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古邓国再考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6:54 人气: 来源:未知

古邓国再考
李玉洁
 
       作者简介:李玉洁,女,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首席专家,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考古学、中国古代史的博士生、硕士生牵头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日本皇学馆大学客座研究员、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邓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诸侯国。“邓”发端于“夸父追日”死后所化“邓林”之“邓”。邓国分夏朝邓国和商周邓国。据有关史料记载,夏代邓国始于夏帝仲康之时,约为公元前20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建立夏代邓国,灭于殷商武丁年间(公元前13世纪),存在700余年。后商王武丁将其叔父曼公封于邓地,在夏代邓国的基础上建立曼姓邓国,直至春秋初年邓国被楚国所灭,邓国及其国都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近年来在湖北樊城北发现的“邓城”,当是邓国被灭国之后的迁徙之地。西周王朝所说的“巴、濮、楚、邓,吾南土也”一句中的“邓”,指的当是春秋早期曾在河南省邓州市建立的邓国。笔者在这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正于学术界的同事与方家。
       一、邓林、夏朝邓国
       夏代的邓国成立于夏帝仲康之时。明《嘉靖邓州志》卷二《郡纪》:“帝仲康封其子于邓”。
       但是这个诸侯国为什么称为邓国呢。笔者认为,也应该溯源查对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可能与邓国的国名有关。
       邓林最早出自《山海经》中《夸父逐日》故事里一个地名。《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那么,这个邓林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昔者楚人地……颖汝以为洫,江汉以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时指邓州)。”清孙希旦《史记·礼记·集解》记载“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邓州,古所称邓林之险。……盖州境古多名材。”张耀主编的《邓州古代史考》载:“邓州市林扒镇古称邓林”。
       从上述记载可知,邓林就在邓州境内,现邓州西南方的邓州市林扒镇古称邓林亦可佐证。
       大禹治水,开通山道,征服三苗,曾在邓地活动。
       大禹在邓地治水时研究出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修堤堵水之法,战国《孟子·滕文公》记载,大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其中的汉就是指汉水流域,今天包括南阳的几大河流:唐河、白河、湍河等都属于汉水水系。淮,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的河谷。‌泗,即泗河,是‌淮河流域南四湖的支流。大禹疏通九河之水流入东海;疏通汝水、汉水,淮河、‌泗河排入长江,消除了水灾。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传给了他。
       《史记·夏本纪》:(禹)“道九山:……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桐柏,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负尾,其山说是在今湖北安陆市北。这说明大禹在南阳一带活动,开通了桐柏山到达负尾山的道路。
       先秦《六韬》:“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以服南蛮”。三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部落,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的后裔,黄帝战胜蚩尤部落后,三苗遗民还多次叛乱,尧、舜多次发兵征讨。 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继承了尧、舜帝征服三苗的未竟事业,继续发动对三苗的战争。《墨子·兼爱下》引《禹誓》有:“以征有苗(即三苗)”文。《尚书·吕刑》也有禹“遏绝苗民,无世为下”的记载。当时,三苗居住在今南阳及江汉平原。大禹最终征服了三苗。征服三苗,统一江汉平原,曾深入到三苗的腹地邓地一带,并以邓为临时都城。所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汉书·地理志》云:“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路史·国名纪四》:“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南宋《路史》以及西安碑林的《华夷图》均认定邓为禹都。
       这些记载表明,今天南阳盆地不仅是夏人的居住的地方,还是大禹治水、开通桐柏山道、征服三苗,在今邓州、南阳一带活动,并以邓地为都城。
       大禹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启之后,太康、少康、仲康等相继继位。
       “帝仲康封其子于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有关学者推算仲康(前1986——前1974年)在位13年,他在位的时间正处于夏朝成立的前期。夏帝仲康封子相于邓林一带,建立夏朝邓国,国都在邓林,就在今天的邓州市。夏代邓国存在700余年,后被商王朝所灭。

