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和政宁河城隍庙祭祖散记
发布时间:2013-09-02 22:03:00 人气: 来源:未知
甘肃和政宁河城隍庙祭祖散记
●邓天亮 邓晓刚
邓姓之源网讯(邓天亮 邓晓刚报道)宁河堂邓氏六省七房代表,于2013年7月上旬,在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和政县聚会,举行首次祭祖典礼、家族联谊理事会换届选举、讨论修改新修《宁河王世家勋谱》等相关事宜。
和政会议,作为宁河堂邓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定将载入史册。
和政会议让宁河堂后人踏上了当年先祖有过辉煌业绩之地祭拜先祖;让宁河堂后人见到了“宁河王”被和政奉为保护神--城隍爷的佳话;让宁河堂后人知道了“宁河王”封号的来历;让宁河堂后人见识了六百年前先祖的“御厨”和“运粮官”至今还在履行各自的职责;让宁河堂后人获悉了“黄衣兵”显灵救民的传说;让和政及周边邓氏六百年来终于归宗;还让四川冕宁宁河王后裔首次与一百多年前的邓全忠后人相会。
一、城隍爷来历初闻
2013年7月6日,四川冕宁端一公房的邓显德、邓邦怀、邓邦科、邓世明和宝公房的邓天亮、邓天雄、邓晓刚一行七人,来到甘肃省和政县。下车后,会议接待组带领参观了和政古动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目前世界上最丰富,有的还是绝无仅有的远古动物化石,使我们大开眼界。先期抵达的安微、湖南族胞也在此与我们相会。
晚宴设在当地龙泉酒店。主食是先上馍,再上面条,最后是大米饭,待客人的酒是双杯敬上,与四川冕宁的风俗、习惯不太一样。晚上,我们一行七人住到族人邓光科家里,与会的全体代表分散住到各族人家中。
光科特地把自家的新建房提前一周作了布置,以备我们下塌,光科全家则住在另一处的家中。我们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欣赏了北方的土炕。晚上,光科虔诚地向和政城隍爷进香。他告诉我们说,城隍爷对他们家很好,随请随到。闲谈中,他向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城隍爷佑民保平安、去病消灾的传奇故事。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里供奉的城隍爷原来就是我们的先祖宁河武顺王邓愈。先祖当年在和政地区战功卓著,有恩于百姓,被百姓供奉为城隍爷,灵验异常,一直传承至今。难怪我们刚下车时,街上有人问接待我们的邓氏族人:“这是哪里的亲戚?”回答说:“这是城隍爷后人。”我们第一次听说自己是“城隍爷后人”,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光科说,当年城隍庙被毁,1985年重建。光科父辈们将城隍爷背回家中供奉。一直到新庙落成,才将城隍爷背到新庙供奉。
当时,光科的二伯父邓泽退休,被推举为管委会主任,负责建庙有关工作。
说到这事,光科自己都觉神奇。因为他的二伯父早前杂病缠身,是不信“城隍爷”的共产党干部,曾是多届县、州政协委员。自推举负责建庙工作后,病也好了,药也丢了,身体健康了,连伤风感冒都没有了。管委会主任一干就是21年,于2006年参加州政协会议中,在临夏饭店无疾而终,享年82岁。因此,城隍爷对他家很好,才有“随请随到”之说。
光科家四兄弟:光宇、光宙、光宏、光科。光宇目前是“城隍庙”管委会副主任,光科是中学校长。四兄弟的家境都很好,子女们或工作,或读书,各有其长,整个大家庭都很和睦幸福。我们听得很兴奋,一直到很晚才睡下。
7日下午,到会的三、四、五、六、七房与会代表和当地族胞一起,浩浩荡荡驱车5公里到木雕厂恭迎“泽被后世”金匾,接回悬挂于城隍庙正殿。这块匾是参会代表为敬献给城隍庙而专门定做的,上书“敬献始祖宁河武顺王”,下面落款“河南、江苏、安徽、甘肃、四川、湖南六省七房众后裔”,上面挂钩处两条金龙腾空飞舞,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晚宴由邓光宇家按当地习俗招待我们。餐后,光宇家人邀请我们作诗赐字。天亮书写了:“宁河跃马定九州,城隍布德庇群黎”的条幅;晓刚写下了“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人家必有余殃”的作品;邦科作了《题和政城隍庙 》律诗:
拓土开疆河湟地,枞金伐鼓河州平。
虎豹风驱三千里,雷霆电扫百二城。
武顺功高彪麟阁,城隍德广润群生。
浴泽感恩六百载,至今犹道黄衣兵。
次日早上举行祭祖典礼。一早起来,所有代表在当地族胞的引导下购买祭品。其中有一种祭品是面馍,拿到庙里敬献。所有人的面馍在供桌上堆成金字塔形状,似小山一样高。这些面馍有大有小,大的可能重三四斤,需几人共食才能吃得完。馍的中央浇上熟菜油,这样馍就变成白黄两色。
