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旅游携手谱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0-03-25 15:04:00 人气: 来源:未知
夜幕降临,开封清明上河园中,华灯绽放。在如梦如幻间,上演着一场大宋东京繁华盛景:香车宝马、晓风残月、万国朝圣、杨门女将、清明踏青……带着游人一时跨越千年光阴。
这是国家4A级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这场演出,拉长了景区的产业链,留住了游客的脚步。
像清明上河园这样,把演艺业与旅游业“嫁接”在一起的,还有嵩山风景区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栾川老君山景区与《君山追梦》,从各地游客的火爆程度,不难看出,文化和旅游联袂,效果是多么惊人。
文化资源大省,为旅游立省奠定坚实基础
若干年前,全国旅游界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云南、海南、河南。
旅游界资深人士这样解读: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游客主要观山水自然风景,云南风情最为丰富;随着游客的分化,休闲度假游后来居上,海南就成为人们的目的地;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寻求深层次的心灵回归,文化旅游将成为主导,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当仁不让。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圣贤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寻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多元和经典。长期以来,我省重点推出的“古、河、拳、根、花”就是围绕文化资源打造的经典线路,而我省叫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品牌,如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宋城、新郑黄帝故里等,无一不是依托中原文化开发的知名旅游景区。
文化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发了一批有水平、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景点、景区。2008年,旅游人数突破两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旅游产业收入已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64%。
5月27日,这是在河南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安排部署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河南旅游产业,叫响“文化河南·壮美中原”。
经过深思熟虑推出的“旅游立省”四个字,其中也蕴含着“文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白建国形象地比喻,“立”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指一个人正面立地之形,后来引申为竖起来、支起来。“旅游立省”中的“立”字取其借喻之义,就是支柱、支撑的意思,具体讲,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打造成中原崛起的新支柱。
文化底蕴越深,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越强。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高度评价河南“旅游立省”战略。他说,河南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将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会做出很大的文章。
旅游携手文化,促进产业大发展
借助了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影响力,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用世界相通的音乐和舞蹈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阐释了少林禅武文化,在全国引起轰动。
6月23日上午,在登封少室山侧的待仙沟里,夏日的骄阳没有拦住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保中的脚步,背靠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的山谷,手指着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他说:“这里是我们规划的高端项目——照见山居。在这里,你可以跟随专业人员亲身体验少林禅、武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照见山居,《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工程还包括中、高档星级宾馆及休闲度假区等。之所以再次投资这里,周保中说:“目的是拉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看少林寺,晚上欣赏《音乐大典》后,然后住在这里体验少林禅、武文化,让心灵得到回归。”
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样,《大宋·东京梦华》、青春版歌舞《清明上河图》、《梦回君山》等演艺剧目的成功,固然借助了少林文化、大宋文化、老子文化的资源,但仅有资源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提出的策划,如果没有聚集全省乃至全国顶尖的创作队伍、营销队伍、管理队伍,我省旅游演艺业也没有今天的火爆。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的,有了资源,还要有创意。破除旅游业发展只能靠“老天爷赐予”和“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用文化创意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文化形象化、系统化、通俗化、大众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山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
“一业兴带百业旺”。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开封的各大景区,如织的游人为开封的汴绣、官瓷等民间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登封,少林宝剑、少林禅茶、少林素饼、功夫器械等一批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年为当地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
文化与旅游携起手来,一定会在中原大地谱写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诗篇。
这是国家4A级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这场演出,拉长了景区的产业链,留住了游客的脚步。
像清明上河园这样,把演艺业与旅游业“嫁接”在一起的,还有嵩山风景区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栾川老君山景区与《君山追梦》,从各地游客的火爆程度,不难看出,文化和旅游联袂,效果是多么惊人。
文化资源大省,为旅游立省奠定坚实基础
若干年前,全国旅游界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云南、海南、河南。
旅游界资深人士这样解读: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游客主要观山水自然风景,云南风情最为丰富;随着游客的分化,休闲度假游后来居上,海南就成为人们的目的地;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就会寻求深层次的心灵回归,文化旅游将成为主导,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当仁不让。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圣贤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寻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多元和经典。长期以来,我省重点推出的“古、河、拳、根、花”就是围绕文化资源打造的经典线路,而我省叫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品牌,如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宋城、新郑黄帝故里等,无一不是依托中原文化开发的知名旅游景区。
文化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发了一批有水平、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景点、景区。2008年,旅游人数突破两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旅游产业收入已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64%。
5月27日,这是在河南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安排部署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河南旅游产业,叫响“文化河南·壮美中原”。
经过深思熟虑推出的“旅游立省”四个字,其中也蕴含着“文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白建国形象地比喻,“立”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指一个人正面立地之形,后来引申为竖起来、支起来。“旅游立省”中的“立”字取其借喻之义,就是支柱、支撑的意思,具体讲,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打造成中原崛起的新支柱。
文化底蕴越深,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越强。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高度评价河南“旅游立省”战略。他说,河南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将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会做出很大的文章。
旅游携手文化,促进产业大发展
借助了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影响力,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用世界相通的音乐和舞蹈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展示、阐释了少林禅武文化,在全国引起轰动。
6月23日上午,在登封少室山侧的待仙沟里,夏日的骄阳没有拦住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保中的脚步,背靠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的山谷,手指着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他说:“这里是我们规划的高端项目——照见山居。在这里,你可以跟随专业人员亲身体验少林禅、武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照见山居,《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工程还包括中、高档星级宾馆及休闲度假区等。之所以再次投资这里,周保中说:“目的是拉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看少林寺,晚上欣赏《音乐大典》后,然后住在这里体验少林禅、武文化,让心灵得到回归。”
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样,《大宋·东京梦华》、青春版歌舞《清明上河图》、《梦回君山》等演艺剧目的成功,固然借助了少林文化、大宋文化、老子文化的资源,但仅有资源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提出的策划,如果没有聚集全省乃至全国顶尖的创作队伍、营销队伍、管理队伍,我省旅游演艺业也没有今天的火爆。正如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的,有了资源,还要有创意。破除旅游业发展只能靠“老天爷赐予”和“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用文化创意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文化形象化、系统化、通俗化、大众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山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
“一业兴带百业旺”。旅游业的大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开封的各大景区,如织的游人为开封的汴绣、官瓷等民间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登封,少林宝剑、少林禅茶、少林素饼、功夫器械等一批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每年为当地带来直接收入超过亿元人民币。
文化与旅游携起手来,一定会在中原大地谱写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