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邓氏源邓州
发布时间:2014-02-26 14:39:00 人气: 来源:未知
天下邓氏源邓州
● 霍林生
邓氏根源到底在哪儿,本文依据历史记载有关史料和考古研究,与读者朋友共同判定邓氏根源就在邓州。
一、邓州就是邓国地
史籍记载在黄帝与蚩尤氏大战争夺地盘的远古时代,一个以邓(登)命名的部落就生活在今邓州一带。《路史》载:“黄帝时有臣邓伯温,是战胜蚩尤氏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见邓氏部族于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存在,并成为黄帝部落的盟族之一。
邓州古代不仅有邓(登)氏部落在这里生活,还先后两次建立为邓国。先是在夏朝初年,夏帝仲康将其子分封于邓地建立邓国。《路史》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时指邓州) 。”夏朝的邓国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世纪,灭于殷商武丁年间(公元前十三世纪) ,存世近七百年。
武丁灭亡了姒姓邓国之后,将其叔父分封于邓,再次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载:“初,武丁封季父于河(注:汉水)北曼,曰蔓侯,有曼氏,蔓, 鄾 氏, 鄾,邓其出也。”孙淼著《夏商史稿》指出:“夏之姒姓邓国灭亡之后,商代于当地另建曼姓邓国。”《春秋·昭公九年》载:“及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说明这几个国家都处于周王室中心之南并且互为邻国。《国语·郑语》篇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也表达了同上相近的意思。
查史籍可知,商代至春秋的荆蛮指建国于湖北荆山一带的楚国,申国在今南阳一带,吕国在南阳西部,应国在鲁山东部,陈国在淮阳,蔡国在今上蔡县西南,随国在今湖北随州,唐国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上述八国均明确在南阳的东方、东北方、东南方、南方、西方,唯独没点出邓国的方位,由此不难看出,邓国显然是在南阳的西南方即今河南邓州市一带无疑。《春秋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也证明邓国处于今南阳的申国与湖北荆山一带的楚国之间。《春秋左传·桓公九年》记“邓巴楚之战”条中有“邓南鄙鄾人”的记载。查《说文解字》可知:“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鄾,邓国地也,春秋传曰邓南郫鄾人攻之。”南鄙即指南部边沿处。陈家驹在《古鄾城考》一文中指出:“古鄾城遗址在今樊城正北十二里,汉水以北排子河右岸,北距当时邓国中心今邓州市一百三十里。”宋.罗泌《路史·国名记》云:“鄾,为邓所分,亦曼姓。”这里提到“鄾为邓所分”,可见当时邓国很强盛,向南分了鄾国,向北兼并了吕国。其疆域北起伏牛山南麓的内乡、镇平一带,南至汉水,西至湖北的谷国(今谷城)、丹江,东北至申国(今南阳市区北) ,东至古曾国北境(今新野一带),东南至今湖北枣阳。位处北方华夏与南方荆蛮之间,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武丁深知邓国的地盘虽说不太大,却是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战略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封其叔父于此,政治地位很高,按照对诸侯国实行的公、侯、伯、子、男五级分封制,邓州享二等爵位的侯国待遇。至楚文王十二年 (前678年)楚灭邓,这一时期的邓国由公元前的1240年至前678年,存世563年。若从夏朝建立的姒姓邓国算起,到楚国灭了邓国止,邓州历史上的邓国一共存在将近一千三百年。这是历代众多有真才实学的史学家、姓氏研究专家、考古学专家、地理研究专家所一致公认并载入史册的史实。而不是“秦赵高指鹿为马”的忽悠。至于后来的朝廷改邓州为荆州、南阳郡或穰县等名称,都掩盖不了历史上邓州曾两度建立邓国的历史事实。最终又改为邓州而不是别的,也总是有历史依据而定,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有人却不作考查,便喧嚷湖北襄樊市的邓城是古邓国地,扰乱视听,蛊惑不明真相者。其实这并不是新鲜的论调,是祭起早在清代时被著名学者江永已批驳过的《春秋传说汇纂》中,“将襄阳邓城作为邓国都城”的破旗招摇过市而已。江永曾明确指出:“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欤?邓城南八里有鄾城,为鄾子国。桓九年传云,邓南鄙鄾人。杜谓, 鄾在邓县南,河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 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意思很明白,邓城南八里不能称之为南鄙,由此江永认定邓国故城在今天之河南邓州市,而襄阳邓城则是楚国灭了邓国之后,迁徙邓国遗民至此而形成的城邑。史籍如此记载,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江永的观点:襄阳邓城遗址尽管内涵丰富,城内外有大量汉代至春秋战国时的器物残片,但却没有春秋以前的文物,证明其上限在春秋时期。