上午十点整,“邓氏宗亲宁河城隍庙首次祭祖典礼”开始,所有人员入场。“城隍爷后人”----宁河堂各房代表按房序列前,和政及各县代表列后,最后排列的是前来祭祖的邓氏族人及上香的和政县群众,真是人山人海。主持人邓光宇宣布祭祖典礼正式开始:①呜礼炮。②光宇致开幕词。③宁河堂及来自河南邓州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代表为“泽被后世”金匾揭彩。④献三牲及祭品。当宣布“献三牲及祭品”时,只见四个小伙子抬着一块大案板,上面趴着一只涮洗得非常洁净的全猪,猪鼻孔上插着两根长长的大葱,据说是寓后代“聪明”之意。紧跟其后一块案板上趴着一只全羊,再后是两只全鸡,接着是九个硕大的面馍,每个约三四斤重,后面是酒水、鲜水果、干果等鱼贯而入。祭品由祖庙的右边进,经大殿神像前过,从左边出,祭于庙前。⑤全体三叩首。头天晚上下过雨,庙前场地上积雨盈寸,祭庙当日天有小雨,叩首时没有人撑伞遮雨。当主持人呼“一叩首”时,站在雨地中的祭拜者,全部跪下,特别是站在前排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有的长者下跪有些困难,但还是虔诚地跪下磕头。三叩首完备,我们转身看见前排的那些长者的膝盖处都有泥水,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眼前这情景让所有宁河堂邓氏代表感动,成了大家常常谈起的话题。⑥理事长邓泽昂含泪宣读祭文。⑦邓邦科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邓显祥宣读贺信。⑧代表献锦旗、书法作品及功德钱。天亮的那幅“宁河跃马定九州,城隍布德庇群黎”也被安排此时敬献。
整个仪式在庄严肃穆、激动人心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二、宁河王封号释然
先祖邓愈封“宁河王”,可宁河堂邓氏后人却不知“宁河”二字之意。我们知道,封号“王”前面的两个字都是地名。如徐达的“中山王”,常遇春的“开平王”,“中山”、“开平”都是地名,而且都是徐、常二人建立功勋卓著之地。然而先祖的“宁河”是指的那个地方呢?以前,众族人推测南京(应天府)简称“宁”,是否与此有关?但不能确定。此次到了和政,谜底揭开。
《和政县志》载:“和政,太元二年(325年)设置金剑县,崇宁四年(1105年)置宁河县,金、元、明洪武时期仍为宁河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撤县,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县,定名和政。”先祖在洪武三年(1770年)拓土开疆时“攻克河州,驻筑宁河,转战西北数千里,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十年(1377年),始祖薨,追封宁河王,谥武顺。”原来,现在的和政县就是当时的宁河县,和政城隍庙前悬挂的 “武顺王”匾额是先祖邓愈的谥号。六百多年来一直在和政受到百姓以保护神“城隍爷“供奉的就是我们先祖。这“宁河王”封号终于释然。
先祖“宁河王”,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聚会和政!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产生了凝聚力、亲和力、同化力和认同感!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和灿烂的氏族文化!
三、六百年职责分明
祭祖典礼活动中,接待组是和政邓氏族人,后勤组是党氏族人,购物组是姚氏族人。听他们说,洪武九年(1376年),先祖奉命为征西将军。党家是大厨,党姓人自称为“御厨”(因先祖封“王”,“御厨”二字也合规--笔者),姚家是“押粮官”。几百年来的此类活动中,党姓后人都充当洗菜、做饭、做菜、洗碗等厨房工作,并引以为荣,外姓人是无权做此工作的;姚家后人承担买菜、买米、购杂物等属于后勤供给的工作,外姓人同样不得染指。600多年前的职务传承至今,职责依然清晰分明,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如今的三姓人精诚团结,相互合作,相互照顾,过着安定、详和、幸福的生活。我们此次到了和政,看到当地人对邓、党、姚三族人的合作,都是用羡慕的眼神。邓、党、姚三族人的合作,成了当地的骄傲,也成了当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四、黄衣兵显灵救民
当地人告诉我们,当年,本地少数民族聚众叛乱,邻近的广河县首当其冲。城被围多日,粮草皆尽,城内兵民无法拒敌。此时,叛匪有意开了个口子放人出城。城中百姓蜂拥而出。叛匪沿路设伏截杀,逃出之人全部被杀,最后屠城。
