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国人守住了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0-03-25 15:09:00 人气: 来源:未知
王衍用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
李向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核心提示】
河南在全国率先设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需要思考的是,试验区试验什么?怎么试验?重点和难点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些问题,13日、14日,在河南八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专家评审期间,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知名的文化专家。
河南为全国人守住了遗产
记者:在我国几个文化资源大省中,对河南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河南的优劣势是什么?
李向民:看了中原,回江苏都不好意思提文化大省了。河南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非常丰富。这些都是全国人的共同财富。河南对文化资源的爱护程度令人感动,在文化遗产的投入、用心上,全国少有。河南为全国人守住了文化遗产,很了不起,全国人都要感谢。
王衍用:河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与周边省份相比,山西是做强做大商文化,陕西提倡的是黄帝文化,山东强调的是圣人文化,而河南暂时没有提出一个相对比较核心的文化概念。但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山西、陕西、山东,以及这几年崛起的云南等地相比,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根”,能将其他优势文化资源大省所倡导的概念囊括,形成一种总纲性的文化概念。
齐勇锋:河南在发挥资源优势上做得不够,缺乏强势的市场主体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比如,云南最近推出了几十个大项目,思路非常明确;陕西成立注册资金51亿元的文化投资公司,市场主体非常明确,并且提出建设8个文化产业园区。虽然河南也成立了文化投资公司,但陕西的速度更快点。
试验区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如何评价河南率先在全国设立文化试验区的思路?
齐勇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资源消耗少,对于调整河南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河南选择8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容易形成经验,实现突破。
王衍用:河南的这一做法是对文化产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河南过去依赖农业、工业,依靠丰富的矿业资源,使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它将带动城市规划、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李向民:文化试验区的思路,体现了河南的高瞻远瞩和战略性,在全国都有示范意义。
难点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王衍用: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就是率先利用不同的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区域,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解决部门的利益冲突、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归纳起来,就是协调五个方面的愿望,即国家要搞好文化保护方面的愿望、地方经济要快速发展的愿望、开发商要获得效益的愿望、当地居民要保证得到利益的愿望、游客要得到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愿望。这五个方面如果能够实现协调,试验区就算成功了。
齐勇锋:既然是改革,就应该是一系列的创新,包括观念、制度、产品、运作模式的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打造一套内生机制,使得整个试验区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
目前,河南的一些做法颇具特色,比如由省发改委这个综合经济部门总协调,这表示,文化的发展已经纳入整个河南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中去了,力度非常大。另外,要搞好文化试验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省、市领导的强力支持,要有政策倾斜,同时也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培育市场运行主体,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李向民: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首先要突破思维定势,政府到底应扮演什么角色?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冲到第一线。试验主体不应是政府,项目主体更不是政府。其次,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积极走出去,同样是为河南文化作贡献。
让民间力量兴奋起来
记者:试验区的具体思路应是什么?齐勇锋:我认为,河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不够强,河南首先要培育自己强大的市场主体,该改制转企的改制转企,同时应实施股份制,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打造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与资本市场结合,高端起步,利用资本市场对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培育自己的文化上市企业。
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打造精品电视剧的方式是最迅速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乔家大院》,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山西的晋商文化,同时山西的有关旅游景点也名声大振。
李向民:在运作过程中,放手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调动社会、企业、民间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发挥,试验区搞不成功。欠开发不一定是坏事,没想好就开发,后悔都来不及。做规划要量力而行。比较可怕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有重点、分步骤去做。
王衍用:从河南本身的文化资源特色来讲,我觉得应该着力打造“中华之源、老家河南”,将根文化发挥到极致,从而引领中华民族的子孙到河南看看。
目前,八大文化试验区各有特色,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河南作为“中华之源”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八个试验区统筹发展,集中打造“中华之源、老家河南”。比如,北京在北京国际机场设立了一道“国门”,到了国门就表示你到了北京,就到了祖国的核心地带。河南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打造“家门”,强化“老家河南”的映象。而作为“中华之源、老家河南”,回乡的中华子孙们总要带点东西回去,总要在河南待上几天,那么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文化特区”就要敢闯“禁区”
记者: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要像搞“经济特区”一样搞“文化特区”。“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对“文化特区”有什么帮助?
