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根基(源)在邓州
发布时间:2024-09-16 18:37:56 人气: 来源:未知
邓国根基(源)在邓州
刘德洲
刘德洲
近几年,湖北邓城与河南邓州为争古邓国遗址,闹得不可开交,在中国先秦史研究史界引起了小小波澜。笔者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经过反复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一个明确结论:邓国根基(源)在邓州。这是因为在距今四千年的夏朝和商朝时期,邓州一直作为诸侯国存在,时间长达1300年。不是楚文王熊赀[zī]贪心灭邓,邓国会长期存在下去。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按迹循踪、追本溯源,来探究古邓国悠久的历史。
一、夏朝都城在邓地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设在邓地。据《路史·国名记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邓地怎么会成为夏朝的都城了呢?是因为大禹曾在这一带长期活动和看中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关。《孟子·滕文公》记载,大禹治水“疏九河,瀹[yuè] 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文中的汉就是指汉水流域,今天包括邓州在内南阳盆地内的几大河流:唐河、白河、湍河、刁河等都属于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大禹采取因势疏导之法,代替其父亲修堤堵水之方。疏导黄河、济河、漯河之水引入东海;疏通汝河、汉水,淮河、泗河而排入长江,从而消除了水灾。
《史记·夏本纪》:(禹)“道九山:……桐柏至于负尾;道嶓[bō] 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桐柏,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负尾,其山说是在今湖北安陆市北。这说明大禹在南阳一带开通了桐柏山到达负尾山的道路。
大禹无论在治水活动中“薄衣食,卑宫室”“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还是组织民工修建了桐柏至负尾等九条山脉的道路,以及率大军在南阳征讨“三苗”过程中,都把今天的邓州作为他的都城和根据地。现在,在邓州市西南部的杏山办事处附近的大山上,尚存有大禹山、大禹庙等遗迹。
大禹将天子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姒[sì] 启。公元前2205年,姒启把京城由邓林迁移到安邑,邓地作为夏朝陪都。姒启死后,皇位传位给长子太康,太康死后,皇位传于弟弟仲康。仲康为了摆脱权臣后羿的掣肘,在斟鄩[xún]建立都城,封子姒相于陪都邓林,建立邓国。仲康死后,姒相接任王位,建都帝丘。尽管后来继任的几位国君,都没有把邓林再次设为国都,但邓林一直作为夏朝诸侯——邓国而存在。夏朝许多皇亲国戚一直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后代以国为氏,称邓氏。公元前2021年,奸臣寒浞[zhuó]夺取了夏朝的江山,杀死了国王姒相。姒相的儿子少康为了恢复大夏王朝,来到人多地广、民风彪悍的邓林,即邓国所在地,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当时的邓林,东部沃野千里,禾稼丰茂;西部峰峦起伏,林木葱郁,是一个光复夏朝基业的好地方。少康为了躲避寒浞的耳目,选择在邓林西部山区,日夜训练精兵。
在练兵的过程中,他们把吃不完的饭食,挂在树枝上,放在石头上。因天气炎热,过了一段时间,饭食变了味,产生出汁水甘甜爽口,食用过后,使人兴奋异常,回味无穷。少康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食品自然发酵原理,掌握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又发明了用粟米造酒技术,成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故邓林成为米酒的发源地。少康成人长大,光复夏朝,还都帝丘后,始终把邓林作为夏朝的陪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邓国,是夏王朝遗民居住之地。
二、商王武丁封叔父于邓
邓姓在中国是一个大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邓姓位居全国34位大姓,总人口850万人。邓姓最早出自姒姓。在邓州远古时代,这里有个部落首领邓伯温,曾跟随黄帝大战蚩尤。至夏朝,邓州成为夏帝仲康之子的诸侯国,即邓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邓氏。因为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所以这一支邓姓出自姒姓。
