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
发布时间:2010-03-25 15:01:00 人气: 来源:未知
编者按:2008年春,在市三届三次人代会期间,市委书记王铁在固始代表团会议上提出“放大五种优势,彰显固始魅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放大根亲文化”优势。嗣后,在全市县域经济会议上,王铁书记再次提出“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对固始的发展给予了明确的定位。“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精神,实质是抓住根亲文化优势,打响根亲文化品牌,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让根亲文化成为固始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一发展理念立意深远,切合固始实际,为固始的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必将对固始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起到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固始县在深刻领会王铁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迅速行动,紧急动员,确立了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主题创建指挥部,并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方案,一场“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主题创建活动正有条不紊进行着。本报今刊发固始县委书记方波的文章,一则可以了解固始县是如何按照王铁书记的要求放大根亲优势的,二则对全市兄弟县区在如何打好“根亲文化牌”方面有借鉴意义。
据专家考证,闽台与固始同根同祖,固始是闽台港澳同胞的乡关祖地。历史上因朝代变迁、战争纷乱、生活逼迫,固始人民曾多次南迁,其中较大规模的移民有4次共计100多姓1万多人,特别是唐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中原文化广为传播。时至今日,福建、广东、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仍袭用着固始方言,秉行着固始的习俗,固始也因此成为海外侨胞的乡关祖地,蜚声海内外的“中原第一侨乡”、“唐人故里”,并造就“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
认知根亲,厚重固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所谓“根亲”就是姓氏同源同脉的延续,是族邦同渊同宗的亲情,是居食同根同缘的联谊。所谓“根亲文化”就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广义上属于历史文化,狭义上属于区域文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追属、心理的认同和灵魂的皈依。
根亲文化在固始县尤为突出,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姓氏文化。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为避“八王之乱”,固始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8大姓南迁入闽;唐初陈元光父子所率府兵80多姓7000余人赴泉、潮二州镇抚啸乱;唐末王氏兄弟率50多姓5000余人入闽,均在当地安家落户。以及两宋之末由陈、戴、闵、叶、侯等姓因循先民足迹而南迁入闽,其后裔经过数十代,在闽、粤、港、澳、台及东南亚诸国渐次播迁。清代,因海防需要,固始3000多人移至山东福山,同样在当地落户。再加之固始曾为“蒋国”、“番国”、“蓼国”,“蒋”、“番”、“蓼”〔廖、缪(miao)〕皆有衍姓。作为全球华人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的祖地之一,许多人把“光州固始”刻在墓碑上,镌在祠柱上,写进家谱里,流传在血液里。据1953年人口普查,台湾人口居前500户以上的100大姓中有63姓(占总户数80.9%人口)族谱中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自20世纪80年代始,有20多个姓氏宗亲会在固始成立,有近50家宗亲规模性来固始寻根访亲。如2005年黄氏宗亲近300人,2007年福建泉州陈氏、林氏近千人到固始寻根祭祖。
2、农耕文化。固始县自古就有“耕读之家”良风,以耕助读,以读修功。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率乡民设计兴修了淮河灌区,“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有“百里不求天”美誉,比都江堰早近400多年。晋末八姓入闽,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闽地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小麦的种植。陈元光、王审知率兵入闽镇抚啸乱后,垦农桑,兴水利,发展生产,把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水利技术适用于当地,使当地百姓生活治安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经济得到长远发展,修建的部分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效用。
3、政治文化。固始几次大规模移民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八姓入闽为躲避战乱,唐初陈氏父子奉诏入闽平定“啸乱”,王氏兄弟受政治大气候黄巢起义的影响入闽,清末移民福山为巩固海防。同时,陈元光入闽后设郡置县,建置漳州,王氏兄弟入闽后与陈元光父子一样打击豪强,厉行法治,开科选才,任用贤士,实行汉蛮通婚,通商惠农,发展经济,设校兴学,大力推行“仁爱”、“一统”的中原文化。到了五代末年,福建已被视为文儒之乡,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已经与中原同根源共发展。固始移民的世代努力,不仅使东南边陲生产得到开发,民族逐渐融合,而且使朝廷的行政能力大大提高,东南海防得到巩固,德及后世千年,从陈氏父子移民后千余年至今,闽南再无出现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割据政权和势力,随王审知入闽的郑氏后裔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施氏后裔施琅帮助清王朝统一了台湾。陈、王也由于战功显赫,成绩斐然,成为一种政治的象征,去世后分别追封为“开彰圣王”和“开闽忠懿王”,受到固始、福建、广东、台等地人顶礼膜拜。
