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推荐 >

“十来一儿”“鬼节”的本真源流

发布时间:2019-12-02 18:20:00 人气: 来源:未知

轶闻典故:
“十来一儿”“鬼节”的本真源流
邓明炜
天南海北古到今儿,年年都过“十来一儿”。
家家户户敬祖坟儿,    烧纸磕头又作揖儿。
要问这有啥来历儿,    有梢有蔓又有根儿。
东周邓侯名吾离儿,    爱民如子施恩惠儿。
国人敬他施善政儿,    亡日祭奠成风俗儿。
——古邓民谣

传说,东周时期的邓国侯吾离,施政多韬,治国有方,关心民瘼,奖励农耕,重视教化,享誉甚高,确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邓国的第十九世国侯,是他把邓国治理得民富国强,受到周天子(桓王)的高度赏识,所以,把他经营的邓国封为第二等(侯)的爵位。
 
那时,天下气候异常,邓国虽然地理环境位置优越,但也经常发生旱灾和水灾,特别是境内的湍河、朝水(今刁河)、涅水(今赵河)、茱萸河等汛期常泛滥为患,造成稼禾歉收或绝收,子民们挨饿受饥。吾离不居深宫自娱,时常东跋西涉,南巡北察,深入民间,视察灾情,了解乡情、人情。得知,当时的国境内河道淤塞,汛期排泄不畅,有些需要开渠导洪、有些需要引水灌田等。子民们既有重猎轻农者,也有重商轻纺者。民间既有虐老重幼者,又有性悍乏礼者;既有蛮盲失义者,又有少爱缺德者等。于是,吾离就拟定了新的治国策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扭转这种局面。一是疏浚河道,减灾免患;二是开挖新的河渠,建筑新陂新堰,灌溉农田;三是广施教化,让子民们树立美德良操;四是重稼穑,重纺织,增加收入;五是遇到灾害,减免“贡俸”,使邓国很快物阜民丰。
 
在外交政策上,一是采取以和为贵,实施结亲睦邻策略。邓国处在南有强大的楚国相挟,北有强盛的鲁、郑之国控扼的夹缝之中,他为了邓国的持久平安,就将邓国公主嫁于楚武王熊通(生熊赀,即楚文王);将另一公主嫁于郑国郑庄公寤生(生公子忽,即郑昭公),以此融通楚、郑两国,达到和亲结邦友好的目的。二是高瞻远瞩,联邻互助,变弱为强。周桓王十五年(公元前705年),他联合谷国国君绥,一起到鲁国去访问,以期共同合力抑楚。三是顺应时势,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于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夏,应楚国之邀,亲赴楚国的沈鹿,参加比邓国低一级爵位的楚武王召集的有申、江、庸、巴、濮、绞、罗、陨、贰、轸和邓等十一位国侯参加的盟会,委曲求全,臣服于楚,称颂楚子功德,以睦楚求存。吾离的善政与良交,使邓国子民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受到邓国子民们的深深爱戴和称颂。

 
周桓王二十年(辛巳,公元前700年)周历十月一日,吾离患病驾薨。其后人依吾离生前所嘱,将其葬于当时邓国国都的东南隅(即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南之八里王吾离陵村)。吾离葬日,举国哀悼,并将此日定为每年全国的祭日,以永久纪念他的功德。之后的邓国侯年年例行大祭,全体国人有的亲临吾离陵园,参加国祭,有的在家中设祭。即此,“十来一儿”祭祀吾离的风气成为“定俗”沿袭下来。后外嫁的邓国公主们又将这个风俗传到楚国和郑国。人们在祭祀吾离君的同时,还一并对自己故去的亲人进行祭祀。到了南北朝时,邓地出了位民俗大家宗懔,曾先后任过南朝梁的尚书郎和吏部尚书,他又将邓地这个风俗推介到四海九州。
 
将这一祭俗带到各地的还有从邓国故地迁徙到各地的邓氏后人。这一习俗,自吾离去世后,不断发展、延伸、演绎、深化,即由原只祭吾离功德,引申到秦代又添加了孟姜女为其夫送寒衣、到唐代又新添了人死后到阴曹地府(那是个阴森酷寒世界,活着的后人恤念故去的人的冷暖,要为其送衣御寒),而又将此节易名为“鬼节”和“寒衣节”等。祭祀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只供“三牲”(猪、牛、羊肉)之品,到东汉后,增加了为故去的人烧纸送钱的内容。至明代后,又有了“十来一儿,油浸浸儿”的习俗,就是在“十来一儿”祭祀故去的人时,都要先“下油锅”(即邓地风俗:油炸面食),用油炸面食(邓地称为“油饼馍”)作为供品祭祀。
 
总之,“十来一儿”“鬼节”的由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先由邓地而后成为整个华夏的传统节日。在演绎过程中,有些赋予了很好的内容和形式,彰示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只是有些地方在传承的过程中,生发了一些传讹、异化现象,如有把“十来一儿”“鬼节”说成是为纪念介子推的,与清明节(寒食节)混为一谈等,忘掉了原本为纪念邓国侯吾离丰功伟绩的本真之意而成为一件憾事。但这些都不失这个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应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以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