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姓的迁播与分布 作者 殷中玲
发布时间:2010-12-08 14:34:00 人气: 来源:未知
浅谈邓姓的迁播与分布
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 殷中玲
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早期,在今邓州大地上存在的是成立于夏代的邓国和成立于商代的邓国。殷商邓国后被楚国所灭,邓国的子孙们以国为姓,这便是邓姓得姓之始。因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邓州就成为邓姓之发源地。因邓姓族群的扩大及漫长历史进程中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邓姓人走出故里,迁播分布于世界各地。
所谓姓氏迁播,实质上是指某姓族人的流动与分布。纵观中华百家大姓,任何姓氏的演变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其族人不断外迁与广泛分布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族群人口数量的膨胀与增加,是促使族群分裂迁播的主导因素,同时,这个发展过程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天灾人祸、战争、动荡的局势在给广大民众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也促进了各姓氏之间的融合,任何姓氏族群的外迁过程就是与其它姓氏族群融合的过程。姓氏学研究表明:造成姓氏族群迁播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族众人口的增加而形成的主动迁播;二是天灾造成生活环境恶化而形成的被迫外迁;三是人祸如战争、社会动荡、政治迫害等因素而造成的被动外迁。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原因造成某姓异地发展的,如古代的异地任官制度使一些人在作官地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的等等。
邓姓自形成到发展成为今天到分布海内外的中华百家大姓之一,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纵观邓姓的迁播发展过程,造成邓姓广泛迁播分布的原因,也无外乎以上几项。历史上邓姓的迁播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邓国被楚文王灭国后,子孙以国为姓。只有邓国贵族等少部分人被楚国带离邓国,其国人大部分仍留居故地,并于邓地设立穰邑,以加强对邓地的控制。在穰邑生活的邓国旧人大多仍安居在故地,虽成了楚国人,但姓氏未改,这其中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还在楚国做了官。直到春秋末年,邓廖的裔孙邓析还做了郑国大夫,是有名的名辨家和法家先驱。至战国末年楚被秦灭之前,邓地大部分时间处于楚人控制下,当然邓国的旧人就一直作为楚人生活在楚国统治者的统治之下。之后的楚韩之战,楚秦之战,直至秦统一中国,邓地几易其主,邓地民众在饱经战乱之苦的同时,有部分邓姓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从而导致了邓姓人大规模的由故地外迁他乡。至西汉时,在经历了战国、秦、汉的混战,加上一些邓姓人因官职的调迁等,在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都有了邓姓的分布。他们在那里落藉安家,从而把邓姓的根脉延伸到那里,为邓姓在当地枝繁叶茂打下了基础。
在一部分邓姓人外迁的同时,留在故地生活的邓姓人也得到了发展,其中著名的就有邓禹的先祖邓况,在西汉中叶由古邓国(今邓州)迁到新野。至东汉时,邓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邓晨、邓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后又因他们辅佐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大功,以及禹之孙女邓绥贵为和帝皇后等原因,使南阳邓氏成为东汉最为显赫的家族。
东汉南阳邓氏家族的显赫成为邓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并为邓氏后人引为自豪。以至于后来许多邓氏后人都把邓禹作为血缘始祖写入族谱。根据现今存世较早的《南阳邓氏族谱》的记述,邓禹是继邓氏一世祖曼公之后的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共有十三个儿子,都各有政绩可寻,且均受皇封食天禄,后因其十三个儿子分散各地,后裔遍天下,可谓“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支脉众多。
东汉和帝及安帝前期(公元102—121年,邓绥被立为和帝皇后到去世),南阳邓氏继东汉初邓禹之后发展到又一个鼎盛时期,和帝皇后邓绥——邓禹之孙女成为这一时期南阳邓氏显贵的代表人物。因邓太后之崇光,南阳邓氏家族空前荣盛。绥之兄弟骘、悝、弘等常居禁中,参与朝政,权倾朝野。正因如此,值邓太后去世之后,安帝听信和帝时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他为太子的谗言诬告,与和邓太后有隙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合谋,诛灭邓氏家族。东汉南阳邓氏家族遭遇了因政治变故而导致的重大劫难,惨遭打击的邓氏子孙多被废为庶人,为保全姓名各奔东西,南阳邓氏远离故土,迁播他乡的数量和范围又一次增加、扩大。据邓氏族谱记载:至东汉末年,邓氏分布的范围在此之前江苏、四川、广东、陕西等基础上又扩大至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福建、安徽等地。
