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局在“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评选为先进
发布时间:2010-03-07 15:59:00 人气: 来源:未知
市文化局在“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评选为先进单位
邓姓之源网讯(文化馆 杨平)由南阳市文化局组织的“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于5月27日—6月26日在南阳范蠡和南阳府衙博物馆成功举办,期间有邓州越调、南阳曲剧、唐河汉剧等20多个项目3000多人(次)演出31场,同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7次。经过专家评委就各展演项目的科学价值、历史渊源、艺术水平、传承现状、保护措施等综合评定,邓州越调得到一致好评,邓州市文化局评选为先进单位,市越调剧团团长王君明、副团长吕培霞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市文化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邓州越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局在政策、物质、经济上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使这一历史悠久、艺术内涵丰厚的豫西越调得以保存、继承和发展。
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是我省豫西越调唯一的代表。该剧历史悠久,历史记载始于南宋,定型于明嘉靖年间,盛行清代。唱腔早期为曲牌连缀体,现演变为板腔体。传统的(慢板)除三腔之外,均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起腔”(花腔),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以花腔点缀,高亢明亮,长于表现哀怒、悲愤情绪,素有“苦越调”之称,其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豫西越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以象鼻四弦为主,辅以月琴、三弦、软弓二嗡(形同京胡),伴奏音乐为笛牌。在“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市越调剧团在市文化局党委的指导下,组织精兵强将,克服困难, 向观众演出了《二进宫》、《大保国》、《张权哭监》、《四哭殿》等传统剧目,充分展示了豫西越调委婉的唱腔、优美的扮相、独具特色的伴奏等艺术魅力,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不时报以掌声,与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的赞许。
邓州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各种形式传承着时代变迁的印记、文化艺术的渊源、蕴含着邓州一方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市文化局以高度的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通过共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邓姓之源网讯(文化馆 杨平)由南阳市文化局组织的“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于5月27日—6月26日在南阳范蠡和南阳府衙博物馆成功举办,期间有邓州越调、南阳曲剧、唐河汉剧等20多个项目3000多人(次)演出31场,同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7次。经过专家评委就各展演项目的科学价值、历史渊源、艺术水平、传承现状、保护措施等综合评定,邓州越调得到一致好评,邓州市文化局评选为先进单位,市越调剧团团长王君明、副团长吕培霞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市文化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邓州越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局在政策、物质、经济上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使这一历史悠久、艺术内涵丰厚的豫西越调得以保存、继承和发展。
邓州越调又称“南阳大越调”,是我省豫西越调唯一的代表。该剧历史悠久,历史记载始于南宋,定型于明嘉靖年间,盛行清代。唱腔早期为曲牌连缀体,现演变为板腔体。传统的(慢板)除三腔之外,均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起腔”(花腔),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以花腔点缀,高亢明亮,长于表现哀怒、悲愤情绪,素有“苦越调”之称,其表现力丰富,风格独特,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豫西越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以象鼻四弦为主,辅以月琴、三弦、软弓二嗡(形同京胡),伴奏音乐为笛牌。在“中国·南阳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中,市越调剧团在市文化局党委的指导下,组织精兵强将,克服困难, 向观众演出了《二进宫》、《大保国》、《张权哭监》、《四哭殿》等传统剧目,充分展示了豫西越调委婉的唱腔、优美的扮相、独具特色的伴奏等艺术魅力,演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不时报以掌声,与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的赞许。
邓州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各种形式传承着时代变迁的印记、文化艺术的渊源、蕴含着邓州一方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市文化局以高度的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通过共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