相反,在邓州境内却发现有太子岗遗址、竹草陂遗址、杨岗遗址、八里岗遗址以及吾离陵等多处都发现有商周遗物,其中商周文化层与遗址内的其它文化层存在有序列完整的叠压关系,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更为难得的是,据邓州旧志和邓氏族谱等记载,春秋时邓国侯吾离葬在邓国国都的南边。邓州城东南三公里处的八里王村南,就有邓国侯第十九代国君吾离的陵墓, 邓州吾离陵,是见诸《春秋左传》有记载的第一个邓国国君墓,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邓国国君陵墓。据当地人世代传说,古墓中曾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1982年《考古》第一期载周永珍《两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一文,与众多考证文章一致,从考古学角度也证实了春秋时期的邓国位置就在今邓州市确凿无疑。
至于有人煞费苦心喧嚷邓州与古邓国毫无关系的怪论,想达到“欲灭其国,先灭其史”的卑劣目的,在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面前,只会蚍蜉撼树,受到历史和世人的唾笑。
二、邓氏根源在邓州
邓姓因邓国而产生。这在古代姓氏研究的文献及邓氏族谱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东晋王羲之撰《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一文指出:“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注:指汉水)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宋代王应麟著《姓氏急就篇》载:“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宋代苏洵为邓氏族谱作的序文称:“粤稽邓氏,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清陈廷炜编撰的《姓氏考略》也指明:“邓,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的记载更是清楚明白:“考叔曼,武丁丁巳封季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曰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等等。
鉴于诸多文献指明邓姓因邓国而产生,由此可知,邓姓产生于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叶。邓姓的始祖是邓国的开国第一任邓侯即曼公是也。
综上所述勿庸置疑:邓州市即邓国故地,邓州城是邓国国都,邓州有“天下邓氏第一陵” ——邓国侯吾离陵。由此我们可以自豪而坚定地宣告:天下邓氏源邓州。
(作者系邓姓文化研究会理事)
● 霍林生
邓氏根源到底在哪儿,本文依据历史记载有关史料和考古研究,与读者朋友共同判定邓氏根源就在邓州。
一、邓州就是邓国地
史籍记载在黄帝与蚩尤氏大战争夺地盘的远古时代,一个以邓(登)命名的部落就生活在今邓州一带。《路史》载:“黄帝时有臣邓伯温,是战胜蚩尤氏的主要人物之一。”可见邓氏部族于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存在,并成为黄帝部落的盟族之一。
邓州古代不仅有邓(登)氏部落在这里生活,还先后两次建立为邓国。先是在夏朝初年,夏帝仲康将其子分封于邓地建立邓国。《路史》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时指邓州) 。”夏朝的邓国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世纪,灭于殷商武丁年间(公元前十三世纪) ,存世近七百年。
武丁灭亡了姒姓邓国之后,将其叔父分封于邓,再次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载:“初,武丁封季父于河(注:汉水)北曼,曰蔓侯,有曼氏,蔓, 鄾 氏, 鄾,邓其出也。”孙淼著《夏商史稿》指出:“夏之姒姓邓国灭亡之后,商代于当地另建曼姓邓国。”《春秋·昭公九年》载:“及武王克商, ……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说明这几个国家都处于周王室中心之南并且互为邻国。《国语·郑语》篇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也表达了同上相近的意思。
查史籍可知,商代至春秋的荆蛮指建国于湖北荆山一带的楚国,申国在今南阳一带,吕国在南阳西部,应国在鲁山东部,陈国在淮阳,蔡国在今上蔡县西南,随国在今湖北随州,唐国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上述八国均明确在南阳的东方、东北方、东南方、南方、西方,唯独没点出邓国的方位,由此不难看出,邓国显然是在南阳的西南方即今河南邓州市一带无疑。《春秋左传·庄公六年》载:“楚文王伐申,过邓”。也证明邓国处于今南阳的申国与湖北荆山一带的楚国之间。《春秋左传·桓公九年》记“邓巴楚之战”条中有“邓南鄙鄾人”的记载。查《说文解字》可知:“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鄾,邓国地也,春秋传曰邓南郫鄾人攻之。”南鄙即指南部边沿处。陈家驹在《古鄾城考》一文中指出:“古鄾城遗址在今樊城正北十二里,汉水以北排子河右岸,北距当时邓国中心今邓州市一百三十里。”宋.罗泌《路史·国名记》云:“鄾,为邓所分,亦曼姓。”