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证明邓姓发源地在邓州
发布时间:2025-01-12 22:30:43 人气: 来源:未知
历史文献证明邓姓发源地在邓州
邓熙
邓熙
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世界邓姓发源地,这在古今历史文献资料中得到充分证明。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礼记·集解》记载“邓林,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晋·王羲之撰《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说:“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粤稽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指汉水)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
《晋志》载:“有邓县,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县),属襄阳郡,疑汉晋之邓县尚在新野、襄阳之间。自晋分置邓城,宋齐以后,当即邓城地为邓县。唐以后,遂属襄州。是唐之邓城未必古之邓国也。”
南朝·裴骃、司马贞、张守节著《史记三家注》秦本纪第五载:“穰,邓州所理县,即古穰侯国。”《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刘宋的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原各单行。《四库提要》认为散列正文下并合为一编,始于北宋。
南朝·范晔著《后汉书·郡国志》亦载,东汉南阳郡辖县37,邓县在其中;南郡辖县17,襄阳为其一。《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范晔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该书属“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中国史学界有着较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唐·宁州、房乔撰《晋书·地理志》记载:“襄阳郡统县八,其中有邓城县(治邓城镇),有鄾县;又于义阳郡之统县中有邓县,邓县下加注‘故邓侯国’”。《晋书·地理志》是一部论述晋朝地理历史和地理位置的重要书籍。
唐·符载撰《唐邓州刺史厅室记》称:“邓,邓侯吾离之国也”。符载是唐代文学家。
唐·林宝著《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乐、韩、邓、宗、岑有南阳郡望”。该书是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由唐朝著名姓氏学家林宝修撰。
北宋·陈彭年、丘雍著《广韵》记载:“韩、邓、宗、岑等氏望出南阳”。该书是北宋文学家陈彭年、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42:“南阳郡11姓:张、乐、赵、井、何、白、韩、邓、姬、周、滕”。宋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 撰《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是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北宋·苏洵为《邓氏族谱》作序:“粤稽邓氏之先,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叔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子姓散处四方,有迁于吴西者,有徙于安福者,有徙于分宜者,有迁于湖广者,皆出邓州、新野之派也。”北宋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作颇丰,为《邓氏族谱》作序,与两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南宋·罗泌著《路史·国名纪四》记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邓为禹都。”《路史》由南宋文学家、史学世家罗泌编著。该书是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唐代史学家、财政家杜佑撰史学巨著《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志体史书,不仅开创了后世编著典章制度史的先河,而且也是同类史书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南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邓,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别赐姓曼”。该书是南宋著名学者,在姓氏考证上成就尤高的邓名世编著。该书的价值是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北宋以前的士族谱系资料,可以弥补《元和姓纂》和《新表》的缺憾,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子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记载:“邓,古邑名,春秋时为邓侯之国,秦为穰邑,汉为穰县。”该书是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携弟子赵师渊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其缺漏,删繁就简,讲述了自战国至五代的华夏历史。
《诗经·王风》有《君子于役》一篇,写丈夫久役,妻子在家之情。朱熹旧注有云:“此役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南御荆楚之‘蛮’,戌其畿内之民于申、邓(故侯国)、唐。”南宋大儒朱熹所注申、邓、唐,即指宋时申、邓、唐三州之地,而于邓州(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年间复称邓州)之下,加注“故侯国”。朱熹为《邓氏族谱》作序文:“其先世在殷,为曼姓,商王武丁封叔曼于邓地,赐姓曼,后以国为氏,依地为姓。吾离之后嗣曰祁侯者,不用三甥之言,于鲁庄公十六年,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