尔后,叛匪又使用同样的方法围困和政。但到城下一看,和政四面城墙上,“邓”字黄色帅旗高高飘扬,威武黄衣兵凛凛而立。士兵手持武器,甲胄鲜明;墙头战鼓擂动,士气高昂。黄马奋蹄,黄刀闪亮。叛匪一看这阵势,早已吓得屁滚尿流,仓惶逃遁,和政得以保全。从此,叛匪再也不敢前来围攻和政。
老百姓讲到这里,充满了对先祖宁河王邓愈的感激之情,都说这是宁河城隍爷在危急时显灵,救苍生于危难。宁河城隍爷被传得如此神勇、如此神奇、如此灵验、如此庇护百姓,百姓又怎能不会在六百多年来对他老人家如此顶戴呢?直到今天:“黄旗、黄马、黄刀、黄衣兵”显灵护城保平安的故事仍然流布众口,津津乐道。宁河王邓愈成了和政地区的保护神----城隍爷。
五、和政县邓氏归宗
和政及周边很多邓姓人,长期以来自称是宁河王“娘家人”,供奉着城隍爷,传承着邓氏血脉。但因未找到过硬的证据,也就未能从“娘家人”转正为“后人”。
据甘肃宕昌邓钦(来祥公)公房后人邓崇介绍,和政及周边很多邓氏来源于岷县。宁河王邓愈当年两次征西,兵临河州,驻军宁河;宁河王四子邓钦当年以总兵之职驻守洮(州)、岷(州)、河(州)、湟(青海湟水流域)等地,留下很多族人、亲兵在此戍守,河州即今之和政及周边地区。因代远年湮,战乱濒濒,又缺乏文字记载,几百年来,和政邓氏自称为宁河王“娘家人”,与党、姚二姓的后人密切合作,承袭着供奉宁河城隍爷的职责。“娘家人”本来是针对女子的称谓,相对于“婆家人”而言。为什么和政邓氏要用这个称谓呢?细细想来,如果称为宁河王的“后人”,民间又找不到过硬的证据;如果称为“家人”,这岂不成了家丁、护院等“家人”了吗?称为“娘家人”可能是此意吧?
当年宕昌县邓氏认定是“宁河王之后”时,也理不清世系辈份,还是根据来祥公与太祖十八子岷王同辈开始,而后朱邓两家世世通婚,由朱家与邓家辈份逐一对应,才确定了现理事会副理事长邓崇乃宁河王之二十世孙。
按《2004年6月宁河堂第一次家族联谊会纪要》的要求:“对于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已与我族融为一体的其他邓氏家族要求入我家谱的,原则上可附在与其一房融合入谱,但必须经理事会讨论同意。”
和政邓氏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归入宁河堂邓氏甘肃宕昌邓钦(四房)公房。理事会委托邓崇先生,协助和政邓氏理清世系排辈,不致紊乱。宁河堂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和政邓氏也找到了自己的祖源。当理事长向他们宣布这个决定时,大家都欢欣鼓舞。
会议结束,四川冕宁两房提出先离开和政,但光科家人已做好晚餐,特意要招待我们。两房经商议后,将邓邦怀的五房《族谱》和邓晓刚的六房《族谱》,特赠予光科及家人奉阅。餐后,光科自费包车送我们一行七人离开和政前往兰州。
六、全忠后人首相会
9日住兰州,等待与端一公房后人邓显祖见面。
显祖是端一公房邓全忠的曾孙。邓全忠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陕甘军界的重要人物,历任陕西省固原提督、甘肃提督、陕甘督标中军副将、总理闽军营务处,原籍四川省冕宁县宏模乡文家屯村。现“振声祠堂”中的“宣威介寿”金匾,就是当年光绪皇帝为邓全忠母亲贺寿时所赐。
一百多年来骨肉远离,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邓邦文、邓世纲(现二人已故)曾远赴兰州,以每2元一个电话号码的代价查寻了兰州一、两百位邓氏姓名,欲寻出邓显祖,但未果。第一次冕宁会议期间,二人委托前来参加会议的邓崇继续在甘肃寻找。邓崇返甘肃后在《甘肃日报》登寻亲启事,得到兰州《西部商报》记者黄选平的热心帮助,终于有了显祖的信息。
显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按父亲邓宗海的生前夙愿,希望找到老家,曾亲自前往冕宁寻祖。显祖根据父亲从上辈人提供的“官坝村”地名,到冕宁找“官坝村”邓家。他问冕宁人:“请问这里有姓邓的人家吗?”显祖叙述此事时摹仿冕宁人口音说:“冕宁县到处都有邓家,你找哪个邓家嘛?”显祖回答说:“官坝村邓家。”可没人知道此地名。
原来“官坝村”是文家屯村的一个小地名,因安宁河改道,沧海桑田,一百多年前的“官村坝”现已开垦成良田。“官村坝”这个历史地名从此消亡。现当地只有少数老年人知道此地名。显祖寻不到这个地名,寻亲无果。
如今,已故的邦文、世纲与显祖仍未会过面,遗憾延至今天。为了能与一百多年来未见过面的全忠后人显祖会面,七人商议又在宾馆加价200元房租等待。
下午3点多钟,身高180厘米,身材略瘦,56岁的显祖出现,大家都很激动。显祖非常热情大方地邀请大家,在一个较清静的火锅酒楼就餐。席间,大家边吃边谈。显祖讲到他的家人在文革中三次被打、被捕、“挖地三尺”抄家的惨景,至今还心有余悸。未见面时,我们曾推测,显祖家可能在文革时受过伤害,此时得到了印证。
我们了解到,为了与我们见上一面,显祖从200多公里外的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赶来;送走了我们,当夜又得赶回银川。这就是骨肉情啊!