李向民:“文化特区”和“经济特区”最大的不同是意识形态的底限,除此之外,“文化特区”没什么特殊之处,可以借鉴“经济特区”的理念。特区和全省的政策不一样,有一些特权、“豁免权”,甚至是“免死金牌”。特区可以犯错误,应放手让他们去干,做一些前人没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试验区是试点,试点都不敢突破,还试验什么?一个市县再怎么折腾,天塌不下来的。创新就有破坏性,是对现有政策的破坏,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就是政策的束缚。当然,不能指望所有的试验区都成功,应该有失败,准备失败,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
王衍用:在试验区发展的政策层面,省里要给出特殊的政策和优惠,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试验区要敢于闯一些“禁区”,冲破现在一些固有的思路和相关规定。应该说,“经济特区”和“文化特区”,战略层面是一致的,但是战术上各有不同,文化试验区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齐勇锋:“文化特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特”字上。除了政策意义上的优惠所形成的“特”,我认为就是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河南的文化试验区的思路,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河南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体现。
试验区助力河南经济转型
记者:徐光春提出,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发挥文化作用。文化试验区建设是否能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选择?
齐勇锋: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金融危机更暴露了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那些依靠资源、生产要素等的产业面临困难。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河南的省情看,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提出文化试验区的做法是产业的新选择,是战略的新转移。
王衍用:目前,河南处于战略转型期,本世纪以来,河南基本依靠工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硬实力,那么在“填饱了肚子”后,河南开始思考如何打造软实力的问题。河南本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又为这种新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李向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对整个经济有重要作用。我曾提出“精神经济”的概念。千百年来,社会财富积累主要是靠物质财富,现在进入新阶段,主要靠智力资源,由解决温饱走向了精神追求,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抓住文化,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应对金融危机都有现实的意义。
相关链接 八大试验区
在2008年12月17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中,对八个“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清晰的定位。
开封市:以宋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演艺餐饮、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为载体,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试验区。
登封市:以少林功夫和禅文化为核心,培育壮大功夫产业,将少林文化与嵩山景区建设开发相结合,构筑国际功夫产业和禅文化旅游试验区。
禹州市:以钧瓷文化为主线,将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和钧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
淮阳县:以羲皇文化为核心,将文化资源保护与龙湖水域开发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旅游试验区。
新 县:以红色文化为龙头,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试验区。
浚 县:以古庙会为龙头,以工艺美术为载体,将民间艺术挖掘和发展旅游工艺品产业相结合,打造民俗文化试验区。
宝丰县:以魔术演艺产业为支柱,将演艺产业发展和演艺人才培养输出相结合,构造全国知名的魔术演艺文化试验区。
镇平县:突出玉文化品牌,将玉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建设和中国玉文化研究传播基地建设相结合,打造全国玉文化产业试验区。
齐勇锋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
李向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核心提示】
河南在全国率先设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需要思考的是,试验区试验什么?怎么试验?重点和难点在什么地方?针对这些问题,13日、14日,在河南八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专家评审期间,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知名的文化专家。
河南为全国人守住了遗产
记者:在我国几个文化资源大省中,对河南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河南的优劣势是什么?
李向民:看了中原,回江苏都不好意思提文化大省了。河南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非常丰富。这些都是全国人的共同财富。河南对文化资源的爱护程度令人感动,在文化遗产的投入、用心上,全国少有。河南为全国人守住了文化遗产,很了不起,全国人都要感谢。
王衍用:河南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与周边省份相比,山西是做强做大商文化,陕西提倡的是黄帝文化,山东强调的是圣人文化,而河南暂时没有提出一个相对比较核心的文化概念。但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与山西、陕西、山东,以及这几年崛起的云南等地相比,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根”,能将其他优势文化资源大省所倡导的概念囊括,形成一种总纲性的文化概念。
齐勇锋:河南在发挥资源优势上做得不够,缺乏强势的市场主体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比如,云南最近推出了几十个大项目,思路非常明确;陕西成立注册资金51亿元的文化投资公司,市场主体非常明确,并且提出建设8个文化产业园区。虽然河南也成立了文化投资公司,但陕西的速度更快点。
试验区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如何评价河南率先在全国设立文化试验区的思路?