明·李贤等著《大明一统志》卷30载:“邓州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时邓侯国,秦为穰邑,汉为穰县,属南阳郡”。该志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内阁首辅李贤等撰修的地理总志。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邓州,本春秋邓侯国,秦为邓县,汉因之。”该志由南阳府知府杨应奎于嘉靖七年(1528年)纂修,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霈增补,叶珠作序,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成书刊行。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邓禹为汉太尉,归故里,乡人饯于此,因筑台,后人因而名之。”邓禹曾行使东汉太尉之职时回故里邓州,邓州人感念邓禹崇先敬祖之美德,修建了纪念性建筑太尉台。太尉台遗址在今邓州市政府门前平城门南侧古城墙处,为邓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邓州志》卷之2《郡纪》:“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史记》云:‘邓,曼姓侯国,夏仲康子所封,邓之名始见于此。’”又载“安王十三年,秦伐含取穰。《史记》襄王十一年按:‘穰,即今邓州,春秋时为邓国地。’”《嘉靖邓州志》卷之八《舆地志》又载:“太尉台,州城上,邓禹为汉太尉,乡人筑台,因名”
明·王夫之撰《春秋稗疏》记载:“邓州之为邓国古今不易”。该书是明末思想家、学者、诗人、词人、“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王夫之所著。
乾隆《大清一统志》“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邓国地,战国秦穰邑,汉置穰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该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高宗下令续修。
清·《乾隆邓州志》卷之1:“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邓。殷,武丁封汤之裔孙。周桓王十五年(前705年),邓侯吾离朝于鲁后至邓。祁侯僖王四年(前678年)为楚所灭。邓之南鄙有鄹(见左传)”。
清宰相张玉书等著《康熙字典》解释:【说文】曼姓之国。【春秋·桓七年】邓侯吾离来朝。又州名。本秦南阳郡,隋置南阳县,改邓州。又姓。【姓考】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为邓侯,后因氏。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曰:“邓,曼姓之国。左传。楚武王夫人曰邓曼。则知邓国曼姓也。前志曰。邓县故国。今属南阳。南阳郡邓、二志周。今河南南阳府邓州是其地。”清代文字训诂(gǔ)学家、经学家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先后辉映的两部巨著,既是文字学者必读的重要典籍,又是文字工具书。
清·陈昌治《说文解字》原文刻本载:“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
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51“南阳府·邓州”条下载:“春秋时邓侯国,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阳郡,两汉因之,晋属义阳郡,后改新野郡,宋齐因之”“邓州,古所称邓林之险。……盖州境古多名材”。清学者顾祖禹撰写了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
清·江永著《春秋地理考实》:“邓,《经》邓侯吾离来朝。杜注释例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今按,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地理志》(指《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县故国。应劭(shào)曰:邓侯国是也。晋之义阳郡,治(所)新野,在今邓州东南七十里,故邓县属之,若襄阳府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国,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邓城为邓国地。岂(大概是)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与邓城南八里有鄾城,为鄾子国。桓九年,传云,邓南鄙鄾人。杜谓鄾在邓县南,河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编》(指清代编写的地理著作)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徽派学术的开创者江永所著《春秋地理考实》是研究春秋地理的代表性著作。江永以其精细的考证,指出古邓国应在今河南邓州市,而不在今湖北襄阳市附近。证之以古代史籍,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今河南邓州之得名应源之于春秋时期的古邓国。
清·陈梦雷著《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按路史帝仲康支子封邓”。该书是清翰林院编修、康熙第三子胤祉老师陈梦雷编辑。
郭沫若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在解释《邓公簋》指出:“邓国故地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该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研究两周春秋战国时青铜器的著作。该书为金文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奠立了基础。
童书业《春秋史》第六章《齐桓称霸前的国际形势·楚国的发展》:“不久,楚国又开辟了濮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和湖北省一带),打败了邓国(在今河南邓县附近)和郧国(在今湖北安陆县附近)、绞国(在汉水流域湖北省境内)的兵,声势更是不可一世。”童书业,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美专等校任过教,青岛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文学所研究员。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
