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邓姓根源在邓州 一脉相承数千载

发布时间:2024-11-08 17:33:01 人气: 来源:未知

邓姓根源在邓州    一脉相承数千载
王宏勋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邓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于天下邓姓人来说,邓州是他们心中永远难忘的祖根。邓州,见证了邓姓的兴起、发展与传承,被公认为邓姓人的重要发源地。根植于邓,一脉相承。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是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走得更远所不可或缺的底气。邓州,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承载着邓姓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邓州名“邓”,或许就是因为古老的邓国奠定了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代表着地域文化的底色。
       根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邓州市八里岗遗址出土文物标本进行的C14测年测定,八里岗遗址形成的时间上限距今为6800年,这表明早在距今6800年前就有人类在邓州生存定居。邓州在古邓国之前是“夸父追日”留下的“邓林”和“帝舜都邓”的“邓墟”。司马迁说:“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南阳,本夏禹之国。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朴。”《路史·国名纪四》:“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史书最早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建立邓国,史称夏代邓国,后被商王朝灭掉。商王武丁丁巳年(前1264年)“封其叔父曼于邓”,又成立了归属商王朝的邓国,史称殷商邓国,其文化底色应是一脉相承。殷商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延续了587年,传国君22位。殷商邓国的第一位国君曼公无疑就是邓姓的鼻祖。周朝时邓国是地位较高的侯国,国君被称为“邓公”。
       历史记载中,古邓国比较有作为和大的影响力的是第十九代国君吾离。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据《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展示了邓国的影响力和外交活动。吾离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桑,鼓励冶铁铸造,“邓师铸剑”曾闻名天下,又广泛与列国建交,邓国曾一度崛起,屹立于列国之林。吾离是被正史记载的邓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
       公元前700年,吾离死后,葬于国都东南角,今湍河街道办事处八里王居委会吾离冢居民小组,吾离陵也是唯一有考的邓国国君葬身之所,他的墓地是已知最早的邓国国君陵墓,故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吾离陵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也成为邓州古老历史的标志,是天下邓姓人祭祖的圣地。



