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邓钟岳与邓州春风阁
发布时间:2021-02-01 18:28:00 人气: 来源:未知
清代状元邓钟岳与邓州春风阁
● 常振会
邓州花洲书院的古碑廊内,镶嵌有一块清代状元邓钟岳撰文的《重建春风阁记》古碑。碑文为十分精到的欧体楷书,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下旬,记叙知州杜遹(yù)文重建春风阁的事。可惜碑已断残,仅存上半截,残高1.4米,宽0.7米。为研究这段史实,我查阅了载有此碑正文的《乾隆邓州志》,《重建春风阁记》正文共计527字,内容如下:
重建春风阁记
邓钟岳
邓州城东南有春风阁,宋范文正公治邓时所建。元明以来屡有废兴,明末尽毁于兵。雍正十年,泉州杜君来莅兹土,率先州人议重建焉。始事於十年仲冬,越明年六月告成,请记于余。余未尝至邓而见其所谓春风阁者,然不能不因之有感焉。儒吏之为治与俗吏不同。俗吏所用心者,在于刀笔筐篋,虽时于其民抚摩而噢咻之,皆非以为民也。故视所治如传舍,去之惟恐不速。儒吏则不然,相浃以情,而不欲相绳以法。抚其人,如家之妇子兄弟也;履其土,如家之庭堂房室也;考其业,如家之东作西成、春弦夏诵也。是以政通人洽,犹必为燕息之地、游观之所。良辰令节,与民嬉游其间。以尽其欢欣爱洽,而相与鼓舞於不倦。故其居也,民乐;其去也,民思。虽人远代隔,被其泽者无一二存焉。而后之莅兹土者,想其遗风余烈,咏歌流连,犹能使其民感奋激发于百世之下。方范公之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邓州未久也,涵濡薰陶,吏民安之;既徙荆南,而邓人留公,公亦愿留于邓。及公季子纯粹复知是州,有惠政。民犹曰:“此老相公赐也。”盖儒吏之效如此。今杜君莅任之始,举数十年已湮之迹修而复之。则其为政,亦必有同乎范公之用心者矣!或曰:“城之东南为文明之方,州之文士不显于时,以兹阁之废也。”余谓为政有体,而化民有机。修复先贤之遗迹,以感发其民人。宣扬德意,莫先於此。则州人之德行、道艺,有不蒸蒸日进于古者乎?!夫有司之受兹土也,父母与师之责兼属焉。既生养之,复教诲之。令民无一不得其所,而后即安。则杜君之志也。杜君讳遹文,宝坻人。
正文与残碑对照,满行应为48字,残碑第一行仅存18字,可知已残去大半。志书未录撰文时间及作者籍贯与时任官职,残碑左边两行分别是:“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浣”“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东昌邓钟岳撰”,正好是此内容。两相对照,除无书丹人外,基本可见全璧,是研究春风阁历史和范仲淹知邓惠政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邓钟岳盛赞杜君盛举,倡导儒吏德政
邓钟岳作《重建春风阁记》时,像范仲淹在邓州作《岳阳楼记》没有去岳阳一样,并没有来到邓州,他根据邓州人提供的资料和他对范仲淹的了解及一般楼阁的作用,有感而发,撰成此文。
此文首先说明春风阁创自范仲淹,接着用极简练的文字记叙知州杜遹文重建春风阁的经过,然后用大量的笔墨分析儒吏与俗吏为政的根本区别:俗吏用心在于想办法整治、驱使老百姓,把为官之地当作客店,只想着早早离开。儒吏则是以情化民,把他治理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任时给老百姓带来欢乐,离任后老百姓怀念他,并以范仲淹为例,说明儒吏为政的深远影响。从而说明杜遹文重修范公遗迹的意图和重要作用,表明了自己崇尚儒吏风范的心迹。
范仲淹知邓惠政,在人远代隔的情况下,邓州人依旧怀之不忘, “想其遗风余烈,咏歌流连”。而杜君知邓之始,便省察邓州文风衰微之因:“州之文士不显于时,以兹阁之废也。”春风阁创自范仲淹,“后之莅兹土者”(知州杜遹文),“修复先贤之遗迹” ,“使其民感奋激发于百世之下”。意在传承先贤精神,“则州人之德行、道艺,有不蒸蒸日进于古者乎?!”此文从知州杜遹文重建范仲淹遗迹春风阁说起,以范仲淹的知邓惠政为例,阐述为官理政的道理,非常生动感人,即使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知州杜遹文,字绍衣,号若洲,监生,直隶宝坻(今天津宝坻区)人。宝坻,古为渠阳,后属泉州,故邓钟岳于碑文开头称其“泉州杜君”,碑文结束时又称其为“宝坻人”。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杜遹文是大学士杜立德的曾孙,10岁时其父去世,他就能“读礼尽哀”。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念他家昔日的功劳,特地召见他,派他到河南当知县。他先后任职内乡、郾城、西平、临颍4县,因政绩突出,雍正十年(1732年)升任邓州知州。