这里提到“鄾为邓所分”,可见当时邓国很强盛,向南分了鄾国,向北兼并了吕国。其疆域北起伏牛山南麓的内乡、镇平一带,南至汉水,西至湖北的谷国(今谷城)、丹江,东北至申国(今南阳市区北) ,东至古曾国北境(今新野一带),东南至今湖北枣阳。位处北方华夏与南方荆蛮之间,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武丁深知邓国的地盘虽说不太大,却是中原南进、荆楚北图的战略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封其叔父于此,政治地位很高,按照对诸侯国实行的公、侯、伯、子、男五级分封制,邓州享二等爵位的侯国待遇。至楚文王十二年 (前678年)楚灭邓,这一时期的邓国由公元前的1240年至前678年,存世563年。若从夏朝建立的姒姓邓国算起,到楚国灭了邓国止,邓州历史上的邓国一共存在将近一千三百年。这是历代众多有真才实学的史学家、姓氏研究专家、考古学专家、地理研究专家所一致公认并载入史册的史实。而不是“秦赵高指鹿为马”的忽悠。至于后来的朝廷改邓州为荆州、南阳郡或穰县等名称,都掩盖不了历史上邓州曾两度建立邓国的历史事实。最终又改为邓州而不是别的,也总是有历史依据而定,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有人却不作考查,便喧嚷湖北襄樊市的邓城是古邓国地,扰乱视听,蛊惑不明真相者。其实这并不是新鲜的论调,是祭起早在清代时被著名学者江永已批驳过的《春秋传说汇纂》中,“将襄阳邓城作为邓国都城”的破旗招摇过市而已。江永曾明确指出:“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故《一统志》以邓州为邓侯国,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地。岂楚灭邓后迁其人于此,故有此城欤?邓城南八里有鄾城,为鄾子国。桓九年传云,邓南鄙鄾人。杜谓, 鄾在邓县南,河水之北,是当时鄾城仍属邓县。北望邓之国都, 鄾正是其南方之边鄙,非以鄾城在邓城南八里,即谓之南鄙也。《汇纂》因襄阳有邓、鄾二城,邓城即在鄾城北,遂舍南阳之邓州,以襄阳之邓城为邓国。误矣。”意思很明白,邓城南八里不能称之为南鄙,由此江永认定邓国故城在今天之河南邓州市,而襄阳邓城则是楚国灭了邓国之后,迁徙邓国遗民至此而形成的城邑。史籍如此记载,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江永的观点:襄阳邓城遗址尽管内涵丰富,城内外有大量汉代至春秋战国时的器物残片,但却没有春秋以前的文物,证明其上限在春秋时期。相反,在邓州境内却发现有太子岗遗址、竹草陂遗址、杨岗遗址、八里岗遗址以及吾离陵等多处都发现有商周遗物,其中商周文化层与遗址内的其它文化层存在有序列完整的叠压关系,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更为难得的是,据邓州旧志和邓氏族谱等记载,春秋时邓国侯吾离葬在邓国国都的南边。邓州城东南三公里处的八里王村南,就有邓国侯第十九代国君吾离的陵墓, 邓州吾离陵,是见诸《春秋左传》有记载的第一个邓国国君墓,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邓国国君陵墓。据当地人世代传说,古墓中曾出土有陶鬲、陶俑等,并发现一把半截铜剑。1982年《考古》第一期载周永珍《两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地理位置》一文,与众多考证文章一致,从考古学角度也证实了春秋时期的邓国位置就在今邓州市确凿无疑。
至于有人煞费苦心喧嚷邓州与古邓国毫无关系的怪论,想达到“欲灭其国,先灭其史”的卑劣目的,在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面前,只会蚍蜉撼树,受到历史和世人的唾笑。
二、邓氏根源在邓州
邓姓因邓国而产生。这在古代姓氏研究的文献及邓氏族谱中都有明确的记载。东晋王羲之撰《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一文指出:“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注:指汉水)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唐代林宝著《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宋代王应麟著《姓氏急就篇》载:“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宋代苏洵为邓氏族谱作的序文称:“粤稽邓氏,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清陈廷炜编撰的《姓氏考略》也指明:“邓,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的记载更是清楚明白:“考叔曼,武丁丁巳封季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曰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等等。
鉴于诸多文献指明邓姓因邓国而产生,由此可知,邓姓产生于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叶。邓姓的始祖是邓国的开国第一任邓侯即曼公是也。
综上所述勿庸置疑:邓州市即邓国故地,邓州城是邓国国都,邓州有“天下邓氏第一陵” ——邓国侯吾离陵。由此我们可以自豪而坚定地宣告:天下邓氏源邓州。
(作者系邓姓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