齐勇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资源消耗少,对于调整河南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而河南选择8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容易形成经验,实现突破。
王衍用:河南的这一做法是对文化产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河南过去依赖农业、工业,依靠丰富的矿业资源,使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它将带动城市规划、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李向民:文化试验区的思路,体现了河南的高瞻远瞩和战略性,在全国都有示范意义。
难点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王衍用: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就是率先利用不同的手段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区域,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解决部门的利益冲突、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等。归纳起来,就是协调五个方面的愿望,即国家要搞好文化保护方面的愿望、地方经济要快速发展的愿望、开发商要获得效益的愿望、当地居民要保证得到利益的愿望、游客要得到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愿望。这五个方面如果能够实现协调,试验区就算成功了。
齐勇锋:既然是改革,就应该是一系列的创新,包括观念、制度、产品、运作模式的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打造一套内生机制,使得整个试验区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
目前,河南的一些做法颇具特色,比如由省发改委这个综合经济部门总协调,这表示,文化的发展已经纳入整个河南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中去了,力度非常大。另外,要搞好文化试验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省、市领导的强力支持,要有政策倾斜,同时也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培育市场运行主体,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李向民: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首先要突破思维定势,政府到底应扮演什么角色?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冲到第一线。试验主体不应是政府,项目主体更不是政府。其次,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积极走出去,同样是为河南文化作贡献。
让民间力量兴奋起来
记者:试验区的具体思路应是什么?齐勇锋:我认为,河南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不够强,河南首先要培育自己强大的市场主体,该改制转企的改制转企,同时应实施股份制,吸纳社会资本的进入,打造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与资本市场结合,高端起步,利用资本市场对优势的资源进行整合,培育自己的文化上市企业。
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打造精品电视剧的方式是最迅速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乔家大院》,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山西的晋商文化,同时山西的有关旅游景点也名声大振。
李向民:在运作过程中,放手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调动社会、企业、民间的积极性。没有他们的发挥,试验区搞不成功。欠开发不一定是坏事,没想好就开发,后悔都来不及。做规划要量力而行。比较可怕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有重点、分步骤去做。
王衍用:从河南本身的文化资源特色来讲,我觉得应该着力打造“中华之源、老家河南”,将根文化发挥到极致,从而引领中华民族的子孙到河南看看。
目前,八大文化试验区各有特色,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河南作为“中华之源”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八个试验区统筹发展,集中打造“中华之源、老家河南”。比如,北京在北京国际机场设立了一道“国门”,到了国门就表示你到了北京,就到了祖国的核心地带。河南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打造“家门”,强化“老家河南”的映象。而作为“中华之源、老家河南”,回乡的中华子孙们总要带点东西回去,总要在河南待上几天,那么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了。
“文化特区”就要敢闯“禁区”
记者: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要像搞“经济特区”一样搞“文化特区”。“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对“文化特区”有什么帮助?
李向民:“文化特区”和“经济特区”最大的不同是意识形态的底限,除此之外,“文化特区”没什么特殊之处,可以借鉴“经济特区”的理念。特区和全省的政策不一样,有一些特权、“豁免权”,甚至是“免死金牌”。特区可以犯错误,应放手让他们去干,做一些前人没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试验区是试点,试点都不敢突破,还试验什么?一个市县再怎么折腾,天塌不下来的。创新就有破坏性,是对现有政策的破坏,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就是政策的束缚。当然,不能指望所有的试验区都成功,应该有失败,准备失败,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
王衍用:在试验区发展的政策层面,省里要给出特殊的政策和优惠,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试验区要敢于闯一些“禁区”,冲破现在一些固有的思路和相关规定。应该说,“经济特区”和“文化特区”,战略层面是一致的,但是战术上各有不同,文化试验区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齐勇锋:“文化特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特”字上。除了政策意义上的优惠所形成的“特”,我认为就是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河南的文化试验区的思路,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河南探索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体现。
试验区助力河南经济转型
记者:徐光春提出,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发挥文化作用。文化试验区建设是否能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选择?
齐勇锋: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金融危机更暴露了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那些依靠资源、生产要素等的产业面临困难。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河南的省情看,文化资源丰富,河南提出文化试验区的做法是产业的新选择,是战略的新转移。
王衍用:目前,河南处于战略转型期,本世纪以来,河南基本依靠工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硬实力,那么在“填饱了肚子”后,河南开始思考如何打造软实力的问题。河南本身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又为这种新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李向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对整个经济有重要作用。我曾提出“精神经济”的概念。千百年来,社会财富积累主要是靠物质财富,现在进入新阶段,主要靠智力资源,由解决温饱走向了精神追求,经济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抓住文化,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应对金融危机都有现实的意义。
相关链接 八大试验区
在2008年12月17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通知》中,对八个“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清晰的定位。
开封市:以宋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演艺餐饮、工艺美术、休闲娱乐等为载体,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运营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试验区。
登封市:以少林功夫和禅文化为核心,培育壮大功夫产业,将少林文化与嵩山景区建设开发相结合,构筑国际功夫产业和禅文化旅游试验区。
禹州市:以钧瓷文化为主线,将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和钧瓷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
淮阳县:以羲皇文化为核心,将文化资源保护与龙湖水域开发相结合,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旅游试验区。
新 县:以红色文化为龙头,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旅游试验区。
浚 县:以古庙会为龙头,以工艺美术为载体,将民间艺术挖掘和发展旅游工艺品产业相结合,打造民俗文化试验区。
宝丰县:以魔术演艺产业为支柱,将演艺产业发展和演艺人才培养输出相结合,构造全国知名的魔术演艺文化试验区。
镇平县:突出玉文化品牌,将玉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建设和中国玉文化研究传播基地建设相结合,打造全国玉文化产业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