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邓姓之源网-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主办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之窗 > 交流联谊 >

琼州探源之姓氏篇——敬贤如师 重教兴文 邓氏宗祠

发布时间:2010-06-22 14:43:00 人气: 来源:未知

“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邓氏族谱》所载,既道出了邓氏之源,并骄傲于先祖历史的辉煌。   
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承认曼季为邓氏的受姓始祖。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氏族人世代显贵。经过33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  
有关资料显示,早在宋朝已有邓氏先祖迁入海南,但由于海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族谱,各地的族(家)谱大多也不完整,迁琼始祖也没有一致的看法。部分研究专家认为,来自广东省徐闻县烈村的邓姓支派为邓氏迁琼始祖。多数族谱载明邓仁奭是雷琼邓氏始祖。   
宋朝进士邓仁奭,曼季八十六世孙,邓禹三十九世孙,南宋景定三年(1262)从原籍福建莆田到广东雷州任司户参军(太守),为政清廉,受民爱戴,为人忠厚,世称通德之门,史家赞叹“既昌其身,又昌子孙”。遗命立碑墓前,刻词:“开口问青天,如何是祸福,我欺人是祸,人欺我是福。”以之教育子孙后代。同时留下“敬贤如师”、“重教兴文”的遗训。任满择居广东海康县(今雷州市)潮阳村,后代子孙分迁广东徐闻、遂溪等地。  
 据海南部分族(家)谱记载,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邓仁奭(一说其堂弟邓文虎)曾孙邓仲仁、邓仲义、邓仲礼、邓仲智四兄弟为避乱,从原籍广东徐闻烈村相携渡海迁琼,初居海口大英村,后分居各地,仲仁居琼山(今海口龙华、秀英区等),仲义居文昌,仲礼居定安,仲智居澄迈,成为四县邓氏迁琼始祖。  
 据这个支派的邓姓族人介绍,雷州、琼文澄定四县邓氏的发源始祖尚未分明,四县族谱记载不尽相同,大都载明四人是亲兄弟,从广东徐闻县烈村迁琼。如原文昌县铺前镇蛟塘村邓岳在《邓氏家谱·续修序》中称,仁弼(疑为仁奭)四子文虎的四个儿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明洪武五年相率入琼;原琼山县昌荣村的《仲仁公族谱古序》却称,仲仁、仲义是亲兄弟,仲礼、仲智是他们的堂弟,仲仁居琼山昌荣村,仲义居文昌罗缎村,仲礼居定安,仲智居海口大英村。每年农历年三月十五日,原琼山、澄迈两县邓氏后裔代表齐集海口东山镇,在位于该镇山头村的邓氏宗祠举行祭祀,在该镇东山后岭有邓仲仁和邓仲智墓园。   文昌还有邓氏族谱记载,邓仁奭次子邓文彪,南宋时“官任开封府降琼州主薄。时因溃乱移居文昌县新港村。”定安县《仲礼公族谱古序》则称邓仁奭赴试时改名邓文明,其堂弟尚志长子文彪,南宋祥兴年间(1278)“任琼主薄初在,时值溃乱卜宅于文新埠”。  
 据记载,乐会县(其地在今琼海市境内)的邓梦荐于南宋淳佑十年(1250)中方逢辰(浙江才子,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榜进士。说明其先祖早已迁琼。据儋州市邓氏族人介绍,先祖邓代菊南宋时为避乱从福建莆田迁琼,后代又迁往临高,儋州、临高大多数邓氏同祖同宗。在儋州已繁衍34世,共有64个村。而有史料记载,邓富、邓王与曾于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和乾道年间(1165——1173)先后任儋州(昌化、南宁军)任知军,两人是否有后代留在儋州和临高地区,邓代菊与他们是否有关系,也无法考证。儋州还有一个邓姓支派在清代太平天国时期为避乱,从广东台山县某村整个村渡海过琼,先到儋州和庆镇,后分居澄迈、临高等地。这个支派出现了邓春华将军等知名人士。  
邓氏后人正在进行共同研究,修订统一的族谱,还准备派代表到河南省,邓氏发源地寻源证实。2006年7月,雷(州)琼(海南)邓氏后代首次在广东省雷州市举行雷琼邓氏宗亲联谊会,包括广东湛江的雷州、徐闻、遂溪,海南海口(含琼山)、文昌、定安、澄迈、儋州、临高等市县的100多名代表相聚,认祖归宗。  
经过六、七百年繁衍、发展,目前,海南邓姓总数有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儋州、海口、文昌、定安、陵水、琼海、临高、澄迈、昌江、白沙等市县。其中儋州邓姓人口最多。海南邓氏后代遵循先祖“敬贤如师”、“重教兴文”的遗训,注重教育,忠厚传家,人才辈出,屡中科举,如明代琼山举人邓致辉,任澄迈知县;明代琼山武举人邓昌禹,任安徽抚州卫千总;清代文昌举人邓岳,任广西博白知县。 知名侨领:享誉越南“邓爸爸” 1960年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外长访越时,邓焕苯(三排右二)参加接待会见,一起合影留念。邓焕苯(1900—1991),越南著名侨领。生于海南文昌市铺前镇蛟塘村。   
1924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后赴法国留学,接受革命思想影响。回国后同进步人士合作出版《政论》周刊,抨击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1936年,胞兄邓焕方病逝,他从上海去越南打理家族在西贡(今胡志明市)西堤岸的生意。1945年11月越南革命成功。1947年响应胡志明主席全面抗战的号召,奔赴槟知省战区参加革命活动,不久又将家族拥有的408亩农田和2000平方米的商店全部无偿献给越南革命政府,获越南共产党胡志明主席的表彰。他历任槟知省华侨解放联合会主席、南部华侨解放联合会常委、南部越华友谊会副会长、河内越中友谊医院院长、越南华侨联合总会常委、河内华侨联合会副主任。1961年7月加入越南共产党。  