       二、邓国及其国都皆在今之河南省邓州市境

       曼姓邓国,商王武丁时期在河南省邓州市建立国家。武丁约于丁巳年将其叔父曼公德阳封于夏朝时的邓国属地,建立商朝邓国,史称殷商邓国。丁巳年为公元前1264年,武丁11年。据《春秋左传·庄公六年》记载:“(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楚复伐邓,灭之。”邓国自公元前1264年建国,到公元前678年被灭,历时587年。
       春秋之后,楚国逐渐地在江汉流域兴起。邓国为了自身的安全与楚国联姻,邓国的女儿邓曼嫁给楚武王为妻,并为楚武王生下儿子熊赀。邓国君邓侯认为,邓国和楚国是关系密切、又是利害一致的国家,意欲利用联姻的办法,同楚国联盟,相互依存。
       邓国相对当时的谷、卢、罗、鄾、鄀等小国,应该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
       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于伐随的战役中。楚武王死后,其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邓侯认为,楚文王是他的外甥,相对楚武王,会对邓国更照顾。
       但是楚文王志在进攻中原,灭掉申、吕。而楚伐申、吕,必须过邓。邓,在今南阳市区之南偏西,是江汉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咽喉之地,地理上处于重要位置。楚武王时期就与邓国在鄾地发生过战争。至楚文王时期,伐邓、灭邓已经被楚国提到重要日程上了。
       楚文王继续开拓进入中原的通路。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以伐申为名,过邓,向邓国借道。当时邓国的大臣骓甥、聃甥、养甥,请求邓祁侯乘机杀掉楚文王,并且忠告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噬脐,就是自己能够吃到肚脐,即掉头之意。而邓侯却认为楚文王是他的外甥,不能自相残害,楚国又比较强大,因此不听从他们三人的意见,并且“止而享之”,犒劳楚国士卒。
       而楚文王在攻灭了申国之后,返回途中,就攻打了邓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又向邓国进攻,楚文王终于把邓国灭了。
       从以上文献记载来看,楚灭掉邓国是非常容易的。现在争论的两派观点:一个认为邓国是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境,另一个认为当年的邓国在今湖北省樊城之北的邓城。
       楚武王时期,楚国大启群蛮,扩疆弃土,灭掉贰(湖北应城县)、轸(湖北应城县西)、郧(今湖北郧阳区境)、鄀(今河南商密、淅川县等)、绞(今湖北郧阳区西北)、州(今湖北监利县东之州陵城)、蓼(今在河南唐河县境)、随(今湖北随州市境)、唐(今湖北枣阳、襄阳境)、卢(今湖北襄樊西南)、罗(今湖北宜城县西二十里有罗川城)、鄾国(汉水北边,邓国附属国)。楚武王时期,襄阳及今之樊城已经并入了楚国的版图。那么楚文王所灭的邓国,绝不是樊城考古所见的“邓城”。其实樊城考古也没有发掘到“邓城”。
       至于邓国的国都,当然是国君所在之处,就是国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古代中国把祖先宗庙所在之处曰都。祖先宗庙所在之处就是帝王所居之处。根据生居死葬的一般规律,包括国君在内的高等级墓地附近不远的范围内一定有同时期的都城与核心区,如平顶山滍阳镇应国墓地与都城、琉璃河燕国墓地与都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与都城等。见于正史的邓国侯吾离的陵墓在邓州市城区东南角,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最好的证据。邓国的国君一直就在邓国城内,当然这里就是邓国之都了。

邓国侯吾离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讲究“天地之中”的“择中”理念,具体表现在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与城市布局的中轴对称。邓州市完全符合邓国时“择中”条件,而今湖北襄阳邓城距离汉水5公里左右,显然处于邓国的南鄙。

周朝邓国疆域示意图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地图
 
       汉水以北的鄾国是邓国附属国。《太平寰宇记》卷145,襄州邓城县“鄾城”条云:“即古鄾子之国。邓之南鄙”。《方舆纪要》卷79襄阳府襄阳县“邓城”条附“鄾城”引《寰宇记》云:“鄾城在邓城南八里”。
       鄾国和邓城都在汉水北边,两地相距4公里,位置基本重合,所以不会同时存在。如果二者同时存在,而邓城真的是邓国都城,那么同为“汉水以北”的鄾国往哪里摆?鄾国都城在哪里?又何称“邓之南鄙”?唯一的可能,就是二者没有同时存在,邓城所在的地方原是鄾国的土地,说明邓城是在鄾国以后或邓国灭国之后才有的。
 

谷歌地图中邓城距汉水的距离

 
       见于正史的鄾国于公元前703年,邓与楚巴之战时被灭国了,鄾国所属的邓城一带成了楚地,就不再属于邓国了。此后,邓国又存在了26年,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
       从时间上说,邓城是楚灭邓后的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存在295年)中期才有的城市。
       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即邓国在进入春秋93年的早期时就被楚国所灭。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在《考古学视域下的邓国地望新探》中说:“(邓城)从城垣包含的陶片看,其最早也不过春秋中期。”
       国家文物局在认定邓城多处贵族墓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的年代也是春秋中后期时代。而邓国存在近600年,除去进入春秋93年,邓国在邓城附近没有春秋以前近500年的邓国贵族墓地和文物出土。
       从邓城遗址规模上说,更像是楚国灭邓之后所设县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湖北襄阳城市历史地理考察报告》记载:“邓城遗址的规模应在中都等级,达不到“国”的规模。”“从城址面积角度考虑,邓城遗址更像是楚国灭邓之后所设县城;再对比楚国封君、其他楚县面积,则多与邓城遗址规模类似。比较之下,现今所见的邓城遗址更可能是文献所说的楚邓县遗址。”
       邓城遗址面积只有区区0.64平方公里,与其他楚县面积相当,考察报告直接否定了邓城遗址是古邓国都城的结论。