席间,邦科送了《冕宁县碑刻选》和《凉山州历史碑刻注评》两本具有史料性的书给显祖,书上有关于邓全忠和端一公房振声祠历史碑刻的内容。
大家合影留念。
由于还要赶赴机场回成都,5点半只好结束谈话。显祖为大家购车票,送我们坐上离开兰州城的机场大巴。
七、宁河王得道封神
城隍庙是和政县清虚观重要组成部分。清虚观系统供奉着玉皇大帝(老天爷)、太上老君(老子)、文昌宫(孔子)、武顺王(先祖邓愈)的神像。和政的清虚观应该是中国道观中建设得较完善的庙宇之一。
说到“道观”,这是中国人借“道”来传承“德”。“道”在天地间叫做“道”,“道”在人身上叫做“德”。 “德”便是“得”,人或物各走各的道,各有所得,就可以叫做“得”。“道”和“德”合成一词后,便专属人类专用。“道德”合在一起,告诉我们:行于正道而有所得,即为“道德”;行道才能有德,离开了道便不可能有德,道和德是不可分的。人由“道”而生,行道有所得便是“德”。
当人看到大自然中的“道”,需通过自己实践感悟,得到启示,再用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你表现得好,就是道德水平高;表现得不好,就是道德水平低。我们通过类似“清虚观”中,老天爷玉皇大帝、神人老子、圣人孔子、先祖城隍爷邓愈的“道”而“得”,使自己悟“道”而升“德”,就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能够得到世人尊重的人。
古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和政县志》载,先祖邓愈,16岁从军,18岁带兵投奔朱元璋,并授管军总管之职,后为征戎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守则固,攻必克。决战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推翻元朝,定鼎大明。
先祖由人而得功,由功而封公、封王、封神,这就是先祖的“得”。由“得”而“德”,由“德”而“道”,得道升天奉为城隍。这就是我们的先祖,这就是中华民族做人的最高修为----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八、宁河堂兴旺发达
在理事会上,理事长邓泽昂总结了宁河堂理事会这几年的工作,副理事长邓崇介绍了《宁河堂邓氏宁河王世家勋谱》修改情况,大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历时多年的《总谱》就要与族人见面了。
此次参会,有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河南邓州)代表、安徽泗县(三房)、甘肃宕昌(四房)、四川冕宁(五房、六房)、湖南武岗(七房)及临夏当地各县邓氏宗亲代表51人,长房和二房因故未参会。参与祭祖的邓氏宗亲300多人,当地参与者数百人。
回首宁河堂邓氏各房归宗的整个历程,真是既有曲折,又有惊喜。
安徽古虹老谱记载:“宁河王有八子。”但除了安徽泗县三房外,其余各房后人信息均无记载,有的甚至记为“无后”。
随着社会的安定繁荣,交通、通信的便宜,先有江苏、甘肃二、四房联系上老家安徽归宗,接着四川冕宁的五房、六房归宗,随后是湖南武岗七房归宗。长房后人多年来杳无音讯。当时我们曾说过:“我们的行动会感动上天的,先祖在天之灵,也会让各房相聚。”果然不久,在河南商丘的睢县,长房也找到了。此次甘肃和政聚会,又使四房增加了新的成员,真是可喜可贺。
现宁河堂后裔增加到六省七房,他们现分布全国各地。长房邓镇公后裔居河南商丘睢县,二房邓铭公后裔居江苏泗阳,三房邓鏞公后裔居安徽泗县及周边各县,四房邓钦公后裔居甘肃宕昌、和政及周边各县,五房邓铎公后裔和六房邓铨公后裔居四川冕宁及周边各县,七房邓鉴公后裔居湖南武岗。
宁河王后裔能在六百多年后大聚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老祖先,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六百多年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是您使我们邓氏更加团结!是您使我们邓氏更加壮大!
我们以能是宁河王后裔而倍感骄傲,倍感自豪!
老祖先,你是神圣的人,你是伟大的神!