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在夏朝邓国的地方,封他的叔父曼季为邓侯,建立殷商邓国,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进入商朝以后,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因为商王朝的建立者出自子姓,所以这一邓国又被称为子姓邓国,后因武丁叔父姓曼,为曼公,所以这一邓国又出自曼姓,因而子姓邓国、曼姓邓国均为武丁叔父所封的邓国。
周朝时期,邓侯被封为侯国。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yú]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君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地位和权威的进一步提高。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近六百年。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灭邓后,原邓国子民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为姓,邓姓自此产生。
湖北的邓城是在楚灭邓之后才设立的安置原邓国的贵族的供养地,这在文史专家的考察报告中得到证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湖北襄阳城市历史地理考察报告》里说,“比较邓城遗址和楚皇城的墓葬规制和出土文物可知,汉水北岸的邓城遗址规模则较小。文物品格也比较低。墓葬中埋藏的低品格文物应该是他们的私人收藏。这也侧面说明,楚灭邓后,迁灭国后的邓国贵族到邓城,应该是可信的。”
楚邓两国是舅甥关系,所以邓国灭国后,一大帮皇族、皇亲、贵族和遗老,既不能杀了,留在原地又不放心。所以,就效仿十年前楚灭申国后安置申国贵族的做法,需要有一个地方安置下来,他们要住宿、要吃喝、要有活动场所,因此,就在后来成为邓城的地方建立一个安置点,供他们居住。随着岁月的更替,原来邓国的皇族遗老死去,就埋在邓城附近。
湖北的邓城是在楚灭邓之后才设立的,文史专家予以充分肯定。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先福在《考古学视域下的邓国地望新探》中说:“(邓城)从城垣包含的陶片看,其最早也不过春秋中期。”
邓国灭于春秋早期,而考古发掘定性邓城建于春秋中期以后,所以邓城与邓国没有直接关系。
“邓”字最早见书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夏代邓国存在近700年后被商王朝所灭。至商王武丁丁巳年(前1264年),据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推算,武丁将其叔父曼公德阳封于夏朝时的邓国属地,建立商朝邓国。殷商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商朝邓国存在了587年。总体算来,夏代邓国和商代邓国在邓州历史上存在了近1300年之久。
吾离是殷商邓国的第十九位邓侯,是名见《春秋》的第一位邓侯,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史称“中兴之君”。《元和姓纂》说:“邓,曼姓,殷时侯国。”据邓氏族谱等历史资料记载:他病逝于公元前700年,葬于都城东南角,今邓州市湍河街道办事处八里王居委会,原称吾离冢,今名吾离陵,这是至今发现的仅存的唯一邓国侯陵墓,故称“天下邓氏第一陵”,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吾离陵是海内外邓氏族人祭拜先祖,寻根联谊的圣地。这一圣迹是邓国国都在今邓州的最好佐证。邓州市委、市政府以吾离陵为基础,征地360余亩,投资近5亿元建设邓国春秋园。
邓字产生于《山海经》中的邓林,邓林建过邓国,邓国产生邓姓,邓州源于邓国。 邓林、邓国、邓姓、邓州一个邓字源远流长,贯穿古今邓州历史。
三、三次大战使邓国灭亡
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公为邓侯,建立邓国,史称殷商邓国。国都就在今邓州市城区,其疆域大致以今邓州市为中心,北起南阳市南部,与中心位于今天南阳市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新野县,与位于今桐柏县一带的曾国相邻;南边与鄾(yōu)国和楚国相连;西与谷国相望。西周时期,邓国的国力强大,同许多诸侯国都有往来。陕西省西安市文物中心收藏的《邓公鼎》、河南省平顶山市出土的青铜器《邓公簋》、湖北省襄阳市出土的青铜器《邓公牧铜簋》《邓公乘鼎》等青铜器说明,邓国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比较活跃。邓国与中原诸侯国往来密切,《春秋·桓公七年》载:“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
然而,从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开始,邓国与楚国间的三次战争彻底改变了邓国的命运。
