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邓国 邓县地望考
发布时间:2018-09-14 18:12:00 人气: 来源:未知
古代邓国 邓县地望考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有汉
西周、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南阳之南、汉水之北,有一个名为邓的诸侯国。而邓国的国都在哪里?历史上多有异议。近年来学术界争论更加激烈。笔者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都城,秦、汉、魏、晋时期的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原邓县)境内。
一、关于古邓国、邓县地望的不同说法
关于古邓国、邓县所在何处,历史上虽有争议,但主要有两种:邓州说和襄阳说。
邓州说者认为古邓国国都、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境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东汉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其中有邓县。应邵注曰:“邓国侯”,邓县即古邓侯国之地。
西晋初年学者杜预在《春秋释例》卷6“邓地”条下曰:桓七年“邓,义阳邓县”。桓九年“鄾,邓县南沔水之北鄾也”。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东,西晋时期曾在此置义阳郡。在这里,杜预明确地指出了古邓国的地望在河南邓县一带。
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邓州志》、《南阳府志》,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邓州志》皆沿袭此说,认为古代邓县在今河南邓县境内。
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1“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时邓侯国,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阳郡,两汉因之,晋属义阳郡,后改新野郡,宋齐因之”。而在卷79“襄阳府·邓城”条下载:“府东北二十里,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
乾隆年间编写的《大清一统志》“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而“襄阳府”条下载:“周为邓、谷、卢、罗、鄾、鄀诸国之地,春秋属楚”。在这里,《读史方舆纪要》和《一统志》的作者很明白,古邓国的国都中心所在处应是今河南邓州,而不是襄阳,故在“邓州”条下记为“古邓侯国”,而在“襄阳”条下只记为古邓国之地。
最早提出古邓国在襄阳说的是东晋习凿齿。他在《襄阳记》中说:“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迳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先后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浊水东流注于淯,淯水又南迳邓塞东,又经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鄾人夺其币,即是邑也”。
北魏郦道元因其说,在《水经注》卷31“淯水”条下,全文引习凿齿的《襄阳记》之说。与此同时,刘宋时期的盛弘之著《荆州记》曰:“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称鄾子之国。……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吾离之国,为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百余里,有谷城伯绥之国”。①
古邓国襄阳说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同治年间的《襄阳县志》等皆沿袭此说。
1973年,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北十余里处,发现一古城址。城址略呈方形,周长6.3里(3137.6米,合清里5.4里)。城内及城外有大量的汉代以至战国、春秋时器物残片。后有学者又提出,该城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城址。古邓国、邓县不在今河南邓州市境内,而应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处。
为了澄清历史传说的讹误和影响,有必要对古邓国、邓县的望地进行考证。
二、古邓国地望考