杜遹文到邓后,重修春风阁,次年建成,请邓钟岳写下了这篇文章。除此之外,杜遹文在邓期间还重修了百花洲,大修了文庙;注意教化,教民革除“尚气轻生”的旧习,因而诉讼者稀少;鼓励百姓开荒种地,但不邀功,如实上报。他“教养兼施,人谓杜母(即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复出”。乾隆元年(1736年)调任陕州知州。
作者邓钟岳,时任职务中的“提督四译馆”即四译馆的主官。“四译馆”,是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太常寺”,清廷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太常寺少卿”为太常寺副长官,官阶正四品上。可能此时邓钟岳是以太常寺少卿的身份担任四译馆的主官。可惜石碑从“撰”字下面断去,不能断定此碑即为作者本人书丹。世传康熙帝称邓钟岳“字甲天下”,此碑若是其撰文并书丹更显珍贵。
雍正十年(1732 年),邓钟岳接到好友邓州知州杜遹文的盛邀,让其为重建邓州春风阁作记,激动不已。因为,不仅杜遹文是他的好友,他为好友在邓州任职,能够发展生产,注意教化,革旧立新,重视文化教育,恢复古迹原貌,促进邓州发展而高兴;更重要的是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世界邓姓发源地,是自己的故里。邓钟岳精通史书,热爱邓姓家族文化研究,对邓姓渊源了如指掌。他知道邓州历史上的邓国分为两段,夏朝邓国和商朝邓国。夏朝邓国存在了700 余年,殷商邓国存在了近600年,古邓国在邓州大地上共存在近1300年。商朝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邓国百姓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为姓,邓姓得姓于商朝邓国。所以邓钟岳对好友、故里的父母官杜遹文的邀请愉快接受,随即走笔成章,一篇 500余字的《重建春风阁记》佳作问世。
二、邓钟岳其人
邓钟岳,字东长,号晦庐。山东东昌卫(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第一名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称“贡士”。所有贡士都可以参加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殿试一般不再淘汰,只按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分三甲(三等),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邓钟岳是该科进士第一名,即“状元”。
邓钟岳得中状元后,即授职翰林院修撰。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恩科江南乡试副主考。雍正四年,以侍讲出任江南学政。雍正七年,改任广东学政,次年,由詹事府少詹事出任广东广韶学政。升任内阁学士。雍正十一年,升任礼部右侍郎,任《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后以事降为太常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下旬,邓钟岳以太常寺少卿任四译馆主官时撰写《重建春风阁记》。
乾隆元年(1736年),邓钟岳出任浙江学政。乾隆六年,由太仆寺少卿迁通政使。乾隆九年(1744年),以礼部侍郎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任江南乡试主考。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以疾致仕(退休)。不久病故,享年74岁。