       三、樊城考古所说“邓城”当是邓灭国后的迁徙之处

       樊城之北考古说的邓城当是邓国灭亡之后的迁徙之处。
       如前所述,楚文王对他的舅父邓国国君毫无怜惜之意。亲情是普通百姓所具有的情感,王侯将相们是没有的。
       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等历代楚君的职责就是吞灭所有的诸侯国,然后霸占中原。直至楚庄王时期,楚国已经把疆土扩到中原华夏国家了,眼看要引起华夏国家的愤怒情绪,才开始采用一些较委婉的、争取民心的手段。但是楚国是一个虎狼之国,绝不会绕过任何一个送入虎口的小国。
       楚国对被灭的诸侯国如何处置呢?
       春秋时期,楚灭国40多个。楚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向外扩张,尽可能地把政治、军事、经济的权力集中在楚王手中。这样楚国对其所灭掉的国家和新得到的领土,不再封给贵族作采邑,而把它变成楚王直接控制的县邑。从楚武王政权开始,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最早的县邑制。
       楚对被灭国的贵族实行灭国不绝祀的优惠政策。为了便于控制他们,楚剥夺了他们对政治经济的最高统治权力,对他们实行迁徙政策,即让他们迁徙,离开故土。楚为他们筑之以城廓,授之以田宅,保留其宗庙社稷,给予优惠的生活待遇,但是他们必须没有任何权力。如楚国对被灭的权,“迁权于那处”。即把“权”国迁到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有那口城)。楚对于被灭的许(今河南省许昌市),迁徙6次之多:公元前576年,“辛丑,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叶,今河南叶县南。“楚子欲迁许于赖。”赖,今湖北随县东北之厉山店。公元前533年,“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夷,一名城父,在今安徽亳县。“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公元前526年,“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白羽,今河南省西峡县西关外。公元前506年“许迁于容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稍东约三十里。
       赖,“迁赖于鄢”。鄢,今湖北宜城县南。蔡,《左传》哀公四年载,“左司马纥、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负函,在今河南信阳市、县境。蔡被灭后曾徙于此。
       公元前688年楚灭邓国的北邻申国,将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迁往信阳地区安置,史称“信阳之申”“东申国”。
       春秋时期,楚国迁灭国贵族、百姓到别处安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那么今樊城北所发现的“邓城”,当是邓国被灭国之后的迁徙之处。
       为什么说今樊城北所发现的“邓城”,是邓国被灭国之后的迁徙之处呢?
       如前所述,邓国在夸父时期已经有了邓林,夏代就有邓地、邓民,之后商武丁分封其叔叔到邓地,建立邓国。邓国就在今河南省邓州市,春秋前期,邓国灭亡。
       樊城北所发现所谓的“邓城”遗址,并没有发现邓国的城墙和城垣,只发现一些灰坑和墓葬。而且,这些灰坑和墓葬都是比较晚期的。
据专家考古考证,邓城城垣,其最早也不过春秋中期,墓葬是春秋中期及以后时期。
       所以,邓城与春秋早期被灭的邓国没有直接关系。
       考古人员在“邓城”遗址东北约5公里处的山湾墓地,经过正式发掘的墓葬有34座。其中33座东周墓葬,1座秦汉墓,分别为春秋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等属于5个时代的遗存。山湾所发现的墓葬的时代上限约为春秋中叶。而邓国是春秋前期被楚国灭亡的。山湾墓地应该说与灭国前的邓国没有关系。
       另一处襄樊邓城黄家村遗址(以下简称“黄家村遗址”),发现了比较早期的遗存灰坑。这个遗址共有东区和西区,全是灰坑。襄樊“邓城”说的主要根据是这两个区发现的灰坑遗存。黄家村遗址东区的发掘简报说:“这批遗存的时代应在春秋早期,具体时代上还应有早晚之分。其中遗址第4层及H19第3层和H18、H20~H24为春秋早期前段,遗址第3层及H19第2、1层和H15~H17为春秋早期后段,特别是H17及H19第1层可能已到春秋早、中期之际。”
       灰坑中虽有春秋早期的遗存,但是根据这些灰坑遗存,又怎么能认为就是邓国的遗存呢。刘士茹先生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说:“这正是楚灭邓以后的一处楚国墓地。”这可能是一个楚灭邓后的楚国墓地。
       《湖北襄阳城市历史地理考察报告》记载:“邓城周围少有贵族聚集,墓葬中只是偶能见到大夫级别的,从周围所出的异国铜器所看,邓城可能接纳异国等级较低的移民,或是承担一些军事方面的职能。”
       “比较邓城遗址和楚皇城的墓葬规制和出土文物可知,汉水北岸的邓城遗址规模则较小。文物品格也比较低。墓葬中埋藏的低品格文物应该是他们的私人收藏。这也侧面说明,楚灭邓后,迁灭国后的邓国贵族到邓城,应该是可信的。”
       根据以上史料,笔者认为,这个“邓城”应该说是邓国被灭之后,邓国的遗民的被迁徙之处,并不是灭国之前的邓国。
       综上所述,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可以考证春秋商周邓国及其国都是在今河南省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