邓,曼姓,如楚武王夫人曰邓曼。邓是西周时的古国,最早见于《春秋经》和《左传》。《春秋经》桓公二年载:“邓侯吾离朝于鲁”。桓公七年又载:东周王室的詹桓伯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濮、楚、邓皆汉水两岸小国。西周时期,是周王室的“南土”属国。巴国可能在湖北省当阳一带;濮散居在鄂西;楚居丹阳。丹阳,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河南丹水、淅水之间的淅川一带。邓,应在楚国附近。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楚、邓是婚姻之国,如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即邓国的女儿。春秋初,邓曼为楚武王出谋划策,参与政事,在楚国政坛上举足轻重。楚、邓关系密切,往来频繁。
石泉先生考证,西周时期楚都丹阳应在今河南淅川。春秋时期,楚国都城已迁至郢。郢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②,所论极是。依据此说,楚国在春秋初年对外的扩张,应是以郢都,即今宜城县为中心而北向中原的。《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若熬、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郑玄注曰:“方百里为一同”。若熬、蚡冒、楚武王、楚文王皆楚国在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的国君,也就是说,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国以郢为中心,已有百里之地(古里可能较今里稍小)。假如古邓国在襄阳那里,襄阳距宜城仅七十华里。据此,楚国至少与古邓国是接境的。
古籍记载,在楚、邓之间还隔着鄾、鄢小国。鄾在邓之南鄙。《左传》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横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明显地看出邓、鄾是两个国家。鄾在邓的南鄙。鄙者,边境之意。鄾应是邓国南部边境的属国。
鄢,《史记·礼书》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古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故郾(即鄢)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唐代安养县,即今樊城。
由此可见,楚、邓之间还相隔着鄾、鄢两个小国。今宜城县于襄阳相距只有几十里之远,而楚本身又有百里之地,怎能会容下鄾、邓两个小国呢?古邓国只能距楚国更靠北处。
楚武王时期,楚在江汉流域兴起,开始向北扩张。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文荟萃,商业发达,楚国进攻的矛头指向北方中原。
根据《左传》和其他古籍的记载,被楚武王灭掉的小国有:鄀,今河南淅川县之西南;罗,湖北宜城、南漳、襄阳间;鄢,今宜城县北。另外,《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廖,服随、唐,大启群蛮”。楚武王所克的“州、廖”在今河南境内。廖,己姓,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州,旧说以为在今湖北监利县东。何浩先生认为,1964年河南桐柏县左庄发现一批春秋初期的铜器,其中盘、匜、罍铭文有“∫∫∫白墉”等字;1975年桐柏县张相公庄发现盘、匜各一件,匜底有铭文“∫∫∫中无龙”等字。州,可能就是州国③。《左传》以州、廖并称,河南省唐河县(古称廖国)与出土“州”字铭文铜器的桐柏县相邻,极有可能古州国就在今河南桐柏县境内。那么,楚武王时期,楚国北部疆域已越过距宜城约六、七十华里的襄阳,达到今河南唐河、桐柏等地。邓如在今湖北襄阳,那么,此时楚也越过邓国。但据史料记载,楚武王时期,楚并没有越过邓国。
楚武王死后,其子文王即位。《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申,即今河南南阳市东北。
如前所述,楚武王时期,楚疆域已越过今襄阳之地,则楚文王过邓、灭邓之邓国决不会在襄阳。今河南邓州市南距当时的楚都宜城约二百五十里左右,楚武王在向北扩张疆土以后,还未达到古邓国处。
邓国地势险要,有“邓林之险”的说法。《荀子·议兵篇》曰:“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顾祖禹曰:邓国之地,“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凑泊,号为陆海云”。此乃楚国通往中原的咽喉之地,所以楚文王为了打开进取中原的道路,占据申、吕(今南阳盆地)重地,而攻灭的邓国,应在今河南邓州市境。
对于古邓国的地望,清代学者江永亦有考证。他在《春秋地理考实》桓七年“邓地”条曰:“《经》邓侯吾离来朝。《汇纂》(指清代编写的地理著作)释例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今案: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地理志》(指《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县故国。应劭曰:邓侯国。是已(西)晋之义阳郡,治所新野,在今邓州东南七十里故邓县属之,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与?邓南鄙鄾人。杜谓鄾在邓县南沔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合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