4、语言文化。人类的迁移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由于西晋末年之后几次大规模入闽都以河南固始人为主体、为首领,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都一脉相承,再加上中原文化优于闽地文化,中原方言成为当地官方语言,因此固始方言无疑是形成闽方言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据专家研究,今天闽南语发音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在语音方面,声母上《切韵》中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尚未分化,韵母上《切韵》一等为开口,二等为闭口,闽方言与之相同。词汇方面如今闽南话仍保留的如“鼎”(锅)、“箸”(筷子)、“食”(吃)、“设使”(假使)、“读册”(读书)等词汇在汉唐的中原诗文中都可以找到;在语法上闽南话仍保留着古汉语“中心语+修饰语”构词方式,如鸡母(母鸡)、头前(前头)、菜蔬(蔬菜)等。总之从语言上,词汇上,语法上,闽方言都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其源头可以追寻到隋唐以前包括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
5、民俗文化。随着固始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汉人风俗也被传入闽地,至今福建人仍保留有喜欢喝茶,多食用腌制鸡、鸭、鹅,过春节时蒸年糕、炸年糕等固始生活风俗。闽南人把开发福建有重大贡献的固始人慢慢地奉若神灵,像陈元光、王审知及其家人被神化,为其建庙祠进行祭祀,莫不受中原民间信仰的影响。此外,据资料所考,福建木偶戏、竹马舞等艺术活动,也都是由固始移民所创。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根亲文化主要特点:
1、地缘性。根亲文化的本身是离乡之人对自己乡关祖地的追寻,长时间思乡之情依旧,无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像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信仰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原始“祖地”色彩,在姓氏宗亲上追求同姓祖地,以根脉定地域,以地域定支系,谒祖、寻根也以原始地而非他乡,莫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闽南人之所以认为根在固始而非他地,也正因为此。
2、继承性。不管是农业水利技术、语言,还是风俗、艺术、姓氏,闽与固始都保留着中原文化的根脉,接受着中原文化的滋养,同根起源,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这在姓氏上寻根谒祖、讲究缘亲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3、开放性。根亲文化不仅是原有文化的单向的流动,也是与当地文化吸收、融合、影响的过程。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在闽南、潮汕、以至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延续传布,影响巨大,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优势性,还在于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4、民间性。作为根亲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姓氏文化,是以民间族谱的形式进行记载,又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传记和交流,像姓氏研究会及其谒祖活动无不是以民间为主体进行的,民间特色十分明显。
5、和谐性。根亲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道、释相结合的追求仁爱、统一、和谐为主的文化。它讲究名出其实,姓出其渊,追求家族源流的整体和谐发展,进而扩展到家乡、祖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强盛。
寻根溯源,品位固始
纵观历史,无论是地域间的混战,还是国与国的纷争,最终的胜利则取决于文化。同理,要想在当今“数字地球”、“知识经济”时代站有世界一席之地,最终拼的还是文化实力。近年来,固始县围绕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了对根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把根亲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颇有成效。
深入“挖根”。以固始县史志研究室为主体,整合相关民间力量,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姓氏、移民、寻根文史系统资料,并与海内外相关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10月,在固始县举办“固始与闽台寻根暨固始寻根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省内外专家、学者40多人参会,对固始县的寻根资源价值及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之后固始县又编撰了《根在固始》、《开闽王审知》、《固始历史姓氏》丛书和《寻根文化》等系列刊物,为海内外固始移民后裔到固始寻根访祖活动提供翔实的文献依据。
大力“培根”。近年来,固始县不断加大对根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中原侨乡”渲染根亲文化色彩,先后投、引资金3000多万元修缮寻根文化文物遗迹,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建设根亲文化文物旅游景点。分期分批对陈氏将军祠、安阳山“奶奶庙”、王审知故居、郑成功陵园、施氏宗祠进行了修复和扩建。修建了陈元光广场、王审知大道和成功大道,并投资兴建了省内唯一的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固始寻根博物馆。在传播侨乡文化,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抓住“六城联创”的机遇,充分渲染根亲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品位。