郑炳林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南阳(郡)十姓:……”下注曰:《古今姓氏书辩证》卷34:邓,出自子姓。商高宗武丁封其季父于河南,为邓侯。该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炳林编著。
何九盈等著《辞源》:“邓,古国名。曼姓……故地在今河南邓县一带”。在“邓州”下注“州名,春秋时邓侯国地,秦穰邑,隋置邓州。”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语文工具书,由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九盈等人编辑。
陆费逵主编《辞海》“邓”字解:“古国名,……即今河南省邓县。”“邓县”条解:“今县名,属河南省,在新野县西北,湍河之南,春秋邓国;战国穰邑,汉置穰县”。该书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主持下编纂的汉语工具书,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邓,古国名。曼姓。在今河南省邓县。前678年为楚所灭。”该书由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徐中舒任主编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形音义最完备的,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备书目;并被联合国编入《吉尼斯世界大全》;作为当今世界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杨伯峻、徐提著《春秋左传词典》记载:“邓,曼姓国,故城在今河南邓县。楚文王灭之,为楚邑。”该书由著名语言学家、中华书局编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杨伯峻和徐提编著。
吕思勉著《先秦史》中指明:“春秋邓国在今河南省邓州”。由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吕思勉所著的《先秦史》,是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一部,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
河南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保同著《古邓国、邓县的地望与诸葛亮躬耕地》记载:“《路史·国名记》引南朝任肪《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襄阳郡是在东晋方才设立的,新设邓城为其所属。秦置南郡、南阳郡,以汉水为界,汉水之南为南郡,汉水之北为南阳郡,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邓国在今南阳邓州境内,汉晋之邓县是在古邓国的区域内设立的,古邓国在汉水之北。至于襄阳市西北之邓城,为东晋所分置,属襄阳郡,邓县与邓城不能混淆’。正如清人所云:‘按《晋志》有邓,属义阳郡;又有邓城,属襄阳郡’”。著名史学家、经济学家、治先秦史的名家,河南大学训导长、代理校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室编辑马非百编著《秦集史·郡县志》称:在今之邓境,秦置县有三,即山都、穰县和邓县。
郑天挺主编《左传选·邓三甥请杀楚子》注释(一)称:“邓,曼姓国,其地在今河南邓县。”郑天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解放后任南开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副校长、顾问;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等职。
邓少琴著《巴蜀史稿》一书称:“邓(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南邓县”。该书由历史学家,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和历史系教授,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副馆长、学术顾问,著名的四川地方史、西南民族史专家邓少琴编著。
1981年第4期《考古》载平顶山市文管会《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铜簋》一文称:“此簋为邓国女嫁应国时的陪嫁礼器(即媵)。”“按,邓为周代国名,曼姓,即今河南邓县”。
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河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唐嘉弘著《关于诸葛亮的几个问题》一文说:“衡阳王夫之《春秋稗疏》、沈钦韩《左氏地名补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李贻德《春秋左传贾服注辑述》、江永《春秋地理考实》、王存等《元丰九域志》、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不少重要史书、地志书均论定先秦邓国即在南阳邓州邓县。至于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正如江永所说:‘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邓城南八里有鄾城,为鄾子国,《左传》桓公九年谓之邓南鄙鄾人,杜预认为鄾在邓县南、沔水(古时汉水)之北,是当时北望邓之国都,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江氏此说,见解精审,颇有根据,与历史实际符合。”
黄有汉、李豫二位教授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考述》文称:“正因为如此,春秋时期的古邓国不在今湖北襄樊市,而应在今河南邓县(邓州市)一带。……今河南邓县(邓州市)之得名应源于春秋时期古邓国。”
王守谦等著《左传全译》一书中,就鲁桓公七年谷伯、邓侯朝于鲁之译注称:“邓侯,即邓侯吾离。邓,曼姓国,在今河南邓县。”该书是四平师范学院(今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王守谦等人编著。
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载:“据史籍记载,楚之别都凡十一,计有鄂、鄢、鄀、西阳、陈、蔡、不羹、穰、城阳、项城、巨阳。”“穰。《史记·楚世家》:(楚顷襄王)‘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穰之地望,于史有载,位于今河南邓县境内。”“作为楚别都的上限当在楚武王以前,下限则在战国早中期。”华中师范大学楚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楚文化研究所创办者张正明对“穰(今邓州)”为邓国国都已有间接定论:公元前678年,周釐王四年(春秋·楚文王十二年),楚文王芈熊赀复伐邓,且伐及谷国,并灭之,“邓国遂归楚,都城穰复为楚之穰邑。楚为北进向中原扩展,在其北部边境地带,以其所灭邓国之国都为‘别都’,作为楚王北征之临时驻跸之所”。