清代学者江永以其精细的考证,指出古邓国地望应在今河南邓州市附近,而不在今湖北襄阳市附近。证之以古代史籍,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今湖北襄阳市西北所发现的古城址,应考虑是春秋时期其他古国城址所在处,今河南邓州之得名应源之于春秋时期的古邓国。
三、历史上的襄阳、邓城、邓县和穰县考
有学者认为,先秦、两汉至宋齐时的邓县在今襄樊市北郊邓城遗址;今河南邓县自战国以来直至明初,一千多年间,一直是穰县所在。北魏至隋初曾在这里设荆州。隋灭后梁,取江陵以后,荆州移至江陵,始于穰县设邓州。至明初,废穰县,这里才专称邓州。民国以后,废除府州,于是邓州始改为邓县,以迄于今。即今天的河南邓县在古时是穰县所在,离汉水一百多里。古时邓县的境土跨过了汉水。换言之,今天的襄阳即古代邓县地。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前面我们已经论证,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在今河南省邓州市附近,自战国至明初古邓县皆在今邓州市境。秦汉魏晋时期的邓县并不在穰县处。西晋末年以后,邓县才迁至穰县所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才出现“邓城”。下面我们考证两汉、魏晋时期的襄阳、邓县和穰县。
《晋书·地理志》载:“六国时,其地(指荆州)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在这里,先秦至两汉时期,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是明显的。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襄阳在汉水之南,属南郡;邓县在汉水之北,属南阳郡。证之于其他史籍,《晋书·地理志》所载是完全正确的。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其中有邓县。应劭注曰:“邓侯国”。另外,还有穰县。穰县,《一统志》曰:“战国韩邑,《史记》韩襄王五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昭王五十六年,封魏冉为穰侯,汉置穰县,属南阳郡”。西汉时期,邓县、穰县皆属南阳郡。当时襄阳属南郡。
同样,东汉时期,襄阳、邓县、穰县也不是一地。《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三十七城,其中有邓城,注曰:“邓有鄾聚”。南梁刘昭注曰:“《左传》桓九年楚师围鄾之鄾地”。这里明白地指出了南阳所辖的邓城即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南阳郡除辖邓城外,还辖穰城。《后汉书·郡国四》“南郡”条下载,南郡辖十七城,襄阳是其一。
三国时期,天下乱离,魏、蜀、吴鼎分天下,各郡、县地望基本沿袭两汉。
西晋,重新划定州郡。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州郡大有缩小之势。“及武帝(指晋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为顺阳郡④”又加上西晋灭亡,晋室南迁,南阳一带曾为北魏所占据。如《魏书·地形志》亦有“南阳郡”、“顺阳郡”、“义阳郡”等。因此,西晋时期的地理地名比较混乱。如《晋书·地理志》“义阳郡”条下有“穰、邓(故邓侯国)”等,“襄阳郡”条下有“邓城、鄾”等。襄阳附近始出现邓城。
嘉庆年间编写的《大清统一志》“襄阳府”邓县故城条下载:“在襄阳县北,春秋时邓国,汉置属南阳郡。晋改属义阳郡,又分置邓城县,属襄阳郡”。
在这里,再也明白不过了,两汉时期南阳郡所辖邓县,西晋义阳郡辖的邓县,即春秋时期的古邓国;而至东晋,“又分置邓城,属襄阳郡”。这个属襄阳郡的“邓城”并不是古邓国,或许由于南阳地区战乱,邓县机构迁至襄阳附近又重新设置邓城。《一统志》曰:“按晋志有邓,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自晋分置邓城。宋齐以后,当即因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
此段文字中肯恰切。晋以前的地理志及所有古籍均不能查出古邓县就在襄阳北二十里的任何蛛丝马迹,而《晋书·地理志》忽然在襄阳郡下列有邓城,并且也未抹去义阳郡所辖的邓县。晋朝统治者对失去半壁河山的悲剧是回避的,故没有写出分置邓城的原因,只列出分置邓城的现实,从而造成这一历史疑案。
西晋末年,晋室南迁,北方五胡十六国战乱不已,许多州县为战争所毁。北魏时已将南阳郡治所移于穰县故址。隋朝设南阳郡,亦以故穰县为治所。并于开皇初年,改为邓州郡。唐朝,这里属山南东道,设邓州,以穰县故址为治所,邓州辖穰县。宋、元沿袭之。至明初,废穰县,这里专称邓州。
正因为历史上出现这样的动荡局面,襄阳附近又出现了“邓城”,邓县又占据穰县故址,所以东晋学者习凿齿、盛弘之、北魏郦道元才误以为樊城北的“邓城”就是古邓国、邓县所在处,以至造成历史上的讹误。而时代较早的班固、杜预所考之地更符合历史实际。
综以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古邓国、历史上的古邓县皆在今河南邓州市境内。湖北襄樊市北的“邓城”是西晋末年以后出现的,先秦时期的古邓国南境可能已达汉水之北,但襄阳附近不是古邓国的中心地区。