多向“延根”。多渠道宣介固始根亲文化,让固始“根名”远播、根系广延。注重加强与闽台等地区的人员往来及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派人先后参加了闽地组织的陈政入闽1335周年、陈元光开漳1335年、“保赤宫建宫130周年暨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等纪念活动,组织代表参加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以及世界华人恳亲大会。在系列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介固始,从而带来了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热潮。陈、林、黄、施、郑、吴、方、许、刘、戴等南徙姓氏相继到固寻亲谒祖,投资兴业。施氏宗亲会在其家乡方集镇捐资建设了施琅中学,世界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如论为固始建设寻根博物馆,由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2亿元建设的四星级宾馆固始国宾大酒店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膨胀“脉根”。固始县抓住根亲和生态两大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打造生态山水休闲名县,建设寻根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思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发挥“中原侨乡”优势,发展寻根游;挖掘老区革命资源、发展红色游;发挥佛教圣地九华山优势,发展佛文化游。仅寻根游,固始县已成功地开发出“东部寻根一日游”和“城关寻根休闲游”两条线路。早在2004年,固始县就与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联合会签订了有关协议,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访祖,旅游观光的目的地。
放大根亲,扬名固始
2008年来,固始县委、县政府决心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确立“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基本思路:坚持以根亲文化统筹全县发展大局,寻根溯源、深挖精研,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发展根亲文化和寻根经济,彰显固始个性特色,增强活力、提升魅力、扬名固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创建指挥部,并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方案,确保“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主题创建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一、大力加强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把“根”留住
继续保护开发以番国故城遗址、陈元光祖祠、云霄庙、王审知故里、郑成功墓、秦树声故居、孙叔敖治水工程遗址为主的文物遗迹。修复房屋建筑,恢复历史原貌,规划建设纪念馆和纪念标志。争取多方投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内涵层次。建设开发以“寻根博物馆”、“中华寻根楼”为主体的根亲纪念场所,力争在年内“一馆一楼”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联根联谊提供祭奠场所和交流平台。坚持保护建设与开发并重,彰显根亲个性,突出根亲主题,把固始打造成闽台地区亲根朝敬的圣地。
二、继续加强对根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挖“根”寻源
成立专门组织,进一步整合部门力量,围绕陈政、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施琅将军等与固始有着密切的“根”关系的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和文化挖掘。在已往整理出版根亲文化学术资料的基础上,固始县总结研究其他南徙姓氏名人的固始渊源,集结成册,介绍固始及移民文化。并将认真做好大型电视剧《开漳圣王——陈元光》拍摄的配合、宣传工作,发行以根亲固始、人文固始等为主题的邮票邮册,以达到宣传固始、推介固始、扩大固始影响之目的。此外,还将加强民间灶戏《郭丁香》、咳子戏、花挑舞、灶书、花鼓灯、旱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根亲文化建设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加强恳亲联谊,生“根”开“花”
固始作为闽台地区的祖根地,“中原第一侨乡”更深一层意义是“唐人故里”。通过举办“寻根恳亲大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聚天下宗亲于一室,交天下朋友于一庭,恳亲联谊,再浓根情。固始县委、县政府拟于今年9月份举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暨寻根文化节”活动,开展宗亲联谊、姓氏源流研究等多项活动。积极走出去参加“开漳圣王文化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与固始历史上移民有联系的节会活动,广交海内外各界朋友,加强与海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叫响“中原侨乡、唐人故里”的品牌,增强固始对海外华人的向根力和凝聚力,彰显固始根亲祖地的鲜明特色。
四、根亲搭台、经济唱戏,实现“根”深“叶”茂
依托丰厚的寻根文化资源,在整合、研究、保护、开发上做文章、出思路,不断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实施根亲文化战略与城市建设、产业开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以根亲提名气,以文化树品位,以产业促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条。