我们还从邓兆南编写的《炎黄邓氏总谱》了解到,自邓氏始祖曼季公开始,我们的始祖邓愈为曼季公第86代孙,源于河南邓州。
我们冕宁两房代表在回乡途中议论,虽然远赴几千里的甘肃,每人花费几千元。但能亲眼目睹这样的盛会,获取如此丰富的信息,机遇千载难逢,非常值得。
现以天亮步邦科《题和政城隍庙》诗原韵的和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跃马横刀中华地,行仁布德九州平。
父兄揭竿龙宿里,子弟底定金陵城。
诏配太庙居凤阁,灵显河州庇群生。
武顺佳话传千载,黄衣原来邓家兵。
注:龙宿里,宁河王父兄当年在安微泗县龙宿里起兵反元。
2013年7月 于四川冕宁
(作者系四川省冕宁县宁河武顺王邓愈十九世孙)
●邓天亮 邓晓刚
邓姓之源网讯(邓天亮 邓晓刚报道)宁河堂邓氏六省七房代表,于2013年7月上旬,在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和政县聚会,举行首次祭祖典礼、家族联谊理事会换届选举、讨论修改新修《宁河王世家勋谱》等相关事宜。
和政会议,作为宁河堂邓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定将载入史册。
和政会议让宁河堂后人踏上了当年先祖有过辉煌业绩之地祭拜先祖;让宁河堂后人见到了“宁河王”被和政奉为保护神--城隍爷的佳话;让宁河堂后人知道了“宁河王”封号的来历;让宁河堂后人见识了六百年前先祖的“御厨”和“运粮官”至今还在履行各自的职责;让宁河堂后人获悉了“黄衣兵”显灵救民的传说;让和政及周边邓氏六百年来终于归宗;还让四川冕宁宁河王后裔首次与一百多年前的邓全忠后人相会。
一、城隍爷来历初闻
2013年7月6日,四川冕宁端一公房的邓显德、邓邦怀、邓邦科、邓世明和宝公房的邓天亮、邓天雄、邓晓刚一行七人,来到甘肃省和政县。下车后,会议接待组带领参观了和政古动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有目前世界上最丰富,有的还是绝无仅有的远古动物化石,使我们大开眼界。先期抵达的安微、湖南族胞也在此与我们相会。
晚宴设在当地龙泉酒店。主食是先上馍,再上面条,最后是大米饭,待客人的酒是双杯敬上,与四川冕宁的风俗、习惯不太一样。晚上,我们一行七人住到族人邓光科家里,与会的全体代表分散住到各族人家中。
光科特地把自家的新建房提前一周作了布置,以备我们下塌,光科全家则住在另一处的家中。我们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欣赏了北方的土炕。晚上,光科虔诚地向和政城隍爷进香。他告诉我们说,城隍爷对他们家很好,随请随到。闲谈中,他向我们讲了许多关于城隍爷佑民保平安、去病消灾的传奇故事。
这时,我们才知道,这里供奉的城隍爷原来就是我们的先祖宁河武顺王邓愈。先祖当年在和政地区战功卓著,有恩于百姓,被百姓供奉为城隍爷,灵验异常,一直传承至今。难怪我们刚下车时,街上有人问接待我们的邓氏族人:“这是哪里的亲戚?”回答说:“这是城隍爷后人。”我们第一次听说自己是“城隍爷后人”,心中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光科说,当年城隍庙被毁,1985年重建。光科父辈们将城隍爷背回家中供奉。一直到新庙落成,才将城隍爷背到新庙供奉。
当时,光科的二伯父邓泽退休,被推举为管委会主任,负责建庙有关工作。
说到这事,光科自己都觉神奇。因为他的二伯父早前杂病缠身,是不信“城隍爷”的共产党干部,曾是多届县、州政协委员。自推举负责建庙工作后,病也好了,药也丢了,身体健康了,连伤风感冒都没有了。管委会主任一干就是21年,于2006年参加州政协会议中,在临夏饭店无疾而终,享年82岁。因此,城隍爷对他家很好,才有“随请随到”之说。
光科家四兄弟:光宇、光宙、光宏、光科。光宇目前是“城隍庙”管委会副主任,光科是中学校长。四兄弟的家境都很好,子女们或工作,或读书,各有其长,整个大家庭都很和睦幸福。我们听得很兴奋,一直到很晚才睡下。
7日下午,到会的三、四、五、六、七房与会代表和当地族胞一起,浩浩荡荡驱车5公里到木雕厂恭迎“泽被后世”金匾,接回悬挂于城隍庙正殿。这块匾是参会代表为敬献给城隍庙而专门定做的,上书“敬献始祖宁河武顺王”,下面落款“河南、江苏、安徽、甘肃、四川、湖南六省七房众后裔”,上面挂钩处两条金龙腾空飞舞,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晚宴由邓光宇家按当地习俗招待我们。餐后,光宇家人邀请我们作诗赐字。天亮书写了:“宁河跃马定九州,城隍布德庇群黎”的条幅;晓刚写下了“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人家必有余殃”的作品;邦科作了《题和政城隍庙 》律诗:
拓土开疆河湟地,枞金伐鼓河州平。
虎豹风驱三千里,雷霆电扫百二城。
武顺功高彪麟阁,城隍德广润群生。
浴泽感恩六百载,至今犹道黄衣兵。