当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战争的频繁,政权的更替,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由此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不同姓氏的交汇融合。姓氏学研究认为,在这一时期,促成各民族、各不同姓氏融合的重大历史时期有三国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及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冲突,邓氏故地南阳邓州及其所在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始终处于各种政权冲突的中心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受其害,流亡迁徙成为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中原原有诸姓包括邓姓在内,在原来广泛迁播的基础上,又为政局所逼不断分迁各地,中原邓氏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分布于江南的省份居多,而其中较为集中的则是江西和江苏等省。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故,中国各民族乃至各姓氏的大致分布状况基本已成定局。
至此,全国各地都有邓姓分布的大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如果说有变化,那也只是分布布局上的变化。在唐、宋、元、明及清代不同时期的大的民族融合进程中,邓姓族人也融入了民族融合的大潮,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还有少数邓姓同胞则走的更远一些,把邓姓的血脉植根于港澳台乃至海外。
人口的流动分布是一个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任何族群的人口数量都在增加,这就决定了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历史必然。人口数量增加造成的生存空间的扩容而导致的人口流动,虽然也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这个过程却是温和的,是有目的的,包含有自愿选择的因素。而天灾人祸等造成的人口流动迁徙,则是被动的,亦是悲惨的。
另有一种原因也能促成人口流动或姓氏支脉迁播,这就是古代历朝历代普遍实行的异地为官制度。因某人做了官就不能在离籍贯地较近的范围内任职,他就必须带着妻儿老小到异地他乡去做官,这其中有一大部分就在为官地落地生根。在繁衍子孙的同时,也把他的姓氏植根于那里。邓族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明洪武年间以兵部员外郎身份,由江西吉安前往四川广安任职的邓鹤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广安邓氏后来成为当地的望族,一代伟人邓小平就出自这个家族。
邓姓自从殷商邓国产生于邓州大地以来,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邓氏后裔遍及海内外,人数约七百万,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邓姓人数在中华百家大姓中位列第三十四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邓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二十九位。邓姓已成为汉族大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邓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 殷中玲
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早期,在今邓州大地上存在的是成立于夏代的邓国和成立于商代的邓国。殷商邓国后被楚国所灭,邓国的子孙们以国为姓,这便是邓姓得姓之始。因邓州是古邓国及国都所在地,邓州就成为邓姓之发源地。因邓姓族群的扩大及漫长历史进程中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邓姓人走出故里,迁播分布于世界各地。
所谓姓氏迁播,实质上是指某姓族人的流动与分布。纵观中华百家大姓,任何姓氏的演变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其族人不断外迁与广泛分布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族群人口数量的膨胀与增加,是促使族群分裂迁播的主导因素,同时,这个发展过程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天灾人祸、战争、动荡的局势在给广大民众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也促进了各姓氏之间的融合,任何姓氏族群的外迁过程就是与其它姓氏族群融合的过程。姓氏学研究表明:造成姓氏族群迁播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族众人口的增加而形成的主动迁播;二是天灾造成生活环境恶化而形成的被迫外迁;三是人祸如战争、社会动荡、政治迫害等因素而造成的被动外迁。当然也还有其它一些原因造成某姓异地发展的,如古代的异地任官制度使一些人在作官地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的等等。
邓姓自形成到发展成为今天到分布海内外的中华百家大姓之一,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纵观邓姓的迁播发展过程,造成邓姓广泛迁播分布的原因,也无外乎以上几项。历史上邓姓的迁播发展经历了几个大的历史阶段。
邓国被楚文王灭国后,子孙以国为姓。只有邓国贵族等少部分人被楚国带离邓国,其国人大部分仍留居故地,并于邓地设立穰邑,以加强对邓地的控制。在穰邑生活的邓国旧人大多仍安居在故地,虽成了楚国人,但姓氏未改,这其中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还在楚国做了官。直到春秋末年,邓廖的裔孙邓析还做了郑国大夫,是有名的名辨家和法家先驱。至战国末年楚被秦灭之前,邓地大部分时间处于楚人控制下,当然邓国的旧人就一直作为楚人生活在楚国统治者的统治之下。之后的楚韩之战,楚秦之战,直至秦统一中国,邓地几易其主,邓地民众在饱经战乱之苦的同时,有部分邓姓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从而导致了邓姓人大规模的由故地外迁他乡。至西汉时,在经历了战国、秦、汉的混战,加上一些邓姓人因官职的调迁等,在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都有了邓姓的分布。他们在那里落藉安家,从而把邓姓的根脉延伸到那里,为邓姓在当地枝繁叶茂打下了基础。