(此文原载《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有汉
西周、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南阳之南、汉水之北,有一个名为邓的诸侯国。而邓国的国都在哪里?历史上多有异议。近年来学术界争论更加激烈。笔者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都城,秦、汉、魏、晋时期的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原邓县)境内。
一、关于古邓国、邓县地望的不同说法
关于古邓国、邓县所在何处,历史上虽有争议,但主要有两种:邓州说和襄阳说。
邓州说者认为古邓国国都、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境内。最早提出此说的是东汉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其中有邓县。应邵注曰:“邓国侯”,邓县即古邓侯国之地。
西晋初年学者杜预在《春秋释例》卷6“邓地”条下曰:桓七年“邓,义阳邓县”。桓九年“鄾,邓县南沔水之北鄾也”。义阳,今河南省桐柏县东,西晋时期曾在此置义阳郡。在这里,杜预明确地指出了古邓国的地望在河南邓县一带。
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邓州志》、《南阳府志》,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邓州志》皆沿袭此说,认为古代邓县在今河南邓县境内。
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1“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时邓侯国,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阳郡,两汉因之,晋属义阳郡,后改新野郡,宋齐因之”。而在卷79“襄阳府·邓城”条下载:“府东北二十里,本春秋邓国地,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
乾隆年间编写的《大清一统志》“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而“襄阳府”条下载:“周为邓、谷、卢、罗、鄾、鄀诸国之地,春秋属楚”。在这里,《读史方舆纪要》和《一统志》的作者很明白,古邓国的国都中心所在处应是今河南邓州,而不是襄阳,故在“邓州”条下记为“古邓侯国”,而在“襄阳”条下只记为古邓国之地。
最早提出古邓国在襄阳说的是东晋习凿齿。他在《襄阳记》中说:“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浊水又东,迳邓塞北,即邓城东南小山也,先后名之为邓塞,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浊水东流注于淯,淯水又南迳邓塞东,又经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鄾人夺其币,即是邑也”。
北魏郦道元因其说,在《水经注》卷31“淯水”条下,全文引习凿齿的《襄阳记》之说。与此同时,刘宋时期的盛弘之著《荆州记》曰:“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称鄾子之国。……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吾离之国,为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百余里,有谷城伯绥之国”。①
古邓国襄阳说在《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乾隆年间的《襄阳府志》、同治年间的《襄阳县志》等皆沿袭此说。
1973年,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北十余里处,发现一古城址。城址略呈方形,周长6.3里(3137.6米,合清里5.4里)。城内及城外有大量的汉代以至战国、春秋时器物残片。后有学者又提出,该城址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城址。古邓国、邓县不在今河南邓州市境内,而应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处。
为了澄清历史传说的讹误和影响,有必要对古邓国、邓县的望地进行考证。
二、古邓国地望考
邓,曼姓,如楚武王夫人曰邓曼。邓是西周时的古国,最早见于《春秋经》和《左传》。《春秋经》桓公二年载:“邓侯吾离朝于鲁”。桓公七年又载:东周王室的詹桓伯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濮、楚、邓皆汉水两岸小国。西周时期,是周王室的“南土”属国。巴国可能在湖北省当阳一带;濮散居在鄂西;楚居丹阳。丹阳,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河南丹水、淅水之间的淅川一带。邓,应在楚国附近。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楚、邓是婚姻之国,如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即邓国的女儿。春秋初,邓曼为楚武王出谋划策,参与政事,在楚国政坛上举足轻重。楚、邓关系密切,往来频繁。