他经历了越法、越美战争,为越南人民的革命事业,为中越友谊和越华侨社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越南共产党和国家授予一级抗法勋章、一级抗美勋章、胡志明市纪念章和为了全民大团结事业奖章。被越南人尊称为“邓爸爸”。   
他虽出身自大资本家、地主家庭,但他却生活得很恬淡、简朴,毕生投身于革命事业。直到91岁那年,他仍很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并经常探问华人同胞的生活。1991年4月在胡志明市逝世,这一天胡志明市降半旗致哀,由越南祖国阵线中央委员会等9个部门组成治丧委员会,在胡志明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丹青妙手:邓氏三杰水墨家园   
中国画家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均出生于海南海口市,为同胞兄弟,在中国画坛中享有盛誉。1994年在香港举办“海南风情——邓氏三杰版画展”,被当地媒体誉为“一门丹青手,三支生花笔”;1995年在澳门举办琼籍画家“海南美”中国画展。参观和购画者络绎不绝。  
大哥邓子敬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邓子敬深得中国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老师的钟爱,曾带着他到海南岛西沙群岛作画。  
二弟邓子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举办的各种美展,并经常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有些作品还获奖。其中《黎寨春早》被选送出国参展。中国画《雨林兰香》获全国新闻书画展优秀奖;《黎山烟云》获日本国青枢展佳作赏。2000年在美国参加中国水墨画作品展,2002年在荷兰哈德怀克市举办画展。  
小弟邓子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他的作品关注的视角看,他则以渔民生活为表现主体。海南岛四面沿岸的渔民生活及特色常常在他的画面上出现,他作画豪迈且干净利落,作品额外流露出一份现代感,而且设色大胆,常在色块和色阶中表现个人的情感,令画面构图层次分明,色彩饱和厚重从而打动观者。   
有评论家认为,子敬的画有气魄、有功力、有深度,是色墨的交响乐;子芳的画幽雅、清逸是田园诗;子平却是节拍新奇的现代曲。出生于海南的三位画家,对地处热带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的作品大多表达对家乡美的礼赞,他们的笔触都凝聚着浓郁的乡情,家乡的南海,南海上的船,船上的渔民,家乡的山,大山脚下的椰子树,椰子树下的山花野草,都被他们描入丹青。不论是邓子敬的山水画邓子芳的花鸟画还是邓子平的版画都蕴藏着永恒的乡愁冲动。
 父子两将军   邓春华(1900——1978),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海南儋州市和庆镇和福村人。   
1925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北伐战争时期,先任黄埔教导团排长,参加粤东第一次东征。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4年任国民党陆军九十三师副师长,后任师长,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领军防守广东虎门、宝安,积极发动民众参加抗战。1938年率部转战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他治军严明,作战英勇,突出重围后,挥师湖北、河南等地驻防。1944年,调任军政部第五补充训练处中将处长,专事练兵,派往缅甸策应盟军的中国远征军就是他训练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调往南京参加将官训练班,1946年结业后被派往山东省临沂、丽水地区任丽云师司令官。1947年,任国民党陆军109军副军长,调湖南驻防,次年升任军长,移防广东省韶关、清远、惠阳等地。1948年调海南白莲、那大、加来地区驻防,担任兵团副司令官、琼西驻军副司令官。
1950年到台湾后,曾任过“要塞司令官”、“国大代表”,1978年8月去世。2005年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一枚。
邓春华次子邓崇雄,曾任蒋经国专机驾驶员,后任台北“空军司令官”,后调“驻台湾海峡任海军陆战队少将司令官”。 一门两英烈   
邓焕香(1910——1974),越南著名将领。越名为青条(音译)。生于越南槟知省一个地主家庭,原籍海南文昌市铺前镇蛟塘村。邓焕苯的胞弟。   
1924年,随兄长邓焕苯到上海求学,在浦东中学就读。三年后又返回槟知省。1936年上山寻师学武、学医,艺成下山后,在槟知市开一家咖啡店。同时还是远近驰名的医生。1943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参加越南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斗争,投身到艰苦漫长的越法、越美战争中,屡立战功。历任团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1974年1月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已安全转移,但不忍丢弃一位受重伤的战友,又返回寻找,在背战友过河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南方海陆空三军中将副司令,并以他的越南名字命名一所中学为“青条中学”。   虎父无犬子,邓焕香长子邓文拯受其影响自幼学了一身武艺,十五、六时参加青年团革命活动。