在一部分邓姓人外迁的同时,留在故地生活的邓姓人也得到了发展,其中著名的就有邓禹的先祖邓况,在西汉中叶由古邓国(今邓州)迁到新野。至东汉时,邓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邓晨、邓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后又因他们辅佐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大功,以及禹之孙女邓绥贵为和帝皇后等原因,使南阳邓氏成为东汉最为显赫的家族。
东汉南阳邓氏家族的显赫成为邓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章,并为邓氏后人引为自豪。以至于后来许多邓氏后人都把邓禹作为血缘始祖写入族谱。根据现今存世较早的《南阳邓氏族谱》的记述,邓禹是继邓氏一世祖曼公之后的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共有十三个儿子,都各有政绩可寻,且均受皇封食天禄,后因其十三个儿子分散各地,后裔遍天下,可谓“本枝百世”(《左传·庄公六年》),支脉众多。
东汉和帝及安帝前期(公元102—121年,邓绥被立为和帝皇后到去世),南阳邓氏继东汉初邓禹之后发展到又一个鼎盛时期,和帝皇后邓绥——邓禹之孙女成为这一时期南阳邓氏显贵的代表人物。因邓太后之崇光,南阳邓氏家族空前荣盛。绥之兄弟骘、悝、弘等常居禁中,参与朝政,权倾朝野。正因如此,值邓太后去世之后,安帝听信和帝时邓悝、邓弘等曾反对立他为太子的谗言诬告,与和邓太后有隙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合谋,诛灭邓氏家族。东汉南阳邓氏家族遭遇了因政治变故而导致的重大劫难,惨遭打击的邓氏子孙多被废为庶人,为保全姓名各奔东西,南阳邓氏远离故土,迁播他乡的数量和范围又一次增加、扩大。据邓氏族谱记载:至东汉末年,邓氏分布的范围在此之前江苏、四川、广东、陕西等基础上又扩大至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广西、福建、安徽等地。
当中国历史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战争的频繁,政权的更替,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由此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不同姓氏的交汇融合。姓氏学研究认为,在这一时期,促成各民族、各不同姓氏融合的重大历史时期有三国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及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冲突,邓氏故地南阳邓州及其所在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始终处于各种政权冲突的中心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深受其害,流亡迁徙成为安身立命的唯一选择。中原原有诸姓包括邓姓在内,在原来广泛迁播的基础上,又为政局所逼不断分迁各地,中原邓氏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分布于江南的省份居多,而其中较为集中的则是江西和江苏等省。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故,中国各民族乃至各姓氏的大致分布状况基本已成定局。
至此,全国各地都有邓姓分布的大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如果说有变化,那也只是分布布局上的变化。在唐、宋、元、明及清代不同时期的大的民族融合进程中,邓姓族人也融入了民族融合的大潮,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还有少数邓姓同胞则走的更远一些,把邓姓的血脉植根于港澳台乃至海外。
人口的流动分布是一个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任何族群的人口数量都在增加,这就决定了人口的流动是一种历史必然。人口数量增加造成的生存空间的扩容而导致的人口流动,虽然也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这个过程却是温和的,是有目的的,包含有自愿选择的因素。而天灾人祸等造成的人口流动迁徙,则是被动的,亦是悲惨的。
另有一种原因也能促成人口流动或姓氏支脉迁播,这就是古代历朝历代普遍实行的异地为官制度。因某人做了官就不能在离籍贯地较近的范围内任职,他就必须带着妻儿老小到异地他乡去做官,这其中有一大部分就在为官地落地生根。在繁衍子孙的同时,也把他的姓氏植根于那里。邓族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明洪武年间以兵部员外郎身份,由江西吉安前往四川广安任职的邓鹤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广安邓氏后来成为当地的望族,一代伟人邓小平就出自这个家族。
邓姓自从殷商邓国产生于邓州大地以来,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真可谓一本千枝,千枝万脉。邓氏后裔遍及海内外,人数约七百万,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邓姓人数在中华百家大姓中位列第三十四位。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根据最新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邓姓在当今中国的姓氏中排在第二十九位。邓姓已成为汉族大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