邓钟岳为官数十年,主要权掌文衡,很有功绩。三次典考乡试,四次提督学政。每到一地,便刊刻经典名篇,大兴教育,颇有成就。
邓钟岳操行方正,既不阿权附势,也不随众苟同,是当时著名的贤良正品之人。经他所举荐的人,如左都御史梅谷成,通政使雷鋐(hóng),都是名闻当世的正直人物。
邓钟岳对父母侍奉尽礼。因父亲有病,厌恶烟草气味,他为此终身不吸烟。居家时对诸位兄弟友爱相亲,遇到有暮归过晚的,必定俟候于门。其孝悌之行,为乡里称颂。
邓钟岳能诗善文,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字也出众,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
三、春风阁今昔
春风阁位于邓州外城东南角城头上,范仲淹知邓时为启文运而创建,是古城邓州和花洲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邓州文运昌盛的象征。
春风阁创建时的规模及宋、元间的修葺情况,因明代嘉靖之前邓州没有志书流传下来,均无文字可考,所以嘉靖年间成书的《邓州志》在《舆地志》里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春风阁,州城东南隅土城上,宋范仲淹为守时建。”嘉靖之后直到清代曾多次重修,查邓州明清两代州志和花洲书院保存的碑刻,春风阁的修葺、扩建或重建主要有以下几次: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州张仙重建春风阁,翰林院检讨、邓州内乡县顺阳(淅川李官桥)人李蓘(gǔn)为之作《春风阁记》。当时的春风阁为“邓州八景”之一,名曰“城阁春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邓州知州潘庭楠作有《邓州八景诗》,其中《城阁春风》诗曰:“春风宋代阁,玉立巽城颠,桑麻醉宿雾,燕雀嬉和烟。仰怀春风人,俯赓南薰篇,长揖向来哲,解阜何万年。”同年,汝南道参政、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有《春风阁》诗。诗曰:“穰城形胜甲西京,飞阁崔巍接太清。父老总能谈旧事,邦君谁不慕遗名。云来飘缈高轩过,籁发依稀杂珮声。忽忆烟尘尚迷望,春风槛外古今情。”由此诗可以想见当时春风阁的雄姿和人们对范仲淹怀念之情。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夏忠重修春风阁,武昌知府、邓州人王聘作《重修春风阁记》。据碑文记载,此次重修春风阁的同时,还重修了范公祠,祠前建左右廊坊各3间、景范亭一楹、坊一座。“门屏前濬故池,引水种莲。外缭周墉,杂植树木,森蔚荫翳,旦暮晴霭上下,与阁凭依掩映,宛然一幅辋川图画。”
明清之交,战乱频仍,春风阁荡然无存,邓州名士彭而述寻觅古迹,不仅发出“杰阁峥荣想象间”的慨叹(彭而述《春风阁》诗)。
雍正十年(1732年)知州杜遹文重建春风阁,邓钟岳作记。同时他还重修百花洲,大修了文庙。
雍正十一年(1733年),范灿知邓州,重修春风阁,工未竣而离任。
雍正十二年(1734年)范仲淹后裔范灿知邓州,重修春风阁,工未竣而离任。继任者继续增益,不数年而告成。州人、岁贡生廖掞(shàn)为之作《春风阁记》。
雍正十二年(1734年),杜遹文来知邓州,继前任完成春风阁的重建工作,邓钟岳作记。
乾隆四年(1739年),邓州知州李治国重修并撰《重修范文正公祠阁碑记》。经过此次重修,春风阁、范公祠更加美轮美奂:范公祠前有两廊,各三间。前有山门,门为大厦,厦门南为洲,凿池得泉。池畔植桃柳,池中养禽鱼。洲上,建“仿乐亭”,架桥梁与两岸相连。自亭向东,栽种花木千余株。沿石阶可上城头,登春风阁。途中有石坊,上刻范灿题写的“宛南胜境”。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无锡人、荥泽县知县华灿来邓代理邓州知州期间,重修春风阁。现存《重修春风阁捐布施碑记》碑一通,记载500余人为此次重修慷慨解囊。惜未见重建碑记,建设规模及主持人失载。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邓州知州徐柱臣带头捐俸重建春风阁,并自撰《重建春风阁碑记》。此次重建始自当年春,至冬十月竣工。建三间两层楼阁一座,厢房四间,山门一间,耳房二间。