在城市建设中,将更加突出根亲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做好环城史河、小史河、桃花坞水库、秀水公园四大水系和水源的治理、开发、保护,做好国保级陈氏将军祠和陈元光广场、寻根博物馆、番国古城墙遗址、古城公园四大根亲纪念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工作,把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人文元素的注入到城市建设中,增添城市的凝重、韵味和灵气。
在产业开发中,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油加工、木材加工、柳编加工、茶叶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支柱产业,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换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争取实现“一年有突破、二年有规模、三年有贡献”。在已培育出三高固始鸡、九华山毛尖、仰天雪绿等5个省级品牌产品基础上,再创建出更多“固始鸡”、“皇宴甲鱼”这样国家级、省级名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围绕根亲文化研究、历史遗迹遗址,加大宣传包装力度、资源整合力度、开发建设力度,建设寻根祭祖圣地,打造寻根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开展“游名山、拜先祖、观美景、进茶园、品祖地特产、感受文化风韵”等活动,做大做强具有固始特色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寻求根亲经济的新突破,使根亲文化成为固始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招商引资中,一方面抓住固始县外出务工人员多、成功人士多的人力资源优势,抓住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与家乡血浓于水的关系,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在继续开展“创业奖”、“奉献奖”等评选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把“打工者高高举过头顶”,使返乡创业人士舆论上有支持,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关怀,事业上有作为。以进一步激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馈梓赤情、创业之心。从而以他们为带动,达到宣传固始——“投资的热土,兴业的家园”之目的。另一方面抓住固始“中原侨乡”、“唐人故里”浓厚根亲优势,扩大海外宣传,加强海外联谊,通过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让闽、粤、港、台及东南亚各地郑、蒋、施等姓氏追亲认祖,认知故里,增强乡梓情怀,了解故里现状,回乡寻根谒祖,恳亲联谊,以增进海外华人报梓之心,主动为固始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出资出力。
总之,根亲文化是固始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是固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巨大引擎。固始县委、县政府已确立了“一个目标、三个突出、五个放大”的发展思路,即锁定到‘十一五’末把固始初步建成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突出根亲文化的主角地位,突出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突出粮油生产及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的主体地位;放大“扩权管理、人力资源、农业大县、根亲文化、沿边区域”五个方面优势。积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做优环境、做优项目、做优服务,吸引一批创业成功人士、宗亲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再掀根亲经济热潮,让根亲文化的气息处处弥漫,让根亲文化内涵处处张扬,让同根同缘音符处处跳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为魅力信阳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专家考证,闽台与固始同根同祖,固始是闽台港澳同胞的乡关祖地。历史上因朝代变迁、战争纷乱、生活逼迫,固始人民曾多次南迁,其中较大规模的移民有4次共计100多姓1万多人,特别是唐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使中原文化广为传播。时至今日,福建、广东、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仍袭用着固始方言,秉行着固始的习俗,固始也因此成为海外侨胞的乡关祖地,蜚声海内外的“中原第一侨乡”、“唐人故里”,并造就“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
认知根亲,厚重固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所谓“根亲”就是姓氏同源同脉的延续,是族邦同渊同宗的亲情,是居食同根同缘的联谊。所谓“根亲文化”就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广义上属于历史文化,狭义上属于区域文化,本质上是文化的追属、心理的认同和灵魂的皈依。
