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与邓姓
发布时间:2013-12-31 14:37:00 人气: 来源:未知
邓国与邓姓
● 王春玲
邓姓是产生于古邓国的一个古老姓氏,古邓国及国都在现今河南省邓州市,邓州就是邓姓的发源地。
邓州地处豫西南南(阳)襄(樊)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邓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邓州辖区内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聚落遗址有十多处,这些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是邓州的文化之源。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邓州市城区东部八里岗遗址的发掘可知,在距今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邓州生活。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邓州史前历史有关的传说有原始部落首领邓伯温、夸父追日弃杖而成的邓林以及舜帝遗留下的邓墟,这就是远古之时邓州之所以称“邓”的渊源,也是邓地成为古邓国地及后来邓州的源头所在,一个“邓”字从历史走到今天,构成了邓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脉络。
邓州历史上的邓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于夏代的邓国和建立于殷商时的邓国。《路史·国名纪四》:“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由此可知夏代邓国始于夏帝仲康之时,约为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夏被商代,邓国依旧存在,《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欧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表明商朝初年,邓等六个小国受命向商王朝贡献珍宝瑞禽,邓作为商的臣属依然存在。到商王武丁时,各地的叛乱不断,他四处征伐,先后征讨了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诸多方国。《诗经·商颂·殷武》记载,“挞彼殷武,奋发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武丁发兵征讨荆楚之地,并取得了证讨荆楚荆蛮的全面胜利,建立于夏代的邓国就被武丁灭掉。为了加强对原来邓地的管辖,就在原夏代邓国基础上建立了商代的邓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记载:“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这里的河指的是汉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邓,殷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是邓侯,后以为氏”,这些记载都表明商代邓国建立于殷商武丁王时,曼为第一位邓国侯。殷商邓国自武丁王时建国,在商王朝中后期,作为商王朝南边的重要属国和屏障,为拱卫商王朝中央政权,促进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商王朝灭亡了,但邓国仍然存在并得到了发展。在西周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邓国作为“屏周”的异姓诸侯国存在于周王朝的南部版图之上,也得到了发展。《春秋左传·昭公九年》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隶慎、燕、亳,吾北土也。’”这是周天子的使臣詹桓伯在指责晋国进攻周王室的领地颖地时说的一番话。他所列西周初年属于周王室领国的十四个分布于四方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重要的地方诸侯国。殷商邓国因臣服于西周而成为周王室南部的诸侯国之一。这与《尚书·周书·成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中原各国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没有不遵从周王室的)记载是相一致的。正是由于这些小方国的臣服,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西周成立之初免于灭亡。并在武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分封制下享受着自己的爵位,统领着自己的国家。邓国在西周初年是周王室南边的诸侯国在《国语·郑语》中也有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表明西周初年,邓国像申、蔡等主要诸侯国一样是拱卫周王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庄公六年》记载“楚文王伐申,过邓。……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这是《春秋》所记载的楚国灭掉邓国的两次战争。
从夏代邓国建立到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文王所灭,一共存在了将近1300年。这近1300年历史是邓州的历史之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邓姓起源于古邓国,即因邓国而产生了邓姓。这在古代研究姓氏的古文献及邓氏族谱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宋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记载:“考叔曼,武丁丁巳封季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曰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苏洵为邓氏族谱所作序文称“粤稽邓氏,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等等,以上诸多记载表明:邓姓发端于殷商邓国。
东汉王符《潜夫论》在“志氏姓”中说:“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名氏。因彰德功,传称民之彻官百,王公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姓氏来源之广“不可胜纪也”。邓姓的产生就是因邓国而形成的,符合了上文中的“氏于国”。由于邓国是由殷王武丁始封其季父曼而建立的,因此邓氏后人尊曼公为邓姓始祖。
