两庑的《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史迹陈列,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200件,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东侧的附祠举办《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展出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分军舰模型,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其前身为邓氏宗祠,是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出生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宗祠,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
“邓世昌”于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从一品”官,故宗祠正门按一品官员规格,建6级台阶,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筑以长条花岗石为基础,高出地面1米后再用水磨青砖砌墙,以进口坤甸木为柱和梁架,屋顶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体建有前后座,用两廊相连,并在四角各建1座阁楼。另有东院和后花园、东西门楼、前院和照壁等。正门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字样,两侧挂有“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后花园有一棵紫荆树和一棵凤眼果树,据传邓世昌当年赴威海前所植。花园外东面原有车马场、清光绪、宣统年间,幕名前来瞻仰均在此下车,再步行前往祠堂拜。
民族英雄邓世昌
抗日战争时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现在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邓世昌纪念馆被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成为广州市4个首批国防教育基地之一。这是该馆继国家三级博物馆、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后所获得的又一荣誉。
邓世昌的三儿五女:邓世昌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邓浩乾养女邓孝思;邓世昌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邓世昌孙子邓小鹏,孙女邓素娥(养女)(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后代)。
邓世昌外孙叶裕芳,外孙女叶爱兰、叶素兰(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孙子、孙女)。
邓世昌外曾孙叶兆麟、叶兆泰(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曾孙)。
邓世昌曾孙邓立峰,曾孙女邓立英、邓立群、邓立庄(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后代)。
邓立英,河北省宣化冶金环保厂高级经济师,河北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宣化区政协副主席。
邓世昌外玄孙叶新力、叶伟力(邓世昌次女邓秀蝉后代,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玄孙)。
叶伟力,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战争电影与人类和平》、《科幻电影与未来时代》、《千万年的梦——人类和平之歌》。
中国军舰博物馆——中国海军名人堂http://60.250.180.26/hall/famous/famous.html
《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陈明福著
《英雄邓世昌》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鸿鸣著(本名乔洪明)
《民族英雄邓世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出版发行;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张家口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编审杨继先等。
《邓世昌》威海市志·人物传记(一),威海文史资料第五辑,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甲午名将邓世昌》连环画册,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一印刷,12000册,151页。绘画作者:潘志华,文字作者:陈红以及广州市海珠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区文联负责同志及学生代表等近100人共同撰写。内容介绍:连环画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一个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年代里出生、立志、求学、从军御敌到壮烈殉国的真实历史。
[编辑本段]
建馆历史
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殉国后,其族人用清廷抚银扩建为现今规模。1994年建馆,经全面修葺,旧貌新颜,昔日风采重现。邓氏宗祠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国38年(1949)秋,邓氏族人字祠堂内创办“世昌小学”。后曾改作妇产院。
1957年开始,邓氏宗祠为广州市结核病防治二所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内不少文物散失,附属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部分附属用地亦被违章占用。
1989年12月,邓氏宗祠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在邓氏宗祠建立邓世昌纪念馆。现在整座建筑恢复了清代式样,祠堂的木雕亦精心复原,并涂上油漆,重现了邓氏宗祠的原貌。展品陈列线长80米,通过近600张图片和复印件、雕塑、模型、文字说明等,反映邓世昌青少年时代、甲午海战及其战后影响,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邓世昌纪念馆常年举办“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展览,以中日甲午海战为主题,介绍邓世昌的生平及其爱国事迹,是广州市及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两馆珠联璧合、同映生辉,常年对外开放。2000年,广州市将该馆纳入“广州市一日游”的B线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1]邓世昌纪念馆于1994年纪念邓世昌殉国100周年时设立。馆址邓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后用邓世昌殉国的抚恤金扩建,成为一座三路、两进、三院、两庑,占地4700平方米的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祠内大殿、两庑和附祠已辟为陈列室。大殿和两庑的《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史迹陈列,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200件,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东侧的附祠举办《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展出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分军舰模型,反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