从保存下来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春风阁图可以看出,道光时春风阁的建筑格局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另从我市已故著名画家王国道所作的《邓县春风阁(现在的邓县一中)》的素描图可以看出,花洲书院内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春风阁的雄姿。虽然“春风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但这个名字作为邓县一中的代名词依旧妇孺皆知,远近闻名。
2002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修花洲书院。在重修书院的过程中,2004年于原址重建春风阁,2005年竣工。新建成的春风阁为三层四面走廊楼阁式建筑,高15米,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廊柱12根,阁顶为独特的木结构“十”字脊,脊端为鱼龙吻与脊咬合,“十”字脊汇交处设宝顶,屋面覆以清水筒瓦,为江南园林楼阁式建筑风格。一楼东南西北四面皆悬挂“春风阁”匾额,分别为河南省书协原主席陈天然、宋代书法家苏轼、中国书协理事张志和、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的手迹。西向楹柱悬挂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杨德堂撰的抱柱长联“阁接穰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堂连花洲,城筑双廓,师承百代起人文”,由中国书协会员方玉杰书写。面北楹柱悬挂湖北阙东明撰写的抱住长联“层阁逼重霄,挂斗穿云,画韵千秋舒眼目;花洲遗胜迹,抚今追昔,春风一度豁心胸”,是河南省书协理事姜宝平的手笔。阁周围设平台,宽处达20余米,沿平台围以汉白玉雕花栏杆。石柱之间的栏板上交替雕刻《孔子圣迹图》(浮雕)和张志和书写的《论语》漫抄各37幅。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攀临远目,万象兼收”。
春风阁从范仲淹创建至今已970余年,其间虽历经患难,毁于兵火,但屡圮(pǐ)屡修,于今重现辉煌。既是对范仲淹创建书院的不尽思念,又寄托着对后来人满满的期许。
(作者系邓州市原文化局业务科长,文史专家,《范学研究》杂志编辑,邓州市书协副主席)
● 常振会
邓州花洲书院的古碑廊内,镶嵌有一块清代状元邓钟岳撰文的《重建春风阁记》古碑。碑文为十分精到的欧体楷书,作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下旬,记叙知州杜遹(yù)文重建春风阁的事。可惜碑已断残,仅存上半截,残高1.4米,宽0.7米。为研究这段史实,我查阅了载有此碑正文的《乾隆邓州志》,《重建春风阁记》正文共计527字,内容如下:
重建春风阁记
邓钟岳
邓州城东南有春风阁,宋范文正公治邓时所建。元明以来屡有废兴,明末尽毁于兵。雍正十年,泉州杜君来莅兹土,率先州人议重建焉。始事於十年仲冬,越明年六月告成,请记于余。余未尝至邓而见其所谓春风阁者,然不能不因之有感焉。儒吏之为治与俗吏不同。俗吏所用心者,在于刀笔筐篋,虽时于其民抚摩而噢咻之,皆非以为民也。故视所治如传舍,去之惟恐不速。儒吏则不然,相浃以情,而不欲相绳以法。抚其人,如家之妇子兄弟也;履其土,如家之庭堂房室也;考其业,如家之东作西成、春弦夏诵也。是以政通人洽,犹必为燕息之地、游观之所。良辰令节,与民嬉游其间。以尽其欢欣爱洽,而相与鼓舞於不倦。故其居也,民乐;其去也,民思。虽人远代隔,被其泽者无一二存焉。而后之莅兹土者,想其遗风余烈,咏歌流连,犹能使其民感奋激发于百世之下。方范公之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邓州未久也,涵濡薰陶,吏民安之;既徙荆南,而邓人留公,公亦愿留于邓。及公季子纯粹复知是州,有惠政。民犹曰:“此老相公赐也。”盖儒吏之效如此。今杜君莅任之始,举数十年已湮之迹修而复之。则其为政,亦必有同乎范公之用心者矣!或曰:“城之东南为文明之方,州之文士不显于时,以兹阁之废也。”余谓为政有体,而化民有机。修复先贤之遗迹,以感发其民人。宣扬德意,莫先於此。则州人之德行、道艺,有不蒸蒸日进于古者乎?!夫有司之受兹土也,父母与师之责兼属焉。既生养之,复教诲之。令民无一不得其所,而后即安。则杜君之志也。杜君讳遹文,宝坻人。