《史记·殷本记》记载:“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可知曼公建立的邓国以及由邓国而产生的邓姓均出自于“子姓”。又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契为帝喾之子。“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由此推算,出自于“子姓”的邓姓的远祖一直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黄帝。
邓姓自从殷商邓国产生于邓州大地以来,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由于邓姓族众人口的增加、天灾造成生活环境恶化、人祸如战争、社会动荡、政治迫害以及古代的异地任官制度使一些人在做官地落地生根等因素,使得邓姓后人不断的走出故土,逐步迁徙到他方,从而成为今天分布于海内外的中华百家大姓之一。据新华网上海2013年4月14日公布的“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三姓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邓”位居第27位。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邓姓被列为中国姓氏的第34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样调查得出的结论,邓姓排在第二十九位。三次的统计结果不一样,可能与每次统计时所采用的人口统计采样的比例有关,也可能是邓姓的人数的确是增加了。邓姓成为汉族大姓之一已成定论。
邓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无数的邓姓名人,杰出的邓姓历史名人有:封土开疆邓国国君、邓姓始祖曼公,延祚固邦的邓国第十九位邓侯、邓氏十九世祖吾离,邓国才女、楚武王夫人邓曼,邓国第二十二位国君邓祁侯,郑国大夫、名辩家、思想家邓析,西汉名宦邓通,东汉开国勋臣、高密侯邓禹,东汉名宦、西华侯邓晨,东汉名宦、张掖太守、平寿敬侯邓训,女政治家、和帝皇后邓绥,三国时蜀国著名将领、外交家邓芝,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邓艾,东晋尚书右仆射、循吏邓攸,东晋名将邓遐,东晋史学家邓粲,前秦名将,镇国将军邓羌,北宋官吏邓绾,北宋姓氏学家邓名世,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明代抗倭名将邓子龙,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国民政府陆军上将邓荫南,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革命烈士邓仲元,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邓植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邓中夏,国民党左派领袖、革命烈士邓演达,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邓子恢,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我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邓发,著名爱国人士、经济学家邓文钊,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邓华,著名新闻家,政论家邓拓,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作者系邓姓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 王春玲
邓姓是产生于古邓国的一个古老姓氏,古邓国及国都在现今河南省邓州市,邓州就是邓姓的发源地。
邓州地处豫西南南(阳)襄(樊)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气候湿润,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邓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邓州辖区内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聚落遗址有十多处,这些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是邓州的文化之源。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邓州市城区东部八里岗遗址的发掘可知,在距今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邓州生活。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邓州史前历史有关的传说有原始部落首领邓伯温、夸父追日弃杖而成的邓林以及舜帝遗留下的邓墟,这就是远古之时邓州之所以称“邓”的渊源,也是邓地成为古邓国地及后来邓州的源头所在,一个“邓”字从历史走到今天,构成了邓州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脉络。
邓州历史上的邓国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于夏代的邓国和建立于殷商时的邓国。《路史·国名纪四》:“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故杜佑以为禹都。”由此可知夏代邓国始于夏帝仲康之时,约为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夏被商代,邓国依旧存在,《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欧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表明商朝初年,邓等六个小国受命向商王朝贡献珍宝瑞禽,邓作为商的臣属依然存在。到商王武丁时,各地的叛乱不断,他四处征伐,先后征讨了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诸多方国。《诗经·商颂·殷武》记载,“挞彼殷武,奋发荆楚,深入其阻,衰荆之旅”,武丁发兵征讨荆楚之地,并取得了证讨荆楚荆蛮的全面胜利,建立于夏代的邓国就被武丁灭掉。为了加强对原来邓地的管辖,就在原夏代邓国基础上建立了商代的邓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记载:“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公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这里的河指的是汉水。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清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邓,殷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是邓侯,后以为氏”,这些记载都表明商代邓国建立于殷商武丁王时,曼为第一位邓国侯。殷商邓国自武丁王时建国,在商王朝中后期,作为商王朝南边的重要属国和屏障,为拱卫商王朝中央政权,促进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商王朝灭亡了,但邓国仍然存在并得到了发展。