孙淼著《夏商史稿》指出:“夏之姒姓邓国灭亡之后,商代于当地另建曼姓邓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夏商周断代工程”评审专家孙淼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
袁义达撰《邓姓的历史与文化》记载:“商王武丁灭了姒姓邓国,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注指汉水)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邓州”。袁义达,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参加或主持过多项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撰写《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多部专著和40余篇论文。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规律,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学科。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黄有汉撰《古代邓国邓县地望考》:“西周、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南阳之南、汉水之北,有一个名为邓的诸侯国。而邓国的国都在哪里?历史上多有异议。近年来学术界争论更加激烈。笔者认为,西周、春秋时期的古邓国都城,秦、汉、魏、晋时期的古邓县在今河南邓州市(原邓县)境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任崇岳撰《邓姓的来源与迁徙》记载:“邓姓源于邓国(今邓州市),是因国而得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乔撰《天下邓氏根在邓州》记载:“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州是邓国国都所在地;邓州有“天下邓氏第一陵”邓国侯吾离陵。由此我们可以说,天下邓氏,根在邓州”。
河南大学教授、首席专家,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带头人,考古学、中国古代史博士生、硕士生牵头导师李玉洁撰《古邓国再考》记载:“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可以考证春秋商周邓国及其国都是在今河南省邓州市”。
王先福著《考古学视域下的邓国地望新探》说:“则邓国位于今汉水以北至南阳城区之间,且这种位置关系当不晚于申国南迁之西周晚期周宣王时”。周永珍撰《两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所说:“春秋时邓国的地理位置,郭沫若先生说是今河南邓县。”“故知邓国的疆域北起南阳盆地南部,南到汉水,西与谷国相连,即今之谷城县。东与曾国之北境,即今河南新野相邻。这样一块方圆一百五十里的境域,确是一块沃土。”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历史学学士、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先福的观点与国家博物馆文物专家周永珍阐述是一致的,证明了邓国主要范围基本上就是现在邓州市的辖区。
何光岳主编《中华姓氏史话丛书》《邓姓史话》记载:“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耶,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中华姓氏史化丛书》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岳主编。《邓姓史话》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兴勇和郭长庚编著,何光岳会长为该书做了总序。该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邓姓古今史事。
陈家驹著《古鄾城考》指出:“古鄾城遗址在今樊城正北十二里,汉水以北排子河右岸,北距当时邓国中心今邓州市一百三十里。”
邓先瑞《关于邓姓文化研究的思考》:“鉴于邓姓自殷商邓国产生于邓州大地以来,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已遍及海内外,人数约七百万,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二十九位”。邓先瑞,湖南省耒阳市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兼地理研究所所长、校党委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邓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深圳市邓氏宗亲联谊会顾问。
邓其伟著《邓氏族史探源》:“小乙之子殷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今邓州市)。其后人以邓为氏。曼公便是邓氏受姓始祖。”邓其伟,湖北省黄冈人,曼公第112世孙。曾任湖北邓氏宗亲会会长、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会长、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会长,主持编修《湖北邓氏族谱》。
王春玲著《邓国邓姓邓人》载:“殷商邓国的范围为:北起南阳盆地南部,与中心位于今天南阳市的申国接壤;东部跨越今新野与位于桐柏一带的曾国相邻;南边到汉水,与楚国相连;西与谷国相望。其面积约有1万平方公里。国都在今邓州市境内。”王春玲,邓州市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副研究馆员,南阳市非遗项目邓姓文化传承人,《邓国邓姓邓人》《新里程新跨越》主编,《邓姓文化》杂志原主编;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原秘书长。
以上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充分证明,邓州市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世界邓姓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