石泉先生考证,西周时期楚都丹阳应在今河南淅川。春秋时期,楚国都城已迁至郢。郢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②,所论极是。依据此说,楚国在春秋初年对外的扩张,应是以郢都,即今宜城县为中心而北向中原的。《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若熬、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郑玄注曰:“方百里为一同”。若熬、蚡冒、楚武王、楚文王皆楚国在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的国君,也就是说,西周末至春秋初年,楚国以郢为中心,已有百里之地(古里可能较今里稍小)。假如古邓国在襄阳那里,襄阳距宜城仅七十华里。据此,楚国至少与古邓国是接境的。
古籍记载,在楚、邓之间还隔着鄾、鄢小国。鄾在邓之南鄙。《左传》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让于邓,邓人弗受。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邓养甥、聃甥救鄾,三逐巴师,不克。斗廉横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而北。邓人逐之,背巴师,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明显地看出邓、鄾是两个国家。鄾在邓的南鄙。鄙者,边境之意。鄾应是邓国南部边境的属国。
鄢,《史记·礼书》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古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故郾(即鄢)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唐代安养县,即今樊城。
由此可见,楚、邓之间还相隔着鄾、鄢两个小国。今宜城县于襄阳相距只有几十里之远,而楚本身又有百里之地,怎能会容下鄾、邓两个小国呢?古邓国只能距楚国更靠北处。
楚武王时期,楚在江汉流域兴起,开始向北扩张。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文荟萃,商业发达,楚国进攻的矛头指向北方中原。
根据《左传》和其他古籍的记载,被楚武王灭掉的小国有:鄀,今河南淅川县之西南;罗,湖北宜城、南漳、襄阳间;鄢,今宜城县北。另外,《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廖,服随、唐,大启群蛮”。楚武王所克的“州、廖”在今河南境内。廖,己姓,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州,旧说以为在今湖北监利县东。何浩先生认为,1964年河南桐柏县左庄发现一批春秋初期的铜器,其中盘、匜、罍铭文有“∫∫∫白墉”等字;1975年桐柏县张相公庄发现盘、匜各一件,匜底有铭文“∫∫∫中无龙”等字。州,可能就是州国③。《左传》以州、廖并称,河南省唐河县(古称廖国)与出土“州”字铭文铜器的桐柏县相邻,极有可能古州国就在今河南桐柏县境内。那么,楚武王时期,楚国北部疆域已越过距宜城约六、七十华里的襄阳,达到今河南唐河、桐柏等地。邓如在今湖北襄阳,那么,此时楚也越过邓国。但据史料记载,楚武王时期,楚并没有越过邓国。
楚武王死后,其子文王即位。《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申,即今河南南阳市东北。
如前所述,楚武王时期,楚疆域已越过今襄阳之地,则楚文王过邓、灭邓之邓国决不会在襄阳。今河南邓州市南距当时的楚都宜城约二百五十里左右,楚武王在向北扩张疆土以后,还未达到古邓国处。
邓国地势险要,有“邓林之险”的说法。《荀子·议兵篇》曰:“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顾祖禹曰:邓国之地,“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凑泊,号为陆海云”。此乃楚国通往中原的咽喉之地,所以楚文王为了打开进取中原的道路,占据申、吕(今南阳盆地)重地,而攻灭的邓国,应在今河南邓州市境。
对于古邓国的地望,清代学者江永亦有考证。他在《春秋地理考实》桓七年“邓地”条曰:“《经》邓侯吾离来朝。《汇纂》(指清代编写的地理著作)释例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今案: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地理志》(指《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县故国。应劭曰:邓侯国。是已(西)晋之义阳郡,治所新野,在今邓州东南七十里故邓县属之,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与?邓南鄙鄾人。杜谓鄾在邓县南沔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合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