根亲文化在固始县尤为突出,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姓氏文化。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为避“八王之乱”,固始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8大姓南迁入闽;唐初陈元光父子所率府兵80多姓7000余人赴泉、潮二州镇抚啸乱;唐末王氏兄弟率50多姓5000余人入闽,均在当地安家落户。以及两宋之末由陈、戴、闵、叶、侯等姓因循先民足迹而南迁入闽,其后裔经过数十代,在闽、粤、港、澳、台及东南亚诸国渐次播迁。清代,因海防需要,固始3000多人移至山东福山,同样在当地落户。再加之固始曾为“蒋国”、“番国”、“蓼国”,“蒋”、“番”、“蓼”〔廖、缪(miao)〕皆有衍姓。作为全球华人的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的祖地之一,许多人把“光州固始”刻在墓碑上,镌在祠柱上,写进家谱里,流传在血液里。据1953年人口普查,台湾人口居前500户以上的100大姓中有63姓(占总户数80.9%人口)族谱中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自20世纪80年代始,有20多个姓氏宗亲会在固始成立,有近50家宗亲规模性来固始寻根访亲。如2005年黄氏宗亲近300人,2007年福建泉州陈氏、林氏近千人到固始寻根祭祖。
2、农耕文化。固始县自古就有“耕读之家”良风,以耕助读,以读修功。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率乡民设计兴修了淮河灌区,“决期思之水,灌雩娄之野”,有“百里不求天”美誉,比都江堰早近400多年。晋末八姓入闽,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闽地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推广小麦的种植。陈元光、王审知率兵入闽镇抚啸乱后,垦农桑,兴水利,发展生产,把中原先进生产工具和水利技术适用于当地,使当地百姓生活治安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经济得到长远发展,修建的部分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效用。
3、政治文化。固始几次大规模移民都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八姓入闽为躲避战乱,唐初陈氏父子奉诏入闽平定“啸乱”,王氏兄弟受政治大气候黄巢起义的影响入闽,清末移民福山为巩固海防。同时,陈元光入闽后设郡置县,建置漳州,王氏兄弟入闽后与陈元光父子一样打击豪强,厉行法治,开科选才,任用贤士,实行汉蛮通婚,通商惠农,发展经济,设校兴学,大力推行“仁爱”、“一统”的中原文化。到了五代末年,福建已被视为文儒之乡,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已经与中原同根源共发展。固始移民的世代努力,不仅使东南边陲生产得到开发,民族逐渐融合,而且使朝廷的行政能力大大提高,东南海防得到巩固,德及后世千年,从陈氏父子移民后千余年至今,闽南再无出现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割据政权和势力,随王审知入闽的郑氏后裔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施氏后裔施琅帮助清王朝统一了台湾。陈、王也由于战功显赫,成绩斐然,成为一种政治的象征,去世后分别追封为“开彰圣王”和“开闽忠懿王”,受到固始、福建、广东、台等地人顶礼膜拜。
4、语言文化。人类的迁移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发生很大变化。由于西晋末年之后几次大规模入闽都以河南固始人为主体、为首领,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都一脉相承,再加上中原文化优于闽地文化,中原方言成为当地官方语言,因此固始方言无疑是形成闽方言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据专家研究,今天闽南语发音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在语音方面,声母上《切韵》中有重唇音帮、滂、并、明,轻唇音尚未分化,韵母上《切韵》一等为开口,二等为闭口,闽方言与之相同。词汇方面如今闽南话仍保留的如“鼎”(锅)、“箸”(筷子)、“食”(吃)、“设使”(假使)、“读册”(读书)等词汇在汉唐的中原诗文中都可以找到;在语法上闽南话仍保留着古汉语“中心语+修饰语”构词方式,如鸡母(母鸡)、头前(前头)、菜蔬(蔬菜)等。总之从语言上,词汇上,语法上,闽方言都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其源头可以追寻到隋唐以前包括固始在内的中原地区。
5、民俗文化。随着固始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汉人风俗也被传入闽地,至今福建人仍保留有喜欢喝茶,多食用腌制鸡、鸭、鹅,过春节时蒸年糕、炸年糕等固始生活风俗。闽南人把开发福建有重大贡献的固始人慢慢地奉若神灵,像陈元光、王审知及其家人被神化,为其建庙祠进行祭祀,莫不受中原民间信仰的影响。此外,据资料所考,福建木偶戏、竹马舞等艺术活动,也都是由固始移民所创。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根亲文化主要特点:
1、地缘性。根亲文化的本身是离乡之人对自己乡关祖地的追寻,长时间思乡之情依旧,无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像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信仰文化都带有浓厚的原始“祖地”色彩,在姓氏宗亲上追求同姓祖地,以根脉定地域,以地域定支系,谒祖、寻根也以原始地而非他乡,莫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闽南人之所以认为根在固始而非他地,也正因为此。
2、继承性。不管是农业水利技术、语言,还是风俗、艺术、姓氏,闽与固始都保留着中原文化的根脉,接受着中原文化的滋养,同根起源,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这在姓氏上寻根谒祖、讲究缘亲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3、开放性。根亲文化不仅是原有文化的单向的流动,也是与当地文化吸收、融合、影响的过程。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在闽南、潮汕、以至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延续传布,影响巨大,最重要的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优势性,还在于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4、民间性。作为根亲文化中最重要部分的姓氏文化,是以民间族谱的形式进行记载,又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传记和交流,像姓氏研究会及其谒祖活动无不是以民间为主体进行的,民间特色十分明显。