 
       根据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历史学学士,研究馆员王先福《考古学视域下的邓国地望新探》记载:“根据生居死葬的一般规律,包括国君在内的高等级墓地附近不远的范围内一定有同时期的都城与核心区,如平顶山滍阳镇应国墓地与都城、琉璃河燕国墓地与都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与都城等。”吾离陵是邓国国都在今邓州城区的重要证据。
       邓国作为“屏周”的异姓诸侯国,一直存在于周王朝的南部版图之上。邓国面临着日益强大的楚国的威胁。
       《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记载,巴国派使臣通过楚国要与邓国建立友好关系,楚国派道朔同巴国使臣一起往邓国,到邓国南鄙的属国鄾国时,鄾国人夺了他们所带的礼物,并杀了道朔及巴国的行人。楚国派人质问邓国,邓国不接受指责,于是楚国派兵和邓国在鄾国作战,并打败了邓国,鄾国自此消亡。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最终将其灭亡。尽管邓国的政治存在结束了,但其国君的后代,用国名“邓”作为自己的姓氏,使得邓姓得以延续和发展。邓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国的兴衰和变迁,以及当时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势力角逐。
       殷商邓国历经时代变化,在大国角逐、征伐的时期,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生存空间受到不断挤压,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严峻政治、军事形势下求发展,邓国延续近六百年靠的是独特的地理位置;靠的是过人的治国谋略;靠的是不屈的奋斗精神。
       春秋时,邓国国力并不弱。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邓国强盛时期疆域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其大致范围是北与今南阳市区相邻,东越过新野到达今天的桐柏,南边到达汉水,西边是今天的湖北谷城。邓国作为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在政治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国家间展开文化交流,经济互通,也采用灵活的和亲外交手段。邓曼,春秋时邓侯之女,楚武王夫人。 
邓曼为人贤惠聪颖,生子熊赀,后为楚文王。也就是说,邓曼是楚文王的母亲,所以楚邓两国存在㽒舅关系,邓国与楚、郑等国均保持有婚姻往来,这种婚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各国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邓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保存了实力,延缓了灭亡的时间。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壮大,不断扩张,先后灭掉了多个国家。有权国、息国、申国、邓国等十国。当时邓国区域比较大。从邓国与楚国、巴国的战争可以看出,邓国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军队表现出了一定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当时楚国想要北进中原、参与争霸,需要借道邓国,同时也避免来自后方的军事威胁。邓国位于南阳盆地南部,与申国一南一北,都是南阳盆地的重地。楚国与邓国联姻,不仅能够顺利北进,也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腹背受敌的情况发生,而邓国也希望通过与楚国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有和楚和亲的历史。
       公元前678年,楚国灭掉了邓国后,因楚邓两国存在㽒舅关系,就像楚灭申国一样,没有杀戮邓国贵族,而是将邓国贵族和子民安置在湖北襄阳邓城,便于监视居住,防止其复国。邓城是楚国灭邓之后设立的城邑,在汉水北5公里处。邓城作为邓国贵族供养地和子民生活区域,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便于来往省亲,并逐步发展起来。
       邓城作为邓国灭亡后贵族和子民的供养地这一观点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湖北襄阳城市历史地理考察报告》中得到了证实:“通过对比楚皇城与邓城的城邑遗址面积,周围墓葬的大小形态,所出异国青铜器不难看出,楚皇城和邓城曾有一段并立的时期,而且楚皇城的级别要比邓城高很多,聚集着一批大贵族,从城内曾出土的‘王’字画印可以推测,楚王或者与楚王关系密切的王室重臣曾经驻在楚皇城。邓城周围少有贵族聚集,墓葬中只是偶能见到大夫级别的,从周围所出的异国铜器所看,邓城可能接纳异国等级较低的移民”。
       商周邓国的都城一直在今邓州市城区。邓国在春秋时期南北边界,北到今南阳市城区南边;南部到汉水。紧邻汉水的邓城作为邓国国都显然既不居中,也不安全。从时间上可以看出,邓国于公元前678年,即春秋早期已经被楚国所灭。国家文物局在认定邓城城墙遗址、贵族墓地、出土文物是春秋中后期时代。这充分证明邓城是邓国灭亡后才建立的城邑。何况邓城紧靠虎视眈眈,位于汉水南岸的国家实力强大的楚国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若邓城是邓国都城,一河之隔的楚国灭邓易如反掌。邓州位于南阳盆地中,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远离楚国,符合做都城居中、安全的重要条件。
       古邓国的存在,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邓姓后人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发扬邓国的文化精神。邓州作为古邓国的国都所在地,也是世界邓姓的发源地,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邓姓后人前来寻根问祖。水流千尺皆有源,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1989年2月,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夫妇回国寻根问祖。邓威廉宗亲到邓州看到吾离墓,立即查对他所带回的《邓氏族谱》中王羲之为邓氏族谱写的序,认定邓州为邓姓发源地。
       邓州是世界邓氏族人的故里和精神家园得到了海内外的公认。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泰国、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港澳台等海内外数十万邓氏族人来邓州寻根祭祖。
       历史画卷舒缓而卷,邓姓根源款款而出。邓国、邓姓、吾离陵、南阳堂、邓州已经在我们脑海里扎了根。经过三千多年发展,邓姓后人蓬勃而生,如今邓姓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邓姓共有850万人,居全国第34位大姓,占全国总人口6.2‰。邓州是邓姓人的根,无人能撼,无需争辩。这种情怀流淌在血液里,深植在骨髓中。


四海邓氏思乡山,根亲文化千古传。
水有源兮木有本,南阳邓州故里天。
邓氏足迹海内外,满腔碧血荐轩辕。
信是西风吹不尽,铭记世祖吾离园。

 
       如果说大槐树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根,那么邓州就是邓姓人的根。时间改变的是容颜,却抹不去对根的思念,时间越久远,情缘更浓,情结更牢。根植于邓州大地的邓姓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八里岗像路标,给远方游子指引回家的道路;邓国春秋园像灯塔,为身在他乡游子指明前行的方向。邓姓人虽身在异乡,但情归桑梓。多一点思念,魂牵梦萦,多一份牵挂,代代相守。
       岁月流金,时光更迭。悠久的邓国所产生的邓姓、邓人、邓州、邓姓文化演绎着世事沧桑。邓州的山水是邓姓人的筋骨,树林是邓姓人的血肉,邓姓人先祖的灵魂就在这山山水水中。在历史征途上,有过许多伟大的时刻;在前行的岁月里,有过无数迎战的瞬间。邓姓人就像发光的星斗,在浩瀚的长河里闪烁,他们像划破阴霾的闪电,在历史的天空中光芒四射,他们的名字化作了纪念碑的碑文,他们的身影化作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坚力量。永恒的记忆,一脉相承数千年。
 
        【作者简介】王宏勋,邓州市一高中高级教师,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