第一次是邓与楚巴之战。巴国是位处今我国西南、长江上游的一个姬姓小国,因与邓国闹过矛盾,就想找楚国从中协调与邓国和好。鲁桓公九年(前703年)春天,派特使韩服来到楚国。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道朔和韩服走到汉水北岸邓国附庸国鄾国时,遭到鄾国人的袭击,抢去了他们携带的礼品,杀死了道朔和韩服。楚武王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派大夫薳(wěi)章为使臣前往邓国,让邓国查处此事,但不知何故,遭到了邓国的拒绝。楚武王闻讯大怒,于当年夏季,派大将斗廉率领楚、巴联军征伐鄾国。鄾为邓国的附庸国,位于邓国与楚国之间,汉水北边。楚、巴来侵,鄾就派人向邓国求救。邓国作为鄾国宗主国,为了援救鄾国就派遣大将养甥、聃甥率领邓军前去抵抗楚巴联军,历史上著名的“楚巴与邓之战”由此爆发。邓军与楚巴联军经过三次交锋,不分胜负。后来斗廉用计谋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并令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击,结果遭到楚巴联军的夹击,邓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鄾人也连夜逃散。此役楚巴联军灭了鄾国,并入楚国。
第二次是楚过邓伐申攻邓之战。楚文王即位第二年(前688年)冬天,便率领楚巴联军北上讨伐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宛城区)。邓国地理位置很重要,位于楚国、申国之间,是楚国进攻南阳盆地的咽喉之地,故楚伐申,必须借道于邓。当时邓国的执政者,是邓侯吾离的儿子,邓侯尚公。因为有舅甥关系,楚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正当理由,加上楚文王的母亲是邓国人邓曼,他不敢造次。楚文王引兵过邓时,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请他来到邓国都城(位置在今邓州城区),设宴热情款待。三位大臣骓甥、聃甥和养甥要他提防这位外甥,请求借此机会杀掉楚文王,可邓祁侯不听,仍按正规礼仪热情接待了外甥楚文王。次年(前687年)春,楚文王军队攻占申国,楚文王将申国的贵族和部分平民强行迁往申国东面的今河南省信阳市安置,以防其在原地复国叛乱。楚军自申返楚途中准备顺手牵羊吞并邓国。邓祁侯在诸位大臣的建议下,已感形势严峻,紧急备战,严防楚军攻击。楚国大军进入邓国境内觉察到紧张气氛。楚文王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绕过都城,沿路攻克几座城镇后,押运着战利品,得胜而归。
第三次是楚灭邓之战。邓国与楚国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姻亲关系并不能阻碍楚文王对邓国征伐的勃勃雄心。因为邓国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楚国向汉水以北中原大地的扩张,所以灭掉邓国打开战略通道,称霸中原是楚国的基本国策。邓曼健在时,楚文王顾忌母亲的感情,所以迟迟没有动手。楚文王十二年(前678年),楚文王的母亲已经去世,他再无顾忌,亲自率领楚巴联军,北上吞并了邓国。《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楚国灭邓后因邓国故地土地肥沃,禾黍丰登,便将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故邓州又称邓、穰、邓穰及古穰、穰原。
邓国虽然被灭,但毕竟楚邓是姻亲,因此,楚文王占领邓国之后,并未屠杀邓国国民,而是像消灭申国后的做法一样,逼迫邓国君主带领他的一班群臣、贵族及亲属,南迁到原邓国与楚国交界的边防城邑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一带予以安置,作为生养之地。当然更是为了便于控制,断绝他们的复国之梦。
综上所述,古邓国根基(源)在邓州,是不争的事实,不容篡改。
【作者简介】刘德洲,男,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应急管理局原副局长,现任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近几年,出版了150万字的《西山烽火》《西山鏖兵》《西山剿匪》系列长篇小说三卷四本,用文学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豫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剿匪反霸三段历史。出版长篇小说《岁月如歌》《岁月如花》《岁月如酒》三部。另出版中篇小说集一部,诗集、散文集和报告文学集、故事集各一部。同时,兼顾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先后写出三十集电视剧本3部,电影剧本6部,其中,已有电视剧《西山剿匪》,电影《残阳》《利益的较量》等3部在全国播出或即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