次日早上举行祭祖典礼。一早起来,所有代表在当地族胞的引导下购买祭品。其中有一种祭品是面馍,拿到庙里敬献。所有人的面馍在供桌上堆成金字塔形状,似小山一样高。这些面馍有大有小,大的可能重三四斤,需几人共食才能吃得完。馍的中央浇上熟菜油,这样馍就变成白黄两色。
上午十点整,“邓氏宗亲宁河城隍庙首次祭祖典礼”开始,所有人员入场。“城隍爷后人”----宁河堂各房代表按房序列前,和政及各县代表列后,最后排列的是前来祭祖的邓氏族人及上香的和政县群众,真是人山人海。主持人邓光宇宣布祭祖典礼正式开始:①呜礼炮。②光宇致开幕词。③宁河堂及来自河南邓州的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代表为“泽被后世”金匾揭彩。④献三牲及祭品。当宣布“献三牲及祭品”时,只见四个小伙子抬着一块大案板,上面趴着一只涮洗得非常洁净的全猪,猪鼻孔上插着两根长长的大葱,据说是寓后代“聪明”之意。紧跟其后一块案板上趴着一只全羊,再后是两只全鸡,接着是九个硕大的面馍,每个约三四斤重,后面是酒水、鲜水果、干果等鱼贯而入。祭品由祖庙的右边进,经大殿神像前过,从左边出,祭于庙前。⑤全体三叩首。头天晚上下过雨,庙前场地上积雨盈寸,祭庙当日天有小雨,叩首时没有人撑伞遮雨。当主持人呼“一叩首”时,站在雨地中的祭拜者,全部跪下,特别是站在前排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有的长者下跪有些困难,但还是虔诚地跪下磕头。三叩首完备,我们转身看见前排的那些长者的膝盖处都有泥水,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眼前这情景让所有宁河堂邓氏代表感动,成了大家常常谈起的话题。⑥理事长邓泽昂含泪宣读祭文。⑦邓邦科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邓显祥宣读贺信。⑧代表献锦旗、书法作品及功德钱。天亮的那幅“宁河跃马定九州,城隍布德庇群黎”也被安排此时敬献。
整个仪式在庄严肃穆、激动人心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二、宁河王封号释然
先祖邓愈封“宁河王”,可宁河堂邓氏后人却不知“宁河”二字之意。我们知道,封号“王”前面的两个字都是地名。如徐达的“中山王”,常遇春的“开平王”,“中山”、“开平”都是地名,而且都是徐、常二人建立功勋卓著之地。然而先祖的“宁河”是指的那个地方呢?以前,众族人推测南京(应天府)简称“宁”,是否与此有关?但不能确定。此次到了和政,谜底揭开。
《和政县志》载:“和政,太元二年(325年)设置金剑县,崇宁四年(1105年)置宁河县,金、元、明洪武时期仍为宁河县,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撤县,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县,定名和政。”先祖在洪武三年(1770年)拓土开疆时“攻克河州,驻筑宁河,转战西北数千里,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十年(1377年),始祖薨,追封宁河王,谥武顺。”原来,现在的和政县就是当时的宁河县,和政城隍庙前悬挂的 “武顺王”匾额是先祖邓愈的谥号。六百多年来一直在和政受到百姓以保护神“城隍爷“供奉的就是我们先祖。这“宁河王”封号终于释然。
先祖“宁河王”,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聚会和政!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产生了凝聚力、亲和力、同化力和认同感!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和灿烂的氏族文化!
三、六百年职责分明
祭祖典礼活动中,接待组是和政邓氏族人,后勤组是党氏族人,购物组是姚氏族人。听他们说,洪武九年(1376年),先祖奉命为征西将军。党家是大厨,党姓人自称为“御厨”(因先祖封“王”,“御厨”二字也合规--笔者),姚家是“押粮官”。几百年来的此类活动中,党姓后人都充当洗菜、做饭、做菜、洗碗等厨房工作,并引以为荣,外姓人是无权做此工作的;姚家后人承担买菜、买米、购杂物等属于后勤供给的工作,外姓人同样不得染指。600多年前的职务传承至今,职责依然清晰分明,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如今的三姓人精诚团结,相互合作,相互照顾,过着安定、详和、幸福的生活。我们此次到了和政,看到当地人对邓、党、姚三族人的合作,都是用羡慕的眼神。邓、党、姚三族人的合作,成了当地的骄傲,也成了当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四、黄衣兵显灵救民
当地人告诉我们,当年,本地少数民族聚众叛乱,邻近的广河县首当其冲。城被围多日,粮草皆尽,城内兵民无法拒敌。此时,叛匪有意开了个口子放人出城。城中百姓蜂拥而出。叛匪沿路设伏截杀,逃出之人全部被杀,最后屠城。