5、和谐性。根亲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道、释相结合的追求仁爱、统一、和谐为主的文化。它讲究名出其实,姓出其渊,追求家族源流的整体和谐发展,进而扩展到家乡、祖根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强盛。
寻根溯源,品位固始
纵观历史,无论是地域间的混战,还是国与国的纷争,最终的胜利则取决于文化。同理,要想在当今“数字地球”、“知识经济”时代站有世界一席之地,最终拼的还是文化实力。近年来,固始县围绕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了对根亲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把根亲文化与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颇有成效。
深入“挖根”。以固始县史志研究室为主体,整合相关民间力量,专门负责收集整理姓氏、移民、寻根文史系统资料,并与海内外相关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3年10月,在固始县举办“固始与闽台寻根暨固始寻根旅游资源开发研讨会”,省内外专家、学者40多人参会,对固始县的寻根资源价值及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之后固始县又编撰了《根在固始》、《开闽王审知》、《固始历史姓氏》丛书和《寻根文化》等系列刊物,为海内外固始移民后裔到固始寻根访祖活动提供翔实的文献依据。
大力“培根”。近年来,固始县不断加大对根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中原侨乡”渲染根亲文化色彩,先后投、引资金3000多万元修缮寻根文化文物遗迹,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建设根亲文化文物旅游景点。分期分批对陈氏将军祠、安阳山“奶奶庙”、王审知故居、郑成功陵园、施氏宗祠进行了修复和扩建。修建了陈元光广场、王审知大道和成功大道,并投资兴建了省内唯一的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固始寻根博物馆。在传播侨乡文化,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抓住“六城联创”的机遇,充分渲染根亲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品位。
多向“延根”。多渠道宣介固始根亲文化,让固始“根名”远播、根系广延。注重加强与闽台等地区的人员往来及学术交流和纪念活动,派人先后参加了闽地组织的陈政入闽1335周年、陈元光开漳1335年、“保赤宫建宫130周年暨首届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等纪念活动,组织代表参加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以及世界华人恳亲大会。在系列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介固始,从而带来了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热潮。陈、林、黄、施、郑、吴、方、许、刘、戴等南徙姓氏相继到固寻亲谒祖,投资兴业。施氏宗亲会在其家乡方集镇捐资建设了施琅中学,世界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如论为固始建设寻根博物馆,由世界何氏宗亲会投资2亿元建设的四星级宾馆固始国宾大酒店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膨胀“脉根”。固始县抓住根亲和生态两大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打造生态山水休闲名县,建设寻根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思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游;发挥“中原侨乡”优势,发展寻根游;挖掘老区革命资源、发展红色游;发挥佛教圣地九华山优势,发展佛文化游。仅寻根游,固始县已成功地开发出“东部寻根一日游”和“城关寻根休闲游”两条线路。早在2004年,固始县就与亚太旅游联合会、世界华侨华人联合会签订了有关协议,成为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访祖,旅游观光的目的地。
放大根亲,扬名固始
2008年来,固始县委、县政府决心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确立“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的基本思路:坚持以根亲文化统筹全县发展大局,寻根溯源、深挖精研,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发展根亲文化和寻根经济,彰显固始个性特色,增强活力、提升魅力、扬名固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创建指挥部,并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方案,确保“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主题创建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一、大力加强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开发,把“根”留住
继续保护开发以番国故城遗址、陈元光祖祠、云霄庙、王审知故里、郑成功墓、秦树声故居、孙叔敖治水工程遗址为主的文物遗迹。修复房屋建筑,恢复历史原貌,规划建设纪念馆和纪念标志。争取多方投入,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内涵层次。建设开发以“寻根博物馆”、“中华寻根楼”为主体的根亲纪念场所,力争在年内“一馆一楼”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为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联根联谊提供祭奠场所和交流平台。坚持保护建设与开发并重,彰显根亲个性,突出根亲主题,把固始打造成闽台地区亲根朝敬的圣地。
二、继续加强对根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挖“根”寻源