1964年,他在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俘,英勇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尊曼季为始祖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南阳邓氏祖谱源流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綦》及宋代陈彭年的《广韵》等史籍均记载,邓氏出自子姓(黄帝的后裔)。商朝高宗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为邓侯,因原封于曼国为曼姓,故史称“曼姓邓国”。邓国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其后世子孙以国为姓,称为邓氏,尊曼季为邓氏的受姓始祖。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另据史载,邓氏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河南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邓地(今河南省邓州市),后被商王武丁所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要早于殷邓。古邓国的建立至今已四千多年。  
邓氏中还有外族改姓而来的。据湖南《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南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天和逃亡于今湖南安化县,为避难以其父曾封邓王之故,改姓邓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湖北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随母家姓。   
还有少数民族中的邓姓。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哈尼、水、土家、京、蒙古、彝族和苗等民族均有邓姓。海南苗族中也有不少邓姓人口。
受姓起商周,据姓氏学家考证,现今遍布海内外的邓姓绝大部分是来自商周侯国——邓国的邓姓。商朝高宗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曼季为邓氏的受姓始祖。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公元前678年,邓国被楚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经过33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氏后裔如今已遍布海内外。   
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公安部2006年4月公布的新版百家姓排名中,邓姓位居第29位,人口1000多万。目前,邓姓集中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云南、广西、福建、海南、陕西等省。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还有不少邓姓人步出国门,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早期南徒居赣闽粤形成的较大的客家姓氏之一。
东汉启功名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到东汉时,其子孙中出现了一位邓氏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邓禹。东汉一朝也成为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氏族人世代显贵,为南阳郡之大族。直到今天,遍布海内外的邓姓人仍然以“南阳”为堂号,称自己是“南阳邓氏”。   
邓禹(2-58年),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开国勋臣。邓姓始祖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孙。幼时曾到国都长安 (今西安市)求学,与后来成为东汉光武帝的刘秀结为布衣之交。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在河北举兵讨伐,邓禹弃学相从,并为刘秀出谋划策,此后还独自带兵平定了河北、山西、关中等地的叛乱,名震关西,功勋显赫。刘秀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相当于丞相)、封赞阝侯, 时年仅24岁。刘秀统一全国后,封其为高密侯,后来又受封为太傅。刘秀立云台阁,绘28名开国功臣像于其中,即著名的“云台28将”,邓禹位列首位。   
据现有史料统计,自邓禹以后,东汉历史上的邓氏名人,便有皇后1人,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13人,州牧、郡守48人,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当代邓氏人才济济,其中杰出的代表是邓小平,邓小平故乡四川广安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按族谱推算:邓小平是受姓鼻祖曼季的一O六世孙、太始祖邓禹的六十七世孙。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邓禹为本族远祖,故有“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之称。  
(陈文剑 梁振海 摄影报道)   
 本文在采写过程得到了邓镇选、邓孚金等人和邓焕苯、邓春华亲属的热情帮助,参考了《中华邓族史·粤港卷》、《南阳亲缘》、《海南移民史志》和《海南百科全书》等书籍,特致谢忱。由于资料缺乏,不足之处,盼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