尔后,叛匪又使用同样的方法围困和政。但到城下一看,和政四面城墙上,“邓”字黄色帅旗高高飘扬,威武黄衣兵凛凛而立。士兵手持武器,甲胄鲜明;墙头战鼓擂动,士气高昂。黄马奋蹄,黄刀闪亮。叛匪一看这阵势,早已吓得屁滚尿流,仓惶逃遁,和政得以保全。从此,叛匪再也不敢前来围攻和政。
老百姓讲到这里,充满了对先祖宁河王邓愈的感激之情,都说这是宁河城隍爷在危急时显灵,救苍生于危难。宁河城隍爷被传得如此神勇、如此神奇、如此灵验、如此庇护百姓,百姓又怎能不会在六百多年来对他老人家如此顶戴呢?直到今天:“黄旗、黄马、黄刀、黄衣兵”显灵护城保平安的故事仍然流布众口,津津乐道。宁河王邓愈成了和政地区的保护神----城隍爷。
五、和政县邓氏归宗
和政及周边很多邓姓人,长期以来自称是宁河王“娘家人”,供奉着城隍爷,传承着邓氏血脉。但因未找到过硬的证据,也就未能从“娘家人”转正为“后人”。
据甘肃宕昌邓钦(来祥公)公房后人邓崇介绍,和政及周边很多邓氏来源于岷县。宁河王邓愈当年两次征西,兵临河州,驻军宁河;宁河王四子邓钦当年以总兵之职驻守洮(州)、岷(州)、河(州)、湟(青海湟水流域)等地,留下很多族人、亲兵在此戍守,河州即今之和政及周边地区。因代远年湮,战乱濒濒,又缺乏文字记载,几百年来,和政邓氏自称为宁河王“娘家人”,与党、姚二姓的后人密切合作,承袭着供奉宁河城隍爷的职责。“娘家人”本来是针对女子的称谓,相对于“婆家人”而言。为什么和政邓氏要用这个称谓呢?细细想来,如果称为宁河王的“后人”,民间又找不到过硬的证据;如果称为“家人”,这岂不成了家丁、护院等“家人”了吗?称为“娘家人”可能是此意吧?
当年宕昌县邓氏认定是“宁河王之后”时,也理不清世系辈份,还是根据来祥公与太祖十八子岷王同辈开始,而后朱邓两家世世通婚,由朱家与邓家辈份逐一对应,才确定了现理事会副理事长邓崇乃宁河王之二十世孙。
按《2004年6月宁河堂第一次家族联谊会纪要》的要求:“对于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已与我族融为一体的其他邓氏家族要求入我家谱的,原则上可附在与其一房融合入谱,但必须经理事会讨论同意。”
和政邓氏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归入宁河堂邓氏甘肃宕昌邓钦(四房)公房。理事会委托邓崇先生,协助和政邓氏理清世系排辈,不致紊乱。宁河堂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和政邓氏也找到了自己的祖源。当理事长向他们宣布这个决定时,大家都欢欣鼓舞。
会议结束,四川冕宁两房提出先离开和政,但光科家人已做好晚餐,特意要招待我们。两房经商议后,将邓邦怀的五房《族谱》和邓晓刚的六房《族谱》,特赠予光科及家人奉阅。餐后,光科自费包车送我们一行七人离开和政前往兰州。
六、全忠后人首相会
9日住兰州,等待与端一公房后人邓显祖见面。
显祖是端一公房邓全忠的曾孙。邓全忠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陕甘军界的重要人物,历任陕西省固原提督、甘肃提督、陕甘督标中军副将、总理闽军营务处,原籍四川省冕宁县宏模乡文家屯村。现“振声祠堂”中的“宣威介寿”金匾,就是当年光绪皇帝为邓全忠母亲贺寿时所赐。
一百多年来骨肉远离,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邓邦文、邓世纲(现二人已故)曾远赴兰州,以每2元一个电话号码的代价查寻了兰州一、两百位邓氏姓名,欲寻出邓显祖,但未果。第一次冕宁会议期间,二人委托前来参加会议的邓崇继续在甘肃寻找。邓崇返甘肃后在《甘肃日报》登寻亲启事,得到兰州《西部商报》记者黄选平的热心帮助,终于有了显祖的信息。
显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按父亲邓宗海的生前夙愿,希望找到老家,曾亲自前往冕宁寻祖。显祖根据父亲从上辈人提供的“官坝村”地名,到冕宁找“官坝村”邓家。他问冕宁人:“请问这里有姓邓的人家吗?”显祖叙述此事时摹仿冕宁人口音说:“冕宁县到处都有邓家,你找哪个邓家嘛?”显祖回答说:“官坝村邓家。”可没人知道此地名。
原来“官坝村”是文家屯村的一个小地名,因安宁河改道,沧海桑田,一百多年前的“官村坝”现已开垦成良田。“官村坝”这个历史地名从此消亡。现当地只有少数老年人知道此地名。显祖寻不到这个地名,寻亲无果。
如今,已故的邦文、世纲与显祖仍未会过面,遗憾延至今天。为了能与一百多年来未见过面的全忠后人显祖会面,七人商议又在宾馆加价200元房租等待。
下午3点多钟,身高180厘米,身材略瘦,56岁的显祖出现,大家都很激动。显祖非常热情大方地邀请大家,在一个较清静的火锅酒楼就餐。席间,大家边吃边谈。显祖讲到他的家人在文革中三次被打、被捕、“挖地三尺”抄家的惨景,至今还心有余悸。未见面时,我们曾推测,显祖家可能在文革时受过伤害,此时得到了印证。
我们了解到,为了与我们见上一面,显祖从200多公里外的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赶来;送走了我们,当夜又得赶回银川。这就是骨肉情啊!