成立专门组织,进一步整合部门力量,围绕陈政、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施琅将军等与固始有着密切的“根”关系的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和文化挖掘。在已往整理出版根亲文化学术资料的基础上,固始县总结研究其他南徙姓氏名人的固始渊源,集结成册,介绍固始及移民文化。并将认真做好大型电视剧《开漳圣王——陈元光》拍摄的配合、宣传工作,发行以根亲固始、人文固始等为主题的邮票邮册,以达到宣传固始、推介固始、扩大固始影响之目的。此外,还将加强民间灶戏《郭丁香》、咳子戏、花挑舞、灶书、花鼓灯、旱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根亲文化建设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加强恳亲联谊,生“根”开“花”
固始作为闽台地区的祖根地,“中原第一侨乡”更深一层意义是“唐人故里”。通过举办“寻根恳亲大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聚天下宗亲于一室,交天下朋友于一庭,恳亲联谊,再浓根情。固始县委、县政府拟于今年9月份举办“固始与闽台历史渊源暨寻根文化节”活动,开展宗亲联谊、姓氏源流研究等多项活动。积极走出去参加“开漳圣王文化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与固始历史上移民有联系的节会活动,广交海内外各界朋友,加强与海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系,叫响“中原侨乡、唐人故里”的品牌,增强固始对海外华人的向根力和凝聚力,彰显固始根亲祖地的鲜明特色。
四、根亲搭台、经济唱戏,实现“根”深“叶”茂
依托丰厚的寻根文化资源,在整合、研究、保护、开发上做文章、出思路,不断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实施根亲文化战略与城市建设、产业开发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以根亲提名气,以文化树品位,以产业促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条。
在城市建设中,将更加突出根亲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做好环城史河、小史河、桃花坞水库、秀水公园四大水系和水源的治理、开发、保护,做好国保级陈氏将军祠和陈元光广场、寻根博物馆、番国古城墙遗址、古城公园四大根亲纪念场所的建设、管理和开发工作,把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人文元素的注入到城市建设中,增添城市的凝重、韵味和灵气。
在产业开发中,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油加工、木材加工、柳编加工、茶叶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五大支柱产业,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换代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争取实现“一年有突破、二年有规模、三年有贡献”。在已培育出三高固始鸡、九华山毛尖、仰天雪绿等5个省级品牌产品基础上,再创建出更多“固始鸡”、“皇宴甲鱼”这样国家级、省级名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围绕根亲文化研究、历史遗迹遗址,加大宣传包装力度、资源整合力度、开发建设力度,建设寻根祭祖圣地,打造寻根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开展“游名山、拜先祖、观美景、进茶园、品祖地特产、感受文化风韵”等活动,做大做强具有固始特色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寻求根亲经济的新突破,使根亲文化成为固始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招商引资中,一方面抓住固始县外出务工人员多、成功人士多的人力资源优势,抓住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与家乡血浓于水的关系,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在继续开展“创业奖”、“奉献奖”等评选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把“打工者高高举过头顶”,使返乡创业人士舆论上有支持,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关怀,事业上有作为。以进一步激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的馈梓赤情、创业之心。从而以他们为带动,达到宣传固始——“投资的热土,兴业的家园”之目的。另一方面抓住固始“中原侨乡”、“唐人故里”浓厚根亲优势,扩大海外宣传,加强海外联谊,通过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让闽、粤、港、台及东南亚各地郑、蒋、施等姓氏追亲认祖,认知故里,增强乡梓情怀,了解故里现状,回乡寻根谒祖,恳亲联谊,以增进海外华人报梓之心,主动为固始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出资出力。
总之,根亲文化是固始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是固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和巨大引擎。固始县委、县政府已确立了“一个目标、三个突出、五个放大”的发展思路,即锁定到‘十一五’末把固始初步建成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突出根亲文化的主角地位,突出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突出粮油生产及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的主体地位;放大“扩权管理、人力资源、农业大县、根亲文化、沿边区域”五个方面优势。积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做优环境、做优项目、做优服务,吸引一批创业成功人士、宗亲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再掀根亲经济热潮,让根亲文化的气息处处弥漫,让根亲文化内涵处处张扬,让同根同缘音符处处跳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为魅力信阳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