在西周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邓国作为“屏周”的异姓诸侯国存在于周王朝的南部版图之上,也得到了发展。《春秋左传·昭公九年》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隶慎、燕、亳,吾北土也。’”这是周天子的使臣詹桓伯在指责晋国进攻周王室的领地颖地时说的一番话。他所列西周初年属于周王室领国的十四个分布于四方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重要的地方诸侯国。殷商邓国因臣服于西周而成为周王室南部的诸侯国之一。这与《尚书·周书·成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中原各国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没有不遵从周王室的)记载是相一致的。正是由于这些小方国的臣服,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西周成立之初免于灭亡。并在武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分封制下享受着自己的爵位,统领着自己的国家。邓国在西周初年是周王室南边的诸侯国在《国语·郑语》中也有记载:“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表明西周初年,邓国像申、蔡等主要诸侯国一样是拱卫周王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庄公六年》记载“楚文王伐申,过邓。……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这是《春秋》所记载的楚国灭掉邓国的两次战争。
从夏代邓国建立到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文王所灭,一共存在了将近1300年。这近1300年历史是邓州的历史之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邓姓起源于古邓国,即因邓国而产生了邓姓。这在古代研究姓氏的古文献及邓氏族谱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宋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记载:“考叔曼,武丁丁巳封季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曰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苏洵为邓氏族谱所作序文称“粤稽邓氏,始出自商武丁封季父曼于邓,其后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等等,以上诸多记载表明:邓姓发端于殷商邓国。
东汉王符《潜夫论》在“志氏姓”中说:“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名氏。因彰德功,传称民之彻官百,王公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或氏于国,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或氏于志。”姓氏来源之广“不可胜纪也”。邓姓的产生就是因邓国而形成的,符合了上文中的“氏于国”。由于邓国是由殷王武丁始封其季父曼而建立的,因此邓氏后人尊曼公为邓姓始祖。
《史记·殷本记》记载:“殷契,封于商,赐姓子氏”,可知曼公建立的邓国以及由邓国而产生的邓姓均出自于“子姓”。又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契为帝喾之子。“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由此推算,出自于“子姓”的邓姓的远祖一直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黄帝。
邓姓自从殷商邓国产生于邓州大地以来,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由于邓姓族众人口的增加、天灾造成生活环境恶化、人祸如战争、社会动荡、政治迫害以及古代的异地任官制度使一些人在做官地落地生根等因素,使得邓姓后人不断的走出故土,逐步迁徙到他方,从而成为今天分布于海内外的中华百家大姓之一。据新华网上海2013年4月14日公布的“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三姓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邓”位居第27位。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邓姓被列为中国姓氏的第34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样调查得出的结论,邓姓排在第二十九位。三次的统计结果不一样,可能与每次统计时所采用的人口统计采样的比例有关,也可能是邓姓的人数的确是增加了。邓姓成为汉族大姓之一已成定论。
邓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无数的邓姓名人,杰出的邓姓历史名人有:封土开疆邓国国君、邓姓始祖曼公,延祚固邦的邓国第十九位邓侯、邓氏十九世祖吾离,邓国才女、楚武王夫人邓曼,邓国第二十二位国君邓祁侯,郑国大夫、名辩家、思想家邓析,西汉名宦邓通,东汉开国勋臣、高密侯邓禹,东汉名宦、西华侯邓晨,东汉名宦、张掖太守、平寿敬侯邓训,女政治家、和帝皇后邓绥,三国时蜀国著名将领、外交家邓芝,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邓艾,东晋尚书右仆射、循吏邓攸,东晋名将邓遐,东晋史学家邓粲,前秦名将,镇国将军邓羌,北宋官吏邓绾,北宋姓氏学家邓名世,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明代抗倭名将邓子龙,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国民政府陆军上将邓荫南,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革命烈士邓仲元,著名农业教育家、土壤学家邓植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邓中夏,国民党左派领袖、革命烈士邓演达,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邓子恢,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我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邓发,著名爱国人士、经济学家邓文钊,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邓华,著名新闻家,政论家邓拓,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作者系邓姓文化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