正文与残碑对照,满行应为48字,残碑第一行仅存18字,可知已残去大半。志书未录撰文时间及作者籍贯与时任官职,残碑左边两行分别是:“雍正十三年十月下浣”“赐进士及第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东昌邓钟岳撰”,正好是此内容。两相对照,除无书丹人外,基本可见全璧,是研究春风阁历史和范仲淹知邓惠政的珍贵实物资料。
一、邓钟岳盛赞杜君盛举,倡导儒吏德政
邓钟岳作《重建春风阁记》时,像范仲淹在邓州作《岳阳楼记》没有去岳阳一样,并没有来到邓州,他根据邓州人提供的资料和他对范仲淹的了解及一般楼阁的作用,有感而发,撰成此文。
此文首先说明春风阁创自范仲淹,接着用极简练的文字记叙知州杜遹文重建春风阁的经过,然后用大量的笔墨分析儒吏与俗吏为政的根本区别:俗吏用心在于想办法整治、驱使老百姓,把为官之地当作客店,只想着早早离开。儒吏则是以情化民,把他治理的地方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任时给老百姓带来欢乐,离任后老百姓怀念他,并以范仲淹为例,说明儒吏为政的深远影响。从而说明杜遹文重修范公遗迹的意图和重要作用,表明了自己崇尚儒吏风范的心迹。
范仲淹知邓惠政,在人远代隔的情况下,邓州人依旧怀之不忘, “想其遗风余烈,咏歌流连”。而杜君知邓之始,便省察邓州文风衰微之因:“州之文士不显于时,以兹阁之废也。”春风阁创自范仲淹,“后之莅兹土者”(知州杜遹文),“修复先贤之遗迹” ,“使其民感奋激发于百世之下”。意在传承先贤精神,“则州人之德行、道艺,有不蒸蒸日进于古者乎?!”此文从知州杜遹文重建范仲淹遗迹春风阁说起,以范仲淹的知邓惠政为例,阐述为官理政的道理,非常生动感人,即使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知州杜遹文,字绍衣,号若洲,监生,直隶宝坻(今天津宝坻区)人。宝坻,古为渠阳,后属泉州,故邓钟岳于碑文开头称其“泉州杜君”,碑文结束时又称其为“宝坻人”。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杜遹文是大学士杜立德的曾孙,10岁时其父去世,他就能“读礼尽哀”。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念他家昔日的功劳,特地召见他,派他到河南当知县。他先后任职内乡、郾城、西平、临颍4县,因政绩突出,雍正十年(1732年)升任邓州知州。
杜遹文到邓后,重修春风阁,次年建成,请邓钟岳写下了这篇文章。除此之外,杜遹文在邓期间还重修了百花洲,大修了文庙;注意教化,教民革除“尚气轻生”的旧习,因而诉讼者稀少;鼓励百姓开荒种地,但不邀功,如实上报。他“教养兼施,人谓杜母(即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复出”。乾隆元年(1736年)调任陕州知州。
作者邓钟岳,时任职务中的“提督四译馆”即四译馆的主官。“四译馆”,是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太常寺”,清廷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太常寺少卿”为太常寺副长官,官阶正四品上。可能此时邓钟岳是以太常寺少卿的身份担任四译馆的主官。可惜石碑从“撰”字下面断去,不能断定此碑即为作者本人书丹。世传康熙帝称邓钟岳“字甲天下”,此碑若是其撰文并书丹更显珍贵。
雍正十年(1732 年),邓钟岳接到好友邓州知州杜遹文的盛邀,让其为重建邓州春风阁作记,激动不已。因为,不仅杜遹文是他的好友,他为好友在邓州任职,能够发展生产,注意教化,革旧立新,重视文化教育,恢复古迹原貌,促进邓州发展而高兴;更重要的是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世界邓姓发源地,是自己的故里。邓钟岳精通史书,热爱邓姓家族文化研究,对邓姓渊源了如指掌。他知道邓州历史上的邓国分为两段,夏朝邓国和商朝邓国。夏朝邓国存在了700 余年,殷商邓国存在了近600年,古邓国在邓州大地上共存在近1300年。商朝邓国于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邓国百姓为了纪念故国,就以国为姓,邓姓得姓于商朝邓国。所以邓钟岳对好友、故里的父母官杜遹文的邀请愉快接受,随即走笔成章,一篇 500余字的《重建春风阁记》佳作问世。