清代学者江永以其精细的考证,指出古邓国地望应在今河南邓州市附近,而不在今湖北襄阳市附近。证之以古代史籍,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今湖北襄阳市西北所发现的古城址,应考虑是春秋时期其他古国城址所在处,今河南邓州之得名应源之于春秋时期的古邓国。
三、历史上的襄阳、邓城、邓县和穰县考
有学者认为,先秦、两汉至宋齐时的邓县在今襄樊市北郊邓城遗址;今河南邓县自战国以来直至明初,一千多年间,一直是穰县所在。北魏至隋初曾在这里设荆州。隋灭后梁,取江陵以后,荆州移至江陵,始于穰县设邓州。至明初,废穰县,这里才专称邓州。民国以后,废除府州,于是邓州始改为邓县,以迄于今。即今天的河南邓县在古时是穰县所在,离汉水一百多里。古时邓县的境土跨过了汉水。换言之,今天的襄阳即古代邓县地。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前面我们已经论证,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在今河南省邓州市附近,自战国至明初古邓县皆在今邓州市境。秦汉魏晋时期的邓县并不在穰县处。西晋末年以后,邓县才迁至穰县所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才出现“邓城”。下面我们考证两汉、魏晋时期的襄阳、邓县和穰县。
《晋书·地理志》载:“六国时,其地(指荆州)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在这里,先秦至两汉时期,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是明显的。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襄阳在汉水之南,属南郡;邓县在汉水之北,属南阳郡。证之于其他史籍,《晋书·地理志》所载是完全正确的。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其中有邓县。应劭注曰:“邓侯国”。另外,还有穰县。穰县,《一统志》曰:“战国韩邑,《史记》韩襄王五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昭王五十六年,封魏冉为穰侯,汉置穰县,属南阳郡”。西汉时期,邓县、穰县皆属南阳郡。当时襄阳属南郡。
同样,东汉时期,襄阳、邓县、穰县也不是一地。《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条下,列南阳郡辖三十七城,其中有邓城,注曰:“邓有鄾聚”。南梁刘昭注曰:“《左传》桓九年楚师围鄾之鄾地”。这里明白地指出了南阳所辖的邓城即春秋时期的古邓国。南阳郡除辖邓城外,还辖穰城。《后汉书·郡国四》“南郡”条下载,南郡辖十七城,襄阳是其一。
三国时期,天下乱离,魏、蜀、吴鼎分天下,各郡、县地望基本沿袭两汉。
西晋,重新划定州郡。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州郡大有缩小之势。“及武帝(指晋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为顺阳郡④”又加上西晋灭亡,晋室南迁,南阳一带曾为北魏所占据。如《魏书·地形志》亦有“南阳郡”、“顺阳郡”、“义阳郡”等。因此,西晋时期的地理地名比较混乱。如《晋书·地理志》“义阳郡”条下有“穰、邓(故邓侯国)”等,“襄阳郡”条下有“邓城、鄾”等。襄阳附近始出现邓城。
嘉庆年间编写的《大清统一志》“襄阳府”邓县故城条下载:“在襄阳县北,春秋时邓国,汉置属南阳郡。晋改属义阳郡,又分置邓城县,属襄阳郡”。
在这里,再也明白不过了,两汉时期南阳郡所辖邓县,西晋义阳郡辖的邓县,即春秋时期的古邓国;而至东晋,“又分置邓城,属襄阳郡”。这个属襄阳郡的“邓城”并不是古邓国,或许由于南阳地区战乱,邓县机构迁至襄阳附近又重新设置邓城。《一统志》曰:“按晋志有邓,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自晋分置邓城。宋齐以后,当即因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
此段文字中肯恰切。晋以前的地理志及所有古籍均不能查出古邓县就在襄阳北二十里的任何蛛丝马迹,而《晋书·地理志》忽然在襄阳郡下列有邓城,并且也未抹去义阳郡所辖的邓县。晋朝统治者对失去半壁河山的悲剧是回避的,故没有写出分置邓城的原因,只列出分置邓城的现实,从而造成这一历史疑案。
西晋末年,晋室南迁,北方五胡十六国战乱不已,许多州县为战争所毁。北魏时已将南阳郡治所移于穰县故址。隋朝设南阳郡,亦以故穰县为治所。并于开皇初年,改为邓州郡。唐朝,这里属山南东道,设邓州,以穰县故址为治所,邓州辖穰县。宋、元沿袭之。至明初,废穰县,这里专称邓州。
正因为历史上出现这样的动荡局面,襄阳附近又出现了“邓城”,邓县又占据穰县故址,所以东晋学者习凿齿、盛弘之、北魏郦道元才误以为樊城北的“邓城”就是古邓国、邓县所在处,以至造成历史上的讹误。而时代较早的班固、杜预所考之地更符合历史实际。
综以上所述,先秦时期的古邓国、历史上的古邓县皆在今河南邓州市境内。湖北襄樊市北的“邓城”是西晋末年以后出现的,先秦时期的古邓国南境可能已达汉水之北,但襄阳附近不是古邓国的中心地区。
(此文原载《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