席间,邦科送了《冕宁县碑刻选》和《凉山州历史碑刻注评》两本具有史料性的书给显祖,书上有关于邓全忠和端一公房振声祠历史碑刻的内容。
大家合影留念。
由于还要赶赴机场回成都,5点半只好结束谈话。显祖为大家购车票,送我们坐上离开兰州城的机场大巴。
七、宁河王得道封神
城隍庙是和政县清虚观重要组成部分。清虚观系统供奉着玉皇大帝(老天爷)、太上老君(老子)、文昌宫(孔子)、武顺王(先祖邓愈)的神像。和政的清虚观应该是中国道观中建设得较完善的庙宇之一。
说到“道观”,这是中国人借“道”来传承“德”。“道”在天地间叫做“道”,“道”在人身上叫做“德”。 “德”便是“得”,人或物各走各的道,各有所得,就可以叫做“得”。“道”和“德”合成一词后,便专属人类专用。“道德”合在一起,告诉我们:行于正道而有所得,即为“道德”;行道才能有德,离开了道便不可能有德,道和德是不可分的。人由“道”而生,行道有所得便是“德”。
当人看到大自然中的“道”,需通过自己实践感悟,得到启示,再用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你表现得好,就是道德水平高;表现得不好,就是道德水平低。我们通过类似“清虚观”中,老天爷玉皇大帝、神人老子、圣人孔子、先祖城隍爷邓愈的“道”而“得”,使自己悟“道”而升“德”,就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能够得到世人尊重的人。
古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和政县志》载,先祖邓愈,16岁从军,18岁带兵投奔朱元璋,并授管军总管之职,后为征戎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守则固,攻必克。决战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推翻元朝,定鼎大明。
先祖由人而得功,由功而封公、封王、封神,这就是先祖的“得”。由“得”而“德”,由“德”而“道”,得道升天奉为城隍。这就是我们的先祖,这就是中华民族做人的最高修为----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八、宁河堂兴旺发达
在理事会上,理事长邓泽昂总结了宁河堂理事会这几年的工作,副理事长邓崇介绍了《宁河堂邓氏宁河王世家勋谱》修改情况,大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历时多年的《总谱》就要与族人见面了。
此次参会,有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河南邓州)代表、安徽泗县(三房)、甘肃宕昌(四房)、四川冕宁(五房、六房)、湖南武岗(七房)及临夏当地各县邓氏宗亲代表51人,长房和二房因故未参会。参与祭祖的邓氏宗亲300多人,当地参与者数百人。
回首宁河堂邓氏各房归宗的整个历程,真是既有曲折,又有惊喜。
安徽古虹老谱记载:“宁河王有八子。”但除了安徽泗县三房外,其余各房后人信息均无记载,有的甚至记为“无后”。
随着社会的安定繁荣,交通、通信的便宜,先有江苏、甘肃二、四房联系上老家安徽归宗,接着四川冕宁的五房、六房归宗,随后是湖南武岗七房归宗。长房后人多年来杳无音讯。当时我们曾说过:“我们的行动会感动上天的,先祖在天之灵,也会让各房相聚。”果然不久,在河南商丘的睢县,长房也找到了。此次甘肃和政聚会,又使四房增加了新的成员,真是可喜可贺。
现宁河堂后裔增加到六省七房,他们现分布全国各地。长房邓镇公后裔居河南商丘睢县,二房邓铭公后裔居江苏泗阳,三房邓鏞公后裔居安徽泗县及周边各县,四房邓钦公后裔居甘肃宕昌、和政及周边各县,五房邓铎公后裔和六房邓铨公后裔居四川冕宁及周边各县,七房邓鉴公后裔居湖南武岗。
宁河王后裔能在六百多年后大聚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老祖先,是您使我们宁河堂邓氏六百多年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是您使我们邓氏更加团结!是您使我们邓氏更加壮大!
我们以能是宁河王后裔而倍感骄傲,倍感自豪!
老祖先,你是神圣的人,你是伟大的神!
我们还从邓兆南编写的《炎黄邓氏总谱》了解到,自邓氏始祖曼季公开始,我们的始祖邓愈为曼季公第86代孙,源于河南邓州。
我们冕宁两房代表在回乡途中议论,虽然远赴几千里的甘肃,每人花费几千元。但能亲眼目睹这样的盛会,获取如此丰富的信息,机遇千载难逢,非常值得。
现以天亮步邦科《题和政城隍庙》诗原韵的和诗一首,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跃马横刀中华地,行仁布德九州平。
父兄揭竿龙宿里,子弟底定金陵城。
诏配太庙居凤阁,灵显河州庇群生。
武顺佳话传千载,黄衣原来邓家兵。
注:龙宿里,宁河王父兄当年在安微泗县龙宿里起兵反元。
2013年7月 于四川冕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