二、邓钟岳其人
邓钟岳,字东长,号晦庐。山东东昌卫(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举,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第一名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称“贡士”。所有贡士都可以参加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殿试一般不再淘汰,只按成绩,重新排列名次。分三甲(三等),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邓钟岳是该科进士第一名,即“状元”。
邓钟岳得中状元后,即授职翰林院修撰。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恩科江南乡试副主考。雍正四年,以侍讲出任江南学政。雍正七年,改任广东学政,次年,由詹事府少詹事出任广东广韶学政。升任内阁学士。雍正十一年,升任礼部右侍郎,任《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后以事降为太常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下旬,邓钟岳以太常寺少卿任四译馆主官时撰写《重建春风阁记》。
乾隆元年(1736年),邓钟岳出任浙江学政。乾隆六年,由太仆寺少卿迁通政使。乾隆九年(1744年),以礼部侍郎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任江南乡试主考。乾隆十三年(1748年)夏以疾致仕(退休)。不久病故,享年74岁。
邓钟岳为官数十年,主要权掌文衡,很有功绩。三次典考乡试,四次提督学政。每到一地,便刊刻经典名篇,大兴教育,颇有成就。
邓钟岳操行方正,既不阿权附势,也不随众苟同,是当时著名的贤良正品之人。经他所举荐的人,如左都御史梅谷成,通政使雷鋐(hóng),都是名闻当世的正直人物。
邓钟岳对父母侍奉尽礼。因父亲有病,厌恶烟草气味,他为此终身不吸烟。居家时对诸位兄弟友爱相亲,遇到有暮归过晚的,必定俟候于门。其孝悌之行,为乡里称颂。
邓钟岳能诗善文,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字也出众,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
三、春风阁今昔
春风阁位于邓州外城东南角城头上,范仲淹知邓时为启文运而创建,是古城邓州和花洲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邓州文运昌盛的象征。
春风阁创建时的规模及宋、元间的修葺情况,因明代嘉靖之前邓州没有志书流传下来,均无文字可考,所以嘉靖年间成书的《邓州志》在《舆地志》里只有这样简单的记载:“春风阁,州城东南隅土城上,宋范仲淹为守时建。”嘉靖之后直到清代曾多次重修,查邓州明清两代州志和花洲书院保存的碑刻,春风阁的修葺、扩建或重建主要有以下几次: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州张仙重建春风阁,翰林院检讨、邓州内乡县顺阳(淅川李官桥)人李蓘(gǔn)为之作《春风阁记》。当时的春风阁为“邓州八景”之一,名曰“城阁春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邓州知州潘庭楠作有《邓州八景诗》,其中《城阁春风》诗曰:“春风宋代阁,玉立巽城颠,桑麻醉宿雾,燕雀嬉和烟。仰怀春风人,俯赓南薰篇,长揖向来哲,解阜何万年。”同年,汝南道参政、范仲淹十六世孙范惟一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有《春风阁》诗。诗曰:“穰城形胜甲西京,飞阁崔巍接太清。父老总能谈旧事,邦君谁不慕遗名。云来飘缈高轩过,籁发依稀杂珮声。忽忆烟尘尚迷望,春风槛外古今情。”由此诗可以想见当时春风阁的雄姿和人们对范仲淹怀念之情。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知州夏忠重修春风阁,武昌知府、邓州人王聘作《重修春风阁记》。据碑文记载,此次重修春风阁的同时,还重修了范公祠,祠前建左右廊坊各3间、景范亭一楹、坊一座。“门屏前濬故池,引水种莲。外缭周墉,杂植树木,森蔚荫翳,旦暮晴霭上下,与阁凭依掩映,宛然一幅辋川图画。”
明清之交,战乱频仍,春风阁荡然无存,邓州名士彭而述寻觅古迹,不仅发出“杰阁峥荣想象间”的慨叹(彭而述《春风阁》诗)。
雍正十年(1732年)知州杜遹文重建春风阁,邓钟岳作记。同时他还重修百花洲,大修了文庙。
雍正十一年(1733年),范灿知邓州,重修春风阁,工未竣而离任。
雍正十二年(1734年)范仲淹后裔范灿知邓州,重修春风阁,工未竣而离任。继任者继续增益,不数年而告成。州人、岁贡生廖掞(shàn)为之作《春风阁记》。
雍正十二年(1734年),杜遹文来知邓州,继前任完成春风阁的重建工作,邓钟岳作记。
乾隆四年(1739年),邓州知州李治国重修并撰《重修范文正公祠阁碑记》。经过此次重修,春风阁、范公祠更加美轮美奂:范公祠前有两廊,各三间。前有山门,门为大厦,厦门南为洲,凿池得泉。池畔植桃柳,池中养禽鱼。洲上,建“仿乐亭”,架桥梁与两岸相连。自亭向东,栽种花木千余株。沿石阶可上城头,登春风阁。途中有石坊,上刻范灿题写的“宛南胜境”。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无锡人、荥泽县知县华灿来邓代理邓州知州期间,重修春风阁。现存《重修春风阁捐布施碑记》碑一通,记载500余人为此次重修慷慨解囊。惜未见重建碑记,建设规模及主持人失载。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邓州知州徐柱臣带头捐俸重建春风阁,并自撰《重建春风阁碑记》。此次重建始自当年春,至冬十月竣工。建三间两层楼阁一座,厢房四间,山门一间,耳房二间。从保存下来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春风阁图可以看出,道光时春风阁的建筑格局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另从我市已故著名画家王国道所作的《邓县春风阁(现在的邓县一中)》的素描图可以看出,花洲书院内主要建筑的位置关系和春风阁的雄姿。虽然“春风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但这个名字作为邓县一中的代名词依旧妇孺皆知,远近闻名。
2002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重修花洲书院。在重修书院的过程中,2004年于原址重建春风阁,2005年竣工。新建成的春风阁为三层四面走廊楼阁式建筑,高15米,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廊柱12根,阁顶为独特的木结构“十”字脊,脊端为鱼龙吻与脊咬合,“十”字脊汇交处设宝顶,屋面覆以清水筒瓦,为江南园林楼阁式建筑风格。一楼东南西北四面皆悬挂“春风阁”匾额,分别为河南省书协原主席陈天然、宋代书法家苏轼、中国书协理事张志和、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的手迹。西向楹柱悬挂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杨德堂撰的抱柱长联“阁接穰野,园辟华林,俯仰千秋留胜迹;堂连花洲,城筑双廓,师承百代起人文”,由中国书协会员方玉杰书写。面北楹柱悬挂湖北阙东明撰写的抱住长联“层阁逼重霄,挂斗穿云,画韵千秋舒眼目;花洲遗胜迹,抚今追昔,春风一度豁心胸”,是河南省书协理事姜宝平的手笔。阁周围设平台,宽处达20余米,沿平台围以汉白玉雕花栏杆。石柱之间的栏板上交替雕刻《孔子圣迹图》(浮雕)和张志和书写的《论语》漫抄各37幅。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攀临远目,万象兼收”。
春风阁从范仲淹创建至今已970余年,其间虽历经患难,毁于兵火,但屡圮(pǐ)屡修,于今重现辉煌。既是对范仲淹创建书院的不尽思念,又寄托着对后来人满满的期许。
(作者系邓州市原文化局业务科长,文史专家,《范学研究》杂志编辑,邓州市书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